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饒家駒安全區︰戰時上海的難民 Marcia R. Ristaino

饒家駒安全區︰戰時上海的難民
作者:阮瑪霞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年

法国神父饶家驹是60多年前出现在上海的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1937年,他倡导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即“饶家 驹安全区”,至少保护了30万逃难的中国人。他开创的救济难民的“饶家驹安全区”模式,被南京、汉口、广州等地沿用。1949年修订的《日内瓦公约》采纳 了饶家驹安全区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他的名字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很多耶稣会成员也知之不多。本书作者阮玛霞通过查阅中国、法国、美国、日 本、瑞士等地的档案和文献,采访相关当事人,为我们重现了一位独臂神父在上海拯救数十万难民的东方传奇。不仅如此,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思考难 民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阮玛霞(Marcia R. Ristaino)1939年出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夏威夷大学硕士、乔治城大学博士。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约 翰·克鲁格中心研究院,美中政策基金会顾问。成果丰硕,初本书外,主要著作还有《中国革命的艺术:1927-1928年间不满情绪的煽动》、《最后的容身 之港:上海的侨民社团》、《中国勇敢的缪斯:丁聪的漫画和艺术》。

Hoca Nasreddin,

  1. 曾蘭雅*, 2003.06, "土耳其幽默大師納斯瑞丁教長," 世界文學, No.007, pp.54-66
2.
鍾漢清 2008 台灣戴明圈 導論

The American Society ( Editor, Kenneth S. Lynn) 美國社會

這是1961年哈佛大學拉丁美州研究所為一群巴西訪客上課的教材之一
編者是美國文學專家 選的很好



EMILY DICKINSON (1830-86)

Emily Dickinson was born, grew up, and died in her father's house
on Main Street in Amherst, Massachusetts. She never married, and
in her later years she withdrew from all but epistolary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

Yet her poems reveal that the inner life of this inordinately shy
woman trembled with passion and excitement. They record her daring
revolt against the Calvinism of her ancestors, her desire to be loved,
her delight in nature, and her obsession with death. Although they
are deeply personal documents, her poems also tell us a great deal
about the suffocatingly repressive, yet oddly rewarding life of the
smalltown spinster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


Three Poems

Wild Nights--Wild Nights!
Were I with thee
Wild Nights should be
Our luxury!

Futile--the Winds--
To a Heart in port--
Done with the Compass--
Done with the Chart!



美國社會
香港:今日世界 1965


The American Society
by Kenneth S. Lynn
Pages: 250
Contributors: Kenneth S. Lynn
Publisher: George Braziller
Place of Publication: New York
Publication Year: 1963

歌德獎章 (魏瑪)



歌德獎章在魏瑪頒發

樂觀主義者和謹慎的懷疑論者在周日(8月28日)相會於魏瑪參加今年歌德獎章的頒發儀式。今年歌德獎章被授予一位法國製片人,一名波蘭時政記者以及一位英國暢銷書作家。


"對於我們來說,這樣一個歐洲文化項目是打開了監獄的大門。"來自波蘭的米奇尼克(Adam Michnik)這樣說到。英國作家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和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認為"歐洲現正處於令人擔憂的境地。文化機構和人民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巨大。"

歐洲作為文化空間

成立60年以來,歌德學院一直希望通過歌德獎章的頒發來強調歐洲聲音的重要性,在頒獎之外還會組織相應的討論會。歌德學院主席克勞斯- 迪特爾·萊曼(Klaus-Dieter Lehmann)強調說:" 因為共同的文化之根使我們聯結在一起,我們的工作現在將來都會基於歐洲這片土地。"同時,他還推動一場"文化覺醒"。他說到,歐盟,一個同樣也是歐洲各國人民語言、文化共同的空間,在今天被更多地看作是政治和經濟的聯盟。這將會導致公民與政治的疏離。萊曼致頒獎詞萊曼致頒獎詞

他還強調,"我們必須摒棄制度化的歐洲"。勒卡雷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我們在自由的空氣中生活了那麼久,即便我們民主的製度中也存在瑕疵。"他強調道,民粹主義與社會不公平現象正在以同樣的速度不斷擴張, "我們必須當心"。波蘭評論家米奇尼克則不這麼認為,他表示,歐洲政治儘管存在過一些失誤,但對於世界其他地區仍然是一個積極的樣板。米奇尼克笑著總結道:"歐洲肯定可以沒有政客而生存- 但卻不能沒有約翰勒卡雷的書。"觀眾席中爆發出掌聲。

寬容、批判、團結

萊曼在他對米奇尼克的頒獎詞中稱他是"勇敢,堅定,寬容的波蘭反對派",是一個"擁有政治熱情,並能夠換位思考的中歐知識分子。"亞當·米奇尼克在波蘭共產黨中屬於公民權利活動家,地下黨成員,一直致力於東歐與西歐關係的緩和,尤其是德國與波蘭的和解,並支持獨立的工會運動。他曾多次被投入監獄。波蘭社會變革後米奇尼克成為波蘭發行量最大,極具影響力的日報《選舉日報》(Gazeta Wyborcza)的主編。他是一位著名的時政評論家,同時也是波蘭優秀的知識分子之一。


John le Carré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ohn le Carré: The author's official websi



約翰·勒卡雷被萊曼稱為偉大的人文主義文學作家,對時事擁有著批判和敏銳的觀察,並具有"混亂和動蕩的全球意識"以及"對其他文化極大的好奇心。"萊曼還提到這位英國作家對德語的偏愛。這位間諜驚悚小說大師也是"最突出的以德語寫作的英國作家"。他在年輕時代學習德語,之後在設在瑞士,奧地利,德國的英國外交部門,情報部門工作。 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冷戰諜魂》。這本書像勒卡雷之後的許多作品一樣,描寫冷戰時期以當時冷戰雙方骯髒的間諜戰-這本書取得世界範圍內的巨大成功。直至今日,這位80多歲的作家依舊和社會時政主題打交道- 黑手黨,腐敗,恐怖主義。 "這些話題於他而言,永遠不會過時,"萊曼預言。

缺席的獲獎者

今年第三枚歌德獎章由法國女導演阿里亞娜·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獲得。但因為電影的緊張拍攝她無法前來魏瑪。萊曼稱她為"導演女神","一個直接關注人類的戲劇天才",還特別讚揚她對藝術自由和受迫害藝術家的貢獻。

現在72歲的莫努虛金四十度年前創立了"劇場劇團" (Theatre du Soleil),其以獨特的,多彩童話般的,但同時也具有明確政治含義的戲劇引起轟動。他們與許多國家保持緊密的聯繫。例如2005年,莫努虛金和她的演員們就在阿富汗的戲劇工作坊進行排練表演。

歌德獎章是1955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歌德學院每年向那些在傳播德語語言以及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做出貢獻的個人頒獎。歌德獎章是聯邦德國的正式勳章。歷屆歌德獎獲得者包括:指揮家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作曲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建築師裡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以及作家克呂格(Ruth Klüger) 、桑普蘭(Jorge Semprun)。



作者: Cornelia Rabitz 編譯:林實

責編:葉宣





歌德奖章在魏玛颁发

乐观主义者和谨慎的怀疑论者在周日(8月28日)相会于魏玛参加今年歌德奖章的颁发仪式。今年歌德奖章被授予一位法国制片人,一名波兰时政记者以及一位英国畅销书作家。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一个欧洲文化项目是打开了监狱的大门。"来自波兰的米奇尼克(Adam Michnik)这样说到。英国作家大卫·康威尔(David Cornwell)和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认为"欧洲现正处于令人担忧的境地。文化机构和人民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巨大。"

欧洲作为文化空间

成立60年以来,歌德学院一直希望通过歌德奖章的颁发来强调欧洲声音的重要性,在颁奖之外还会组织相应的讨论会。歌德学院主席克劳斯 - 迪特尔·莱曼(Klaus-Dieter Lehmann)强调说:" 因为共同的文化之根使我们联结在一起,我们的工作现在将来都会基于欧洲这片土地。"同时,他还推动一场"文化觉醒"。他说到,欧盟,一个同样也是欧洲各国 人民语言、文化共同的空间,在今天被更多地看作是政治和经济的联盟。这将会导致公民与政治的疏离。莱曼致颁奖词莱曼致颁奖词

他还强调,"我们必须摒弃制度化的欧洲"。勒卡雷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我们在自由的空气中生活了那么久,即便我们民主的制度中也存在瑕疵。"他强调道,民粹主义与社会不公平现象正在以同样的速度不断扩张, "我们必须当心"。波兰评论家米奇尼克则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欧洲政治尽管存在过一些失误,但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仍然是一个积极的样板。米奇尼克笑着总结 道:"欧洲肯定可以没有政客而生存 - 但却不能没有约翰勒卡雷的书。"观众席中爆发出掌声。

宽容、批判、团结

莱曼在他对米奇尼克的颁奖词中称他是"勇敢,坚定,宽容的波兰反对派",是一个"拥有政治热情,并能够换位思考的中欧知识分子。"亚当·米奇尼克在 波兰共产党中属于公民权利活动家,地下党成员,一直致力于东欧与西欧关系的缓和,尤其是德国与波兰的和解,并支持独立的工会运动。他曾多次被投入监狱。波 兰社会变革后米奇尼克成为波兰发行量最大,极具影响力的日报《选举日报》(Gazeta Wyborcza)的主编。他是一位著名的时政评论家,同时也是 波兰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


约翰·勒卡雷被莱曼称为伟大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家,对时事拥有着批判和敏锐的观察,并具有"混乱和动荡的全球意识"以及"对其他文化极大的好奇心。"莱曼还 提到这位英国作家对德语的偏爱。这位间谍惊悚小说大师也是"最突出的以德语写作的英国作家 "。他在年轻时代学习德语,之后在设在瑞士,奥地利,德国的英国外交部门,情报部门工作。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冷战谍魂》。这本书像勒卡雷 之后的许多作品一样,描写冷战时期以当时冷战双方肮脏的间谍战-这本书取得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直至今日,这位80多岁的作家依旧和社会时政主题打交道 - 黑手党,腐败,恐怖主义。 "这些话题于他而言,永远不会过时,"莱曼预言。

缺席的获奖者

今年第三枚歌德奖章由法国女导演阿里亚娜·莫努虚金(Ariane Mnouchkine)获得。但因为电影的紧张拍摄她无法前来魏玛。莱曼称她为"导演女神","一个直接关注人类的戏剧天才",还特别赞扬她对艺术自由和受迫害艺术家的贡献。

现在72岁的莫努虚金四十度年前创立了"剧场剧团" (Theatre du Soleil),其以独特的,多彩童话般的,但同时也具有明确政治含义的戏剧引起轰动。他们与许多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 例如2005年,莫努虚金和她的演员们就在阿富汗的戏剧工作坊进行排练表演。

歌德奖章是1955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歌德学院每年向那些在传播德语语言以及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个人颁奖。歌德奖章是联邦德国的正式勋 章。历届歌德奖获得者包括:指挥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作曲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建筑师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以及作家克吕格(Ruth Klüger)、桑普兰(Jorge Semprun)。

作者: Cornelia Rabitz 编译:林实

责编:叶宣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Empire of the Sun

1987年的片 第2次看後半段

Empire of the Sun is a 1987 American coming of age war film based on J. G. Ballard's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of the same name. Steven Spielberg directed the film, which stars Christian Bale, John Malkovich, Miranda Richardson, and Nigel Havers.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Jamie "Jim" Graham, a young boy who goes from living in a wealthy British family in Shanghai, to becoming a prisoner of war in Lunghua Civilian Assembly Center, a Japanese internment camp, during World War II.

Harold Becker and David Lean were originally to direct before Spielberg came on board, initially as a producer for Lean.[2] Spielberg was attracted to directing the film because of a personal connection to Lean's films and World War II topics. He considers it to be his most profound work on "the loss of innocence".[1] The film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but was not initially a box office success, earning only $22,238,696 at the US box office but eventually more than recouped its budget through revenues in other markets.[3]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英格兰的落叶(吴蓓)Emerson College: England,

翻翻 讀到作者(了不起的30出頭媽.....)最初與台灣女青年了解台灣受西方影響大於中國 作者不識繁體字 多處受窘--一次橋胞抱怨 一處日友人希望其朗誦漢書 她一個字都不懂.....

英格兰的落叶

作者: 吴蓓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4/2011
页数: 314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有一段话发人深省:“不发展给人的印象是落后,愚昧、迷信,但却是可持续的 生存方式;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似乎进步、繁荣、强盛,但却易毁灭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仍然感到困惑,每种文明都有缺陷,虽然我知道工业文明的危险,但的确 我不愿退回到农业文明,不愿过原始生活。对现实的警觉和自我反省,也许能帮助我做到内心的清明。”

作者简介 · · · · · ·

  吴蓓,吉林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硕士。担任过中学物理教师2年,大学物理教师13年。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员。2001年8月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4年4月回国。

目录 · · · · · ·

开启心门
我很自豪是中国人
有时我希望是一条鱼!整天呆在池塘里
这神秘的歌在哪里?
如果上帝还活着,他会在天堂哭泣
黑暗中它是光
翩翩起舞
赤脚走在田野上


***
英格兰的落叶:真思考与“勤而行之”


中华读书报


  三联书店出版的吴蓓著作《英格兰的落叶》,从稿子到成书我读了不下五遍,恐怕是作者 之外读得最多的人。吴蓓说自己前后修改不下十二遍,言语之中透着一种真诚。我读这么多遍不仅仅是英格兰乡村的美丽风光和多彩独特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的经 历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更是对吴蓓思考的认同和内在热情的赞佩。

  由我来写吴蓓同志的书评有“瓜田李下”之嫌。称“同志”是想表达“同门曰朋,


同心为志”的意思。吴蓓和我在英国爱默生学院共同相处一年,如书中所介绍,我们在那里是唯一的中国内地人。她在书中多次提到我,因此就有“瓜田李下”一说———朋友间的互相吹嘘吧。好吧,姑且存疑与此。

  “文贵真”是我们文学评价传统中的一种希望,因为“真”的时候太少了———人常常是缺少什么就向往什么,所以巴金讲真话就成了近世的典范。大家 都有趋吉避凶的本能,真话讨人嫌,假话讨人欢,再加上所谓乐感文化,习惯也就成了自然。我常逛书市,看着充栋的书籍,有时竟会想起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山 歌本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口是心非的语言,苍白枯萎的情感,连自己都不相信,打不动,更何况读者?

  说到吴蓓这本书的真,我是有发言权的。食野蘑菇中毒,宾馆打工的辛苦,校园生活的欢乐与痛苦,我都一一见证。比如书中写到她食野蘑菇的事,我还 记得当时去看吴蓓的时候,她十分虚弱,人形都有些改变。贪吃野蘑菇,对成人来说算是笑话。写出自己的经历容易,但写出自己的真心话、真实感受就格外困难 了。

  仅仅是真还不够,还要有思想和勇气。没有思想支撑的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碎屑。思想有两种,一是借别人的思想;二是自己的思想。能做到前者已然不 错了,而本书作者显现的却是自己的思想火花,对物质化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拷问,如快节奏,刺激人的欲望。还有对人性中善与恶的平心静气地探究……不盲从, 不管东方西方,不问流派名望,在这之中流露的是思考的尖锐和力量,包括对自己的尖锐剖析。“……地球大地不干净,我也是污染源之一……当我哀叹道德沦丧, 世风日下时,我也是污染源之一。”因为思考这样犀利,我敢说,与吴蓓接触的很多人内心中有时会有一种不安,那恐怕是在她的深层追问下,为自己生活的目的和 意义的窘迫而感到的怯懦。

  如果说思考有价值的话,更有意义的事情是通过行动去证明自己思考的价值,身体力行。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因子,如冯友兰所谓,中国的哲学家与 西方的哲学家不同,他们既是哲学家,也是实践家。不过这种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境界。我们文化中还有“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 样两种情况,并且后面这两种情况时时占有主导,“说说”不过“而已”恐已深入我们的文化了。

  说到“身体力行”,当推甘地,还有孙中山。这两个人都是国父,他们都不是玄之又玄的空谈家,而是身体力行的人,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身体力行才是他们思想中的精髓。

  吴蓓愿意闻道之后身体力行。她在英格兰乡村饭店做工,把宾馆剩余的香皂拿回学校再使用,还有买东西自己带布袋或塑料袋,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懂,就是做不到。大约这就是“知易行难”。

  确实,“闻道”不易,“勤而行之”更难,很多道理大家都明明白白,如平等,爱人,但真正实践起来就不容易了。表面上看是社会环境使然,但自己的软弱和麻木是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书中所显现的关爱。书中写到日本校友孝次被海浪卷走后大家发自内心的悲伤,还有对同性恋者之间真诚关心的感动。个人永远面对 社会和他人,永远与他人产生关系,中国古代的伦理角色至上和西方个人主义至上都需要关爱来校正。太多抹杀感情的商业交易只能造成地狱般的人生恶果。叔本华 非常鄙视社会行为中商业般的平等交易,认为这种平等是廉价的,虚伪的。这一点我赞同。在人与人相处中,不管是普通的同学,同事间,还是家庭成员间,总有什 么东西是永远有效的生命催化剂,它使生命更有价值。我想这就是关爱。“他人即是地狱”式的人生对生命来说不具备终极的意义。

  从吴蓓书中我能读到深深的迷惘,批判之后的迷惘。这种迷惘在今天人们需求增多,各种理论蜂拥而动的时代是极有代表性,因为这个巨变的时代给出了 太多的答案。人们因而常常迷失在这样那样的答案中。因为看起来这样也对,那样也不错,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棱镜。况且我们又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易于迷失的 时代。要应付扑面而至的汹涌的浪潮,我想,只有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跟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如《圣经》上所言:“修直你的路”,我们才有从容之后的信仰 和安宁。

  《英格兰的落叶》 吴蓓著 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

Emerson College: England, heart of Emerson Trust


Pixton Lawn banner

Full-time course programme
for the coming year, starting September 2011!
Including:

Visual Arts and Sculpture
Foundation Year in Anthroposophy through the Visual Arts


The Now of Storytelling - 3 month course

Biodynamic Agriculture
Biodynamic Horticulture

Starting in January 2012:

It's My Life! - 6 month Orientation in Anthroposophy


During term time (May-June), short courses start regularly.
See our short course and weekend course programme as well as the event calendar for lectures, performances, exhibitions and day workshops (a synthetic calendar is below on this pag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urses,
please visit the respective sections:

Visual Arts and Sculpture:
www.emersonvisualarts.com

Foundation Year in Anthroposophy through the Visual Arts:
www.emersonvisualarts.com

Biodynamic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Biodynamic Agricultural College
www.bdacollege.org.uk

Storytelling
www.schoolofstorytelling.com

Part-time Biographical Counselling Training
www.biographywork.org

Clowning short courses and part-time training
www.nosetonose.info

You will find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mpus, and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daily life in the section 'The College'.


Emerson College is an Adult Education school based on Rudolf Steiner's insights. It was founded in 1962 and has trained and transformed thousands of student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owards being wholesome and free human beings.

The College is at the heart of a new initiative called Emerson Trust which aim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our times by inviting new initiatives, and working with the local and global communities in the fields of research, healing, community, housing and more generally, social renewal.

Students from the UK and from many countries overseas are studying in several domains: biodynamic agriculture, storytelling, visual arts and sculpture, the new foundation year in anthroposophy through the visual arts, biographical counselling, and more.




Leonard Cohen's 'Book of Longing'



Leonard Cohen's 'Book of Longing'

Book of Longing (small)

Leonard Cohen's book of poems, Book of Longi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Book of Longing is the first new poetry book by Leonard Cohen since 1984's Book of Mercy. First published in 2006 by McClelland and Stewart, Book of Longing contains 167 previously unpublished poems and drawings, mostly written at a Zen monastery on Mount Baldy in California, where Cohen lived from 1994 to 1999, and in India, which he visited regularly during the late 1990s. The book also incorporates a number of poems written after his 1978 book, Death of a Lady's Man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his 1977 album, Death of a Ladies' Man). These presumably were left out of his 1984 Book of Mercy, which contained only psalm-like meditations. Book of Longing also collects some of the lyrics to songs from the albums Ten New Songs (2001) and Dear Heather (2004). Many of these poems were first published at The Blackening Pages of The Leonard Cohen Files [1] website.

In 2007, the American composer Philip Glass premiered his work Book of Longing. Song Cycle Based on the Poetry and Artwork of Leonard Cohen, in which he set 23 of the book's poems to music. Some poems included Cohen's spoken word.The work was premiered at Luminato in Toronto, Canada, and was subsequently performed at various ven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Europe. At the Barbican Centre in London in October 2007, Cohen joined Glass onstage for a pre-concert discussion. The double-CD was released in December 2007.

[edit] External links


+++

May 22, 2006 - Leonard Cohen's poetry career began 50 years ago with the 1956 publication of 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 His new volume of poetry is called Book of Longing. Cohen, known better as the deep-voiced writers of songs that straddle the folk-rock fence, is also working on an upcoming album to be released later this year. He has made 17 albums, the latest of which is Dear Heather (2004). He also appeared in the 2005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

U2、Nick Cave、R.E.M.、Sting為之瘋狂的傳奇人物
是詩人、是歌手、也是作家搖滾樂壇永遠的神話 ─ 李歐納‧柯恩

《時時刻刻》、《楚門的世界》、《醜聞筆記》金獎電影配樂大師
跨越影像用極簡音符建構世界秩序的現代前衛音樂領航者 ─ 菲利普‧格拉斯

【節目介紹】
極 限音樂巨匠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搖滾樂界的拜倫」、加拿大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兩位當代最重量級的藝術家醞釀多年,首次以柯恩2006年發表的詩畫集《渴望之書》為名,掀起跨界合作的話題。格拉斯以六年的時間,為柯恩 的22首詩譜曲,運用四位歌者與小型樂團的編制,融合柯恩過去20年來的插畫投影,成為一場文學、視覺與音樂相互交合的盛宴。

擁有詩人、 歌手、畫家、小說家、詞曲創作等多重身分的李歐納.柯恩,在國際文壇與樂壇都備受尊崇。《渴望之書》集結柯恩二十多年來的詩作以及插畫,其作品的渲染力來 自於他追尋文字極致之美的執著,他他會在寫完之後重複檢視歌詞的每一行、每一個字,花上幾年時間修改、直到成熟為止。他說,有時候覺得應該為一首歌寫十個 不同的版本,才能淬煉出最好的成果,而即使是瞬間靈感,他也要等一等,確定這真的是好東西再說。

與柯恩同為舉足輕重的跨界先鋒的菲利普. 格拉斯,創作舞台觸及交響樂、戲劇、歌劇、舞蹈、劇場各領域,其音樂在聲音之外,賦予聽者蒙太奇的畫面想像,構成他作品直入人心的魅力。《渴望之書》 2007年6月於多倫多光影藝術節首演後即引起廣大迴響,紐約時報稱讚為「夢幻組合!格拉斯近年來最豐富、出色的作品。」

【延伸閱讀】
1967 年,那個文化思潮澎湃、隨處皆可聽見搖滾樂的年代,李歐納‧科恩以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性感的嗓音,迷煞無數樂迷。身份多重的他,一共發表了兩部小說、十本 詩集、和十六張音樂專輯,在文學及音樂上的卓越成就,讓李歐納成為六○年代裡,最具原創性也是最經得起考驗的藝人。著作《美麗失敗者》中文版在2003年 問世;集結眾多搖滾歌手,向他致敬的音樂傳記片《我是你的男人》也在2006年發表。

「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的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李歐納‧柯恩

「我發現柯恩的作品極度的優美、個人以及啟發。六年來的創作,我們的星星終於排成一列。對我來說,這不僅與我之前的作品迥異,也是一個藝術家夢想的實踐。」--菲利普‧格拉斯


演出者:
作曲/Philip Glass
歌詞與影像/Leonard Cohen
音樂指導/Michael Riesman
歌者/Dominique Plaisant, Tara Hugo, Will Erat, Daniel Keeling
室內樂團/Philip Glass, Gloria Justen, Gail Kruvand, Megan Marolf, Michael Riesman, Mick Rossi, Andrew Sterman, Wendy Sutter

曲 目:Prologue—I Can’t Make the Hills, I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 A Sip of Wine, Want to Fly, The Light Came Through the Window, Puppet Time, G-d Opened My Eyes, You Go Your Way, I Was Doing Something, Not a Jew, How Much I Love You, Babylon, I Enjoyed the Laughter, This Morning I Woke Up Again, I Want to Love You Now, Don’t Have the Proof, The Night of Santiago, Mother Mother, You Came to Me This Morning, I Am Now Able, Roshi’s Very Tired, Epilogue—Merely A Prayer


出版品圖片
渴望之書
出版日期:2009.2.20
定價:400元
簡介:

《美麗失敗者》作者最真摯動人的繪本詩集,利普.格拉斯費時6年為本書譜曲,書中英對照,內含同名音樂會歌

向大師致敬,邀集藝文名家傾心合譯:三沖、林蔚昀、周月英、臥斧、張照堂、張世倫、郭品潔、楊澤、詹宏志、詹偉雄、廖月娟、黎煥雄、鍾永豐、鴻鴻、尉遲秀(依姓氏筆劃排)
極限音樂巨匠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搖滾樂界的拜倫」、加拿大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兩位當代最重量級的藝術家醞釀多年,首次以柯恩2006年發表的詩畫集《渴望之書》為名,掀起跨界合作的話題。格拉斯以六年的時間,為柯恩的22首詩譜曲,運用四位歌者與小型樂團的編制,融合柯恩過去20年來的插畫投影,成為一場文學、視覺與音樂相互交合的盛宴。本書完整收錄台灣藝術節《渴望之書》亞洲首演,中英歌詞對照收藏之用。


梁宗岱譯Paul Valéry《水仙辭》( Narcisse)及顧隨《荒原詞》



(同下)
梁宗岱Paul Valéry《水仙辭( Narcisse)及顧隨《荒原詞
4:00 P.M..馮君陪宓出,參觀
Heidelberg大學〈 1386 年立) ,此為德國最古之校, ...


---
梁宗岱精通法語、英語、德語、意大利語,他翻譯的瓦萊裡的《水仙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歌德的《浮士德》等作品成了經典譯著。

水仙辭, 保羅梵樂希著; 梁宗岱譯, 上海, 中華書局, 1931.

----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
《荒原词》于一九三〇年冬印行。扉页有题辞:“往事织成连夜梦,归云闪出满天星”。“荒原词”后附“弃余词”十二首。

《莎士比亞全集》梁實秋 1967 /Shakespeare

梁實秋要為吳宓旅歐餞行 被推脫掉......

1930年10月25 吳宓在莎士比亞故居
第 140 頁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坪內逍遙氏,譯莎氏全集為日文。近已完成,印行。特以一部寄贈本堂
陳列。司事者疑宓等為日本學生,舉以相詢,未知支那本何日可成?滋增宓等之愧也。 ...
1931年7月14

第 391 頁
君,悉此間大學最有名之教授 1880 — 1931 ) 0 於』 11 ^ 13 逝世,馮君甚為哀悼。宓已購像片,此公.最重要之著作,為重譯 Shakespeare全集及Goethe傳,蓋文學史家云。 ...


Gundolf, Friedrich, the pseudonym of Friedrich Gundelfinger (Darmstadt, 1880-1931, Heidelberg). Gundolf was a disciple of Stefan George, collaborating in Die Blätter für die Kunst, in which his two volumes, Fortunat (1903) and Zwiegespräche (1905), appeared. Shakespeare und der deutsche Geist (see Shakespeare) was published in 1911, followed by his monumental monograph Goethe in 1916 and by Stefan George in 1920. In that year he was appointed to a chair at Heidelberg, which he held until his death. Kleist appeared in 1922, and Cäsar in 1924. For some years after the 1914-18 War he enjoyed an almost pontifical authority. He is also noteworthy as a translator of Shakespeare (1908-14).

之前吳宓將其在美國買的莎士比亞全集讓給譯家孫大雨


---

1966年梁實秋先生自師大退休1967完成歷時38年、40莎士比亞全集(台北: 遠東版)。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豐子愷書法

豐子愷書法 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8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丰子恺书法作品欣赏




----丁丁

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所有創作者的心路歷程



庶 布 興
使 置 之
知 如 所
其 許 至
成 , ,
就 逐 不
之 旋 覺
難 填 亹
也 劄 

我不知道的臺大老師們的一些故事

不同的人生風景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傑出服務的故事 作者:包宗和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10年


人生旅途中,面臨選擇時,
  該如何抉擇?
  是平坦繁華的大道或人跡罕至的小徑?

  臺大優秀的教師們,長期默默耕耘於不同領域,在研究、教學本業之外,更運用其專長與創意,於校內或社會從事各種服務,復因其堅實的專業知識、能力、熱忱與毅力,在其服務工作中完成各種「不可能的任務」。

   本書介紹2005 ~ 2007年臺大傑出服務(社會∕校內)教師25位,分別為二個團隊(臺大法服社、臺大社工系)暨23位老師。期藉教師們的服務故事與經驗,與讀者分享其拳 拳服膺之「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精神,此亦向來是臺大人承擔更大社會責任之動力與自我期許;然而,研究、教學與服務均需花費極大心力,在每個人一天擁有時 間相同的限制下,「選擇」是互相排擠的,但這些老師們如何取捨?

  書中縷述各位老師們於服務中的得失、印象深刻的人與事物及其堅持的信念;而,老師們如何在「付出」後,卻感恩地說「獲得」更多、更快樂,甚至,其研究與教學反而更好?

  「不求回報,只為了把事情做『好』、做『對』」是其共同點,對人與自然的尊重、對於「對的事」之堅持在他們身上化為一種謙和、素樸卻堅定的氣質,其專長與個性或各異,但創意、勇氣與毅力卻是一致的;他們在生命的路上曾有不同的選擇,卻成就了一番不同的人生風景。

  本書由臺大行政副校長包宗和教授策劃、主編,委由臺大出版中心編輯出版,期藉生命故事分享,引起讀者共鳴,甚而見賢思齊,為社會注入多元、正向的思考角度與力量,也注入更多的關懷與溫暖,為營造更美好的社會共同努力。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臺大人系列
  •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校長序 李嗣涔
副校長序 包宗和

教師傑出社會服務獎
臺大社會工作系「一個捍衛弱勢孩童與家庭福祉」的社會服務團隊(2007年)
臺大法律服務社(2007年)
楊平世教授(2007年)
杜榮瑞教授(2008年)
周蓮香教授(2008年)
高全良副教授(2008年)
黃長玲副教授(2008年)
韓良俊教授(2008年)
李玲玲教授(2009年)
胡海國教授(2009年)
張上淳教授(2009年)
陳尊賢教授(2009年)
蕭全政教授(2009年)

教師傑出校內服務獎
許博文教授(2007年)
陳振川教授(2007年)
黃宏斌教授(2007年)
王亞男教授(2008年)
王根樹教授(2008年)
何寄澎教授(2008年)
林世銘教授(2008年)
彭錦鵬副教授(2008年)
林嬋娟教授(2009年)
項潔教授(2009年)
詹森林教授(2009年)
賴飛羆教授(2009年)
(排列依得獎年分、姓氏筆畫序)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 國立臺灣大學 校長李嗣涔

  「受教育愈多,承受社會資源愈多者,對社會亦負有愈多的責任」是世界各知名大學對學生的培育態度。愈高才智且具較強專業能力者,才有能力從事更多專業以外的工作,對社會更具影響力;再則亦需培養其悲天憫人、謙沖為懷的品格與道德。

  藉由服務,從事者可看見社會的需要並觀照自身內在,進而淬煉出良好品德,這是優秀大學極為重視「教學、研究、服務」金三角並重的平衡教育,其中服務教育甚且為最要之故。

  臺灣大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向為全體師生拳拳服膺,不僅是校訓,更是一種生命態度;不唯追求真理、精進教學、研究專業,更是發自內心對社會關懷、付諸行動的品德實踐,且是一生的承諾與擔當。

   臺大卓越教師群之學術領域迥異,然其長期默默、無私地投身於各不同領域服務則相同。或回應學校、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需要,或主動發掘「潛在需要」進而規 劃、執行,長達數十年。其服務與改善的層面不僅止於校內課程、校務規劃,更擴及經濟、社會、文化、醫藥、公共政策、法律制度等層面。這些優秀、熱誠服務的 教師們深刻體現敦品勵學之專業學養,也發揮愛國愛人精神,更擴展對社會深遠的影響力。

  為彰顯與表揚臺大眾多優秀教師的服務精神,臺大於二○○七年始推選「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社會∕校內)獎」,迄二○一○年共有二十三位教授、二大團隊獲獎。經行政副校長包宗和教授策劃主編,委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編輯出版。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書中縷述教師們的傑出服務事蹟,其發揮創意、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之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在他們身上有幾種共 同特質:良好品德與愛心是熱誠服務的動力;堅實的知識、能力與源源不斷的創意如磨利的工具,供其於「專業與非專業」工作中開創更多元、更新的服務;而驚人 的恆心與毅力則為提供優質服務堅定承諾的基礎。這些特質與經驗分享均足以成為我們的參考與服務靈感的來源。

  副校長序 (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副校長 包宗和)

   研究、教學、服務一向是臺大教師職責所在,長期以來,學校設置各種獎項獎勵老師在研究教學上的成果,但服務獎一直付諸闕如。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學校行政 會議首度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教師傑出社會服務獎設置辦法」,用以肯定教師在社會服務上的努力與貢獻,鼓勵教師投入社會服務。

  民國九十五 年在研議制定社會服務獎施行細則時,李校長指示服務獎事蹟範圍非僅止於「社會服務」,而應包含「校內服務」。研修小組遂修訂辦法,設置「傑出社會服務獎」 及「傑出校內服務獎」。復考量社會服務需長年累積始見成效,故候選人身份分乃擴及退休教師。九十八年又修訂辦法,推薦候選者之服務事蹟仍分校內外,獎項則 除「傑出獎」外,再增設「優良獎」,並自九十九年起施行。

  自民國九十六年至九十八年,共計十一位教師及二個服務團隊獲頒「傑出社會服務 獎」,十二位教師獲頒「傑出校內服務獎」。獲傑出社會服務獎之教師及團隊或以學術專業協助推動國家政策,建立制度;或深入民間,宣導正確觀念,培育種子人 員;或提供專業服務,扶助社會弱勢;或奮不顧身,投入災難救援,幫助國家社會渡過難關;或以專業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與各國相關領域互動,回饋人類社 群。獲傑出校內服務獎的教師則能以校、院角度做整體思考,或因應大環境,推廣新觀念,制定政策,為校建立制度,進行軟硬體改革;或為發展校務積極向外籌募 經費,為校園打造優質的人文環境,為新建築樹立恢宏前瞻的視野;或以自身專業,替學校提供諮詢服務,甚至忍辱負重,協助學校解決難題;或將企業經營理念帶 入校務運作,提高效率;或殫精竭慮,為學校建立知識寶庫,為教育事業紮扎根。

  獲得傑出服務獎的教師,均能以自己專業素養,為社會、學校 無私奉獻。熱忱、愛心、為他人設想、堅持做對的事,幾乎是他們共有的特性。傑出服務教師為社會光明面做了最佳詮釋,並且以行動說明臺大同仁絕非一群關在象 牙塔中孤芳自賞的學者,而是懷抱淑世濟國,關懷社會,追求理想,無怨無悔的知識份分子。服務不若研究教學,辛勤投入往往不見得獲得回饋,是一種犧牲奉獻的 工作。只問付出,不求回報,是服務志業的本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服務成果早已長留人間,臺大設立傑出服務獎,只是對許許多多默默投入公益事業的教師 略盡棉薄,使他們的一些努力能被世人看見。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兼顧教學、研究、家庭的同時,以專業知識,一顆柔軟的心,無私無求貢獻心力的,不只是獲獎的教師,惟宥於名額,每次評選均不免有遺珠之憾。事實上,所有獲得各學院提名的教師,都有令人感動的服務事蹟。

   在傑出服務教師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他們已將公益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將服務視為如此自然而快樂的事。他們選擇的或許不是平坦繁華的大道,而是人跡罕至的 小徑,但正因心中富足,所以感恩,正因心中有愛,所以可以源源不絕的付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因著服務熱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風景,也 使得臺大校園與國家社會能臻於至真、至善、至美。

  •  臺大教學 傑出教師故事4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故事4

    繁體書張錦華/主編、臺大新聞所/採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09-01
    優惠價: 9 折,270 放入購物車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4》將2010年獲獎的二十多位傑出教師身教言教的故事集結出版,展現傑出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熱忱。他們既經師又人師地教育臺大學子,讓臺大人得以一棒接一棒的扛起社會繼續進步前行的擔子。... more

  •  臺大教學 傑出教師的故事2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2

    繁體書臺大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8-09-01
    優惠價: 9 折,270 放入購物車

    「老師這麼想把他的知識傳授給我們,學生怎麼好意思怠惰?」,這是一個學生的心聲。本書為21位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字裡行間透漏出教學傑出教師們與學生間的互動,共通點為:老師們關心學生,但絕不溺愛,... more

  •  臺大教學 傑出教師的故事1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

    繁體書臺大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7-09-01
    優惠價: 9 折,270 放入購物車

    什麼樣的課程曾讓你雀躍期待?什麼樣的老師曾讓你終身感念?什麼樣的教學曾讓你永遠受用?也許我們可以從臺大每年選拔出來的「教學傑出教師」裡,找到這些問題的最佳解答。今年臺大選出了27位教學傑出教師,特別的... more

  •  臺大教學 傑出教師的故事3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3

    繁體書彭文正/編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9-09-01
    優惠價: 9 折,270 放入購物車

    臺大之所以成為臺灣第一學府,關鍵精神在「精益求精」,臺大傑出教學傑出教師大約是全校教師百分之一的名額,《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3》將這些傑出教師的事蹟編撰成冊,希望能扮演種子角色,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 more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性格與文化》白壁德






白壁德在1930年代就介紹過本書 參考其論文:
喬治 桑與福樓拜 (1920S-1930S)

收入身後7年出版的 性格與文化 (1937)

翻譯本:北京三聯 2010


性格与文化

副标题: 论东方与西方
作者: [美] 欧文·白璧德
译者: 孙宜学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0-1

《性格与文化:论东方与西方》主要内容包括:西班牙人性格的明与暗、英国人擅长批评吗?、马修·阿诺德、克罗齐与移情说、帕斯卡、拉辛和反浪漫主义的反 动、纪念狄德罗诞辰二百周年、乔治·桑与福楼拜、一个世纪的印度警句、向西方解说印度、民主中的风格问题、人文主义者与专家、艾略特校长和美国教育等。


第5 頁的法文印錯了
而且它採用下文解說的第2說法


Tradición Clásica: The Expression “Après moi le déluge”, and Its ...


前半:

The Expression “Après moi le déluge”, and Its Classical Antecedents

[Versión de esta anotación en español: aquí]

The phrase “Après moi, le déluge” (“After me, the deluge") is attributed to the King of France Louis XV (1710-1774):

According to another interpretation, the phrase may have been coined not by the king himself, but by his most famous lover, Madame de Pompadour (1721-1764):

In any case, the phrase had a certain prophetic quality, if we interpret it post eventum as alluding to the breaking out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9-1799), which took place fifteen years after the king’s death and which cost the life of his grandson and successor, Louis XVI.

As a first approach to the saying, note that one is dealing with a nominal phrase, that is, without an explicit verb. The phrase can have two distinct, though related,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verb which we implicitly supply:

a) On the one hand, if we understand After me the deluge will come, the saying seems to imply, as an assertive affirmation: “After my reign, the nation will be plunged into chaos and destruction.”

b) The verb could also be understood as a subjunctive concession: After me, let the deluge come (it can come, but it makes no difference to me). In this second case, the speaker asserts that nothing that happens after his disappearance matters to him.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呼籲更詳細的林語堂傳記/年譜/研究

必須呼籲更詳細深入的林語堂傳記/年譜/研究

林語堂傳

林語堂傳

 林語堂,福建省龍溪縣板仔村人。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十歲時到廈門尋源書院讀書,民國六年考進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到北京清華大學教英文。三 年後,他和廖翠鳳女士結婚,同赴美國,進哈佛大學研究比較文學,獲碩士學位。翌年,往德國耶那大學、萊比錫大學研究語言學,獲博士學位。

  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其後並兼任女師大教育長。民國十五年1926,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院長,不久辭去,到武漢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翌年辭職赴上海專心著作。

  其後九年,著作、翻譯多種書籍。他編著的《開明英文讀本》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初中英文教科書。他在這段期間最引人注意的是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

   民國二十四年,他以英文寫作的《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初版,立刻成為暢銷書,並被視為關於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翌年1936全家移居美國,繼續向西方介紹 東方文化。


1948民國三十七年,發明「不學而能操作」的中文打字機。民國四十一年1952,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但旋即離去,恢復寫作生活。
Ming Kwai Typewriter

  民國五十四年1965,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同年回台灣定居。開始為中央社撰寫「無所不談」專欄,重編《新開明語堂英文讀本》,擔任中國筆會會長,並依照自己發明「上下形檢字法」和改良的「國語羅馬字注音」,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

  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病逝。遺址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




倫敦的中國群英會:林語堂等 1932年1月和2月

倫敦的中國群英會:林語堂
根據朱自清日記
第 99 頁
1932/1/7
到吉爾福特大街十八號訪問林語堂先生,他向柳先生和我扼要地介紹了他的中文打字機設計
...
第 118 頁
1932/2/27
三時,林語堂作《中國文化的時代精神》的講演,隨後大家討論頗為熱烈,也很有趣。今晨我
把日記打開放在桌上,忘了收起來,歇卜士夫人可能看了,這使我很不安。 ...

林语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網路上林語堂的年表太簡略


【大紀元10月10日訊】1895年10月10日,清光緒廿二年,林語堂生於福建龍溪縣反子村。

1901年在村辦的銘新小學讀書。

1905年在廈門尋源書院學習。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由於一直在教會學校學習,他的英語很好,思想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

1916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教書,其間,攻讀中國古典文學。

1919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語言學,獲碩士學位;後轉為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

From 1923 to 1926 he taught English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職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在報刊發表文章,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5年後在多所大學教授英語。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5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後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編輯。

1931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On his return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1, he was briefly detained for inspection at Ellis Island.

1932年9月起,先後創辦編輯《論語》、《宇宙風》等刊物,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的主要代表。

1934年創辦《人間世》。

1935年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36年去美國執教並從事寫作。

1938年離開美國赴英國、義大利而旅居法國。

1943年回國。

1944年曾一度到重慶講學。

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1947年,赴法國任國民黨政府推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文學組組長。

1950年,到美國繼續從事寫作。

1952年在美國創辦《天風》月刊。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

1960年在台灣定居。

1967年,由香港大學聘為教授,負責主編當代漢英詞典。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76年3月16日病逝於香港。

林語堂是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授、語言學家。有多達幾十部的著作。




Works in English by Lin Yutang

  • (1935)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 (1936)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Kelly and Walsh
  • (193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 (1938)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Random House, The Modern Library
  • (1939) Moment in Peking, The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0) With Love & Irony,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0) Leaf in the Storm,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2)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Random House
  • (1943) Between Tears & Laughter,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4) The Vigil of a Nation,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7)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8) Chinatown Family,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48) The Wisdom of Laotse, Random House
  • (1950)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51)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52)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 The John Day Book Company, reprinted 1952,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1953) The Vermilion Gate,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 (1955) Looking Beyond, Prentice Hall (Published in England as The Unexpected island, Heinemann)
  • (1957) Lady Wu,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58) The Secret Name,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 (1959)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59)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60) 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Crown Publishers
  • (1960)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61) The Red Peon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62) 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63) Juniper Loa,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 (1964) The Flight of Innocents, G. P. Putnam's Sons
  • (19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Family

His wife, Lin TsuiFeng (林翠鳳), was an author whose recipes popularized Chinese cuisine in America. Dr. Lin wrote the introduction to one collection of recipes compiled by his wife and their third daughter, Lin HsiangJu (林相如).

His first daughter Adet Lin (林鳳如) (1923–1971) was an author who also used the pseudonym Tan Yun.

His second daughter Lin TaiYi (林太乙) (1926–2003) was also known as Anor Lin in her earliest writing, and had the Chinese name 玉如. She was an author and the general editor of Chinese Reader's Digest from 1965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1988.[2] She also wrote a biography of her father in Chinese (林語堂傳), which shows some signs of her father's literary flair.

His third daughter Lin HsiangJu (林相如) (1931-), was referred to as MeiMei in childhood. She was co-author of cookbooks with her mother, and was a biochemist at Queen Mary hospital in Hong Kong.[2]

The daughters all had name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如 (Ju): Adet 鳳如, Anor 玉如, and HsiangJu 相如.


Legacy

After 1928 he lived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is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texts remained popular for many years. At the behest of Pearl Buck, he wrot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國與吾民,吾国与吾民) (1935)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艺术) (1937), written in English in a charming and witty style, which became bestsellers. Others include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笑皆非) (194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1960, a book of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ry passages and short pieces),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1967), and the novels Moment in Peking (京華煙雲,京华烟云) (1939) and The Vermillion Gate (朱門,朱门) (1953).

His many works represent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 was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several times in the 1970s.[1]

He was nominated and served briefly as president (or chancellor) of the Nanyang University created in Singapore specifically for Chinese studies complementary to the English-oriented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e did not, however, choose to continue in that role when Nanyang (South Seas) University became a focus of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Singapore between the Communist-directed left and the liberal, social democratic right. He felt he was too old for the conflict.

With his unique facility for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 Lin presided over the compilation of an outstanding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2), which contains a massive English index to definitions of Chinese terms. The work was undertaken in Hong Kong, where Lin served for a time at the newly founded Chinese University.

Dr. Lin was buried at his home in Yangmingshan, Taipei, Taiwan. His home has been turned into a museum, which is operated by Taipei-based Soochow University. The town of Lin's birth, Banzai, has also preserved the original Lin home and turned it into a museum.


《朱自清在倫敦 1931-32》

今天整理手頭的《朱自清全集》才知道當初我買它的時候詩歌」和「書信」2/本。由於各卷分別有標價,所以問津堂書局分開賣。現在要補書也不怎麼容易呢

(《朱自清全集》第1-4卷為散文、第5卷新詩歌詞舊體詩、第6-8卷 學術論述、第9-10卷 為日記、第11卷書信、第12卷為教講義。)

還是要感謝那位捷足先登者。《朱自清全集》10/12 留給我。我沒想到近幾天它給我帶來一些樂趣──譬如說,想寫本《朱自清在倫敦 1931-32,當然這只是想想而已。不過,很有點意思


妹尾河童窺看系列: 窺看歐洲

書名
作│編│譯者
定價
特價
家事可以很簡單!-簡化.創意.高效率的家務打理99招
Naruhodo Kajino Omoshiro Book
風間茂子.文/妹尾河童.圖著
250
225

窺看舞台 {庫存量不足}
Kappa ga Kataru Budai Uraomote
妹尾河童著 / 姜寀蕾譯
260
234

窺看日本
Kappa Ga Nozoita Nippon
妹尾河童(Senoo Kappa)著 / 陶振孝譯
220
198

妹尾河童之邊走邊啃醃蘿蔔
Kappa no takuan kajiri aruki
妹尾河童著 / 蔡明玲譯
300
270

窺看河童 {庫存量不足}
Kappa no te no uchi maku no uchi
妹尾河童著 / 蔡明玲譯
280
252

工作大不同
Kappa ga Nozoita Sigotoba
妹尾河童著 / 姜淑玲譯
350
315
廁所大不同
Kappa ga nozoiza TOIRE mandara
妹尾河童著 / 林皎碧 蔡明玲譯
320
288
窺看歐洲 {庫存量不足}
Kappa Ga Nozoita Europa
妹尾河童著 / 姜淑玲譯
280
252

窺看印度
Kappa Ga Nozoita Indo
妹尾河童著 / 姜淑玲譯
280
252
河童旅行素描本
Kappa no Sketch Book
妹尾河童著 / 姜淑玲譯
280
252



作者1971-72 拿國家的錢在歐洲漫遊22國
雖然沒什麼 總算一總記錄 (包括旅館的地址 房屋平面圖 價碼等)


RV005
窺看歐洲
Kappa Ga Nozoita Europa

作者:妹尾河童
譯者:姜淑玲
出版:2002/3/1 . 出版社:遠流出版
開本:特25開 . 裝訂:平裝





內容大要

魅力歐吉桑妹尾河童歐遊途中不時記下的筆記和素描被朋友拿來影印傳 閱,最後竟出版成書。由於舞台設計工作的背景及訓練,《窺視歐洲》除了簡潔幽默的文字記錄外,更有風格獨特的大量手繪圖。河童桑藉著一般人常會忽略的細微 之處觀察比較歐洲各國異同,從具體事物和與當地人的交往之中體會文化、精神上的微妙差異。

一本讀來輕鬆且趣味十足的旅中圖記。

作者介紹

妹尾河童(Senoo Kappa),一九三○年生於神戶。

視覺設計相關領域經歷,一九五四年自學後以舞台設計身分嶄露頭角。

此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的舞台設計,為日本當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設計家。

曾獲「紀伊國屋演劇賞」、「山多利音樂賞」、「藝術祭優秀賞」、「兵庫縣文化賞」等眾多獎項肯定。

此外並以配上細密插圖、觀點獨特幽默的散文廣受歡迎。

已出版中文譯本作品有《窺看歐洲》《河童旅行素描本》《廁所大不同》《窺看印度》《工作大不同》《窺看河童》《邊走邊啃醃蘿蔔》《窺看日本》(皆遠流)《少年H》(小知堂文化)

另有《河童家庭大不同》(風間茂子,遠流)

譯者介紹

姜淑玲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語言學碩士,

曾任成大、高苑工商專等校日語講師,

譯有《窺看歐洲》《河童旅行素描本》《窺看印度》《工作大不同》(皆遠流)、《炎之騎士》等書。

目錄

前言

比薩斜塔沒有護欄

米蘭的跳樓自殺

悄悄開動的火車

維也納市營電車跳車資格

野鳥和人群

握手和禮砲

巴黎的彈簧門

北方人.南方人

歐洲的窗戶

托卡�勒夫型手槍和發爾特P38型手槍

武器博物館

為什麼槍店有賣模型槍

氣血循環機和10荷盾紙幣

義大利和德國歌劇的開演時刻

會跑的郵筒及增加公廁的訣竅

拿坡里的小偷

旅行秘訣「得分法」

國際列車車掌

歐洲的列車內

博愛座.禁煙車廂

好旅館

我住過的便宜旅館

埃及

法國

西德

奧地利

瑞典

捷克

蘇格蘭

美國

希臘

比利時

西班牙

荷蘭

挪威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瑞士

萄葡牙

丹麥

蘇聯

英國

墨西哥

後記

地圖

自序

*

前言

在歐洲到處晃蕩了一年,不知怎麼搞地心裡老有股歉意--因為這趟旅行不是自費的關係吧。

日 本文化廳每年都有所謂的藝術家海外派遣研修計畫;這次的獨自旅行費用就是由該計畫提供。對於此行能有多少收穫,說實在的並沒啥把握,所以心中老記掛著自己 在花納稅人的錢。結果是歌劇、芭蕾、戲劇、電視、電影等研修項目之外,其他各方面我也興趣盎然;因為感到好奇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最後這趟旅行反而成了名符 其實的「河童之旅」。

原本打算隨興地見識歐洲事物、多和當地人接觸,但是到了之後,我才深深覺得對他們的認識實在是少得離譜。

像當地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驚,不然就好像是有什麼新發現一樣。

風 俗習慣不同,當然思想、意識與精神的結構也就相異,對於這樣的差別會有興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連飯店房間也成了我觀察的對象。此外,從街頭種種事物、國際 列車的車掌如何因國家而異、各地民宅的窗戶和當地氣候風土的關連性以及從南到北有什麼樣的變化、城堡是怎樣因時代和地區而有所改變,又有什麼樣的特徵…, 真的是連對各國垃圾都感興趣。簡直可以說是破銅爛鐵的大蒐集。

沿途我不時地記筆記或者畫素描。

返國後算算,總共走了二十二個國家。朋友根據筆記上的紀錄,統計我住過的旅館房間數後說:「有一百一十五間喔!」,敢情這數目是大了些,倒叫我有點不好意思。研修旅行的結果不知道可以說是好是壞;但就我個人來講,能有機會體驗非到當地不能瞭解的事物,真是十分感謝。

朋 友對我的筆記頗感興趣,就自行影印製成小冊子傳閱;沒想到有天竟然提議整理成冊出書。我原不是為了出書才記筆記的,所以相當排斥;而三位像是製作人的朋友 為了要讓我克服「難為情」的心結,輪流花了蠻長的時間來說服我。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這不到可以公開發表的程度,而且也不是什麼歐洲風情見聞錄,所以就自 作主張將此視為「逛逛看看後的個人記錄」,還請諸位見諒。

編註:作者此趟歐遊在一九七一至七二年間成行,因此書中所載資料多所變動,尚請讀者諸君諒察。

導讀者簡介

《窺看歐洲》

頁數:304頁黑白

定價:280元

作者簡介:妹尾河童 (Senoo Kappa),1930年生於神戶。視覺

設計相關領域經歷,1954年自學後以舞台設計身分嶄露頭角。

此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設

計領域,為日本當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設計家。曾獲「伊紀國屋

演劇賞」、「山多利音樂賞」、「藝術祭優秀賞」、「兵庫縣

文化賞」等眾多獎項肯定。此外並以配上細密插圖、觀點獨特

幽默的隨筆廣受歡迎。

內容簡介:魅力歐吉桑妹尾河童歐遊途中不時記下的筆記和素

描被朋友拿來影印傳閱,最後竟出版成書。

由於舞台設計工作的背景及訓練,《窺視歐洲》除了簡潔幽默

的文字記錄外,更有風格獨特的大量手繪圖。河童桑藉著一般

人常會忽略的細微之處觀察比較歐洲各國異同,從具體事物和

與當地人的交往之中體會文化、精神上的微妙差異。

一本讀來輕鬆且趣味十足的旅中圖記。

序及要目摘錄:

原本打算隨意地見識歐洲事物、多和當地人接觸,但是到了

之後,我才深深覺得對他們的認識實在是少得離譜。當地人覺得理所

當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驚,不然就好像是有什麼新發現一

樣。…

風俗習慣不同,當然思想、意識與精神的結構也就相異,對

於這樣的差別會感到興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連飯店房間的內

部陳設也成為我觀察的對象。此外,街頭的種種事物、國際列

車的車掌如何因國家而異、各地民宅的窗戶和當地氣候風土的

關連性,以及從南到北有什麼樣的變化…,我真的是連對各國

垃圾都感興趣。簡直可以說是破銅爛鐵的大蒐集。

—妹尾河童

精彩要目

比薩斜塔沒有護欄

米蘭的跳樓自殺

悄悄開動的火車

維也納市營電車跳車資格

野鳥和人群

握手和禮砲

巴黎的彈簧門

北方人.南方人

歐洲的窗戶

托卡�勒夫型手槍和發爾特P38型手槍

武器博物館

為什麼槍店有賣模型槍

氣血循環機和10荷盾紙幣

義大利和德國歌劇的開演時刻

會跑的郵筒及增加公廁的訣竅

拿坡里的小偷

旅行秘訣「得分法」

國際列車車掌

歐洲的列車內

博愛座.禁煙車廂

好旅館

我住過的便宜旅館

精采試閱

比薩斜塔沒有護欄

我爬上了比薩斜塔。沿著塔內盤旋而上的螺旋梯可以登上斜塔的最頂層,中途也可以自由進出各樓層的陽台。

什 麼都想試試的我當然就走出陽台看看,結果嚇了一大跳--竟然沒有護欄!裝上欄杆的地方只有最頂層。陽台是傾斜的,而且寬約一公尺的大理石地板已經被磨得光 滑發亮,稍不注意恐怕就會失足墜落。連應該沒有懼高症的我都兩腿顫抖發軟,雙手和背部緊緊貼在牆上,然後用極緩慢的速度繞行一圈,實在是有夠驚險刺激。

原 本以為世間大概少有像我這樣的好事之徒,不過從磨損的地面來看,從古至今試過的人似乎還不少;像今天也有幾個人嘗試。在有這麼多觀光客的知名歷史性建築 內,竟然沒有預防意外發生的護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下來後馬上詢問在斜塔旁賣紀念品的老爹,不過我的義大利話不怎麼精光,所以還是老辦法,用畫的。

我 先畫出比薩斜塔,再畫個掉下來的人,然後寫上「危險!」「為什麼沒有護欄?」,一邊拿給他看、一邊又比手劃腳地用蹩腳的義大利話問。結果,只見這位老爹肩 膀一縮、兩手一攤,露出怎麼會有人問這種蠢問題的表情說:「為什麼沒有護欄?--怕危險的話就不會到陽台去呀!會上到陽台去的人,就應該知道它的危險性 吧。

這座塔在蓋的時候可就沒設什麼護欄喔。和以前不一樣的是,它現在斜得比較厲害而已,就這樣。……好了好了,說這個不如來買我這明信片吧!」

聽完我不禁楞了一愣--多麼簡明扼要的回答啊!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我覺得真是清楚地呈現出日本人和歐洲人的思考在根本上的差異。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