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友工教授紀念專輯 ※ • 13 • 緬懷恩師高友工教授 蔡宗齊 *
「恩師」是學生表達感激之詞,對我而言,如果沒有恩師─高友工先生,就 沒有自己學術的長進,這不是客套話,而是肺腑之言,老師於我恩重如山。雖然在 高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只有短短三年的時間,但老師對自己學術和生活的影響卻是終 生的。 我是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山大學外文系英文專業,一 九七九年接著考入該系首屆研究生,攻讀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一九八一年碩士畢 業,我開始在廣州外國語大學教書。在一九八三年間極左勢力發起清除精神汙染的 運動,對理論界和文藝界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我感到心灰意冷,產生了報讀美國大 學的想法。於是將申請資料連同碩士論文寄到幾間學校,隨後收到了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錄取通知及全額獎學金,開啟 了留學生涯。 一九八七年,我考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師從高友工教授,改修中國古典文 學,從而開始了治學的一個新階段。這次改變專業,無疑是個人學術成長過程中一 個重要的轉折點,但卻非經過長期深思熟慮而做出的決定,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之 事,完全由偶然緣分所致。八七年間我通過了麻省大學的博士資格考試,同時又被 普林斯頓、史丹佛、哥倫比亞大學錄取,而且都給了全額獎學金。我當時對西學興 趣甚濃,期待在英美文學、西方文學理論的領域中繼續深造,完全沒有考慮專修中 國文學。 最終拜入高先生門下,應該說是一種註定的緣分。記得一九八七年四月裏的 一日黃昏,我從學校回到住處,突然接到了高先生的電話,先生給了我推心置腹的 * 蔡宗齊,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 14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七卷 • 第二期 高友工教授紀念專輯 建議:「雖然你申請的是普林斯頓的比較文學系,但若希望留在美國,不如去東亞 系。美國現在正在興起中國文學研究,你是大陸培養出來的,有一定的中國古典文 學的素養,又在麻省大學得到了很好的西方文學理論薰陶和訓練,非常適合在漢學 界發展。」當時國內研究狀況並不如意,我沒有回國發展的打算,於是當即接受高 先生的建議,決定到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深造。之後方才知道高先生其實並不會輕 易邀請學生拜入門下,我很可能是少有的一個例外。而這一切源於鄭清茂教授的大 力推薦。鄭教授是高先生的好友,也是我在麻省大學的老師。鄭教授事後告訴我, 我請他寫的那幾封推薦信,除了給普林斯頓大學的那一封之外,全部沒有寄出,但 在臺灣與高先生見了面,並叮囑道:「這個學生你一定要收。」 進入普林斯頓之後,高先生對我特別關照。記得一日,課堂內容為〈古詩十九 首〉,課前我同老師談了談自己的想法─以文本細讀的方法歸納〈古詩十九首〉 的抒情結構,並與《詩經》的比興結構相聯繫。先生很感興趣,立刻讓我在課堂上 發言,之後又將這篇論文推薦到《中外文學》,這是我第一篇以中文發表的文章。 從此高先生對我的學術指導就特別頻繁,每次上課前後我們都會有近一個小時的交 流,而這些交流令我終身受益。首先,它推動我完成了由英美比較文學至中國古典 詩學的研究轉向。老師一直強調,若想真正在漢學方面有所成就,必須對中國古典 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而不能用中國材料生搬硬套西方理論。於是攻讀博士期間,我 對中國傳統詩歌、佛教、經學等內容進行了惡補,完成了學術的轉向。其次,高先 生提出學術問題與觀點,總是獨樹一幟,非常強調原創性,耳濡目染之中,我的研 究理念進一步鞏固:學術的靈魂就是原創,一個人如果不能提出新鮮的觀點,對學 術沒有獨創性的推進,不如不寫文章。雖然在老師門下只有三年,但離開學校後, 我始終堅守這樣的初心,且一直未變。最後,通過修讀高先生的課,我的視野被徹 底打開,此後寫論文能夠打破文本細讀的局限,從更為寬廣的理論層面探討問題。 我的博士只讀了三年,其實離校時論文只完成了一章,但因為先前發表過英美 文學方面的論文,三個學校都給出了聘書,而當時我持的是 J-1 簽證,為了解決留 美的身分問題就提前離校了。畢業後,我去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比較文學系任 教,並於第一年寫完了博士論文。出於工作需要,在石溪分校我寫了一些比較文學 類的文章,經過普林斯頓三年的訓練,這時的比較研究不再限於相同之處,而能擴 展到對不同性及其傳統的闡釋。 一九九三年,我再次回到東亞系研究中國傳統文學,其實也源於高先生的幫 • 15 • 高友工教授紀念專輯 緬懷恩師高友工教授 助。當時我太太在普林斯頓藝術系擔任幻燈組的負責人,一次在火車上遇到高先 生,先生說:「伊利諾有一份工作,不知道宗齊有沒有興趣?」於是在老師的推薦 下我遞交申請,通過競爭成為首選、得到了這份工作,由此回到了中國詩學研究的 領域。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其門下的短暫時光裏你未必能 夠察覺,離開以後它像空氣一樣孕育著你的成長,直至某日的某一瞬間,這種力量 突然爆發在你眼前,點亮你的火花,成就你的光芒,我想這就是大師的魅力。博士 期間所寫的《漢魏晉五言詩的演變》,是以文本細讀的方法重構詩歌演變的內在脈 絡,探討詩人如何運用愈發複雜的形式來表現自我。這本書受了高先生的影響,運 用了一些現代西方文學批評的理論,但嚴格來說不是特別明顯。真正繼承發展老師 理論的研究,應當始於二〇〇四年我在伊利諾組織一個學術會議所編寫的《如何讀 中國詩歌》。這本教材末篇需要一個理論總結來陳述中國詩歌藝術的精髓,在醞釀 思路時,突然回憶起高先生曾指出,題評句與主謂句是中國詩歌的抒情基礎,於是 我通讀了各種詩體的代表性作品,發現從語言角度能夠解決其他方法無法詮釋的問 題,能夠揭示出各種詩體境界的語言基礎,由此豁然開朗。相比《漢魏晉五言詩的 演變》,我正要完成的《語法與詩境》一書更接近高先生的思想,它試圖以高先生 的理論為基石,建構中國詩歌藝術的系統。網上有些學者認為,高先生的研究設想 很大而論述不夠,甚至稱之為戲論,我認為他們可能並未理解高先生的理論精髓, 亦未認識到先生提出大問題的意義。我深深體會到,雖然老師的指點看似籠統,但 若沒有這種指點,我難以找到後來的研究路子,所以我對老師心懷無限感激。 我想,對老師最大的恭敬,也許是爭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老師的理論,於是 我向著這一目標,沿著同時性與歷時性研究的兩條軸線上做出了努力。在同時性方 面,我將詩歌的研究從句法擴展到節奏和結構。我撰寫了一系列的論文,對《詩 經》、五言詩、近體詩、小令、慢詞各自特有的節奏做了系統的描述,並考慮這幾 種節奏如何影響句法。高老師主要講主謂句,而我則試圖將題評句 (topic+comment sentences) 與主謂句並列,句法與章法並置;探索句法如何影響章法,再將這種語 言分析與傳統直觀式的批評方法做對照,嘗試與古人溝通。在歷時性方面,老師對 詩歌形式的分析,集中於唐詩和早期五言詩,我試圖擴展到所有主要的詩體,梳理 出中國詩歌節奏、句法、結構、詩境發展的總體脈絡。 雖然九一年就離開普林斯頓,但之後若有任何學術成果,我都會向老師報告, • 16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七卷 • 第二期 高友工教授紀念專輯 一直視老師如父親。先生總是教導:「作為一個學者不光學問要好,為人也得有道 德,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亦時常強調謙卑的重要:「杜甫這麼偉 大的人,人生都這麼坎坷,我們凡人有什麼可抱怨呢?」雖然成為老師那樣超脫世 俗的奇人非常難,但我們這些學生對於權力之慾都十分之淡,一切涉及權力的行政 工作能推必推,專心於學術研究。我的父親臨終時對六個子女留下這樣的遺訓: 「名利如浮雲,不要孜孜以求。我不希望你們一鳴驚人,只希望你們清清白白做 人,踏踏實實做事,不求出名,只求扎扎實實生活。」對於這一致的父訓與師訓, 我一直默默堅守著。 人生之中能夠遇見高先生這樣的恩師,是我莫大的幸運。先生離去,惆悵之情 難於言表,同時也倍感人生短暫,惟繼續勤勤耕耘於自己熱愛的學術事業,做出更 大的貢獻,方得以回報師恩!
蔡宗齊
比較詩學結構︰中西文化研究的三種視角簡體書 ,
蔡宗齊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漢魏晉五言詩的演變:四種詩歌模式與自我呈現簡體書 ,
蔡宗齊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現代與古典文學等相互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簡體書 ,
蔡宗齊(主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蔡宗齐_百度百科
蔡宗齊,美國漢學界著名學者。1977年考入
中山大學英文系本科,一年後考入該系首屆碩士研究生班,師從戴鎦齡教授,專修英美文學。1984年前往美國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攻讀比較文學,於1987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又考入
普林斯頓大學,師從高友工專修中國古典文學,於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其後於
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後研究。曾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任教,現任美國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教授、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擔任美國
杜克大學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JCLC)(《中國文學與文化》)及香港嶺南大學《
嶺南學報》兩份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著有英文書籍八種,部分專著已翻譯為中文。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典詩歌、古代文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比較哲學及佛教。 [1]
中文名蔡宗齊外文名Cai Zong-qi 國 籍美國民 族漢族出生地中國廣州職 業美國漢學界著名學者畢業院校中山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目錄
1
學術成就▪
古典詩歌的研究▪
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
比較文學的研究▪
文學選集的編撰▪
中英文期刊的創辦2
新聞採訪學術成就編輯
古典詩歌的研究
1996年出版專著The Matrix of Lyric Transformation: Poetic Modes and Self-Presentation in Early Chinese Pentasyllabic Poetry (Michigan, 1996),2015年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漢魏晉五言詩的演變:四種詩歌模式與自我呈現》,
北京大學出版社),該書從作品細讀中歸納了中國早期五言詩的四種模式——戲劇、敘述、抒情、象徵模式,闡述它們的主題、形式、文類特徵及內在聯繫,勾勒他們的演變進程。 [2]
2015年在復旦大學舉行題為《語法與詩境》的系列講座,共八講。演講內容已寫成十篇論文,先後在各種主要刊物上發表,包括《中大大學學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文史哲》、《文學評論》、《學術月刊》、《北京大學學報》等期刊,並將結集出版《語法與詩境》一書。 [3]
2015年主編Sound and Sense of Chinese Poetry(Duke, 2016),中文版為《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 這本書從不同而獨特的角度切入聲音的各個維度,探尋中國文學中的聲音議題,並試圖清楚地闡發中國詩文某一文體或多類文體中聲音與意義的互聯、互動關係。 [5]
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
2001年主編Chinese 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long (Stanford, 2001),是英文世界中第一部文心雕龍研究的專書。這本書前兩部分著重於文化傳統,展示並評估了劉勰如何統一中國文學傳統;第三部分探討劉勰的文學創作理論,運用現代批判觀點來分析他的觀念;第四部分由三個關於劉勰修辭學觀點的詳細研究組成。 [6]
2004年主編Chinese Aesthetics: The Ordering of Literature, the Arts,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Six Dynasties (Hawaii, 2004),這本著作的序言詳述了六朝美學的歷史背景,隨後的十篇文章闡述了六朝文學、音樂、繪畫、書法和園藝的審美特點。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此書揭示了生活與藝術,感性與形而上學,藝術與哲學(宗教)之間複雜而動態的相互作用,勾勒了六朝美學思想和實踐的發展過程。 [7]
比較文學的研究
200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Configurat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s: Three Perspectives on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awaii, 2002)已經被翻譯為《比較詩學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該書討論了中國詩學的宏觀結構、微觀構造,並對引介的內文化、跨文化、超文化視角進行認真的理論反思。 [8]
文學選集的編撰
2016年與袁行霈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簽署合約,共同主編《如何讀中國文學》系列叢書。此套叢書共十卷,分別由七位中美學者擔任主編,其中包括《如何讀中國詩歌》、《中國詩歌文化》、《如何讀中國小說》、《如何讀中國戲曲》、《如何讀中國散文》《如何讀中國文學批評》六部文學導讀集,以及四部配套的語言教本。 [5] 這一系列的書主要面向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力圖克服從前教材編寫各種不足之處,培養一批能夠駕馭雙語、雙文化傳統的學者和漢學家。 [3]
由蔡宗齊主編的詩歌部分已經完成,共三部書。 [9] 其一,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 (Columbia, 2008) (《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集》),此書對先秦至明清的重要詩歌作品做了文本細讀(中文原文加英譯),並推薦閱讀策略,強調詩歌韻律與聲音的重要性,還提供了跨越題材與朝代的互文對話。每章均由專門研究某一特定時期或詩體的學者撰寫。[10] 其二,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Workbook (Columbia 2011)(《如何讀中國詩歌:語言教本》),該書錄入了100首詩歌,提供了中文、英文和漢語拼音,並附散文翻譯、詞彙解釋、文學評論及錄音。 [11]
2018年3月23日蔡宗齊教授在華盛頓參加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如何讀中國文學》叢書啟動儀式。該系列叢書目前已發行《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如何讀中國詩歌:語言教本》和《中國詩歌文化:先秦到唐》三冊,全套叢書計劃於2020年出齊。 [12]
中英文期刊的創辦
2014年與袁行霈教授聯袂創辦並主編英文雜誌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CLC) ,由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該雜誌採用了嶄新的辦刊形式,編輯委員會成員一半來自北美,一半來自大中華地區;發表的園地由中外學者共享。已出版八期,其中23篇論文是由大陸港台新加坡學者撰寫、美國年輕學者翻譯改寫而成。 [3] 雜誌冀望能夠超越傳統的國家和文化界限,實現“天下學問一家”的理想。 [5]
2014年主持《嶺南學報》復刊工作並擔任主編。《嶺南學報》1929年創辦,1952年解散,在20世紀的學術史上曾經寫下厚重的一筆。2014年復刊以後,《嶺南學報》已出版了八期,刊載來自漢語世界的優秀學術論文,亦發表JCLC部分論文的中文版,整合了國學與西方漢學的資源,發揮了新的學術活力。 [13]
2015年建立與以上中英文期刊配套的網站:Forum on Chinese Poetic Culture(《中國詩歌文化論壇》)。該網站旨在為英文世界深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提供平台,促進中外研究的交流。 [14]
新聞採訪編輯
“讓美國學生讀懂唐詩宋詞—專訪伊利諾伊大學蔡宗齊教授”,徐劍梅撰,《參考消息》, 2017年2月16日 [15]
“跨文明研究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美國漢學家蔡宗齊教授訪談錄” ,蔡宗齊、何敏撰, 《學術月刊》,總49卷,2017年 02期 [3]
“天下學問一家,開闢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新路徑”,何敏撰, 《中華讀書報》,2016年7月20日
“隨力弘化中華文化的大願行者——蔡宗齊教授訪談印象”,曹建國撰,《武漢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近期中西詩學體係比較研究的新進展”,劉青海撰,《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中國文學與文化》雜誌”,香港電台“大地書香”,施志詠主持,2013年12月21日
"中國文學與文論研究方法論--訪蔡宗齊教授" 朱志榮撰,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2011年06期;又載,《學術方法》.陝西教育出版社, 2013年
"跨文化透視:中西詩學之比較——美籍學者蔡宗齊中西詩學研究," 徐志嘯撰,《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 .上海古籍,2011年
“'有理論入,無理論出'——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蔡宗齊教授”,朱志榮撰,《社會科學報》2011年10月27日
“從內文化、跨文化與超(個體)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張海惠撰,《中美大學教育體驗與比較——美國著名華裔教授訪談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蔡宗齊:探驪得珠的詩學比較”, 王萬象撰,《中西詩學的對話: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 台北:里仁書局, 2009年參考資料
1.張海惠.《中美大學教育體驗與比較——美國著名華裔教授訪談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蔡宗齊.漢魏晉五言詩的演變:四種詩歌模式與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
蔡宗齊何敏:跨文明研究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嶺南大學[引用日期2017-11-04]
4.蔡宗齊主編.《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上海古籍,2016
5.
天下學問一家,開闢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新路徑”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6-10-28]
6.Cai Zongqi, ed .Chinese 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long :Stanford ,2001
7.Cai Zongqi, ed .Chinese Aesthetics: The Ordering of Literature, the Arts,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Six Dynasties :Hawaii ,2004
8.蔡宗齊.比較詩學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ok series [引用日期2017-11-04]
10.Cai Zongqi, ed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 :Columbia ,2008
展開全部
跨文明研究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蔡宗齊教授訪談摘要:一、治學歷程蔡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的採訪。您是北美漢學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為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與研究做出巨大貢獻。但您的...
蔡宗齊 ,
何敏 -
《學術月刊》 - 被引量: 0 - 2017年
來源:
維普 /
知網 /
works.bepress.com /
commons.ln.edu.hk 收藏引用批量引用 免費下載
隨力弘化中華文化的大願行者—— 蔡宗齊教授訪談印象正蔡宗齊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系曹建國:武漢大學文學院曹建國(以下簡稱曹):蔡老師,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我知道您近些年比較熱心中西文...
曹建國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被引量:
1 - 2014年
來源:
維普 /
萬方 /
知網 /
愛學術 收藏引用批量引用
免費下載 超文化比較詩學的建構—— 蔡宗齊《比較詩學的結構》評介摘要: “比較詩學”一詞自20世紀60年代由法國學者艾金伯勒(艾田伯)在《比較不是理由》中首倡以來,比較詩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就跨越不同民族的隔塹,波及到全世界。艾...
魏策策 -
《中國比較文學》 - 被引量:
1 - 2013年
來源:
知網 /
維普 /
道客巴巴 /
愛學術 收藏引用批量引用
跨文明研究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蔡宗齊教授訪談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 Selected Works
Zongqi CAI ,
Min HE - 被引量: 0 - 2017年
來源:
works.bepress.com /
commons.ln.edu.hk /
works.bepress.com /
commons.ln.edu.hk 收藏批量引用 免費下載
中國文學與文論研究方法論——訪蔡宗齊教授蔡宗齊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朱志榮(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朱志榮:蔡先生: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作為一名著名的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文論研究的華裔學者,...
朱志榮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被引量: 0 - 2011年
來源:
萬方 /
知網 /
維普 /
百度文庫 /
愛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