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St. Paul: The Apostle We Love to Hate by Karen Armstrong 聖保羅:基督教史上極具爭議的革命者

上周,梁永安先生送我一本新譯Karen Armstrong的【聖保羅】,

聖保羅:基督教史上極具爭議的革命者

St. Paul: The Apostle We Love to Hate


內容簡介

《神的歷史》作者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最新力作
基督教文獻研究最出色的保羅專著
從真正出自保羅手筆的七封書信,
探索使徒保羅的先進革命思想與身世之謎

  每個文化總會有像耶穌和保羅那樣的聲音響起,抗議制度化的不公不義。保羅若是活在今日,八成會激烈批判巨大財富不均與權力不均的全球性市場。
  其次,保羅畢生都在追求超越族群、階級和性別藩籬。在今天的世界裡,種族歧視和階級分野仍然頑強。保羅若是活在今日,一定會激烈反對這些偏見。
  所以,有許多事情我們可以向保羅學習。——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就現代觀點來看,使徒保羅堪稱社會改革的先驅。就像耶穌一樣,保羅終其一生反對羅馬帝國的結構性不公義,追求超越族群、階級和性別藩籬。然而,歷史中的保羅卻被醜化為厭女者、奴隸制度的支持者、極權主義的發聲者,激烈仇視猶太人和猶太教。

  作者凱倫.阿姆斯壯試圖為保羅平反,徵引嚴謹史料與學者最新研究,指出新約聖經中僅七封書信是出自保羅之手。保羅書信寫於耶穌死後二十年,是流傳至今的最早基督教文獻。經學者鑑定,這些書信只有七封是真品:〈帖撒羅尼迦前書〉、〈加拉太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腓利門書〉和〈羅馬書〉,而歷史對保羅的諸多誤解乃源自其餘偽託之作。

  保羅終其一生都強調,在「上帝的國」裡,每個人都必須被允許同桌用膳。遺憾的是,在今日的世俗化世界裡,種族歧視和階級分野仍然頑強。幸而,每個文化總會有像耶穌和保羅那樣的聲音響起,挺身抗議制度化的不公不義。保羅若是活在今日,一定會像耶穌那樣激烈反對階級偏見,激烈批判帶來巨大財富不均衡與權力不均衡的全球性市場。

  本書透過檢視保羅的生命路徑與傳教生涯,並穿插宗教歷史與文獻研究,不僅能窺見保羅於所處時代的掙扎,理解其信念與行動背後的成因,並重新評價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更重要的,作者試圖透過本書修復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係,並重新檢視女性在現代基督教中的重要性。

名人推薦

  阿姆斯壯精彩地凸顯出保羅在基督教發展史的中軸角色,顯示其著作一直同時受到基督徒的忽略和扭曲。——《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書成功達成了阿姆斯壯女士自己設定的目標:為最有影響力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進行平反,並探索一些至今仍縈繞著我們的議題。她的作品設法修補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關係,重新聚焦於女性在現代基督教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我們的世界裡實現「上帝的國」。是時候停止迫害保羅和欣賞他的教誨。—— 《匹茲堡新聞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

  內容扼要簡潔,有力回應了對保羅的常見批判。——《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報導平衡而資訊詳實。——《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凱倫.阿姆斯壯的佳釀:清晰、淵博、感情豐富和非常長人見識。——卡希爾(Thomas Cahill),著有《猶太人的禮物》(The Gifts of the Jews)和《愛爾蘭人如何拯救了文明》(How the Irish saved Civilization)
緒論

  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本談保羅的書出版,當時我的事業剛起步。隨著這本《第一位基督徒》(The First Christian)而來的六集電視劇是由我執筆和製作。制訂拍攝計畫之初,我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讓我顯示保羅如何破壞了基督教,敗壞了耶穌原有的愛的教誨。保羅是一位很多人喜歡恨的使徒:他被醜化為厭女者(misogynist)、奴隸制度的支持者、並且極權主義的發聲者,激烈仇視猶太人和猶太教。但當我開始從第一世紀的脈絡研究他的書信,不多久便意識到以上的論斷全然站不住腳。事實上,追隨他的足跡時,我不只愈來愈敬佩他,還感覺自己跟這位難相處、傑出和可敬的人十分相投。

  我的第一個發現是,《新約聖經》中歸於他名下的那些書信並非全是出自其手筆。經學者鑑定,這些書信只有七封是真品:〈帖撒羅尼迦前書〉、〈加拉太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腓利門書〉和〈羅馬書〉。其他書信(〈歌羅西書〉、〈以弗所書〉、〈帖撒羅尼迦後書〉、〈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和〈提多書〉)全是後人偽託,統稱「次保羅書信」(Deutero-Pauline letters),一部分成書的年代晚至第二世紀。這些書信不能稱為偽作,因為在古代世界,把著作託名於一個受敬佩聖人或哲人是常有的事。這些身後書信致力於圈住保羅,讓他的激進教誨可為希臘羅馬世界接受。正是這些後出的書信堅持婦女必須順服丈夫,奴隸必須順服主人。也正是這偽託書信把保羅對「這世代的統治者」的譴責靈界化,聲稱基督要收拾的是魔界力量而非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說來有趣,有些女性主義神學家認為以上的論證只是一種開釋。她們似乎強烈感覺有必要把基督教源遠流長的討厭女人傾向(misogyny)歸咎於保羅。不過,她們無視信而有徵的考證的態度卻是非理性的。在在看來,人們認為恨保羅比客觀評價他的著作還重要。事實上,近期研究顯示,保羅對這些議題的激進立場與我們自己時代的前衛立場極為相近。首先,正如霍斯利(Richard A. Horsely)、喬治(Dieter George)和愛略特(Neil Elliot)等學者指出的,保羅就像耶穌一樣,終其一生反對羅馬帝國的結構性不公義。在前現代的世界,所有文明毫無例外要依賴農產品的剩餘來維繫,而這些剩餘是硬從胼手胝足的農民身上壓榨出來的。所以,有五千年光景,世界九成人口都被化約為農奴狀態,以維持一個特權階級的存在。然而,歷史學家又指出,沒有這種無處不見的安排,人類便不可能走出原始狀態,因為只有特權階級方有餘暇發展科學與藝術,帶來進步。另外,弔詭的是,像羅馬那樣的大帝國看來是保障和平的最好方法,因為它讓互相敵對的貴族不會為爭奪可耕地爭戰不休。在前現代的世界,社會不安造成的農業歉收可導致成千上萬死亡,所以,人人對無政府狀態無不充滿恐懼,並把奧古斯都之類的皇帝譽為不世出的明君。不過,每個文化又總會有像耶穌和保羅那樣的聲音響起,抗議制度化的不公不義。保羅若是活在今日,八成會激烈批判帶來巨大財富不均與權力不均的全球性市場。

  其次,保羅畢生都在追求超越族群、階級和性別藩籬(說來可悲,這些社會分隔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是根深柢固)。所以,我們必須為保羅平反。他從大馬士革啟示得到一個重要憬悟,即區分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律法已被上帝廢除(他先前不遺餘力捍衛這律法)。就像耶穌那樣,他總是強調,在「上帝的國」裡,每個人都必須被允許同桌用膳。在我們的世俗化世界裡,我們不再強調禮儀上的潔淨,但種族歧視和階級分野仍然頑強。保羅若是活在今日,一定會(就像耶穌那樣)激烈反對這些偏見。耶穌持續與「罪人」共餐,觸摸那些被認為「不潔」和患有傳染疾病的人,跨越社會界線結交被建制鄙視的人。

  所以,有許多事情是我們可以向保羅學習的。寫作《第一位基督徒》時,我強烈倚重〈使徒行傳〉(傳統認為是出自聖路加手筆,而他同時是〈路加福音〉的作者)。但〈使徒行傳〉現已不再被認為完全可靠。路加固然可以接觸到一些有根據的傳說,但因為他寫作的時間有可能晚至第二世紀,他並不總是明白他所聽到的傳說。另外,他與保羅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傾向。寫作於反抗羅馬人的「猶太戰爭」之後,路加因為目睹耶路撒冷與聖殿的悲慘下場,急於撇清耶穌運動並不像一般猶太人那樣對羅馬充滿敵意。所以,在他的敘事裡,他一貫描寫羅馬官吏對保羅禮敬和欣賞有加,又把保羅屢屢被驅逐出宣教地點歸咎於在地猶太社群對他的不歡迎。但我們將會看見,保羅自己的觀點大不相同。

  所以,在本書,我主要仰賴的材料是保羅的七封可靠書信。有很多事將會永遠成謎:例如,我們將永不可能得知,那麼強調自己單身身分的保羅是否結過婚。我們對他的童年和教育情況一無所知,對於他五次在猶太會堂被鞭打和三次遭遇船難(其中一次在大海漂浮了一晝夜)的事情所知亦極其有限。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遭人砸石頭,是什麼時候遇到土匪。另外,雖然歷代以來對於保羅的死有許多不同說法,但我們不可能知道他是何時死去和如何死去。儘管如此,他的書信卻讓他活了起來,讓驅動他去改變世界的熱情歷歷呈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英國最負盛名的宗教議題評論家之一。曾擔任天主教修女達七年之久。一九六九年離開她的教派後,於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英語系畢業,之後在倫敦大學貝佛(Bedford)學院、里歐.貝克(Leo Baeck)學院任教。一九八二年後開始專職寫作、講學,以及主持廣播節目談論宗教事務。

  她是穆斯林社會科學協會(Association of Muslim Social Sciences)的榮譽會員,並擔任聯合國文明聯盟(UNAOC)大使,獲頒眾多國際獎項。一九九九年獲頒「穆斯林公共事業會媒體獎」,二○○八年獲得TED大獎,並創立「仁愛憲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二○一五年,因對文學與跨信仰對話的貢獻而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著作甚豐,包括《神的歷史》(立緒出版)、《穿越窄門》、《佛陀》、《萬物初始》、《為神而戰》、《伊斯蘭》、《神話簡史》、《穆罕默德》、《大蛻變》等書。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目錄
緒論 Introduction
第1章 大馬士革 Damascus
第2章 安提阿 Antioch
第3章 雅佛之地 Land of Japheth
第4章 對立 Opposition
第5章 物資 The Collection
死後生命 Afterlife
註釋
我看了導論之後,去看Wikipedia的,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the_Apostle
Paul the Apostle (LatinPaulusGreekΠαῦλοςtranslit. Paulos; c. 5 – c. 67), commonly known as Saint Paul, and also known by his native name Saul of Tarsus (Hebrewשאול התרסי‎, translit. Sha'ul ha-Tarsi‎; GreekΣαῦλος Ταρσεύςtranslit. Saulos Tarseus)[4][5][6] was an apostle (though not one of the Twelve Apostles) who taught the gospel of the Christ to the first century world.[7]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of the Apostolic Age.[8][9] In the mid-30s to the mid-50s AD, he founded several churches in Asia Minor and Europe. Paul took advantage of his status as both a Jew and a Roman citizen to minister to both Jewish and Roman audiences.


去YouTube看The Life of Paul the Apostle FULL DOCUMENT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iHduU7R_8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