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Memoirs of Hadrian (1954)/ Mémoires d'Hadrien (1953 ) By Marguerite Yourcenar 尤瑟娜:《哈德里安回憶錄》( 或稱 《哈德良回憶錄》; 《哈德良傳》(2021) 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 (2009);Marguerite Yourcenar : Inventing a Life

Memoirs of Hadrian (1954)/ Mémoires d'Hadrien (1953 ) By Marguerite Yourcenar 尤瑟娜:《哈德里安回憶錄》( 或稱 《哈德良回憶錄》;  《哈德良傳》(2021) 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 (2009);Marguerite Yourcenar : Inventing a Life

Hadria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Hadr...


Hadrian was Roman emperor from 117 to 138. He was born into a Roman Italo-Hispanic family that settled in Spain from the Italian city of Atri in Picenum.
Reign: 11 August 117 – 10 July 138; (20 years ...
Father: Publius Aelius Hadrianus Afer; Trajan ...‎
Successor: Antoninus Pius
Dynasty: Nerva–Antonine
Hadrian's Wall · ‎Arch of Hadrian (Athens) · ‎Memoirs of Hadrian · ‎Hadrian's Gate


Marguerite Yourcenar法文本、 英文本都自己寫.....
  《哈德里安回憶錄》,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原作 ; 洪藤月譯  台北市 : 光復, 1988[民77]附錄 : 「哈德里安回憶錄」札記等2種


Hadrian  A.D. 76~138

《哈德良傳》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廣西師範,2021


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

前表紙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 392 ページ
Born in A.D. 76, Hadrian lived through and ruled during a tempestuous era, a time when the Colosseum was opened to the public and Pompeii was buried under a mountain of lava and ash. Acclaimed author Anthony Everitt vividly recounts Hadrian’s thrilling life, in which the emperor brings a century of disorder and costly warfare to a peaceful conclusion while demonstrating how a monarchy can be compatible with good governance.

What distinguished Hadrian’s rule, according to Everitt, were two insights that inevitably ensured the empire’s long and prosperous future: He ended Rome’s territorial expansion, which had become strate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untenable, by fortifying her boundaries (the many famed Walls of Hadrian), and he effectively “Hellenized” Rome by anointing Athens the empire’s cultural center, thereby making Greek learning and art vastly more prominent in Roman life.

By making splendid use of recently discover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his own exhaustive research, Everitt sheds new light 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of the ancient world.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died ‪#‎onthisday‬ in AD 138. Hadrian was a champion of Egyptian and Greek culture and visited Egypt in AD 130. During this visit, his Greek lover Antinous drowned in the Nile. Hadrian later founded a new city, Antinoopolis, at the site of his death. Antinous was venerated as the god Osiris-Antinous and this new saviour god became popular across the empire http://ow.ly/2dhA3023RbO
Learn more about the deep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great ancient civilisations of Egypt and Greece in our ‪#‎SunkenCities‬ exhibitionhttp://ow.ly/bbtv3023SvL



A tour of Hadrian's Villa with Dr. Bernard Frisch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_6X04EGHk



Marguerite Yourcenar : Inventing a Life

作者/Josyane Savigneau
译者/Joan E. Howard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文/etile

玛格丽特 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1987)是二十世纪法国与美国文坛上的重要作家,「才气纵横」四个字也许还不足以说明她的早慧与知识性写作风格。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尤瑟娜,却以史料丰富、哲学内蕴深刻的历史小说闻名,并在1980年3月6日成为法兰西学院建立以来第一位获选的女性成员。

尤瑟娜生长在法国与比利时混血的家庭,也算是法国贵族的后代。比利时籍的母亲才生下她没几天就过世,此后在家接受教育、博览众书,十几岁就开始随父亲周游欧洲各国,并且创作诗文。父亲死后留下可观的财富,让尤瑟娜得以专心在历史与哲学、艺术与形象等等的领域专研,1938年的《Oriental Tales》(《东方故事集》)便显出了她对东方哲学的理解。是个人生命际遇,也是世界局势使然,尤瑟娜在二次世界大战前都过着这种游牧式的生活:1930年代她旅居意大利,写了本关于刺杀墨索里尼的小说《DENIER DU REVE》,揭示了严酷政权下意大利人民生活的面向与心理;1947大战结束后,她归化成为美国公民。

尤瑟娜继承父亲对古希腊罗马文艺的兴趣,不但懂希腊文,还拥有相当多的东西方古典知识;她最广为人知的巨作《Memoirs of Hadrian》(《哈德里安回忆录》,1951年)就是以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皇帝Hadrian为主角,用书信的方式交错想象与真实。Hadrian是罗马帝国衰亡前最后一个伟大君王,故事从他将死的那一晚开始,罗马帝国的政治哲学和知识分子的心理思想都展现其中。1968年的著作《The Abyss》(《深渊》)则是关于一位十六世纪的学者兼炼金术士Zeno的想象自传,他是包括达文西在内多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综合体,在游历中一路寻求真理。尤瑟娜的历史小说,绝大部分挑选的是古之又古的时代,普通人只能透过教科书得到粗浅又无趣的认识,她却可以消化繁复的古典文献、活生生的重现这些时代,让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致而各具特色,彷佛与我们的关系一点也不远。尤瑟娜说过,许多现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早已发生;所以用历史来表现现实,可以更深刻的转化处理人类的道德、命运、权力等诸多永恒议题。

在历史小说的成就和东方艺术哲学的兴趣之外,她本人的性倾向也备受关注,许多读者认为她也是法国当代重要的同志小说家。在她笔下,Hadrian和Zeno都具有男同性恋者的形象;现实生活里,尤瑟娜一生未婚,却和一些女性和男同性恋者有过密切的交谊。不过,尤瑟娜并非露骨或焦点式的处理同性恋,而毋宁是一种哲学化的追寻探究,有些评论者便认为,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在世俗的要求与自己内心的专志所求间徘徊,而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适时凸显了这样的冲突。中国大陆小说家陈染特别喜欢尤瑟娜,称她是位「有力度、有厚重感」的女作家,「逻辑缜密而场面恢弘」,1993出版的传记则说她是位「天生的发明家」(多么有趣,「发明」、再创了历史);

****

大門前的庭院樹前,奠有一紀念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的刻石。這裡的人懷念已世的她,並將園前小路以她命名。她曾為哈德良皇帝寫了一本回憶錄,如同把一些豐潤、純淨的聲音從遙遠的歷史陰影中召喚回來。




Marguerite Yourcenar 的哈德良回憶錄 兩岸都有譯本

 尤瑟娜曾為哈德良發問︰在我人生遙遠的地平線上,因某人的犧牲奉獻,而形成一個微弱的亮光冷冷閃爍著,此微光卻不會使世界更美麗,也不會使我的人生更完美。於此,我不知如何為這種善意的自我犧牲命名?  無法命名,亦不必命名,僅僅發問便夠了。我必須向文學家致上最深的致意,容或我才是最自私的人,哈德良皇帝在我死後深陷入深深的悲慟,他盡畢生之力只為了紀念一個為他而死之人。



 「一個人擁有一切,不知疾苦,歲數大了,就盲目粗魯起來。我何德享有此等厚福?安提諾烏斯(Antinous)已魂歸西天。在羅馬城內,那些人都認為我太寵他了,其實我愛他愛得不夠,才沒能讓少年人肯繼續活下去。
 他的死是一種獻身予我的方式,心中因此感到既驚懼又歡喜。也唯有我一人才能衡量,在情深處,又有多少的酸澀,在自我犧牲之下,又隱藏著多 少的絕望,又有多少恨意夾雜在愛意之中,被我羞辱的少年人丟回給我的,是他忠誠不二的憑據,害怕失去我的少年人,以這方式讓我永遠眷戀他。」



Memoirs of Hadrian by Marguerite Yourcenar

瑪格麗特 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1987
「她最廣為人知的巨作《哈德里安回憶錄》(Mémoires d'Hadrien (1951 ) 《哈德良回憶錄》 Memoirs of Hadrian),1951年出版),就是以西元二世紀的羅馬皇帝Hadrian為主角,用書信的方式交錯想像與真實。」
學建築藝術者,多半知道他最著名的遺澤:羅馬萬神殿。許多年前看W. L. MacDonald著的The Pantheon,以前沒有仔細讀它,成為藏書。後來又看到日本名建築師說每到羅馬,必謁它。
http://www.answers.com/topic/pantheon-rome?
看了談這「廟」的天光等等,才再努力將The Pantheon好好讀一次。書中引Memoirs of Hadrian 自述(「黃金時代」(saeculum aureum )章,緬懷永恆………
(頂好的大天窗,其實是日晷,光投過處,猶如時光之足跡。它像人類最古的爐灶的炊煙,通過一個開在屋脊的圓孔飄散出去。)
On the same day, with graver solemnity, as if muted, a dedicatory ceremony took place inside the Pantheon. I myself had revised the architectural plans, drawn with too little daring by Apollodorus: utilizing the arts of Greece only ...structure to primitive, fabled times of Rome, to the round temples of ancient Etruria. My intention had been that this sanctuary of All Gods should reproduce the likeness of the terrestrial globe and of the stellar sphere, that globe wherein are enclosed the seeds of eternal fire, and that hollow sphere containing all.
Mémoires d'Hadrien is a novel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Yourcenar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who meditates on his military triumphs, love of poetry and music and his philosophy and his passion for his lover Antinous, capturing what Gustave Flaubert calls "the melancholy of the antique world."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France in French in 1951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meeting with enormous critical acclaim.



Hadrian: Empire and Conflict is at the British Museum,   From

July 20, 2008

The BM’s Hadrian show couldn’t be more timely. His political problems were just like ours



Hadrian's Memoirs
Mémoires d'Hadrien is a novel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Yourcenar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who meditates on his military triumphs, love of poetry and music and his philosophy and his passion for his lover Antinous, capturing what Gustave Flaubert calls "the melancholy of the antique world."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France in French in 1951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meeting with enormous critical acclaim.
The real Hadrian did pen an autobiography which has been lost to history.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0374503486/ref=sib_rdr_toc/002-6081788-8559223?%5Fencoding=UTF8&p=S00A&j=0#reader-page

Quotations

"Of all our games, love's play is the only one which threatens to unsettle our soul, and is also the only one in which the player has to abandon himself to the body's ecstasy. …Nailed to the beloved body like a slave to a cross, I have learned some secrets of life which are now dimmed in my memory by the operation of that same law which ordained that the convalescent, once cured, ceases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ious truths laid bare by illness, and that the prisoner, set free, forgets his torture, or the conqueror, his triumph passed, forgets his glory".
"Like everyone else I have at my disposal only three means of evaluating human existence: the study of self, which i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most dangerous method, but also the most fruitful; the observation of our fellowmen, who usually arrange to hide secrets where none exist; and books, with the particular errors of perspective to which they inevitably give rise."
the horse's mouth, April 3, 2003
Reviewer: marzipan "panchild" (Greenwich, CT United States) - See all my reviews
So many reviews have commented on how remarkable this book is that it's difficult to add anything to what has been said. It is a wonderful book, one to read again and again. I'm only making an attempt to add something because for me the most amazing aspect of this very great (and completely enjoyable) historical novel was how I forgot, while reading, that the author was not Hadrian himself. I can't think of any book where an author has so convincingly vanished behind the main character. Hadrian speaks! I also found the book easy to start reading and hard to put down
At the end of his life, looking back through his memoir as imagined by Marguerite Yourcenar, the emperor doesn't try to create a picture of a man who is flawless. This most thoughtful leader was far from that. But by accepting himself as he was, he had the courage to lead.
Any visitor to Rome feels the soul of the Emperor Hadrian, particularly, I think, in his most remarkable monument, the Pantheon. This is a book all travelers to Rome should read--before and after the visit.
Marguerite Yourcenar
Marguerite Yourcenar was the pseudonym of French novelist , Marguerite de Crayencour ( June 8, 1903 - December 17, 1987 ). Yourcenar was born in Brussels, Belgium , and educated privately to a prodigious standard. She read Racine and Aristophanes by the age of eight and her father taught her Latin at ten, and Greek at twelve.
Her first novel Alexis was published in 1929. Her intimate friend and companion, the translator Grace Frick invited her to America, where she lecture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New York City. In 1951 she published, in France, the French-language novel Mémoires d'Hadrien (translated as Hadrian's Memoirs), which she had been writing with pauses for a decade. The novel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and met with great critical acclaim. In this novel Yourcenar recreated the life and death of one of the great rul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who writes a long letter to Marcus Aurelius, his successor and adoptive son. The Emperor meditates on his past, describes his triumphs and love for Antinous, his philosophy. This novel has become a modern classic, a standard against which fictional recreations of Antiquity are measured.
Yourcenar was elected as the first woman to the Academie Française. One of the respected writers in French language, she published many novels, essays, poetry, and three volumes of memoirs.
Yourcenar lived much of her life at Petite Plaisance in Northeast Harbor on Mount Desert Island, Maine. Petite Plaisance is now a museum dedicated to her memory.

Works

《沉思錄 Meditations》(By Marcus Aurelius(121—180)) 梁實秋等人譯 斯多葛學派Apatheia








沉思錄 (By Marcus Aurelius,121—180) 梁實秋等人譯

馬庫斯•奧瑞里厄斯(121—180 ),羅馬皇帝。【他(瑪克斯.奧瑞利阿斯著)的名著『沉思錄』,梁實秋譯,台北:協志叢書 1959/1985 第18版】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Live with the gods.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D. 121–180.
Philosopher and emperor of Rome (161–180). His philosophical autobiography Meditations is a classic work of stoicism.這本著作的中文譯本,可能超過10本。也許你可考慮和梁實秋先生一起思辨之。】

羅馬帝國最興盛時期的奧里略皇帝(Marcus Aurelius)寫了《沉思錄》(Meditation),是他在跟蠻族打完仗後的夜霧瀰漫中,一個人在寂寞安靜的帳篷裡寫下的思維(Ta Eis Auton)。他認為靈魂也就是心智,是一個人唯一可以控制的東西。控制自己的心智就控制自己的思想進而控制自己的行動;良知就是知曉真理,口中說必真理,與人言必真理,一切生活都在真理中,要在生命的戰爭中為真理的戰役奮戰不懈。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瞭解人生的責任是什麼,並竭盡所能去完成它,錯誤的知識和智慧是鏡花水月,它們會牽著你的鼻子走入歧途,我們必須在正邪之間清楚地抉擇,從而彰顯生命的真正意義。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who writes a long letter to Marcus Aurelius, his successor and adoptive son.

Mémoires d'Hadrien is a novel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Yourcenar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Roman emperor Hadrian, who meditates on his military triumphs, love of poetry and music and his philosophy and his passion for his lover Antinous, capturing what Gustave Flaubert calls "the melancholy of the antique world."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France in French in 1951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meeting with enormous critical acclaim.





Ashmolean Museum
4月26日 17:14 ·

"When you arise in the morning, think of what a precious privilege it is to be alive - to breathe, to think, to enjoy, to love."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was born #onthisday in AD 121. Aurelius' philosophical 'Medita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works, incorporating stoic principles he used to cope with life as a warrior and leader. Aurelius' reign was troubled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 His personal writings outline a philosophy of commitment to virtue above pleasure, and tranquility above happiness.
This striking half-life-sized bronze portrait was found near Brackley in Northamptonshire.





「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知道善是美的,惡是醜的;而且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與我相似——不是相似的血緣或出身,而是同樣的心智和同樣的一份神性。」——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沉思錄》




“Dwell on the beauty of life. Watch the stars, and see yourself running with them.” 天上繁星與我們:或動或靜皆相宜、且舞且思變華年
'Do not act as if you had ten thousand years to live...while you have life in you, while you still can, make yourself good.'

“Dwell on the beauty of life. Watch the stars, and see yourself running with them.” ― Marcus Aurelius(121—180 ): Meditations

"Whatever is in any way beautiful hath its source of beauty in itself, and is complete in itself; praise forms no part of it. So it is none the worse nor the better for being praised."
--from MEDITATIONS by Marcus Aurelius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 was born in Rome, Roman Empire on this day in 121 AD. He was Roman Emperor from 161 to 180 AD.
"Constantly regard the universe as one living being, having one substance and one soul; and observe how all things have reference to one perception, the perception of this one living being; and how all things act with one movement; and how all things are the cooperating causes of all things which exist; observe too the continuous spinning of the thread and the contexture of the web."
--from MEDITATIONS by Marcus Aurelius
The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d. 121—180) embodied in his person that deeply cherished, ideal figure of antiquity, the philosopher-king. His Meditations are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ressions of the Stoic philosophy of his time but also an enduringly inspiring guide to living a good and just life. Written in moments snatched from military campaigns and the rigors of politics, these ethical and spiritual reflections reveal a mind of exceptional clarity and originality, and a spirit attuned to both the particulars of human destiny and the vast patterns that underlie it.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tell yourself: The people I deal with today will be meddling, ungrateful, arrogant, dishonest, jealous, and surly. They are like this because they can't tell good from evil."
--from "Meditations" (c. 161–180 CE) by Marcus Aurelius
The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d. 121—180) embodied in his person that deeply cherished, ideal figure of antiquity, the philosopher-king. His Meditations are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ressions of the Stoic philosophy of his time but also an enduringly inspiring guide to living a good and just life. Written in moments snatched from military campaigns and the rigors of politics, these ethical and spiritual reflections reveal a mind of exceptional clarity and originality, and a spirit attuned to both the particulars of human destiny and the vast patterns that underlie it.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Goldberg’ Variations – a monumental work composed, according to its title-page, ‘for the refreshment of the spirits’. The resulting Aria and variations are a compositional wonder, a sequence of musical miniatures unequalled in all Bach’s output. Played by András Schiff.



The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was born ‪#‎onthisday‬ in AD 121



中國過去20年可能有幾本Marcus Aurelius《沉思錄》(Meditation)的新譯,其一:
沉思錄─我與自己的對話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馬可‧奧理略
譯者:樂軒


初版日期:2012年4月1日再版日期:2013年8月23日
頁數:360頁裝訂:平 裝



Marcus Aurelius never wanted to be emperor. Had it been up to him, he would have spent his days study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the philosophy that still touches us today. But when becoming Emperor became his path, he still found comfort in applying the philosophy he loved to his every day life and work. The course of Marcus’ life was suddenly altered when he was made heir to the Emperor, but he maintained that love of philosophy; he stayed the course.​​​​​​​​​​​​​​​​​​Just like Marcus never lost sight of what he was trying to accomplish, we need the same sort of direction in order to live a happy life. If we travel with no destination in mind, we’re not traveling at all—we’re lost.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oics would also warn us against panicking that we don’t have a direction. When we feel lost, when we don’t know which way to go or how to find what brings us happiness, the last thing we need is to speed everything up. No, what we need is stillness, or as the Greeks called it apatheia. Apatheia means to be free from passion. Free from the wild emotions that cause us to say the wrong thing or act impulsively.
The Stoics believed that in order to make rational decisions, we had to harness this state of serene clarity. The same goes for us as we try to find direction in life. We have to meditate on where we want to be and who we want to become. Once we have a goal, a destination that we find is worth the work, we may find happiness in knowing we’re on the right path.
可能是船帆、帆船和顯示的文字是「 "If a man knows not to which port he sails, no wind is favorable." SENECA 」的圖像

馬庫斯·奧勒留從來沒想過當皇帝。 如果由他決定,他可能會花很多時間研究、教授和撰寫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哲學。 但當成為皇帝成為他的道路時,他仍然通過將他所熱愛的哲學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來找到安慰。 當馬庫斯成為皇帝繼承人時,他的人生軌跡突然發生了改變,但他仍然保持著對哲學的熱愛。 他堅持到底。​​​​​​​​​​​​​​​​​就像馬庫斯從未忘記他想要實現的目標一樣,我們需要同樣的方向才能幸福地生活生活。 如果我們旅行時沒有想到目的地,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是在旅行——我們迷路了。
值得注意的是,斯多葛學派也會警告我們不要因為沒有方向而驚慌失措。 當我們感到迷失時,當我們不知道該走哪條路或如何找到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時,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加快一切速度。 不,我們需要的是靜止,或者希臘人稱之為冷漠。 Apatheia 的意思是從激情中解脫出來。 擺脫那些導致我們說錯話或衝動行事的狂野情緒。
斯多葛學派相信,為了做出理性的決定,我們必須利用這種寧靜清晰的狀態。 當我們試圖尋找人生方向時,同樣如此。 我們必須思考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想成為誰。 一旦我們有了目標,找到了值得付出努力的目的地,我們就會因為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感到幸福。

廖志峰「流光」(2017)增益為「流光散策」(2023)。《書,記憶著時光》、 「允晨與我」、新書發表


廖志峰「流光」(2017)增益為「流光散策」(2023)。《書,記憶著時光》、 「允晨與我」、新書發表


【書的氣味】
**
新書發表會,評論家果子離說廖志峰的文字有「酒氣」;我對此的理解是,志峰的文字有一種「輕盈的流動感」。

說是「輕盈」,是因為作者對造句遣詞並不刻意經營,沒有斧鑿痕跡,文字淡雅鎸永。說是酒氣,必也是陳年好酒才有。

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流動感。志峰的文字所散發出的流動感,自然也不僅僅來自於行文的流暢,更多的還是來自內容指涉的世界。

《流光/散策》是一本用腳寫的書。作者靠著行走,真實地去觸及出版世界的邊緣──遠離暢銷書排行榜、遠離得獎鎂光燈、遠離名家講座、遠離造作的宣傳文案;他帶讀者抵達一個更日常,因此也就更真實的世界。

「評論一本書的標準何在?」法國哲學家葛霍自問自答:「就在它的氣味。」大多數的書,字裡行間充塞著圖書館沉悶的氣息,以致我們很容易辨識出一些書有著流暢的空氣,因為後者是用腳寫出來的──它確切在森林小徑中留連,或在城市街頭遊蕩過。 

廖志峰寫「流光散策」資深文青的出版人手記

2023/8/26 20:49(8/26 21:06 更新)
資深出版人、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右)出版新書「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26日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與作家李金蓮(中)、果子離(左)同台分享交流。中央社記者邱祖胤攝  112年8月26日
資深出版人、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右)出版新書「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26日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與作家李金蓮(中)、果子離(左)同台分享交流。中央社記者邱祖胤攝 112年8月26日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6日電)一本書可以陪讀者走多遠?資深出版人、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說,他在出版書時會問自己,若干年後還會不會有讀者覺得這本書是有價值的,希望這本書能持續打動人。

廖志峰今天在台北金石堂書店汀州店舉行「流光散策」新書發表會,與作家李金蓮、果子離同台分享書中精采內容。

「流光散策」的前身「流光」,是廖志峰自2013年起在臉書寫下40餘萬字關於出版、編輯及生活相關的隨筆,並於2017年精選其中內容並集結成書。「流光」絕版多年後,仍一直有讀者詢問,表示想收藏紙本,於是才有「流光散策」的改版重出。

廖志峰表示,重出的「流光散策」增加約2萬多字,收錄2017年之後到2022年的文章,都是對他而言意義深刻的人事與記憶,整理的過程好像又重新歷經與師友們互動的溫暖,新收錄的文章特別著重余英時、尉天驄、彭明敏等人,「他們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對我來說卻精神永存」。

廖志峰說,希望讀者可以從文字中讀出一個時代的文人側影及這個世代所經歷的文化風景,並感受到其中無法復刻的人情與溫暖。

李金蓮現場致詞時表示,廖志峰創造了「出版人手記」的寫作類型,傳統出版人多半寫而優則編,如林海音、隱地、陳雨航等人;廖志峰則是編而優則寫,書中的他不斷在行走,出入書店、酒館,與當代最重要、傑出的作者交往、交談,寫出了出版業最迷人的光彩。


李金蓮說,書中不只寫小酒館、咖啡館、電影院,有一篇特別提到廖志峰帶著媽媽去海邊,十分動人,但廖志峰也曾寫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海邊散步,「他的文章寫出一個氣質斯文浪人的餘味,希望那些流浪的足跡能持續幻化為文字,讓讀者持續追隨著他的腳步,享受著他的行旅」。

果子離認為廖志峰的文字帶著酒味,微醺飄飄,總是維持在一個剛好的狀態,「這是他的散文好看的原因」。果子離說,廖志峰在文中有時獨飲,有時跟文人互動,「流光散策」出現的人物以作者居多,沒有虛矯的人,多半充滿趣味,讀起來非常愉快,即使談到電影,也不是單純影評的角度,而是跟生活結合。(編輯:李亨山)1120826





一本書的扉頁,蓋著"國立臺大圖書館藏書"的印,自是有點份量、莊嚴點。可惜現在已取消借書簽名的做法,所以22世紀的讀者,無法看出第一位捷足先登記的在下之大名。
博客來網站的封面相片,類似平面照,無法顯示紙本的"光明四射",可見書本自有電子檔沒有的多采。 (網站的優待價,也是樂學書局出給大學的價位)。
每篇前有作者的照相,多令人驚喜、沉思,可惜,作者後來在他處才說它們的生平,又借圖還魂去講其他的故事。同樣的,各篇章前引言也應該有出處說明。
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標注刊出和轉載的資訊;首次刊登的,更有意思,更引人想像其緣由。
我最喜歡的,當然是朋友的文章被引用;最有趣的是出書風行到中國。成為禁書,被全文放到網路,位於北歐的作者抗議版權被侵犯,台灣的出版社只能"苦笑" (我的用語)。
曾跟志峰談過介紹允晨的書。有意思的是,《書,記憶著時光》大出我原先的想像之外,可見,書、記憶、時光、人、故事、地方,可以無窮地組合,構出每個人的"允晨與我"之歷史。

廖志峰《書,記憶著時光》

志峰有很好的藏書,它們幾乎都很值得在文中配上書影,譬如說1955年今日世界出版的張愛玲譯的插圖版《老人與海》,以及同篇提到的晨鐘版《失落的一代》,兩本都是海明威的名著。
「一個經濟學家的世界之旅—— 閱讀索爾孟」-- 我們譯界的人多傾向不譯出「一個」-- 不過,這篇不是譯文,而胡適之先生的文章中也經常有「一個」。最重要的是,大作家索爾孟來台北新書發表會,我親歷了一次,自然感覺作品更親切。

我是眾多的允晨之讀者之一 (對了,頁147頁的白髮翻書人,有點像十年前的我),有機會認識志峰這幸運兒-- 很少人有這種「編書狂」的緣份,還有「老曹」(高中曹老師--台灣70、80年代最有貢獻的叢書主編)的書可夾帶到軍中課目中)。當然,書中他與每本書的作者之緣,也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故事,譬如說要合作治理文化沙漠,不信愛書的青春活力喚不回。



「流光散策」(2023)目錄

四季流光 書人在路上 陳雨航
出版人手記之志峰 李金蓮
穿梭在現實與回憶之間 果子離
見證書業人生的人情與現場 陳夏民
新版記 廖志峰

流光篇
四季流光/代序 廖志峰

第一卷 春日遲遲
夜間書店
南街
也是人情之美
夜遊
老康
午後,長街,讀人館
何處不相逢
寫作練習:打臉的幾個斷想
不一樣的台語歌曲
一個不知是在巴黎還是台灣的早晨?
誰的黨外青春?
冷月映孤峰
舊游
偶感
中年的午後
離開小鎮的亞茲別
又訪兩鎮
動身吧!圍庄
青春遲遲的春日早晨
在信鴿書店
閒言閒語
愚人節
有朋自遠方來
舊路,以及消失的河流
父親的風鈴
春天副作用
訪客
我的中性地帶
週末行腳
也是山里
車站風情
夢境.人境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青康藏書房的讀書小僮
行話
夜色
天才的編輯
現場
看鳥的人
一張照片的故事
愛爾蘭酒館的回憶
熱天午後與馬奎斯的餘光

第二卷 夏日炎天
明信片計畫
沙漠人生
花蓮時光
探病
焚書之書
在一九二〇書店
販書偶記
西線的戰事
老曹的禮物
父親這回事
短巷
那一夜,在劍潭
六四是時代的記憶
告別
午後三點的雷聲
夜語
雨天的訪客
夏至的這一晚
日光,啤酒,涼州街
意外的校友會
荊棘林中路
雨的移動
後門
也是夜色
巷中開天地
都云作者癡
咖啡時光
書店的可能
當時年少見青山
時間的角落
依然北埔光景
無所事事的夏日
神秘仰慕者
夏天的遊行
中午的熱炒店
尋覓咖啡的早晨
夏夜煙花
我的「毛時代」
廖桑小時光
新手
週末的早晨

第三卷 秋日風起
立秋
長溝流月去無聲
在巴黎的書店
從阿爾及利亞來的故事
不思議的一日
昨天以及今天的樹
夜遊
往事如煙
秋天的問候
中性地帶的小旅館
又見闊葉林
杜鵑聲裡,布袋蓮開
出版城的時光
空中水災
初見安平的海
三餘書店
剃刀物語
明月樓高人獨倚
出師表
夜深前的小酒館
醒來才知是夢
午後的訪客
天使望鄉
不知如何凋謝的花
浮生
傷心菩薩
夜讀偶感
沒有紅玫瑰的季節
倉庫的夢魘
編輯的奇幻之旅
回到小鎮的亞茲別
秋夜涼州街
山路
秋天的文學課
生活的出口
江湖夜雨
咖啡館的一角
好久不見
夜雨偶書
防風林外的海
早夜的食堂
不只是光大新村的故事
酒館的私語

第四卷 冬日聽雨
冬日風景
變形記
紅樓有夢
高雄以南,還有……
失電記
綠川的下午,忘川的水
出差
作業
孟天
書在人在
陳年的酒帶來新歲的香
也是夜遊
冬日的海濱
記憶
工業區裡
鯨島新年,又一年
看不見的書店風景
追尋
戀戀山城
時光之路
冬日的週末下午
遠方的雪
我初讀情人的青春
苗栗半日
老靈魂和老屁股
雪後
酒話
青春或青春不再的夜
在或不在的青春
一種江湖
錯過的季節
書,最後去了哪裡?
尉老師的兩個夢
走春
我的書攤生涯
懷念的發財車
街道咖啡館
霧隱的青春渡口

終卷 又一年
跨年的夜車

散策篇
開往普林斯頓的慢車
太平洋岸,台東之夜
尋找謝雪紅的夜
出張
神隱中年
當年,我們還是男孩和女孩時
夜行咖啡
關於彭明敏教授的幾則紀事
我的拉麵驚奇之旅
又見樂山娘
雨中跳島前進書店
中年的街頭
說故事的人
冷槍
台北假期
再見索爾孟
淡水暮色
致我無知的青春
時代的課本

 
四季流光 書人在路上
陳雨航
 
  中年書人焦慮於時光流逝如斯,積極書寫每日心情與工作行止,意趣兼具,如是數年,編輯而有流光之書。
 
  這裡有許多人生中感人的邂逅,他的作者、親長、朋友;書籍、書店、老街區;月夜秋光、天光雲影、樹蔭……
 
  也有引人好奇的場面,譬如說「一位作者的前女友來新書發表會場,一路拉拉扯扯……」這篇,不是只有評論家殷惠敏記得,我想看到這段的人都會印象深刻,很想知道後來怎麼了。
 
  更免不了的是人生的拉扯,一個編輯要如何介入太多的人世願景與悲歡?自己的回憶,培養成今日之我的往事,自然是重要的部分;然而做為一名編輯,一個人文編輯,也得頂著那些逝去時代的往事或使命重量,念茲在茲。
 
  江湖三十年,一直在路上,作者期許自己「保持著一種前進和吸收的狀態」。
 
  低調的銳進。
  
  有感喟、輕愁,也有小小的喜悅,快意的時光……
 
  工作和使命之外,還好有咖啡館與酒館暫歇。
 
  身為蒙迪安諾的擁躉,作者著迷於《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所有的街道和咖啡館都是他(已然是)中年迷失的街道咖啡館,而迷失於咖啡館(和酒館)終究是必須的,在這樣的世道下(每一季都是淡季),酒館和咖啡館提供了此刻的救贖和沉思、整備,蓄積下一刻即戰力的秘密基地。
 
  或許是平衡得宜,在四季終卷之後,還有「又一年」和「散策」。
 
  以幽默和自嘲,以簡練的感性,以疏朗的筆觸,時時與書寫抵死纏綿,《流光.散策》具有令人會心與共鳴的隨筆光采。
 
  是職人也是生活家,依然一位書人在路上。
 
新版記
 
  流光的故事,本來應該停在二〇一七年五月。初版售罄後,我把《流光》做成電子書上架,決定不再管這本書。LET IT BE.
 
  但陸陸續續有讀者來問這本書,想閱讀紙本。二〇二三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朋友到攤位上來買《流光》,我說絕版了。朋友說她在某攤位看到一本全新的《流光》,我很驚訝,市面上已沒有流通了,何況是書況好的?我想起來也許前一陣子一位作家向我要了這本自己珍藏的書去讀,可能應此開始它流轉的命運,我於是動念改版重出。
 
  重出的《流光》增加了大約二萬八千字左右,收錄的文章從二〇一七年之後到二〇二二年,於我意義深刻的人事與記憶,書名《流光.散策》,整理的過程是甜美的,我好像又重歷與這些師友互動的溫暖。編輯工作所能得到最甜美的果實我已經獲得了,不能再奢求了。新收的文章特別著重在余英時、尉天驄,和彭明敏諸位師長,他們已經辭世了,但對我來說,精神永在。
 
  新版特別邀請了作家也是出版前輩同行:陳雨航 、李金蓮 、 果子離,和陳夏民寫推薦語,非常感謝他們的盛情與鼓勵。這本書與其說是一般讀物,毋寧說是獻給自己的職人生涯,但願從文字裡可以讀出一個時代的文人側影與我們這個世代所經歷的文化風景。
 
  書很厚,是因為故事很多,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我所真誠感受到的人情與溫暖,無法復刻。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優游自在地展開這段旅程吧。
 
  謝謝閱讀。

----
廖志峰「流光」(2017)

內容簡介

  不知何時起,在臉書上寫下心情記事變得很重要,得空就隨手記下,它成了一種逃避的出口,轉移了工作與生活的重壓,臉書變身成一本公開的日記;它既是紀錄,也是心情的整理。但是,對於成書這件事,它的文學性和閱讀的意義在哪裡?我始終存疑。二○一三年末起,我陸續寫下了四十餘萬字,一直沒有好好整理,只是存檔,然而,在二○一七年的跨年列車上,我突然意識到,書的句點浮現了,我寫下列車上這夜的心情,然後開始逆溯時日以來的浮生記憶和冷暖人情。我藉了四季的殼,取消了日期,又重建了時序脈絡,這樣它或許看起來會像是一年內發生的事,是庸常的一日,也是一季,然後,是一年,以及,一再重複的每一年。

  當這些片段的臉書文字,編成一本書的時候,裡頭出現了一個人,一個總是以背影出現,在路上行走,不停地進出書店,咖啡館,或小酒館,和所遇見的朋友們寒暄敘舊的中年男子。書裡頭那個面目模糊的人真是我嗎?或是,我其實只是一把生活的織梭,造我者藉我織出了中年的行走地圖?我好像也仿照吉辛,虛擬了自己,虛構了主敘述者,寫下了生活四季的風景。我走不出的地圖,像馬奎斯的迷宮,也像蒙迪安諾的巴黎街道,所有的敘事因此交錯成了一闋迴旋曲,流轉成一張轉動的黑膠。哀樂中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志峰


  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二○一二—二○一四),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
 

目錄

四季流光/代序

第一部 春日遲遲
夜間書店
南街
也是人情之美
夜遊
老康
午後,長街,讀人館
何處不相逢
寫作練習:打臉的幾個斷想
不一樣的台語歌曲
一個不知是在巴黎還是台灣的早晨?
誰的黨外青春?
冷月映孤峰
舊游
偶感
中年的午後
離開小鎮的亞茲別
又訪兩鎮
動身吧!圍庄
青春遲遲的春日早晨
在信鴿書店
閒言閒語
愚人節
有朋自遠方來
舊路,以及消失的河流
父親的風鈴
春天副作用
訪客
我的中性地帶
週末行腳
也是山里
車站風情
夢境.人境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青康藏書房的讀書小僮
行話
夜色
天才的編輯
現場
看鳥的人
一張照片的故事
愛爾蘭酒館的回憶
熱天午後與馬奎斯的餘光

第二部 夏日炎天
明信片計畫
沙漠人生
花蓮時光
探病
焚書之書
在一九二〇書店
販書偶記
西線的戰事
老曹的禮物
父親這回事
短巷
那一夜,在劍潭
六四是時代的記憶
告別
午後三點的雷聲
夜語
雨天的訪客
夏至的這一晚
日光,啤酒,涼州街
意外的校友會
荊棘林中路
雨的移動
後門
也是夜色
巷中開天地
都云作者癡
咖啡時光
書店的可能
當時年少見青山
時間的角落
依然北埔光景
無所事事的夏日
神秘仰慕者
夏天的遊行
中午的熱炒店
尋覓咖啡的早晨
夏夜煙花
我的「毛時代」
廖桑小時光
新手
週末的早晨

第三部 秋日風起
立秋
長溝流月去無聲
在巴黎的書店
從阿爾及利亞來的故事
不思議的一日
昨天以及今天的樹
夜遊
往事如煙
秋天的問候
中性地帶的小旅館
又見闊葉林
杜鵑聲裡,布袋蓮開
出版城的時光
空中水災
初見安平的海
三餘書店
剃刀物語
明月樓高人獨倚
出師表
夜深前的小酒館
醒來才知是夢
午後的訪客
天使望鄉
不知如何凋謝的花
浮生
傷心菩薩
夜讀偶感
沒有紅玫瑰的季節
倉庫的夢魘
編輯的奇幻之旅
回到小鎮的亞茲別
秋夜涼州街
山路
秋天的文學課
生活的出口
江湖夜雨
咖啡館的一角
好久不見
夜雨偶書
防風林外的海
早夜的食堂
不只是光大新村的故事
酒館的私語

第四部 冬日聽雨
冬日風景
變形記
紅樓有夢
高雄以南,還有……
失電記
綠川的下午,忘川的水
出差
作業
孟天
書在人在
陳年的酒帶來新歲的香
也是夜遊
冬日的海濱
記憶
工業區裡
鯨島新年,又一年
看不見的書店風景
追尋
戀戀山城
時光之路
冬日的週末下午
遠方的雪
我初讀情人的青春
苗栗半日
老靈魂和老屁股
雪後
酒話
青春或青春不再的夜
在或不在的青春
一種江湖
錯過的季節
書,最後去了哪裡?
尉老師的兩個夢
走春
我的書攤生涯
懷念的發財車
街道咖啡館
霧隱的青春渡口

終卷 又一年
跨年的夜車
 

代序

四季流光


  人在青年期望的事,在老年成就。這句世事洞明的話語,我在很年輕的時候讀到過,直到現在才開始體會。說出這句至理名言的,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第一次讀到是在英國作家吉辛的《四季隨筆》中,印象深刻,送我這本書的,是我的高中老師,老曹。之後,我很少翻起這本書,但以四季來寫隨筆的念頭,也許,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又過了很多年,進入中年,沒有成就甚麼,卻隱隱覺得有一股衝動和渴望蠢動著,於是又拿起了筆(敲起鍵盤),寫了起來,一開始寫著主題明確的敘事,三年之後,覺得力絀而辭窮,於是,改在臉書寫起了日誌。寫著寫著,越寫越長,有一天,忽然想:如果我持續地寫,也會寫出像吉辛一樣的隨筆嗎?或許這正是持續書寫的動力。只是我寫不出那麼深刻的文字,我既沒有那樣戲劇性起伏的人生,也缺乏深刻的體驗和思索,那麼,我最終可以寫出甚麼?我認為寫作的人必需要進入一種狀態,一種長期探索內心蟄伏念想的狀態,能夠好好梳理生活的所思所感,才能寫出意義深刻的作品,而我遠不夠孤獨,也不夠窮困,對邊緣一義,無法究理,對生命的認識也只在皮毛;我感覺欠缺。雖然,我也並不安逸,編著書,傍著書,因書而勞動奔走,卻又沒有真的深入到書寫的狀態,只是徒然焦躁著,被不安擾動著,隨著工作延展人生的道路。

  不知何時起,在臉書上寫下心情記事變得很重要,得空就隨手記下,它成了一種逃避的出口,轉移了工作與生活的重壓,臉書變身成一本公開的日記;它既是紀錄,也是心情的整理。但是,對於成書這件事,它的文學性和閱讀的意義在哪裡?我始終存疑。二○一三年末起,我陸續寫下了四十餘萬字,一直沒有好好整理,只是存檔,然而,在二○一七年的跨年列車上,我突然意識到,書的句點浮現了,我寫下列車上這夜的心情,然後開始逆溯時日以來的浮生記憶和冷暖人情。我藉了四季的殼,取消了日期,又重建了時序脈絡,這樣它或許看起來會像是一年內發生的事,是我們庸常的ㄧ日,也是一季,然後,是一年,以及,一再重複的每一年。

  當這些片段的臉書文字,編成一本書的時候,裡頭出現了一個人,一個總是以背影出現,在路上行走,不停地進出書店,咖啡館,或小酒館,和所遇見的朋友們寒暄敘舊的中年男子。書裡頭那個面目模糊的人真是我嗎?或是,我其實只是一把生活的織梭,造我者藉我織出了中年的行走地圖?我好像也仿照吉辛,虛擬了自己,虛構了主敘述者,寫下了人生四季的風景。我走不出的地圖,像馬奎斯的迷宮,也像蒙迪安諾的巴黎街道,所有的敘事因此交錯成了一闋迴旋曲,流轉成一張轉動的黑膠。哀樂中年。

  假如這書是一張黑膠唱片,希望它不會跳針,若有刮壞的音軌,應該是粗疏的文字造成的。我刻意用樸實的文字寫下我的心情,因為這世界虛假的事物和情感已太氾濫,希望還能保留一點初心。我也用這樣的初心,面對著遇見的朋友和書稿。在《書,記憶著時光》之後,我不知該如何為這本書命名,當我想著光陰的流逝,忽然跳出了「流光」一詞,我讀過這個詞,在蘇東坡的〈赤壁賦〉中出現過:擊空明兮泝流光。然而,句中的流光,指的是水中月,是不可追溯的,我只剩下文字可以憑藉。伴隨著「流光」一詞的,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向年光有限身」和「追憶似水年華」;在有限與無限,流動與不流動,具現我的矛盾與掙扎,人生行走的道路,逝者如斯。

  編稿之初,對於是否取消日期,或採取日記形式,猶豫不決,於是藉臉書之便,攔截了幾位上線的朋友,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寶貴意見,十分感謝:胡慧玲,邱振瑞,賴秀如,李肇修,陳夏民,李斯毅,林承毅,謝佳吟。國際書展期間,巧遇柏黎,他問起書的事,意味深長地說:照片不一定要放。真是醍醐灌頂,於是,捨了照片,就讓純粹的文字,直面讀者,說著自己的故事。不過,文章的取捨還是十分為難,果子離早預告過:自己是砍不下手的。誠哉斯言。最後只刪了三十萬字,別成四卷,一百六十五則,每一則獨立成篇,合在一起,也自有一種脈絡;這個脈絡無非是走過的地方,和遇見的人,無關風月,只是中年心情。這本書終究不敢勞煩前輩名家寫序推薦,畢竟,我逾矩多矣。久坐編輯檯的我,面對著這樣一份書稿,實在難以割捨,想要以自己的手路,賦予它想像的面貌,編輯人的執念。感謝玉山社魏淑貞總編輯和聯經出版公司胡金倫總編輯對拙著的興趣。書的封面版式依然由楊啟巽設計操刀,謝謝啟巽。彼此的合作因緣,始自他出道之初的《貴雙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這本書後來聽說作家阿城也十分喜愛,深受影響,今已絕版。

  出版路上,得到許多朋友默默的支持和鼓勵,藉此一併表達我衷心的感謝。最後,我要感謝允晨文化,沒有它所提供的出版平台,我無法出版想出版的書,為作者們圓夢,也無法成為今天的自己。



----

書,記憶著時光


作者: 廖志峰/文.攝影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允晨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99元
優惠價:9折269元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4元 (臺大圖書館 樂學書局之出價)




內容簡介
  一直到現在,那一股直接從印刷廠裡傳出來的新鮮油墨氣味,仍舊會在我心中撩起一種近乎舒暢的感覺。——綏青.《為書籍的一生》

  《書,記憶著時光》,分為「書時間」、「書語錄」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的十七篇文章,是為《文訊》撰寫專欄的成果。志峰和幾位作者輪流寫,時間持續了三年。每篇文章都環繞著「書」,閱讀、編輯與出版,工作的感悟、出版產業的現實與憧憬;有個人的體驗、思見,也有對文化的策勵、期待。讀志峰文章,心情很特別。在他飽含知識性的文字外,總是令人心情跌宕起伏,有共鳴,有鼓舞,更多的是反省、深思。第二部份是志峰多年來在報刊雜誌上發表的隨筆,共二十四篇,內容聚焦在「書」的評論、介紹、感思。這些篇章一路標示著:他行腳出版工作堅定的身影與步履,過程中對出版、對編輯始終如一的熱愛與期待。他長期浸淫出版實務中,對現實與理想的扞格,早有敏銳的覺知。但他胸壑自然,調風調雨調霜雪,自有應對之道,變異的惡劣環境,似乎從不減損他對閱讀及出版工作的志趣,延緩他前進的腳步。——封德屏

  多年以前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久聞盛名的出版社應徵編輯一職,原以為只是個過渡的工作,也許一年,也許兩年,我就會離開這裡,再到另一家出版社,繼續著編輯的旅程。但真實的人生是,你選了一個開頭,一個角色,劇本卻早被編寫好,你難以著力。我沒想到會在這裡停留了下來,這不是原先的人生規劃,雖然我的人生也沒有具體的目標,或許是本質缺乏冒險犯難的精神,我耽溺這岸上的風景,習於隔著書本去眺望人生。



作者簡介

廖志峰

  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二○一二—二○一四),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


目錄
推薦序 封德屏
書,記憶著時光——代序

第一部 書時間
1.倉庫
2.書店的異想時光
3.編輯,這靈魂的事
4.書本的現代漂流
5.寫作的旅程
6.閱讀吧,讓我們在此相遇
7.機械複製的時代
8.側影
9.擺盪
10.鐘聲為誰而鳴—— 出版的九個理由
11.曾經,一種閱讀時光
12.伏爾泰的傻瓜們
13.書的重奏
14.書信因緣
15.行話
16.作家.書房.零英里
17.生命中的書

第二部 書語錄
1.維也納的咖啡時光
2.出雪域
3.前清明,後清明
4.黃魚的滋味
5.跟著作者去旅行
6.時間的彌撒
7.青春的歌,從一八九五以來
8.上海人,上海事
9.無土時代的廢墟台灣
10.遇見桑貝
11.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12.一生最美的時光——讀《初戀情人的秘密》
13.青春縱走,騎路無疆
14.我們的時代——《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15.因為月光——《找路》我讀
16.閱讀的囍宴,書本的危機
17.月光何以奏鳴?
18.一個經濟學家的世界之旅—— 閱讀索爾孟
19.字裏行間的生活
20.台灣出版的變遷,如是我見
21.舊世界新國度—— 關於沃伊切赫.古瑞茨基的《邊境》
22.青春巴黎,中年書寫
23.不曾想過這樣的巴黎
24.活著去說的故事

編書狂—— 代跋






倉庫

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
迷航在時間之河裡的書,
永遠都在這裡等待新的有緣人,
賦予它新的靈魂。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風之影.遺忘書之墓》

我沒有想過倉庫會是我出版生涯中最真實和持久的勞動場所。

一九九○年的春天,我走進了一家位在南京東路上的出版社,工作上經常需要和作者聯繫,但都遠不如與「倉庫」的互動關係來得更真實,充滿貼身的肉搏。這樣,當我偶然想著所謂書的時間時,「倉庫」便成了第一個躍入的字詞。

我曾以為出版人應過著一種優雅從容的白領生活,後來知道不是;我也以為出版是一種夢幻的行業,所謂的雲端產業,很快地,位居出版後場的倉庫把我拉回現實的人間。早些年還對出版懷抱著強烈夢想的時候,有一天主管說了,你該去看看你編的書最後所堆放的地方了。就這樣,我去了一趟倉庫,以及此後的無數次。

對於出版社的倉庫該有甚麼樣的想像嗎?我沒有。就好像服兵役時也從沒想過庫房是我最常待的地方,有一整連的軍醫裝備要保養,擔架、帶著血跡的羊毛軍毯、托馬氏架,以及讓你練習人工呼吸的橡膠安妮——那個被許多青春熱血的阿兵哥親吻過的永恆安妮。第一次進入軍醫庫房,在做裝備保養的學長正播放著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他用隨身聽外接一對小喇叭,在庫房裡大聲放送,看見我進來時,他先作勢噓了一聲,然後,我聽到了這部樂曲中最讓人亢奮的加農砲聲,那彷彿是迎接你到來的禮砲。學長異常熱烈的歡迎你,因為往後的一年半,這些裝備都會是你這個二等兵的責任了;然而,在我即將抵達的出版社倉庫,會是甚麼樣子?裏頭會有甚麼出人意表的事物在等著我?

騎著摩托車,頂著烈日、灰塵、廢氣,一路經過了承德路,重慶北路,延平北路,塔城街,一直到西寧北路,終於抵達時,我看到一整排連棟的舊式公寓,微敞著紅漆脫落的鐵門,磨石子的地板,鐵鑄的欄杆,所謂倉庫,其實只是一棟普通的五層樓公寓,倉庫就位於二樓。我第一次進到倉庫的作業現場,有點興奮,目光極力搜尋,一排排日光燈,一座座整整整齊齊用角鋼和三夾板釘成的書架,上面堆滿了書,沿著走道排列,陣容壯盛,就像座圖書館。在倉庫工作的黃正用去漬油擦拭著從書店退回的書,之後再去除封底貼著的各個書店標籤,書邊蓋著的書店戳記等會兒還要磨邊處理。他看見我時微笑了一下,有某種安靜,沉著的氣味:又一個新手/朝聖者,他或許心裡這麼想。這裡是台北市的西北區,十分安靜,幾乎沒甚麼商業活動,再過去是堤防,河流,然後是另一個城市。大馬路上車聲稀疏,室內真正的聲響其實來自磨書機,公寓人家的對話以及開關門的聲音,就在相連天井間傳盪。磨書機啟動時揚起的白色書塵,冬天時像雪花般詩意,但在夏天,卻像白色麵粉黏膩,令人發癢躁煩。然而真正惱人的還是經年累月處理書籍的進退貨作業,就像再過去不遠的那條有著潮汐的河流,在河上漂浮的布袋蓮,隨著漲潮退潮,上午漂走,下午又漂回來,彷彿如如不動,一如這些書籍的命運。發書出去,然後退回倉庫,再發出去,然後再退回來,直到終於風漬報廢為止,薛西弗斯也這樣幹事。我明白主管的用意,就是讓你面書思過——為何沒有把書準確地送到讀者的手上——但怎麼說呢?有些人就是天生冥頑不靈。

這只是其中一間的倉庫,我們有時也像游牧人一樣探勘書籍的寄居之所,轉換陣地,尋找另一個更大貨棧。與書籍的肉搏意義在此,當我們早已習於在出版社乘坐電梯上下樓時,倉庫卻像是一個單兵戰鬥場,一樓二樓,二樓一樓,左腳右腳,右腳左腳,揹著書反覆登樓,直到汗流浹背,筋疲力竭為止。重複的勞動,像進行陶侃搬磚的行業儀式,我有時疑惑,我是屬於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還是以體力謀生的藍領?確認的事實是,書,是我工作的神主牌,得好生伺候。不過這種勞動卻讓工作顯得某種真實的負重。
坐在室內編著書時,總幻想書在書店會有很好的陳列位置,並且自動地銷售——但書最後卻退回倉庫,像經過一場旅行,在不同的地方待著,被翻動,被拾起,被貨運的箱型車載運,擲回倉庫,重摔在地,中途已暗伏著白蟻。但倉庫還不是書的最終站,書本最終會回到紙廠,不管是被遺忘或毀損的書。我曾趕上士林紙廠最後幾日的回收處理作業,目送裝滿一部箱型車的書,最終只賣得二百多元,剛好購買幾罐啤酒。書的告別式。當然有時白蟻也會幫忙處理書本後事,不管新書或舊書,他們清空了書的內裡,留下無法處理的硬殼或塑膠封套。曾在搬書時,使勁搬起後卻發覺很輕,輕得異常,原來牛皮紙封裡頭的書早被蛀空一半,徒留著外包裝的完整。

像座圖書館的倉庫,堆滿了書又裝滿遺忘,它同時也是寶庫,曾有過一個臨時工讀生(後來成為一個大作家),在一整天的整理舊書的勞動後,喜孜孜地在倉庫中一角找出一批意想不到的絕版書,比當日的臨時工資還高:倉庫也是遊民和野貓的避難所,你很清楚地知道是否有其他人進來過,那漂浮在空氣中,一種嗆鼻的焦油味,以及殘留地上的泡麵、舊報紙、碎紙屑,破碗等等,都洩露這種隱蔽不了的跡息。倉庫也曾遭過小偷,但甚麼書都沒少,只掉了一台收音機,顯然,收音機比起書更具實用價值。貓是繼著遊民小偷之後,竄進了倉庫,倉庫的生物系統更豐富了,因為跳蚤也跟著貓進來,跳蚤會在你進行倉庫盤點時,發起攻擊,讓你抱頭鼠竄。但是,還有一種生物,蠹魚,我始終好奇牠到底從何而來?早就寄生在紙頁之間?或是在陰雨連綿的日子,從雨絲的垂落中游進空氣之中,再游入倉庫?蟑螂就更不必說了,在有人類以前,他們早已開始活動。於是,當你在倉庫作業,你經常會與這個生態系統照面。

倉庫到底是書的終點?還是起點?在這行二十餘年的我,經常這樣問。讀到西班牙小說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所寫的《風之影》的第一章〈遺忘書之墓〉我突然想,作為一種存在記憶實體的意像,再沒有比倉庫更來得寫實魔幻:當一座圖書館消失的時候,當一間書局倒閉的時候,當一本書迷失在記憶中的時候……知道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確定絕對能在這個地方找得到。出版社的倉庫既不為人知也不足人道,幾乎就是「遺忘書之墓」的真實版。但它比想像中更迷人,充滿著許多遺忘的書籍與出版的軼事,當然還有時間難言的氣味。它也具有廢墟的元素,斜射的光線,在光線中飄動的游塵,半傾圮的書架,在紙頁間飄動流竄,一種無氣味的腐朽隨著時日蔓延,你甚至也不懷疑,沒多久倉庫的一角會生長出藤蔓,沿著過道,包覆所有的書,魔幻寫實,在這裡證成。然而,更深重的影響是遺忘,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迷航在時間之河裡的書,將被遺忘沉埋……。

如果你問我倉庫何以讓人如此印象深刻,那是因為我想念單純的勞動,想念與書體肉身接觸的真實感,想念紙張與油墨帶著某種神聖的氣味。與其說我愛勞動,不如說更想念在搬書勞動後的痛飲一罐啤酒,沁人心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轉換倉庫陣地的間隙,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在滂沱大雨中等待雨停的空檔,和同事一起啜飲啤酒,打開箱型車的後車廂,頓時成了避雨的天地,聽著午後雷雨大珠小珠亂彈般打在車蓋上,這聲音圈成了一個世界,時間也好像凝止,只有風的吹拂流動。路旁不時飛濺起的大片水花,霎時間也變得無所謂,已經濕透了的衣服,已經無分雨水或汗水。單純只屬於書人們的空間,倉庫的時光。

因為搬書,所以你更清楚書的重量與時間俱來︰書放得愈久,空氣中的溼氣浸潤到紙頁間,重量就增加了,形成了時間的重量,再也難以分割。當我開始回望我出版生涯,我卻突然發覺在倉庫的時間是唯一真實的時光,沒有欺瞞,沒有背叛。那些少有人記得的書和軼事,我們記得。

二○一二年四月,《文訊318》


*****

允晨文化新增了 3 張新相片 — 與 Te-hsing Shan 。
遲疑了一些時候,還是決定辦這場書友會。
佔了編輯臺的地利,實在不好廣邀知名的作家或學者來為一己拉抬聲勢,
只是光用個人的小名,好像也不好申請場地,只好開始找大人。
單德興教授在出書之前總對我說書出後要幫我打書,我想既然是自己送上門來,也就不客氣了,再說,打書總比打臉好。
發表會原就避開週末,周末是親子和家庭時間,特地選一個微涼的周間夜晚,歡迎舊雨新知,下班後,一起來共度一段書香時刻,就在我喜歡的城中一角。
《書,記憶著時光》新書發表會
----------------------------------------
日 期: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時 間:晚上7:30~9:00(7:00入場)
主 講:廖志峰
與 談:單德興
地 點:金石堂城中店3F生活學堂
(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119號) (02)2381-5705
主 辦:允晨文化
入場方式: 免費入場,歡迎參加。有興趣的讀者,請來電(02)2507-2606,或傳真(02)2507-4260,或mail:asian.culture201106@gmail.com, 註明「《書,記憶著時光》新書發表會」、姓名、人數,以便為您保留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