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黃進興《 皇帝、儒生與孔廟》;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






黃進興 他醉心于後現代,還有孔廟
http://www.histopolitan.com/2010/06/blog-post_1299.html


時代週報:你怎麼研究起孔廟來?

黃進興:因為博士論文的關係,剛開始我的研究是在宋明理學這一部分。後來無意中研究孔廟。1981年放假回臺灣,我一心向學,也沒有 女朋友,人家給我介紹了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我不知道帶女孩子去哪裡,糊裡糊塗去到孔廟。孔廟是沒人去的,裡面全是神主牌位,變成了現代文化的幽魂。一個 人生病會找保生娘娘,發財找關帝廟,考試找文昌公。孔廟是一個官廟,是國家舉行祭典的地方。當時服務處有老人在賣禮品,我找到了一本《文廟祀典考》,價錢 幾乎是我口袋裡的所有錢。按平常習慣,我是不會買的,為了打腫臉充胖子就買下來了。那個女孩子覺得我是個書呆子,後來就分手了。

我把書帶到哈佛去,常常翻,發現裡面的內容可以解答一些帝制中國的問題。我們常講一些很抽象的“道 統”、“治統”,你把這些概念放到具體的祭祀制度裡,輪廓就出來了。兩千年中國怎麼變化,儒生集團跟統治集團怎麼較勁,一目了然,都記錄在孔廟發展史上。 它還寫了統治集團所認同的思想是什麼,因為能夠進孔廟一定經過皇帝的批核。這樣做出來的中國思想史,跟我們以前所想像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舉哪個 人可以進孔廟都有一連串的理由,從地方、社會、到學術,你可以看到很豐富的東西。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研究孔廟,因為可以解答經濟、政治的很多問題。

時代週報:什麼時候第一次去山東看孔廟?

黃進興:我兩次做田野考察,1992年去看山東曲阜的孔廟;1993年去看南京、上海的地方性的孔廟。儘管已遭到破壞,很商業化,但是我的精神很愉快。我不是儒家,但 對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曾經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結果鬧了個小風波。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圍觀,把帶我去的那個教授搞得很窘。他說:“你鞠一個躬 就夠了。”很多人以為我在拍電影。


.....在我做孔廟研究的時候,余國藩教授給我寫了三封E-mail,說你的書應該寫成英文,你的 書的讀者應該是西方宗教專家。每次我都說會考慮。其實我年紀不小了,已經不需要那個虛名,做過就很高興了,不需要寫成英文。做這個工作至少需要花費一年時 間,而且這對我來說是炒冷飯。所以現在我的態度是:有人願意翻譯,我提供幫助。他們把譯稿發過來,我做校對的工作。這實在有點對不住愛護我的余國藩教授。



皇帝、儒生與孔廟(簡體書)
在思想文化史領域,從以往的孔廟研究出發,從事對儒教及其他宗教的比較研究,並探討儒家的宗教性質。在“優入聖域”的階段,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裏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彙聚點,以此分析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歷史上的互動;在“聖賢與聖徒”階段,除了由概念上借著儒、釋、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質,對孔廟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進行跨文化的比較。


自序
第一講  研究儒教的反思
第二講  皇帝、儒生與孔廟
第三講  “圣賢”與“圣徒”:孔廟的宗教性格
第四講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兼論今日孔廟的困境
出版后記
黃進興,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長,曾任教于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與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二〇〇八年任中研院院士。主要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Philosophy,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哈佛瑣記》、《半世紀的奮鬥》等




*****

黃進興(Chin-shing Huang)


從「優入聖域」到「聖賢與聖徒」

近十年個人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兩個項目。

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則基於以往孔廟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比較研究與儒教宗教性質的探討。在「優入聖域」的階段,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裡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匯聚點,以分析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歷史上的互動。在「聖賢與聖徒」階段,則進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藉著儒、釋、道三教互比,釐清儒教的宗教性質;並且挪用孔廟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 (canonization) 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另外並旁及其他武廟、通俗小說、像設與毀像的探討。

其次,在史學理論方面,則取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作為關注對象,檢討當下史學研究的因應對策。個人以前現代的治學精神,作後現代的事業:透過大量直接閱讀後現代的名家,進而梳理出與史學的關聯,必要時且切入中國史學的議題,達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關的論文,則結集成冊為《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個人未來研究的議題則是:從理學到倫理學。此計畫旨在探索世紀之際中國道德意識的轉化。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葉,恰是中國由傳統邁向現代的分水嶺,揆諸道德思維,即是「理學」到「倫理學」的遞嬗。本計畫希冀能結合個人對中、西倫理學粗淺的理解,提供一己之見。
----
這本博士論文還沒漢譯;余英時的序則有

18世紀中國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

Front Cov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ec 18, 2003 - History - 228 pages

This book explains the general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early Ch'ing period, an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g regime at the time. Professor Huang brings to life the book's central characters, Li Fu and the three great emperorsK'ang-hsi, Yung-cheng, and Chien-lungwhom he served. Although the author's main concern is to explain the contributions of Li Fu to the Lu-Wang school of Confucianism, he also gives a clear, succinct account of the Lu-Wang and Ch'eng-Chu schools from th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eighteenth.

Contents

His theory of kowu
101
Li Fu and the philological turn
107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llectual lineage
117

Index
195
Copyright







專書 ▼

  1. 《哈佛瑣記》(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6;北京:三聯書店,1997;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2. 《半世紀的奮鬥》(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8);日譯本:《臺灣の獅子》(東京:講談社,1992);英譯本:Business as a Vo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 《優入聖域》(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北京:中華書局,2010)。

  5.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2).

  6. 《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1;北京:北京大學,2005)。[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獎 (2002)]

  7.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8. 《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3;北京:中華書局,2014)。

  9. 《皇帝、儒生與孔廟》(簡體字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218頁)。[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叢書]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