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2017)《儒家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

Wm Theodore de Bar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m_Theodore_de_Bary

William Theodore "Ted" de Bary (born August 9, 1919), is an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East Asian literature scholar who serves as John Mitchell Mason Professor ...

台灣第二屆唐獎「漢學獎」頒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漢學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表彰其為儒家思想研究所作的貢獻與影響。唐獎委員會認為:作為中國思想史專家,他對中國儒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與闡掦,也不乏誠懇的批評,功在國際儒學的研究,可謂一代漢學巨擘。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

台灣第二屆唐獎「漢學獎」頒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漢學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TRAD.CN.RFI.FR|作者: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第二屆唐獎「漢學獎」今天頒給美國學者狄百瑞,他將中國儒學介紹到西方,帶領學者翻譯大量經典,並主張東西文化互相借鏡,儒學精神可彌補西方主流價值的不足。

唐獎基金會公布的得獎理由是,「表彰他為儒家思想的研究所作的貢獻。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將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過將近30冊書,其中有許多部具有突破性的貢獻和影響。對儒家思想每有同情的理解與闡揚,也不乏誠懇的批評,功在國際儒學的研究,可謂一代漢學巨擘。」1050620

唐獎漢學獎 國際儒學先驅狄培理 (狄百瑞)

唐獎漢學系列報導1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第二屆唐獎漢學獎頒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教授狄百瑞,他是國際儒學先驅,關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由、民主觀念,對儒學有闡揚之功,也不乏誠懇的批評。


唐獎評選委員會總召集人李遠哲(中)20日公布第二屆 唐獎漢學獎得主,美國學者狄培理(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他將中國儒學介紹到西方,帶領學者翻譯 大量經典,並主張東西文化互相借鏡,儒學精神可彌補 西方主流價值的不足。 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05年6月20日

現年97歲的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於1953年開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思想,一生出版30多本專書,他參與編撰的教材,至今仍是歐美大專生認識儒家文化所必讀。

20世紀,華人社會在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下,努力擁抱西方價值,摒棄儒學文化的守舊、保守。狄培理卻獨排眾議,主張儒學絕非現代化的阻礙,反而是東亞地區珍貴的文化資本。


在「中國的自由傳統」著作中,狄培理指出,中國缺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尤其在明代理學中,保存了許多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價值。

狄培理指出,儒學傳統使許多知識份子以「君子」自居,並以「先知的聲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濫用政治力量。

除了自由,中國也曾燃起民主的火苗。狄培理特別關注理學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其中主張提高宰相權力以制衡君主,並廣設學校作為公論的管道,具備現代民主元素。

然而狄培理也批判,儒學傳統並未將自由等概念轉化為法律制度,保護基本的公民權益。儒家君子不像西方的先知,沒有上帝賦予的感召力,儒學也未具備西方教會般的權力。除此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君子」與人民脫節,著重與君王傳達先知的訊息,社會影響有限。

另外,狄培理也指出,儒家思想中的民主元素,和西方代議制度仍有根本的不同。黃宗羲提倡「相權」,宰相卻是由君王選派;「公論」也非人民的聲音,而僅是士大夫之見。在儒家觀念中,人民的角色有限,各項作法並沒具備民主的契約特性。

狄培理的漢學研究,是西方學子認識儒學的窗口,他所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影響久遠,陸續增訂數次。狄培理還主持了哥倫比亞大學東方經典翻譯計畫,翻譯了150本以上的典籍。

狄培理主張透過不同文明的對話,解決世界的各種危機和亂局。唐獎基金會肯定他「對儒學思想每有同情的理解與闡揚,也不乏誠懇的批評,功在國際儒學研究,可謂一代漢學巨擘。」20160620



2009.2(美)狄百瑞 (Wm Theodore de Bary) 著《儒家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 2nd edition, 1991)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儒家的困境”這一書名就足以構成人們注意的話題。當今社會困擾我們的,是歷史上的儒學嗎?
“五四”運動成功地埋葬了儒學。而今,它正 在社會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如人文倫理或道德哲學中悄悄復活。作者甚至認為,儒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消失的一些東西,實際上也是現代社會自工業時代以來崩 潰的情感和被破壞的環境所同樣短缺的。儒家思想的困境或許正是現代世介面臨的困境。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译著《儒家的困境》。作者狄百瑞是前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也是海外研究中国思想的著名学者。
随着东亚的复兴,儒家思想重新成为全世界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比如,东亚的崛起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能起到何种作 用?作者用旧约传统中的“先知”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匡正。君子和帝王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 重要的主题。君子的力量源于替百姓和上天代言的社会角色,但是君子却没有有效地得到百姓的托付,也没有从上天那里获得宗教性的支撑,而是一直陷入黎民苍生 和专制皇权的裂缝之中,这成了历史上儒家最大的困境。(却咏梅)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

Wm. Theodore de Bary

Amazon.com Review
As Confucian thinking makes a comeback in contemporary China, people are wondering if it will merely serve as a conservative tool for a despotic government as in imperial times, or if it could act instead as a liberalizing force. Wm. Theodore de Bary, depicting Confucius and certain later Confucians as Old Testament prophetlike figures, suggests that the true Confucian spirit is one of protesting and rectifying governmental injustices. This model of Confucianism, de Bary illustrates, is not a backward dogmatist intent on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at all costs, but a whistle-blower, a moralizing evangelist responsible to the people and to heaven for speaking out against existing evils and abuses. Throughout, de Bary sympathizes with the scholar-official who feels trapped between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will of an autocratic government, which reflects a parallel dilemma in today's China.

Review
It is a pleasure to read a book by a fine scholar who is not distracted from his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ism from the time of Confucius himself (who drew on earlier traditions) by the trouble Confucianists had, and created, over the millennia. Gu Jiegang, who said we should study one Confucius at a time--he changed from a historical figure to a mythological one (even a magician) and a sage--would have liked this book. (Asian Studies Review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