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查顯琳(公孫嬿) 1925-2007


作家:公孫嬿
本名:查顯琳
筆名:余皖人、寧之懷
性別:
籍貫:安徽懷寧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25年12月1日
來臺時間:1949前後年
生或卒:已故
辭世時間:2007年9月16日
學經歷:北平輔仁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參謀指揮大學畢業,並獲菲律賓阿連諾大學碩士。曾任砲兵指揮官、駐菲律賓陸軍武官、駐伊朗軍事武官、駐美國首席武官、世界各國駐華府武官團團長、情報學校校長、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長。
文學風格:公孫嬿的創作文類有詩、散文、小說和報導文學。他的作品,強調唯美、浪漫,注重文字、詞彙、文法與結構之完整,並以幽默、諷刺、批判之筆觸,抒寫人間百態。創作題材以個人生活經驗為主,公孫嬿試以古詩詞之美入文,用舊句來刻畫內心。



1941 由輔仁文苑社出版《上元月》 
1953 出版《海的十年祭》  尋夢與畫夢--論張秀亞的尋夢草
1954 出版《大兵謠》 
1954 出版《孟良崮的風雲》 
1955 出版《火線上》  <琴心>(書評)
  • 自由中國
  • 12:9
  • 民44.05
  • 頁29-30
  • 「火線上」題記
  • 聯合報

  • 民44.04.22
  • 頁6 
  •  
  • 遲讀「小樓春遲」

  • 暢流
  • 10:11
  • 民44.01
  • 頁17
8月   老?頭的風情畫  自由中國

    • 外部系統再查詢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957 出版《雨中花》 
1957 出版《倚砲集: 公孫嬿小品文集遠東圖書公司
1958 出版《百合花凋》  「雨中花」三版後記
  • 暢流
  • 17:12
  • 民47.08
  • 頁26-28
1958 出版《飄香夢》 《解語花》



1958

【 蘇雪林教授小記 - 公孫嬿 】

劉朗學長轉達厲師厂()樵之命,囑我寫一篇文章,介紹蘇教授雪林姑母。在中國文壇上,蘇教 授的聲譽和地位,用不著我來畫蛇添足的多說一些什麼,凡是對於文學稍有興趣的老年、中年、乃至於少年人,沒有一個不對她老人家敬佩與稔熟的。現在我只記幾 件小事,來看看她的性格和人格。也許我的筆鋒遲鈍,不能狀其萬一;但是我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證人,她四十年來的奮鬥,和她為人處世所閃耀出的光輝,以及嫉惡 如仇的果敢態度,終久有一天會照爍歷史的。
先 生雖然寫了幾十年的文章,但是直到今天她下筆的慎重,和對詞句的推敲勘酌,其態度之嚴肅,我還未見有能出其右者。四十二年我在臺灣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海的十年祭》請她寫序,那時我正在臺南砲兵學校受訓,她在師範學院執教。序寫好了寄我看,我真是受寵若驚。同時她告訴我:「這序可能引起別人的反感,認 為我把你捧得過火。我準備承當一切的責難,希望你更加努力不負我的期望。」首先她這勇邁的作風,就讓我感激得落淚;以後我才知道她並非對我如此,對於所有 的後進,她都願盡力的提挈和鼓勵,有時也毫不客氣的指責。就在奉到序文的三天之內,又接到她百忙中寫來的兩封信,原來其中有某一個字不妥,或某一個標點符 號不對,她的信就是更正這些的。最後,她讓我重抄一份寄回,她還要刪改,等這篇序在中央日報副刊上發表,我打算把它交給出版公司排印之前,她還修正了一次,才成為定稿。
四十三年中央文物供應社預備為我出版兩個集子──一本是詩集《大兵謠》,一本是短篇小說集《孟良崮的風雲》。當時我不在臺北,野戰部隊生活是動盪的,我想起在出版《海的十年祭》之前,那三篇文章請蘇先 生教正時,她曾逐句看過,不僅給稿上加了眉批,凡字句不妥之處,也經用紅筆改好,我只得再麻煩她老人家一次,把原稿一束呈上,並請代我校對。等兩本書都付 梓了,我才有機會到臺北師院教職員宿舍去看她老人家。她幾乎是咆哮的問我:「看你這兩本書真吃力,比我自己寫都累。為什麼其中標點符號錯了那麼多?難道你 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嗎?措辭用字我都替你考慮過了,如果這樣潦草的拿給張先生,怎麼對得起人家對你的栽培?為什麼你自己不多看兩遍呢?以後你寫文章再這麼粗心大意就不行,得打稿練習!」我唯唯遵命,這以後影響到我五年來創作的態度。提起筆彷彿她憤怒的責難就在耳邊。我知道,這是她對我希望過高,因之責備愈為深切的緣故。
四十二年秋,我幸運的調防駐紮在淡水,當砲兵連長,自已有部吉甫車,每逢假期我就開車到臺北,向蘇先生請教的機會多了。時常聽她對我的訓誨,使我堅定了一個信念──便是天下絕對沒有 來之物,想成功一點事業,非付出血淚汗的代價不可。我們只曉得蘇先生民國十年留學法國,十八年出版《棘心》震動文壇,但是忽略了她的刻苦奮鬥的精神。由《棘心》中,我們還能捉摸到一些當年她老人家和環境,和社會,乃至於和那個時代思想交鋒對刃的痕跡,而今天蘇先生已是將近六十歲的人了。我更忘不了的是夏夜在師院宿舍中,蘇先生為我講述《楚辭》和〈九歌〉的情形。講得高興時,她跑到書架上,取下一大本一大本的各國原版書籍,按照著圖像,證明她正確的見解。我記得有一晚談到〈九歌〉中的大司命和《山海經》,她老人家竟天真的笑了起來。
那年過舊曆年,她特意寄來了一封信,囑我陪她過年,因為我那位表弟不在臺北,借的地方是她一位親戚的客廳,年夜飯我沒有趕上吃,去時看到她老人家穿了一身黑絲絨的長袍,戴上手飾,像參加盛典似的。還有主人和那位太 太,我們海闊天空的談著,當然還是脫離不了文學的圈子。她一再的將盤中糖果抓給我吃,並且看著我吃小點心和餅乾。那情景使我想起淪陷在大陸的母親,也記起 在二十七年前母親看《棘心》時對我說過的話:「這本書好極了,是你蘇家姑姑寫的,你要好好看!」誰料到這便是我從事新文藝習作的一本啟蒙書,考入天津南開 中學之後,我還把它送到書肆中重新裝訂過。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在臺灣見到蘇先生,我已然由少年步入中年了。
當我奉命開到金門前線時,對我鼓勵最大的,也是我的表姑蘇先 生。駐在烈嶼最前線,幾乎每日不停的砲戰,她給我寄來的書和信,都使我在砲戰之暇的有生之年,不敢忘記這枝筆,我練習寫作,用許多不成熟的文章安慰老人家 的心。直到她慨然的說:「這幾年來任多事者攻訐,我不求別人的諒解,我只希望事實肅清讕言,你的努力已小有成就,證明了我老眼無花。」我告訴老人家的是: 「嫉妬和無的放矢,也可以鼓勵人發人猛省,我覺得非常對不起姑母,您對我的慈愛不是三言兩語說得完的。我但願將來在事業上─不論是文壇還是戰場─能有一番 驚天動地的作為,俾盡侄兒這一片誠摯的孝意。」將來看機會,我很想把三年來在前線上準備犧性成仁前,和姑母和朋友們來往的信札整理一下;讓世人曉得,在大 時代中一個人想屹立不倒,應俱有那些種力量來支持。
我確認蘇先 生的作品,適合青年和軍中閱讀,她反共的思想積極,而是非善惡之感尤重。在當年留法的時候,便受左翼匪徒的詆毀,今天她能安心的在臺灣研究屈賦作學術界的 中流砥柱,是有長久的淵源的。我在前線接到的她每一封信,都是義正辭嚴、大義凜然。她的道德觀念,即使不和她接近,也能由她的文章中體會到。我沒有看到比 她更淳樸更謙虛的人,如為了慎重,在草擬這篇小文之前,我曾專函到臺南成功大學徵求她的同意她卻回信說:「《筆匯》要介紹作家,第一個不必是我。我對於這 件事非常厭倦,因為文壇進步一日千里,像我們老一輩人久已落伍了。還提他做甚?而且我平生創作純文藝極少,只算個『文壇打雜』,《筆匯》雖不嫌我資格不 和,但我實自知其不配也。所以你可以請他們先介紹別人,經過幾個人之後,再輪到我亦可,但我希望他們能放我安靜。」
雖然未經姑母的同意,我總算是先備案了,如今不放她安靜的卻是我,這是我要深致歉意的。
(四月四日夜草)
原刊民國四十七年筆滙



1960 出版《夜襲》
1961 出版《藍扇子》


1966




19671. 蘆溝故人來--我所親眼看到的如何拉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


1969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971 出版《不銹鋼》
1974

4. 我入黃埔




1975 我念南開


1979. 陳大慶逝世六週年紀念--敬懷養公



1980 出版《大姐.小姐》







1980


大姐.小姐
本書精選了諷刺、幽默、抒情等至情至性的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尤其是作者犀利筆鋒的運用,文詞與內容的富麗充實,可使讀者生活的領域隨之開拓。 公孫嬿先生見多識廣,曾出版過十五種著作(皆已絕版),這是他二十年來,第一本新書問世,也是他筆耕四十年的紀錄。各... (詳全文)


1981 出版《公孫嬿自選集》 《中東采風》

張伯苓的愛國情操許多校友的回憶文章都有  譬如公孫嬿的:

* (指胡祖望   同學有曾任臺灣警備總司令的汪敬煦 )  參考公孫嬿自選集 (台北: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1  p.105



1983 出版《寧之懷旋風》 
1983 出版《中國智慧的薪傳3》 
1983 出版《春雨寒舍花》 



1984 出版《扶顛持危──陳英士傳》 
1987 出版《港》1988「我今夜在燈下,聽著窗外的淅瀝雨聲,回憶起金馬的戰地歲月,彷彿一下子我就年輕了。將近一千個日子,曾在砲聲中化作輕雲。淳樸、艱困、危險與寂寞,我的 生命被擲出去,又夢迴金馬。於是我帶著那麼可懷念的記憶走了。我也留下若干文字,表白我的眷戀,想不到那竟然成了豐收的季節。⋯⋯⋯我曾到過世界各個角落 去流浪,最後還是回來了,年華的跫音已遠,不得不向『老』境服輸。但是我在讀過楊樹清老弟的大作〈筑音〉後,遏不住的生出了撫然之情,這是一篇在民國七十 三年三月發表的小說,距初履金馬已隔了三十年前,離他寫作的時間已有四年之久,我依然感到悵惘、感到切膚之痛」⋯⋯⋯。

──公孫嬿〈這,已被遺忘了〉(1988.11.18)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