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1555-1636) 董其昌 By Nelson Wu鹿橋。 《書道全集 第十三卷》;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特展。 《畫禪室隨筆》 校注二本

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1555-1636) pp. 355-408:  “Tung Chí-cháng: 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on Art” By Nelson Wu,
儒家三部曲:《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

香港文學史家司馬長風先生在他的《中國新文學史》中 把鹿橋的《未央歌》看作抗日戰爭和戰後期間長篇小說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間三部曲》、沈從文的《長河》、無名氏的《無名書》。而 《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讀來幾乎無一字不悅目、無一句不賞心”。當年,鹿橋是靠朋友找紙張,連鋼筆墨水都得加水調稀。為了躲警報,他的寫作多半是在 防空洞裏完成的。自1945年完成之後,由于戰爭等原因,這部作品分別于1959年和1967年才在香港自印千冊留百冊、臺灣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The ideogram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lemma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57)

Chinese and Indian architecture: The city of man, the mountain of God, and the realm of the immortals (Great ages of world architecture)
by Nelson Ikon Wu (Author)

  • Unknown Binding: 128 pages
  • Publisher: Studio Vista (1968)
(Hardcover - Jun 1963)這本書四十年前台灣有翻印

Tung ChÊ»i-chÊ»ang, 1555-1636: 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in art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62) 這篇"論文"有台灣翻譯
The intellectual aristocrat and justice in art;: A cautionary story for the West about those Chinese masters who became their own patrons and, over the centuries, their own heroes
The intellectual aristocrat and justice in art;: A cautionary story for the West about those Chinese masters who became their own patrons and, over the centuries, their own heroes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62)吳訥孫先生可能有不少短篇文章 譬如說為日本二玄社的董其昌的導論


record.wustl.edu/2002/03-29-02/obit.html

Nelson I. Wu, professor emeritus, 82

By Liam Otten

Nelson Ikon Wu, Ph.D.,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cholar of Asian art and architecture, died Tuesday, March 19, 2002, of cancer at the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in Brookline, Mass. He was 82.
 Wu, the Edward Mallinckrodt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Chinese Culture in Arts & Sciences, came to the University in 1965, becoming a key fig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art in St. Louis and, in 1971, a founder of the Asian Art Society. He was named professor emeritus in 1984.
Additionally, Wu was a best-selling author in China and Taiwan, writing under the pen name Lu Ch'iao. His novel Song Never to End (1958), about the friendships between four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has sold more than 500,000 copies and in 1991 was voted most influential book of the 1950s by readers of the Taiwan-based newspaper China Times, the nation's largest daily.
"Nelson was an extremely charismatic figure with a large following on campus and in St. Louis," said Mark S. Weil, Ph.D., the E. Desmond Lee Professor for Collaboration in the Arts and director the Gallery of Art. "Every year around Christmas, he would give a lecture celebrating Pan-Asian spirituality that filled Steinberg Auditorium."
Born June 9, 1919, in Peking, Wu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Kunming in 1942 an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5. He attended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in New York before earning both a master's and doctorate in art history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49 and 1954, respectively.
While at Yale, Wu met the former Mu-lien Hsueh, a Wellesley College graduate also born in Peking. The couple wed in 1951.
Wu taught at Yale,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and Koyoto University in Japan before coming to St. Louis.
His many honors include a Guggenheim Fellowship and a Fulbright Research Scholarship. In 1998,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inaugurated the annual Nelson I. Wu Lecture on Asian Art and Culture.
Wu is survived by Mu-lien and four children -- daughter Chao-ting and sons Chao-ming, Chao-ping and Chao-ying.
A small family service was held March 22. Memorial contributions may be made to the Washing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Library Nelson I. Wu Memorial Book Fund, Campus Box 1061.



看一下紀念他的第6屆講座之簡介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delivers Washington University's Nelson Wu Lecture



****

大雅は董其昌の「万巻の書を読み万里の路を行く」という文人画の方法論に従ったためか、旅と登山を好んだ。

~~池 大雅(いけの たいが 1723~1776)江戸時代文人画家書家




***
相當困難的一本書,即使經注之後。


譬如說:
大慧禪師論參禪云:「譬如有人,具萬萬貲。吾皆籍沒盡,更與索債。」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米元章云:如撐急水灘船,用盡氣力,不離故處。蓋書家妙在能合, 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那叱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後, 惟楊凝式解此竅耳。趙吳興未夢見在。□余此語,悟之。楞嚴八義,明還日月,暗還虛空。不汝還者,非汝而誰?然余解此意,筆不與意隨也。甲寅二月。1614


原文請見《大佛頂首楞嚴經譯解》卷二

正文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譯文 阿 難!這些各種變化現象,你都是看見的。我現在各還它們所發生的本因所在。什麼是本因呢?阿難!這些變化現象中,明還於日輪。為什麼呢?沒有日就沒有光明。 發生光明的原因屬日,因此還於日。暗還於月黑,通還於門窗。塞還於牆屋,一切事物還於分別。無所有還於虛空。昏濁還於塵。清明還於霽。如此世間一切所見現 象,不出此八類。
正文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譯文 你能見這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又應當還於何處呢?為什麼呢?假若還於明,那麼在不明時,就不應當再見著暗。雖然見明見暗見種種差別現象,然而你能覺能知的「見」,是沒有差別的。
正文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譯文 所有這些可以還之於本所因處的,自然不是你。而這個從來沒有離開你無所還處的,不是你是誰呢?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畫禪室隨筆
作者:董其昌 明

明董其昌撰。其昌有《學科考略》,已著錄。是編第一卷論書,第二卷論畫,中多微理,由其昌於斯事積 畢生之力為之,所解悟深也。第三卷分記遊、記事、評詩、評文四子部。中如記楊成以蔡經為蔡京之類,頗涉輕薄,以陸龜蒙白蓮詩為皮日休之類,亦未免小誤。其 評文一門,多談制藝,蓋其昌應舉之文與陶望齡齊名,當時傳誦,故不能忘其結習也。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曰雜言上,一曰雜言下,皆小品閒文,然多可采,一曰楚 中隨筆,其冊封楚王時所作,一曰禪悅大旨,乃以李贄為宗。明季士大夫所見,往往如是,不足深詰,視為蜩螗之過耳可矣。


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吾鄉陸儼山先生作書,雖率爾應酬,皆不茍且。常曰:「即此便是,寫字時須用敬也。」吾每服膺斯言,而作書不 能不揀擇。或閑窗游戲,都有著精神處。惟應酬作答,皆率易茍完,此最是病。今後遇筆研,便當起矜莊想。古人無一筆不怕千載後人指摘,故能成名。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未有精神不在傳遠,而幸能不朽者也。吾於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畫則具 體而微,要亦三百年來一具眼人也。



(2016.12.19,以屠友祥校注本和網路版本互校第一卷末幾則,發現標點、錯字等問題不少。)

畫禪室隨筆《畫禪室隨筆》 校注二本
  • 作者:[明]董其昌
  • 周遠斌 點校纂注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 屠友祥校注,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www.geocities.jp/qsshc/cpoem/shulun/huachangshi.html

世所傳者,右軍臨本耳。 ... 此本定從真跡摹取,心眼相印,可以稱量諸家禊帖,乃神物也。 ...... 此本余已丑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跋禊帖小本 
  定武禊帖,唯賈秋壑所藏。至百餘種,令其客廖瑩中,縮為小本。或 云:唐時褚河南已有之。此本余已醜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屠友祥校注 :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
跋禊帖小本 
  定武禊帖,唯賈秋壑所藏至百餘種,令其客廖瑩中縮為小本。或 云:唐時褚河南已有之。此本余已丑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凡有四卷,卷一為書法論,分為“論用筆”、“評法書”、“跋自書”和“評舊帖”四部分;卷二為畫論,分“畫訣”、“畫源”、“題自 畫”和“評舊畫”四部分;卷三是合卷,包括“記事”、“記游”、“評詩”和“評文”四部分;卷四也是合卷,包括“雜言上”、“雜言下”、“夢中隨筆”和 “禪悅”四部分。《畫禪室隨筆》唯有卷二畫論,故本書僅將卷二作為校詁的內容;卷四也有個別語段屬畫論,因不多,故不單作校詁,而收在“附錄一”中。

其繪畫理論中需要重點說明的有兩點︰一是提出了“以畫為樂”、“寄樂于畫”的繪畫功用觀。載道是中國古代正統的文藝觀,繪畫自然也與“道聯系在一起,作畫 應追求“成教化,助人倫”,“指鑒賢愚,發明治亂”的社會作用。二是提出了學畫當以“古人為師”,“進此當以天地為師”的學習觀。董其是學畫,是通過“仿 古”而集其大成的,因此有不少擬古的言論,而“淺學之流”不知變通,發揚董氏之言,而墜入隨古人亦步亦趨的“復古主義”。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宮崎市定《亞洲史概說》《亞洲史論考》《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藍鼎元《鹿洲公案》


 宮崎市定《亞洲史概說》《亞洲史論考》《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藍鼎元《鹿洲公案》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17318748278900

宮崎市定(1901 - 1995),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畢業于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曾師從內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學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曾榮獲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法國儒蓮獎,並獲日本學士院獎和文化功勞者獎章 。在中國史的諸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國史》《科舉》等。



*****宮崎市定的文章都很可讀,是了不起的學者。
《亞洲史概說》2017

《亞洲史概說》一書原是宮崎市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的舊稿,最早由人文書林出版,正編和續編於1947 年和1948 年相繼問世,並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重視和討論。1973 年,該書由學生社再版,作者在舊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亞洲史”一章。作者在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並開闢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本書涵蓋了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聯繫,通過交通線的轉移和變化,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展開了一幅亞洲史發展演進的宏大畫卷,使我們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

由於編輯水準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

宮崎市定1901-95的【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原書50年代,中譯本2016),我認為不比史景遷的相關書差。0205 2018 一"

好文章是Ben Chen轉來:http://www.mh.sinica.edu.tw/…/Publicati…/Publication_370.pdf
然而,這本1995年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的相關部分,有些問題。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1993
阿邦送的書。很想知道為何買此書。
我完全讀不懂。
唯一有趣的是雍正皇帝批湖廣總督的請"聖安",刪掉"奴才",改為"臣",批"?後稱臣得體" (下圖之下),很給奴才面子。
補:根據YZ Kuo的留言 ("旗下才能稱奴才,漢人只能稱臣"),我似乎搞錯皇帝的意思!
臚列資料而不說明出處,官職功能、目的、互動、演變等等,都是死資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藍鼎元
藍鼎元
《清代學者像傳》之《藍鼎元像》

大清署廣州府知府
籍貫福建漳浦縣
族裔畬族
字號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
出生康熙十九年(1680年9月19日)
福建漳浦縣
逝世雍正十一年(1733年8月1日)
廣州
出身
  • 雍正元年拔貢
經歷
藍鼎元
漢字藍鼎元
白話字Nâ Téng-goân
臺羅拼音Nâ Tíng-guân
漢字鹿洲
白話字Lo̍k-chiu
臺羅拼音Lo̍k-tsiu
表字
漢字玉霖
白話字Gio̍k-lîm
臺羅拼音Gio̍k-lîm
別字
漢字任菴
白話字Jīm-am
臺羅拼音Jīm-am
藍鼎元(1680年9月19日-1733年8月1日),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藍鼎元十歲喪父,家境艱苦,靠母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清康熙末年,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百餘宗族、兵員未返,落腳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墾荒開發。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寫下了斷案過程,即《鹿洲公案》(藍公案)。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餘,即卒於官,年僅54歲。今日里港藍家為其後人。較著名的有藍世璁。

生平事蹟[編輯]

藍鼎元自幼聰穎,生性好學,勤苦自勵。年少名列童子試榜首,頗得當地督學賞識。十七歲時,泛舟遊歷閩浙廣東沿海,「自謂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1]從此眼界大開,識見愈增,然時運不濟,屢次赴試不第。[2]漳浦知縣陳四明邀集知名學者講學,指導制藝詩歌古文等科試之學,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拔童子試第一,而為時人所重。先後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福建巡撫張伯行,巡撫張伯行稱讚藍鼎元是「經世之良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藍鼎元應張伯行之聘,到福州鰲峰書院,擔任講學及與同鄉蔡世遠共同纂訂先儒諸書。兩年後,辭聘歸家,在家鄉教書和著述,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亦漸衰,辭歸侍養」。自此,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平台史記[編輯]

康熙五十七年間(1718年)。其族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便道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直指「南澳一鎮,為天南第一重地,是閩、粵兩省門戶」,「鎮南之法,以搜捕賊艘為先」,如果「上偷安則下怠惰,營伍廢弛則士卒弱,將帥素屍則盜賊恣」,「願兄無以開府滿盈,……抖擻精神,勤勞哨緝,一洗向來鎮弁積玩逡巡畏縮之習」,又於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以供參酌。佐幕期間上言南、北路文武駐紮要害,官兵營汛添設更置,臺鎮不可移澎湖,哨船之舵繚斗椗各兵必不可換,羅漢門、郎嬌、檳榔林、阿猴林不可棄等,均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允行。巨細靡遺,「洞若觀火」,令廷珍「大奇之」。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受邀隨行,於是來台參與戎幕。時年四十一歲。留台年餘,藍廷珍倚為左右手,凡軍中往來文書手札,皆出其手;軍務備防諸事,無不參與;「出入風濤戎馬間,羽檄紛馳,下筆千萬言立就」。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撰《平台紀略》一卷,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全台地理情形,遂能協助藍廷珍調度指揮順暢,料敵如神,迅速平定全台。由於在台期間,於地方利病,無所不用其心,常與廷珍「兄弟相對,竟日念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藍廷珍稱讚他:「昔范文正公秀才,以天下為己任,予弟玉霖,其庶幾乎!」。

對台貢獻[編輯]

藍鼎元於經濟時務處處留心,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市)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市)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他以為「竹塹埔寬長百里,……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歲增民榖數十萬」;「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衝要。即使半線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置淡水廳)。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過抑,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3]所以「大聲疾呼,不啻舌敝穎禿」。藍鼎元精熟台灣歷史,入台後全面考察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現實和地理、風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況。他最早提出了對台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台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即十九事:「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欲,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御,教樹畜,寬租賦,行墾日,復官莊」,其中「恤澎民,撫士番,招生番。」等尤為切中治台時務。
藍鼎元全面系統提出治理、經營台灣的理論體系,被當時和此後的治台者所借鑒採用。《平台紀略》是藍鼎元在台一年餘返鄉撰寫,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還下手諭:「朕披閱藍鼎元所著《東徵集》,其言大有可採,著常青、李侍堯購取詳閱,於辦理善後時,將該處情形細加察核。如其書內所討論各倏,有與見在《事宜》確中利弊者,不妨參酌採擇,俾經理海疆,事事悉歸盡善。」被乾隆譽為『籌臺宗匠』。
清政府曾對移民實行施琅提倡的渡臺禁令,禁止攜眷赴臺,該政策造成臺灣人口大亂,性別比失衡,男子多,女子極寡,青壯年拓荒者成家困難,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藍鼎元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在《東徵集》與《論臺灣事宜書》中,他列舉了移民「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稚」,「一莊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嚴酷事實,建議:「欲赴台耕種者必帶有眷口,方許給照載渡,編甲安插。台民有家屬在內地,願搬取渡台完聚者,許縣呈給照赴內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難。」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藍鼎元等官員的建議。

清初名吏[編輯]

雍正繼位後(1723),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之士入太學,藍鼎元以優貢生被選進京。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同時設置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兼管彰化捕務。使其主張終得實現。雍正三年,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其史才遂為朝廷「內臣」所重。
雍正五年(1727年),經大學士朱軾讚譽藍鼎元才能,薦引他朝見雍正皇帝引薦,獲雍正帝召見,藍鼎元條奏經理臺灣、河漕、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深得雍正賞識,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力精圖治,革除吏敝,興學校、正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平反冤獄,嚴懲歹徒,令行禁止,吏治嚴明。藍鼎元還致力於復興學校,親自課經書,取締邪教,在潮陽改邪教祠為棉陽書院,盡力改善民俗風尚,深受百姓稱頌。藍鼎元秉性亢直,剛正不阿。
雍正六年(1728年),卻因藍鼎元因「豁免漁船例金」,以仵上官「違忤監司」,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為其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保釋出獄。藍鼎元請求歸休,鄂彌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奉詔進京召見,命其署理廣州知府,並聘請他編纂《潮州府志》。

一生清廉[編輯]

藍鼎元於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間到任,僅月餘、便因病遽然亡故。年僅五十四歲,有子六人。藍鼎元一生清廉,過世時家中貧困,鄂彌達及上官、同僚等「憐其貧」,集資以助,才得歸葬家鄉。

台灣藍氏[編輯]

  • 藍鼎元、藍廷珍族兄弟二人雖以征台而來台,功在清廷而留惠台灣。藍氏源流之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近年調查研究源流之二,藍廷珍、藍鼎元等藍氏一族,乃是清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畬族」的族裔。其族人隨藍廷珍來台後,留台灣墾殖者頗多。藍廷珍的裔孫定居台中一帶;藍鼎元亦有長子藍雲錦留台開墾定居屏東阿里港(現稱里港鄉)一帶,藍家古厝即為在台藍家一世祖藍雲錦所建。[4]

著作[編輯]

  • 《大清一統志》參與纂修
  • 著作:
    • 《藍鹿洲集》
    • 《修史試筆》
    • 《東征集》6卷(藍鼎元為藍廷珍擬寫的公檄、書稟、條陳、告諭的輯成)
    • 《平臺紀略》1卷(附奏疏)
    • 《鹿洲初集》20卷
    • 《女學》6卷
    • 《棉陽學準》5卷
    • 鹿洲公案》2卷
    • 《潮州府志》等書傳世。
  • 清史稿》中都有立傳,清《四庫全書》中收錄藍鼎元專著。

附註[編輯]

  1. 移至^ 同前註書,<卷四,藍鼎元>,212頁。
  2. 移至^ 據蔣炳釗《畬族史稿》,144頁;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3. 移至^ 見《東徵集》,<卷六,紀竹塹埔>,87頁。
  4. 移至^ 據屏東縣里港鄉阿里港文化協會會刊《阿里港》創刊號,30頁,1966。




***
藍敏先生說徐永昌是位"人格者",這,我有興趣。
陸軍一級上將
徐永昌
將軍
Xu Yongchang.jpg
 中華民國第3任國防部部長
任期
1948年12月24日-1949年5月1日







*****宮崎市定的文章都很可讀,是了不起的學者。
《亞洲史概說》2017

《亞洲史概說》一書原是宮崎市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的舊稿,最早由人文書林出版,正編和續編於1947 年和1948 年相繼問世,並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重視和討論。1973 年,該書由學生社再版,作者在舊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亞洲史”一章。作者在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並開闢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本書涵蓋了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聯繫,通過交通線的轉移和變化,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展開了一幅亞洲史發展演進的宏大畫卷,使我們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

由於編輯水準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亞洲史概說(簡體書)

目次
新版序 1
緒 論 1
第1 章 亞洲諸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 11
第一節 亞洲諸文化的黎明 13
第二節 古代波斯及其相鄰諸國的文化 30
第三節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 40
第四節 古代中國及其文化 53
第2 章 亞洲諸民族的相互交往 71
第一節 伊朗的形勢與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73
第二節 印度與印度支那半島各民族的興衰 83
第三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92
第四節 漢民族的更張及其昌隆 104
第3章 亞洲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開 117
第一節 海陸通商的發展與亞洲循環交通的形成 119
第二節 波斯文化的東漸 132
第三節 印度文化的傳播 140
第四節 中國文化的復興及其繁榮 149
第4 章 近世的民族主義潮流 159
第一節 近世史階段的地區傾斜 161
第二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與宋朝治下的漢民族 173
第三節 蒙古大征服 184
第四節 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 195
第五節 清代的亞洲 204
第5章 近世文化的展開 213
第一節 伊斯蘭文化的光輝 215
第二節 中國近世的新文化 223
第三節 三種近世文化的交流 234
第6章 最近世文化的東漸 243
第一節 歐洲勢力膨脹的由來 245
第二節 亞洲對歐洲近代化的貢獻 254
第三節 印度的沒落 262
第四節 清朝的開國及其滅亡 270
第五節 西亞的衰頹 281
第7章 亞洲歷史上的日本 289
第一節 日本古代史諸問題 291
第二節 日本的中世 304
第三節 中世性的近世 313
第8 章 現代亞洲史 321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變遷 323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333
第三節 南亞與西亞 341
第四節 近代化之後的日本 350
結 語 360
宮崎市定著作目錄 362
解 說 364
出版後記 369


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簡體書)

本書收錄宮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單行本和論文共計46篇,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定名為概論編,中卷為古代、中世編,下卷為近世編。書稿中收錄了相當篇幅的宮崎先生的學術著作,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東洋的近世》,曾廣為學界徵引。不僅如此,書稿中還有書評、雜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上 卷

前 言
東洋的樸素主義民族與文明主義社會
中國古代史概論
六朝隋唐的社會
東洋的近世
菩薩蠻記
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

中 卷

前 言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
中國上古的都市國家及其墓地——商邑何在
戰國時期的都市
中國村制的確立——古代帝國崩潰的一個側面
魏晉十六國北朝華北的都市
漢代的裏制與唐代的坊制
東洋的古代
唐代賦役制度新考
吐魯番出土田地文書的性質——讀《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史料(上)》
從部曲到佃戶——唐宋間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
中國官制的發展——從上古到唐代
六朝時期江南的貴族
日本的《官位令》與唐《官品令》
三韓時代的位階制
中國古代的天、命與天命思想——孔子到孟子革命思想的發展
中國的歷史思想
肢體語言與文字——試論《史記》的成書
中國河川的歷史考察
《史記·貨殖列傳》所見物價考
頃畝、裏與丈尺
萬寶槌考

下 卷

前 言
宋代的煤和鐵
關於中國的鐵
十字軍對東方的影響
中國火葬考
二角五爪龍
元朝統治下蒙古官職所見蒙漢關係——再論元朝恢復科舉的意義
從洪武到永樂——明朝初期政權的性質
難道有兩個宋江嗎
雍正皇帝——中國的獨裁君主
《雍正朱批諭旨》解題
清代的胥吏與幕友——尤其以雍正朝為中心
雍正時期地方政治的——朱批諭旨與鹿州公案
論雍正時期俸工銀扣捐的廢止
關於太平天國的性質
馬可波羅的幽靈——CATAIO國的消亡
妙心寺麟祥院藏《混一歷代國都疆理地圖》
幕末的攘夷論與開國論——佐久間象山遭暗殺的背景
東洋史上的日本
雜纂
雜 錄
余白錄
書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