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吳清源(1914-2014)、《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天圓地方—圍棋文化散文選》馬西屏:向清源先生致敬;川端康成 无 吳清源


1933年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譽為「青春」的吳清源(1914-)「新布局」.....
****川端康成  无 吳清源
此交往的正式記載在回憶錄中....
***

https://www.zgnfys.com/m/a/nfwx-58009.shtml

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端康成先生

憶川端康成先生

文/吳清源

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由於我出院不久,競技狀況不十分良好,因而吃了個二連敗,退下陣來。然而在第一局和第二局的中間休息時,和川端夫婦同去伊豆旅行,給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回憶。在富士見住院療養時,我和同病房的安田善一先​​生結為知交,那次旅行是應他的邀請而去。那時我了解到,安田先生就是位於伊豆下賀茂的旅館——伊古奈飯店總經理的兒子,當時伊古奈飯店經過重修,改造成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大飯店,十分有名。

安田的父親——安田總經理也是川端康成的小說迷。趁著飯店重修落成的大慶之機,開口說一定要請川端康成來往幾天。這樣,川端夫婦和我加上安田共四人,興致勃勃地談好去下賀茂旅行。動身時,已是大地回暖、河水湍流,春天的氣息開始飄蕩在原野上。早春二月末,眼前一派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象。

我們一行先在修善寺投宿了一夜後,被汽車在下田街顛簸了一程,然後從下田乘出租車抵達下賀茂。著名的伊古奈飯店是茶室式的建築,景色幽雅。尤其是周圍的樹木嫩芽初萌,一片新綠,十分耀眼。翌日,帶上飯盒,川端夫婦與安田及我四人同去妻良。子浦等地徒步旅行,我們沐浴在早春明媚的陽光裡,信步在海邊小路或芒草原野上,無憂無慮地盡情欣賞著和平寧靜的景色。

到了夜裡,溫泉戲水之後,常去川端的房間裡暢談到深夜。我們的話題從宗教到圍棋,海闊天空。還記得,當時彷彿盡是我一個人口若懸河地高談闊論。回顧我為四段、在國民新聞主辦的與秀哉名人下讓二子局之時,川端康成就曾擔當過觀戰記者。我們的交情從那時開始,真是緣分非淺。

川端康成對“美”有很深的研究,是位有細緻觀察力的天才作家,因他作文章反复推敲、追求盡善盡美,如同製作藝術品一樣,所以經常延誤交稿期。戰後,為了寫《吳清源棋談》,他投宿於箱根仙石原的表石閣,用了三天的時間到我那裡採訪。記得,出版社的編輯因與川端的約稿到期,為了使延誤的稿子盡快到手,不得不派人一直尾隨於他的身後。

讀賣新聞社主辦的棋戰常常在“福田家旅館”進行,川端康成作為觀戰記者也常常在福田家眠宿和寫稿,那裡有個侍女經常侍侯他,名叫“雪姑娘”,川端十分喜歡,後來,川端一到,雪姑娘就成了他的“專屬侍者”了,據雪姑娘說,“川端先生非常喜愛收集藝術品,一有閒暇便去逛古玩店。

川端康成和我都很瘦,我對此並無所謂,可是川端似乎十分介意。他好像十分羨慕豐滿型的人,特別喜歡豐滿的女性,難怪他選擇的妻子就是一個胖乎乎的美人。在伊古奈飯店時,我們一同洗溫泉,幾乎互相估摸了對方的體重,不過誰也沒有說準,我倆都不足四十五公斤。因此川端康成笑嘻嘻他說:“不管誰先達到了四十五公斤,都必須請客慶祝一番!”

戰後,此事我​​早就忘得一干二淨了,沒想到川端康成卻牢牢記著。一打聽到我的體重已經超過了四十五公斤,“喂!你不請我客可不行啊!”川端冷不防地擺出了一副認真的面孔咄咄逼人地向我“討債”,當時還真嚇了我一跳。

吳清源

吳清源(1914—2014年),原名吳泉,是世界圍棋革命的推動者與實踐者,有“棋聖”之稱。1914年6月12日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後舉家遷居北京。14歲東渡日本,開始職業棋手生涯。自1939年至1956年,在十番棋擂台擊敗了同時代所有超一流棋手,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頂尖人物全部降級,創造了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被譽為“昭和棋聖” 。

**

馬西屏

吳清源大國手在過了一百歲生日後離開了我們,台灣沒有媒體在注意這件事,我有幸與清源先生相識多年,一起旅遊過很多地方,聽他評棋講棋非常的過癮。


我曾寫過很多清源先生的文章,現選一則2002年1月30日刊於聯合副刊的文章,再次向清源先生致敬。


一月八日中午,冬陽溫煦。車子東繞西轉找不著中山堂正門,吳清源在車內

嘆道:「台北的改變很大。」林海峰側臉謙和的回應:「是啊!」台北在這五十年中起了巨大的變化,不變的是吳清源與林海峰濃郁的師生情誼。


  耗資三億、費時五年重新整建的中山堂,最近重新開放,並展開歷史尋根活動,要保存日漸流逝的文化記憶,吳清源與林海峰在中山堂下的那盤棋,絕對是中山堂值得記憶的流金歲月,其中有些不為人知的軼事,特誌於此,以為此盛事的補遺。


  吳清源是民國四十一年八月三日上午第一次返國,他一上飛機就睡著,這是吳氏的特質。他因為心思單純、生活簡樸,很容易入睡,所以儘管剛成為日本棋壇第一人,帶著盛譽首度返鄉,並探視十一年未見的母親與兩個妹妹,吳氏未興奮難眠,也未近鄉情怯,一上飛機就呼呼大睡,飛機落地震醒,他以為是地震,幾疑起身而躲,渾然忘身之所在,儼然第二個張學良翻版,真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當天下午二時在中山堂有場一千五百人的歡迎會,出席包括參謀總長周至柔、教育部長程天放、台北市長吳三連,以及白崇禧、雷震等名流。吳氏穿衣,喜好穿改良式的中山裝,他自稱是「國民裝」,以黑色與灰色為主。但那天下午,吳清源著白西裝、白褲、白衫、白皮鞋,全身雪白,這是他一輩子最特殊的一次造型。吳夫人中原和子告訴我,那是她的主張,因為在日本,白色最尊貴,穿白衣是對對方的一種敬意。


  當時本打算贈吳清源「棋聖」封號,但吳清源婉拒,他認為自己還未達到超群的技藝與人格,還未發揚中國的「道」在圍棋中,這個崇高的封號,為時過早。所以當天改贈「大國手」封號。


  那個時候,吳清源全面擊潰橋本宇太郎、阪田榮男、岩本薰等高手,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十五日獲贈為圍棋九段,當時全世界本只有藤澤朋齋一位九段,因此規劃兩人「世紀大對決」就瘋狂的展開,《讀賣新聞》、《每日新聞》與《朝日新聞》為搶主辦權,幾乎反目。


  吳清源與藤澤的十番爭霸於民國四十年十月二十日起展開。就在吳清源返國的前兩天,十番爭霸落幕,吳清源七勝兩敗一和擊敗藤澤,站上世界第一人的高峰,此時是吳氏最意興風發的時候,他卻拒絕了「棋聖」封號,認為自己還需學習,不禁令人想起知名俳句詩人中村汀為此戰所作的俳句:「幽懷傷春感,試投一子驚波瀾,孤石光閃閃」,吳氏的了不起,不在他「一子驚波瀾」,而在他情性上的「孤石光閃閃」。


  那天歡迎儀式從二時熱鬧到四時,下午四時由吳清源授六子指導十歲的林海峰。吳氏與林海峰一盤棋結下五十年情深義重的師徒情,主因固然是林海峰面對大國手,在一千五百人觀戰下,那種聲色內斂,神態自如的持鎮守定,震動了吳清源,另外還有一個從不為人知的小祕密。


  吳清源的母親最討厭雷雨天,偏偏生吳清源的時候,福建下了場罕見的大雷雨,水快淹到床舖,於是吳母克難的躺在桌上生下吳清源,而且吳清源一出生身體狀況就不好,算命的告訴吳母:「這個孩子一生皆與水有緣。」


  所以吳清源本名叫吳泉,清源是他的字,從此吳清源與水結下不解之緣。他的第一盤成名作是十三歲時贏了北平第一高手汪雲峰,震動平津,《吳清源全集》的第一頁,就是這盤棋的棋譜。後來他受到日本瀨越先生的賞識,全力為吳清源赴日事奔走,並經由芳澤公使的協助,十四歲的吳清源終於從天津出發,與芳澤公使同船赴日,住在瀨越先生家中。而這些貴人的名字中都有個水字。


  所以吳清源看到「海峰」,就滿心歡喜。林海峰這個「峰」字,指的是浪,他的哥哥叫「海濤」。  這盤棋林海峰輸一目,卻成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兩個月後,林海峰赴日,拜吳清源為師(吳清源一生只收過三個徒弟,第一位是林海峰,第二位是業餘棋士新日鐵的負責人永野重雄,第三位是世界女子第一的芮迺偉)。  


民國五十年八月,正值巔峰的吳清源在過馬路時,被機車撞飛起來,住院兩個半月,車禍後遺症在民國五十四年爆發,吳清源頭痛導致左眼失明,當年的名人挑戰賽九人循環,吳清源八連敗,《讀賣新聞》因而取消與吳清源「專屬棋士」的合約;但也是那次挑戰賽中,林海峰奇蹟式的七勝一負奪得挑戰權,並以四勝二負力克剃刀阪田,以二十三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名人。就在那一刻,吳清源的圍棋生命在林海峰身上重生,在吳清源生命最黯淡的時刻,林海峰重新替吳清源點亮了一盞燈。


  從此吳清源對林海峰的愛,情逾父子。我曾經有兩次被他們師徒的愛深深的震撼。


  一次是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屆應氏盃準決賽在漢城,林海峰與韓國曹薰鉉三戰兩勝。第一盤吳清源一大早搬副棋具坐在電視轉播前擺棋,林海峰一開盤就很苦,吳清源眉頭深鎖拚命替林海峰找轉機。中午十二時曹薰鉉下出第六十手後休息,連兩位對局者都去吃午飯了,吳清源仍孤獨的一人埋首棋盤,姚祥義小姐勸他吃些東西,他拒絕。


  那天他不吃不喝,足足坐了十個小時,夫人中原和子默默坐在一旁瞅著他,滿臉關懷憂慮之色,卻也不出言勸阻,她知道他的脾性。後來局勢不可為了,吳清源長嘆一聲,推桌而起,拉住剛從賽場出來的林海峰往外走,說去散散步。十一月底的漢城,天冷風寒,寬厚高大的林海峰攙扶著白髮瘦小佝僂的吳清源,在刺骨的寒風中漸行漸遠,輸棋令人蕭瑟,師徒倆緊緊靠在一起,用彼此的溫情取暖。


  第二盤時,藤田梧郎從日本趕來,他比吳清源還大近十歲,兩位老人家坐在一起併肩作戰。


  中山堂一戰後兩個月,林海峰赴日,由於吳清源住在箱根,往返不易,於是林海峰借住在東京一位開餐館的華僑家中。思鄉的苦楚,學棋的辛酸,言語不通的落寞,勝負煎熬的壓力,不是十歲的林海峰能夠排遣,他開始有了想「逃」的念頭,常去坐火車,一坐就是半天,或到淺草區亂逛。吳清源看出端倪,立即將林海峰送往京都朱澗義先生家住,到藤田梧郎主持的棋院學棋,後來朱澗義先生搬到名古屋,林海峰就住進了藤田家中,藤田視林海峰為己子,林海峰叫藤田爸爸,我第一次見到藤田時,林海峰很尊敬的介紹:「這位是我養父。」


  吳清源與藤田坐在一起,兩位老人家緊緊盯住棋盤,那種愛的情景令人動容。林海峰再傳敗訊,吳清源面無表情,藤田爸爸竟然哭了,看得旁觀者都溼了眼角。


  另一次是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六日富士通盃,林海峰在十六強戰遇上大陸棋聖聶衛平。兩人下至下午五時,林海峰投子認輸,雙方覆盤檢討了一個小時,因為晚宴時間到了,所有人都離開了,林海峰仍坐在棋盤前沉思,吳清源坐下來陪他。到了近八時,晚宴快結束了,還沒看到師徒倆,我上樓去找,偌大冷清的對局室,別處燈光都黑了,只有他倆仍坐在棋桌前輕聲的討論,吳清源說得多,林海峰頻點頭。那晚,棋子叮叮、訓誨諄諄,兩人燈下孤寂的身影,深深的令人震撼。


一月八日中午,兩人五十年後重回中山堂,當年十歲的孩童卻已蒼蒼。兩人邊看邊回憶,尋找舊時屐痕,棋盤多年歷練成的冷靜,也難掩心頭的波動,「浮雲一別後,流水五十年,歡笑情如舊,蕭疏髮已斑」,林海峰當場說了一句話:「圍棋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失去圍棋我將一無所有。」


  當天在中山堂有一場座談會,吳清源在會中暢談《易經》,他用《易經》來行棋,滿室驚動。吳清源對中國文學浸淫很深,《大學》、《中庸》、《史記》、《唐詩》都能背,他最得意現在還能背《論語》與《中庸》。他當年到日本學棋,晚上就自己讀《老子》,長大後研《易經》,民國四十一年他返國,有人怕他回來後回不去日本,他背一段《論語》以明志。


  在吳清源心中,圍棋不是技藝,而是哲學。他認為棋盤就是宇宙的象徵,由三百六十個天體組成,但圍棋盤是十九乘十九,共三百六十一,多出的一個是天元,就是太極。三百六十的目數在舊曆中是一年的日數,把一分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與黑子為晝與夜,圍棋成了自然的天地。讀了《易經》後,他有了更深的體悟,黑白子不就是陰陽嗎?四角是四象,棋盤縱橫線就是八卦。


  諾貝爾獎得主川端康成聽後嘆道:「將圍棋哲學化與宇宙化,這樣的曠世天才,集東方道德精粹於一身,如此純潔的藝術家,我生平未見過第二個。」


  一月九日下午,各界在圓山飯店慶祝吳清源八八歲「米壽」,有一場連棋表演,吳清源下第一手,他在棋盤前閉目沉思,稍頃,石破天驚的下在北方正中連星的位置上,這是世界棋壇未見的開局。他說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新開局,北方屬水,水能包容涵養萬物,萬物不是從水而生嗎?「清源」就是水,他曾告訴我:「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就是用水性喻道,圍棋也是!


結果林海峰第二手下在南方正中連星,這是火。林海峰說水火濟濟,宇宙之道。吳清源大為讚賞,在吳清源的思想中,水火是相容而非相剋,他說:「簡單舉例,水火相遇產生蒸氣動力,帶動了整體文明的發展與社會的進程。」


  一場祝壽棋賽,師徒倆哲學過招,下出了宇宙氣象。


  吳清源的歷史地位,就在於他用中國文化中的至大至極宇宙觀行棋,各種新手法匪夷所思卻深藏哲思,替圍棋創造了更深的境界,讓棋界看到新的視野與景觀,棋盤拘限不了他,十九乘十九的線條規範不住他,他的思考空間廣邈浩瀚,替圍棋帶來了澎湃狂熱的改變。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吳清源七十歲引退,《讀賣新聞》寫到:「當時所謂的新布局,像野火燎原般風行於全國,首創此一革命性布局法的天才少年,以其堂皇華麗而神祕莫測的棋風,一步一步走向昭和棋界的王座。」這是吳清源的歷史評價,他在意留下是思潮,不是勝負,更不是戰績,他不是勝負師,他是大宗師。金庸就說:「吳先生包含了深層的儒家哲學和精湛的道家思想,他的弈棋不再以勝負為務,而在尋求每一局中有所創造,在藝術上有新的開拓。」


  去年文化獎,有人推薦了吳清源,結果差一點沒選上,棋界人士覺得惋惜。其實,吳清源完全沒放在心上。他最喜白樂天的句子:「蝸牛角上爭何事,石光火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很多與他親近的人,都曾收到他相贈的「不開口笑是癡人」的句子,在人生的棋局上,虛名不是他的著手,他是清源,至柔而德方,無物不載,無物不容。



----

日本棋院22日宣布,「昭和棋聖」吳清源入選第12屆圍棋殿堂(即圍棋名人堂)。他也是繼德川家康、本因坊秀哉、瀨越憲作、木谷實、喜多文子、橋本宇太郎等入選者之後,第18位進入圍棋殿堂的圍棋名人。
吳清源除與木谷實共同開創「新布石」,他在「鎌倉十番棋」期間贏遍日本一流棋手,直到日本圍棋界無人再敢應戰,這才結束了長達16年的「鎌倉十番棋」。這打遍天下無敵手的16年也被稱為「吳清源時代」,吳清源則被日本棋壇尊稱為「昭和棋聖」。
【相關新聞】
吳清源的圍棋與信仰(上):挑戰日本霸主的19歲中國少年
http://www.storm.mg/lifestyle/52495
直視內心、真劍決勝!執著真理不計毀譽的圍棋之神吳清源(下)
http://www.storm.mg/lifestyle/54257
棋聖吳清源百年中日傳奇
http://www.storm.mg/article/39098
黑白間靜看風雲 人生路坎坷前行─悼圍棋大師吳清源
http://www.storm.mg/article/24025
旅日一代棋聖吳清源 百歲高齡辭世
http://www.storm.mg/article/25264
日本棋院22日宣布,素有「昭和棋聖」、「大國手」等美稱的已故圍棋九段名人吳清源入選圍棋殿堂(囲碁殿堂,又譯「圍棋名人堂」),成為第12屆入選者,...
STORM.M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PLyAiK-_E
电影《吴清源》 主演:张震 张艾嘉 松坂庆子 伊藤步 柄本明 黄奕


旅日一代棋聖吳清源 百歲高齡辭世閻紀宇 2014年12月01日 

日本《讀賣新聞》1日報導,為圍棋做出革命性貢獻的傳奇人物、中國旅日棋士吳清源,於11月30日凌晨1時11分(台灣時間30日2時11分)在神奈川縣小田原市醫院因為過度衰老而病逝,享壽100歲。吳清源的家屬準備在3日為他舉行告別儀式,由二兒子吳昌樹主持。

1914年6月12日,吳清源出生於福建省福州,7歲開始跟父親吳毅學棋,並與北京當時幾位圍棋高手如顧水如、劉棣懷、汪雲峰、過惕生對局,獲益良多。青少年時期的吳清源,在中國棋壇已無敵手,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皖系軍閥領導人段祺瑞曾經請他到府中下棋。

吳清源14歲的時候舉家赴日,投入日本棋院瀨越憲作名譽9段門下。第二年被日本棋院授予3段,1950年獲得9段。1979年歸化日本國籍。他以日本圍棋黃金時代第一人之姿君臨日本棋壇,被稱為日本的「昭和棋聖」,和木谷實一起創建了「新布石」。

到了日本之後,吳清源刻苦好學,棋藝更加精進。從1929年至1932年,吳段位不高,執黑棋為多,以秀策流為主體,戰績輝煌,獲得了「黑先無敵」的美譽。1933年,吳清源和木谷實5段一起打破常規,改變原來重視邊角的布局法,在布局階段即佔據高位,當時被稱為「新布局」,在日本棋界掀起一場革命,創建了現代圍棋的骨架,被日本棋壇譽為「現代圍棋第一人」。

日本名作家、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曾寫〈新布局的青春〉一文,贊揚說:「木谷實、吳清源創造新布局的時代,不僅是二人蓋世天才的青春時代,實際上也是現代圍棋的青春時代。」

1933年(昭和8年),《讀賣新聞》主辦「日本圍棋選手權戰」,參加者為當時實力最強的16名棋士,優勝者可獲受先與本因坊秀哉名人(田村保壽)對弈一局的榮譽。最後吳清源在決勝中打敗橋本宇太郎,成為優勝者。比賽之前,各新聞報均以「不敗的名人對鬼才吳清源的決戰」的標題大肆宣揚。此時正值日本策劃「滿洲事件」,中日關係異常險惡,因此這盤棋從始至終籠罩著「中日對抗」的色彩。

這局棋從1933年10月16日開始,直到次年1月19日宣告給束。秀哉屢次提出暫停(打掛),回去和弟子們研究,把一局棋下成3個月。從白六開始,一直進展到中盤,基本上旗鼓相當,黑棋未失先著效力。弈到黑159手時,黑棋略微優勢,但是在關鍵時刻,秀哉打了出第160的妙手,吳清源終以二目敗而終局。

1938年,本因坊秀哉名人引退,將世襲數百年之久的「本因坊」家元(名銜)轉給日本棋院。當時日本棋壇名人(即九段)騰出,八段以上成為真空,七段位的除了幾位元老級棋士外,年輕棋士只有木谷實和吳清源了。

為了決定誰是日本棋界的王者,《讀賣新聞》主辦了「吳清源、木谷實擂爭十局棋」,這就是日本圍棋史上著名的「鎌倉十番棋」,至1940年10月第六局下完後,吳清源5勝1敗,將木谷實的交手棋份降為「先相先(即三局中兩局執黑)。到1956年為止,吳清源將所有對手都擊敗,成為圍棋界的第一人。

中日戰爭的最後兩年,篤信新興宗教「世界紅卍字會」、「璽宇」的吳清源為生活和信仰所驅使,顛沛流離於日本各地,完全脫離棋藝生涯。1947年,《讀賣新聞》尋訪吳清源,安排他與橋本宇太郎八段進行「十番棋」。第一局吳清源執黑先行,但以五目告負。第2局吳清源執白仍不見起色,弈至中盤已呈必敗之勢,但橋本突然多次下出錯著,吳清源僥幸獲一目勝。從第3局開始,吳清源恢復本來面目,勢如破竹,至第8局結束,吳清源6勝2負將橋本降級至先相先。
吳清源自戰前的「鎌倉十番棋」開始獨霸擂台,連續15年的升降十番棋中,將日本所有一流棋士與之對局的交手棋份一一降級,不是降為相差一段的先相先,就是降為相差二段的定先。這16年是吳清源的全盛時代,因此被稱為「吳清源時代」。直至後來吳清源無人可戰,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結束。此後,吳清源被稱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聖。
1961年,吳清源47歲,棋力仍然保持日本第一,與阪田榮男並列第三屆「日本最強決定戰」冠軍。日本名人戰同意吳清源參加,他很有希望奪取冠軍。但是有一天吳清源出門散步的時候,一輛摩托車把他撞倒,導致右腳和腰部骨折,住院兩個月才出院,並留下頭痛的後遺症。從此吳清源再也沒有恢復棋力。
1965年,吳清源全敗跌出名人循環圈,巔峰生涯結束。吳清源的弟子不多,其中以林海峰、王立誠和芮迺偉最為著名。

 今年11月23日,中國各界在北京會議中心為吳清源舉行百歲壽辰慶祝會,物理學大師楊振寧、京劇藝術家梅葆玖、影星張震等到場致意,吳清源女兒吳佳澄感謝大家的祝福。聶衛平等中國圍棋界眾多知名人士也到場祝賀,王汝南代表中國圍棋協會授予吳清源圍棋發展傑出貢獻獎。

吳清源除了在棋壇叱吒風雲,也被捲入20世紀劇烈動盪的中日關係,曾經三次改變國籍。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中日關係惡化,為了自身安全和養家活口,吳清源在1936年,加入日本國籍,改名「吳泉」。日本戰敗之後,一些旅日華僑強迫吳清源在1947年放棄日本國籍,恢復中華民國國籍。1970年代末,吳清源因為自己的國籍影響子女的婚姻、就業,再次申請加入日本國籍,1979年申請獲准。

由中國第五代著名導演田壯壯後來將吳清源的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吳清源》由張震飾演主人翁,張艾嘉、松坂慶子、伊藤步、柄本明參與演出,2007年5月24日在香港上映。

****
小識《天圓地方—圍棋文化散文選》中的吳清源先生

蘇軾(1037-1101)《觀棋並引》(1079,宋哲宗紹聖四年):
【小序 : 予素不解碁。嘗獨遊廬山白鶴觀, 觀中人皆闔戶晝寢, 獨聞碁聲于 古松流水之間 , 意欣然嘉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 張中日從之戲,予亦偶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五 老 峰 前 , 白 鶴 遺 址 , 長 松 蔭 亭 , 風 日 清 美 。 我 時 獨 游 , 不 逢 一 士 。 誰 歟 碁 者 ? 戶 外 屨 二 。 不 聞 人 聲 , 時 聞 落 子 。 紋 枰 坐 對 , 誰 究 此 味 ? 空 鉤 意 釣 , 豈 在 魴 鯉 ? 小 兒 近 道 , 剝 啄 信 指 。 勝 固 欣 然 , 敗 亦 可 喜 , 優 哉 游 哉 , 聊 復 爾 耳 。
--
蘇軾(1037-1101)的這篇《觀棋並引》,因為只有抒情,當然沒收在這本不錯的選本:《天圓地方—圍棋文化散文選》(何雲波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清朝文人文章的比例,了解有清一代的文明之豐盛。

我最先讀《天圓地方—圍棋文化散文選》的,還是吳清源先生的幾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淺。日本人喜歡他的原名:「吳泉」,「清源」是他的字。我才知道他早有傳記問世,分別翻譯成《天外有天》或《以文會友》,其內容真是寶藏。

我對於棋一竅不通,不過卻像蘇軾,喜歡吳清源先生筆下的風土(賽棋的Kamakura的那些寺廟和退休的Okura Hotel等等,我都有些特殊感情)、人情(所記的記者如川端康成和日人木谷實先生等,真正靈、活)、賽棋哲學(「真劍化」;許多賽棋的心理學原理,包括信心之力量)、科學(其實,如果讀者讀過諸如拙譯H. A. Simon《管理行為》或《人工科學通識》的關於「直覺、記憶、理性、天才之教育」等等,應該可以了解、印證許多大道理,這不是余英時先生等所能了解的「直覺」(本書收他一篇不錯的《用志此分,乃凝於神》);沈君山先生在《天外有天》序言引《愛因斯坦傳》作者形容傳主的「最自由、最不妥協、最有自信者」,真聰明。木谷實先生與吳清源先生的「決策戰略」,可以說是Heureka! 法的兩極端)。


***

《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其實談的是「中和」(這是易 / 陰陽中心思想,也是雙關語)--這在台灣成為地名,大家習以為常,忘記其微言大義。吳先生的人生經驗、哲學盡在此。可談的東西很多(有些棋他雖勝了,不過,「品質不高」。……)。今天談他記下來的神秘色彩的東西:西園寺公毅的「明德」見佛性和其他實務上的醫道、「喚靈」、預言……。

-----2004.9.16
吴源先生是「昭和棋聖」,他的傳記《中的精神:吳清源自傳》(北京中信出版社等,2004)在網路上可以讀到。
我們故意將他歸為譯人,說些他翻譯的故事。
為什麼?
「記得在東中野住的時候,承蒙瀨越先生的關照,常常叫橋本字太郎給我們送"甘納豆"(類似中國的豆鼓)來吃。那時,我們的日語都是連蒙帶猜的,說不通的地方大多採用筆談。有一次,橋本字太郎在我家一起吃完晚飯,他本想以筆代口致謝,寫了"禦馳走樣"四字(日本飯後客套語)。我和哥哥看了之後都以為是"出去散步"的意思,於是馬上收拾停當,準備出門。橋本頓時驚訝起來:發生了什麼事啦?我們看著他驚訝的樣子,商面相覷,更是吃驚。總之,"馳走"二字,在中國只能理解為外出的意思,在日本卻大為不同。」
等到他懂日文、歸入日本籍,他還是幫他信仰的「諸宗教」作「翻譯文宣」之工作,因為他的古漢文知識可以。

我們說一段有名的翻譯故事,我們一般對於蔣先生的了解如《教育部 國語辭典》 所示:
【介石】
解釋 耿介如石。語本《易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形容堅定不拔,操守堅貞。《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時來之機,悟先於介石,納隍之誡,援於生民」。《明˙陸采˙明珠記˙第四十一齣》:「義士施偷天之計,郎君秉介石之心。」

吴清源先生有其洞察:
「他的名字"介石"是取自易經中"介石。不終日。貞吉"的句子吧。"介石"一般被理解為像石頭一般堅硬,帶有頑固的意思。

  但是,我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介"在從前和帶草字頭的"芥"是同一個字,意思是草。草和石,就像電和磁場的組合一樣,立刻會有所感應。所以,"不終日"後,成為了"吉"。"介石"是寓意著陰陽中和意思的名字。蔣介石的父親有著很深的古代漢字的造詣。 」(《中的精神:吳清源自傳》pp.168-69)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芥,菜也。人钫人艸,介聲。”
注音
釋義
(一)jie4《廣韻》古拜切,去怪見。月部。 (1) 芥菜。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有葉用芥菜(如雪裏紅)、莖用芥菜(如榨菜)和根用芥菜(如大頭菜)等變種。種子可榨油或製芥辣粉(芥末)。《說文‧艸 部》:“芥,菜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七引《字林》:“芥,辛菜也。”《禮記‧內則》:“膾,春用谟鄄匆鄄心,秋用芥。”《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故薺以冬美,而芥以夏成。”宋蘇軾《擷菜》:“秋來霜露滿東園,蘆服生兒芥有孫。” (2)小草。《方言》卷三:“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左傳‧哀公元年》:“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杜預注: “芥,草也。”《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琥珀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鍼。”又喻細微的事物。如: 纖芥、芥視。
(3)芥蒂;梗塞。清王士禛《梅厂钫圭詩意序》:“若人世榮辱得喪,一無足芥其中者。”梁啟超《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一切皆是閑言閑語,政府聞之已熟,豈有一焉能芥其胸者。”
(二)gai4 〔芥菜〕也作“蓋菜”。芥菜的變種。葉子大,表面多皺紋,是普通的蔬菜。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介,畫也。人钫人八,人钫人人。人各有介。”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以為“介”“象人著介(甲)形”。
注音
釋義
(一)jie4《廣韻》古拜切,去怪見。月部。 (1) 疆界;界限。後作“界”。《說文‧八部》:“介,畫也。”徐灝注箋:“古疆界字祗作介。”《詩‧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陸德明釋文“界”作“介”。 《後漢書‧襄楷傳》:“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李賢注:“以朱為介道。”黃侃《聲韻略說》:“(錢竹汀)云‘古舌齒互通’,泯五聲之 大介。” (2)間隔;阻礙。《莊子‧田子方》:“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成玄英疏:“介,礙也。”《漢書‧翼奉傳》:“前鄉崧高,後介大河。”顏師古注:“介,隔也;礙也。”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八:“惟見巨蛇介道。”
(3)側畔。《字彙‧人部》:“介,畔也。”《楚辭‧九章‧哀郢》:“悲江介之遺風。”晉陸機《辯亡論上??》:“于時大邦之血鄄樱,雲翔電發,懸旍江介,築壘遵渚。”南朝梁口鄄天均《閨怨》:“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
(4)接近。《書‧召誥》:“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孔傳:“使比近於我有周治事之臣。”《穀梁傳‧文公十五年》:“不以難介我國也。”范甯注:“介,猶近也。”《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
(5)處於二者之間。《集韻‧怪韻》:“介,間也。”《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杜預注:“介,猶間也。”唐韓愈《守戒》: “今之通都大邑,介於屈強之間,而不知為之備。”嚴復《原強》:“此所以雖介兩雄而滅亡猶未也。”又指離間。《文選‧揚雄〈解嘲〉》:“(范雎)激卬萬乘 之主,介涇陽,抵穰侯而代之。”李善注:“蘇林曰:介者,間其兄弟使纾钫束也。”
(6)佑;助。《爾雅‧釋詁下》:“介,右也。”邢昺疏引孫炎曰:“介者,相助之義。”《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鄭玄箋:“介,助也。”晉束析鄄日《補亡詩‧南陔》:“以介丕祉。”《宋史‧樂志七》:“麗配皇靈,億神來介。”
(7)介紹;媒介。《玉篇‧人部》:“介,紹也。”《漢書‧谷永傳》:“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顏師古注:“介,紹也。”《文選‧李康〈運命論〉》: “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李善注:“介,紹介也。”《後漢書‧符融傳》:“郭林宗始入京師,時人莫識,融一見嗟服,因以介於李膺,由是知名。”李賢 注:“介,因也,言因此人以相接見也。”又指居中引見者。《孔叢子‧雜訓》:“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
(8)賓方的輔助人員;副手。《左傳‧成公十三年》:“孟獻子從,王以為介。”杜預注:“介,輔相威儀者。”《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為介。”楊倞 注:“介,副也。”《新唐書‧禮樂志九》:“主人進,延介,揖之,介報揖。”又指傳信的人。宋陽枋《辭平舟聘禮書》:“腆儀不敢祇拜,敬就來介回納。”
(9)古代賓方傳達賓主之言的人。《禮記‧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孔穎達疏:“此一節明聘禮之有介,傳達賓主之命。”
(10)憑藉;仗恃。《字彙‧人部》:“介,因也。”《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杜預注:“介,因也。”《史記‧南越列傳》:“王、王太 后亦恐嘉等先事發,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裴駰集解:“《志林》云‘介者,因也,欲因使者權誅呂嘉。’”《南史‧宋本紀上》:“介恃遐阻,仍為 邊害。”
(11)繫,留。《字彙‧人部》:“介,繫也。”《漢書‧匡衡傳》:“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欲繫心,而著於容儀者。”
(12)堅固。《正字通‧人部》:“凡堅確不拔亦曰介。”《易‧豫》:“介于石,不終日。”《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楊倞注:“介然,堅固貌。”宋范仲淹《和謝希深學士見寄》:“心焉介于石,可裂不可奪。”
(13)節操。《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孫奭疏:“不以三公之榮位而移易己之大志也。”宋王禹偁《寄題陝府南溪兼簡孫何兄弟》:“石危君子介,筍易小人勇。”
(14)大。《爾雅‧釋詁上》:“介,大也。”《易‧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選‧張衡〈思玄賦〉》:“遇九白鄄横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舊注:“介,大也。”唐劉禹錫《沓潮歌》:“介鯨得性方逍遙。”
(15)獨;特異。《廣雅‧釋詁三》:“介,獨也。”《集韻‧黠韻》:“介,特也。”《左傳‧昭公十四年》:“養老疾,收介特。”孔穎達疏:“介亦特之義 也。介特謂單身特立無兄弟妻子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介異於人臣,而獨忠於主。”梁啟雄注:“謂特立獨異於群臣之間。”《水經注‧廬江水》: “又有孤石,介于大江中。”特指獸無偶。《方言》卷六:“介,特也,獸無偶曰介。”
(16)舍;止。《詩‧小雅‧甫田》:“攸介攸止。”鄭玄箋:“介,舍也。”
(17)次。《左傳‧昭公四年》:“介卿以葬,不亦左乎﹖”杜預注:“介,次也。”
(18)助詞。相當於“地”。《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大吹大擂介飲酒。”
(19)古代戲曲術語。劇本裏關於動作、表情、效果等的舞臺指示。如坐、笑、見面以及奚钫鳥鳴、犬吠等,劇本裏分別寫作“坐介”、“笑介”、“見介、“奚钫鳥鳴介”、“犬吠介”。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做走介。”明吾邱瑞《運甓記》第十一齣:“生哭醒介。”
(20)閱。《廣韻‧怪韻》:“介,閱也。”
(21)指帶有甲殼的昆蟲和水族。《呂氏春秋‧孟冬記》:“其蟲介,其音羽。”高誘注:“介,甲也。”《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高誘注:“介,甲。龜敝鄄黽之屬也。”唐白居易《題海圖屏風》:“鱗介無小大,遂性各旧钫冗浮。”
(22)刖,斷足。《莊子‧養生主》:“是何人也,惡乎介也﹖”陸德明釋文:“介,一音兀,司馬云:刖也。”
(23)語法術語,介詞的省稱。
(24)通“甲(<現代音>jia3<\/現代音>)”。鎧甲。《廣雅‧釋器》:“介,鎧也。”《玉篇‧八部》:“介,甲也。”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栏借為甲。”《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鄭玄箋:“介,甲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介冑生蟣 蝨。”三國口鄄天韋昭《秋風》:“跨馬披介冑。”又指披戴(鎧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史記‧衛康叔世家》:“悝 母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裴駰集解引賈逵曰:“介,被甲也。”《遼史‧耶律仁先傳》:“(耶律仁先)未及介馬,重元犯帷宮。”
(25)通“价”。善。《爾雅‧釋詁上》:“介,善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栏借為价。”《漢書‧諸侯王表》:“介人惟藩。”顏師古注:“介,善也。……以善人為之藩籬。”按:《詩‧大雅‧板》作“价人惟藩”。
(26)通“芥”。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今俗以芥為之。”1.芥子。《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奚钫鳥。”杜預注:“擣芥子播 其羽也。”陸德明釋文:“介,又作芥。”又喻微小。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劉瓛曰:“介,微也。”《易‧繫辭上》:“憂悔吝者存乎介。”韓康伯注: “介,纖介也。”《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論衡‧案書》:“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2.芥蒂,喻小嫌隙。《後漢書‧孔 融傳》:“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李賢注:“介,猶蔕芥也。”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本無介蔕,何有嫌疑。”
(27)通“阗钬亡(<現代音>gai4<\/現代音>)”。給予。《詩‧小雅‧小明》:“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聞一多《古典 新義‧詩經新義》:“阗钬亡、介同祭部,乞在脂部,最相近,故三字通用。阗钬亡、乞皆兼取、與二義,介字亦然。”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每欲介西北之 郵布一書,道區區之懷。”
(28)通“哲(<現代音>zhe2<\/現代音>)”。知;明白。《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馬余钫又倫校詁:“介,借為哲,《說文》曰:哲,知也。”
(29)古國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杜預注:“介,東夷國也。”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介,今膠州高密縣西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國。”
(30)姓。《廣韻‧怪韻》:“介,姓。”《續通志‧氏族略五》:“介氏。春秋時,附屬小國,後以為氏。晉有介之推。”
(二)ge4 《集 韻》居賀切,去箇見。歌部。同“额鄄拢”(多表示自謙,今又讀<現代音>jie4<\/現代音>)。《集韻‧箇韻》:“箇,或作 额鄄拢、介。”《書‧秦誓》:“如有一介臣。”陸德明釋文:“介,字又作额鄄拢,音工佐反。”唐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儒林外 史》第一回:“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