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藤島亥治郎著《台灣的建築》

藤島亥治郎著,詹慧玲編校,《台灣建築》,台北:台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台灣原味建築 作者:藤島亥治郎/著譯者:趙芳如出版社:常民文化(吳氏總經銷)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5日



建築可以反映人類的生活,捕捉一個時代的脈動,向環境學習而來的台灣建築尤其如此,不管是原住民充滿南洋風味的建築,或是漢移民從中國帶來的福佬、客家式建築,甚至是西方人基於各種目的所帶進西式建築,都因為和台灣的環境融合成一體,而呈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台灣味。

   一九三○年代,一位充滿使命感的日本建築學者,憑著他對台灣建築旳深切關懷,從北到南做了一趟實地調查,詳細記錄了各種台灣建築的手法與特色,尤其是原 住民的建築,在許多建築物都已不復見的今日,更顯得彌足珍貴。透過這份不可多得的研究,可以重現台灣人真實的生活方式,過去,人們從文獻中閱讀台灣歷史, 這次我們從台灣建築中閱覽台灣!


《臺灣の建築》文:張文南/本館整理組研究助理圖一(封面)著者:藤島亥治郎
出版社:彰國社
出版日期:昭和23年(1948)2月10日

  臺灣因地理位置關係,其歷史發展具有相當豐富的多元性。在這座島嶼上有著原住民、西班牙人、荷蘭人、中國人、日本人所共同生活過的足跡,從民俗、語文、歷史建築在在都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而透過建築這一具體的文化表徵,正可讓我們藉此了解臺灣歷史的多樣面貌。

  本次所介紹之舊籍《臺灣の建築》,其作者為日人藤島亥治郎(1899-2002),乃是著名的建築史家。藤島先生於1923年至1929年間擔任朝鮮 京城工業學校助教授,並曾任職於朝鮮總督府。他於1929年返回日本,在1933年取得東京帝國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便任教於東京帝大。由於藤島駐留在朝 鮮的時間頗長,對於朝鮮歷史建築的相關研究亦是相當豐富,曾在《建築雑誌》(1930)上連載過〈朝鮮建築史論〉一系列文章,爾後亦出版了《韓の建築文 化》(1976)一書。

  關於《臺灣の建築》之成書背景,藤島於書中序言已簡要概述,乃是接受日本學術振興會昭和十一年度(1936)的挹注經費,進行關於臺灣建築之研究的成果。由於其研究報告太過詳細專業,在刊行上有其困難,故以略述之版本刊行,向中日兩國及世界各國人士介紹臺灣建築。

  《臺灣の建築》全書內文共222頁,並包含28禎照片及50幅插圖。內容編排上,分為「總說」、「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結說」五大部 分。在總說第一章中,闡述臺灣建築之價值。其一,就純學術性之見地,可作為世界建築中的地方系列之一。其二,可豐富我們對於建築之意想。其三,透過臺灣之 建築,可增進對於中國人及其他人之了解。甚而,臺灣建築不僅具有建築史之價值,更蘊涵歷史學及人類學上之價值。

  總說第二章中,主要述說臺灣建築的成因,尤其偏向地文方面。藤島認為氣候是影響臺灣建築的最大因素。多颱、高溫、溼雨、頻震等因素,讓臺灣建築在建構 上有諸多考量。他也特別舉了「亭仔腳(騎樓)」作為例子,認為這是臺灣及中國華南地區順應氣候的特殊構法。並分析了臺灣建築的各種材料,包括木材、竹材、 石材、粘土材、煉瓦、瓦甎等建材的產地及對應之建築風格。

依作者之分類,臺灣的建築共匯集了三種文化體系,分別是南洋系建築、大陸系建築及西洋系建築。本書第一篇至第三篇,即分別介紹此三種風格迥異的建築特色。 南洋系建築,介紹臺灣原住民的家屋、聚落及構法。大陸系建築,則是介紹漢族風格的各項建築,書中依住宅、庭園、城堡、會館、儒教建築、道教及佛教建築、牌 樓及石碑等不同功能性之建築加以解說。作者針對書中的專有名詞,還會以日文片假名將閩南語讀音註解在旁,例如「灶腳間」(ツアウカーキユン)、「食飯 間」(チヤブウンキユン)及「磚仔」(ツンア)。在西洋系建築中,僅介紹城堡與基督教建築兩大類。依書中所言,荷蘭人所建之熱蘭遮城於1861年時部份城 門尚完整保存,然原城遺址的磚瓦卻於1875年被拆運以興築億載金城,而附近民家也紛紛盜取可使用之建材。1897年,原城位址被用來興建安平稅關官舍, 原本尚存的城址就此夷平,僅剩一部份外城牆壁。

  藤島亥治郎於1936年(昭和11年)4月4日抵臺,並於4月24日離臺。在這短短二十一天內,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長兼臺灣建築會長井手 薰陪同,踏訪了基隆、臺北、大屯山、淡水、新竹、角板山、ウライ社、臺中、彰化、鹿港、嘉義、北港、臺南、安平、高雄、馬公、屏東、潮州、赤山、カビアガ ン社、恒春、鵝鸞鼻等地,可謂是走馬看花,能否確實調查臺灣建築之狀況,實在不無疑問。而作者於書中所援引的資料,除了清代方志及總督府的各項調查報告 外,也獲得其他日人學者的奧援。例如原住民建築部份的資料,多數由臺北工業學校教諭千千岩助太郎提供,而西洋系建築部份的資料,也得助於臺灣總督府技師栗 山俊一甚多。協助編輯本書的東大助手郭茂林,日後也成為相當著名的建築家。

  本書針對臺灣三種歷史建築體系進行闡述。而作者於書中最後結論,也對臺灣建築之未來多所期許,希冀能擺脫當時一昧西化的建築風格,構思出能適應臺灣風土、不失本國傳統並符合新時代的臺灣建築。
圖二(版權頁)圖三(原住民之穀倉及涼臺)圖四(原住民住屋平面圖)圖五(朝天宮及兩廣會館)圖六(中式門及花窗)圖七(熱蘭遮城古圖及城址圖)圖八(熱蘭遮城平面圖)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