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建築之心》《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吳艮宗/趙建中《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2019年6月5日的紀念日,我打算談『陳其寬與基本設計』,一來也可紀念Bauhaus 創校百年。

















漢寶德:





謹以陳老師的這篇文章贈本周末返校的17 (1975)工業工程系同學以及無數愛我母校校園的朋友


20130525_ 東海!

每次看到陳其寬先生拍的這張照片心中就有不可言喻的感動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貝聿銘 陳其寬 漢寶德

他們定義了東海, 建立了東海建築的核心價值, 樹立了東海建築人的氣度與典範.
他們說明了「東海建築系主任」從來不是一個頭銜, 更不意謂權力.

典範與無私.
願與我娘家裡想當系主任的同儕共勉之.

《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頁66有上圖與另一張照片: 榕樹已長成大樹,有著如傘一般的樹冠.....
《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頁182 也有此圖: "工人正在搬運剛從大度(肚)山下挖來的榕樹,準備種在行政大樓前" (陳其寬攝)......


183頁 有陳其寬的說法: "......在校長室前那四棵樹,是姚坤池先生到大度(肚)山下找到挖來的。有一張照片,是這四棵用卡車剛載到搬運時照的,泥土還連在根上,外面包著繩子,一起放在坑裡,然後再放堆肥。這個地方後來是停車場,種這四棵主要是遮蔭用的。這張照片很值得留念。" 這多少說明"剛從山下...."說法有誤。另外陳老師認為"很值得留念的照片"都沒為各書所收錄。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彭康健審訂東海校園建築步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陳其寬
傳遞建築歷史與生活之美    

回憶過去對一個年逾80歲的人是一件很吃力的事許多往事早就消失在歲月裡無法辨認而如今何其有幸原來以為遺失老化的一段記憶竟能夠因為兀立在東海大學的幾棟老建築而保存著甚至也因為這些建築而讓年輕時的一些理念想法傳遞給許多素昧平生的人的生命裡

東海大學早期的建築群是我在40多年前和一群優秀的建築師與營造團隊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那段時間是我建築創作最快樂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我們大家當初所抱持的一些對人文的關懷對工作的用心對理想的憧憬……早已在建築師們繪製藍圖測量地形以及工匠們配置鋼筋澆灌水泥疊砌紅磚時悄悄融入了那些無形的美善之形塑及有形的東海校園又再為無數的東海人注入了無形的美與善

基本上,東海校園以中國園林所謂的虛實相間意境作為設計最初起點建築則融入合院形式卻又暗含現代建築線條簡潔無華麗雕飾的風格整體感覺內斂且含蓄不能一眼看穿更不是一個景就能涵蓋的真正要表達東海的情境必須在裡面』,步移景動心領神會才能體會出它的美感

東海不只是美學理想與建築文化的創造更內蘊凝聚文化資產的價值所謂身教言教境教」,藉由外在的環境去追求內心寧靜致遠的心志在幽靜的校園中沉潛並展開人與自然親近對話和諧境地加上貼進人性的空間尺度,東海校園無疑是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

如今東海大學的學生人數已 (原文’)從過去的800人增加到14000人的規模,校園建築雖日趨高聳正經歷演變的陣痛欲知來者察往(原文’)知古者察今*在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努力下東海校園建築步道終於出版藉由這本書重拾過去的記憶再次回顧自荒蕪至蒼翠從渾沌到巍峨的歷程深感這校園得來不易謹以誠摯的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更希望讀者能實際至東海一遊體會那內斂的美感




                        陳其寬  謹識
                        東海大學校園原始規劃建築師
                        大學建築系創辦人
                        中華民國第一屆傑出建築師獎得獎人

                                   2002年四4



*hc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出自《鶡冠子·卷上·近迭第七》,此句為鶡冠子與龐子的對話
鶡冠子曰: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擇人而用之者王,用人而擇之者亡,逆節之所生,不肖侵賢命曰凌,百姓不敢言命曰勝。近迭第七

----

陳其寬蔡一諤夏菁東海相思林

……那時他在農復會工作是台灣有數的森林專家之一(他曾說過,他親自參予(sic)大度山的相思樹和木麻黃之種植,現在我要以東海大學畢業生的身分1977年為教授向他致謝)……------夏菁楊牧序夏菁的詩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18


…….19579月回來…….我覺得應先讓校園地景有秩序當時整地的地區除了教學區外還包括陽光草坪教堂周邊其他的地區則全部種相思樹

至於相思樹是蔡一諤董事長要農復會捐的差不多有三四萬棵當時蔡董事長擔任農復會的會計長…..這批相思樹苗是形成東海這片森林的主要因素我到東海的時候…..差不多要開始種他們就問我要種在那裡我就拿著校園的平面圖跟他們說只要看到沒有房子的地方全種……..19589月種的…….

從那以後我對相思樹就特別的鍾愛我覺得相思樹長得很快而且在四五月的時候開花很美樹幹不必人工修剪就長得婀娜多姿所以我個人覺得相思樹是台灣最好的樹種……。」------陳其寬我的東海因緣 (1995.8.10訪問) 載於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1995176-88的第183

----
 校園發展史案例: 東海大學
我們讀Jürgen Joedicke《近代建築史》A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 1959 )孫全文譯  台北:臺隆書店1974
可以知道伊利諾亞理工的校園 有許多密斯的傑作

About II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a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h.D.-granting research university, with world-renowned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the sciences, humanities, psychology, business, law, and design.

Founded in 1940 and tracing its roots back to the 1890s with the foundings of 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Lewis Institute, IIT brings a focuse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nterprofessional Projects Program.

With five campuses throughout the Chicago area and alumni around the world, IIT pairs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of America's Second City with the small feel of an undergraduate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2300 and total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7400.Read more about:
The Sermon and the Institute | Mergers and Changes | Inventing the Future | Bauhaus Roots at IIT | Many Voices, One Vision Strategic Plan

 個案書:東海大學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題字)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大度山林 (趙建中)





大度山林 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自序

曾經,這裡就如同一所修院,與外界有著相當的隔闔。早先樹木低矮而稀疏,山風較大,到了秋冬的夜間路上少有人行。記得當時工學院正在興建,文理道上 的榕蔭尚不能相連。在黃昏後走到建築系學長設計的鐘塔處,則是聊天看星星和眺望市區夜景的僻靜所在。整個校園被重重相思林包覆著,自成一個天地。少數不自 滿足的學長們向樹林外探索,他們定位出南方的河溝、竹林、果園和番薯田,西邊的大片甘蔗園,以及有地道相連的碉堡和更遠的斷崖等等,都散佈在這片起伏有致 的坡地上,逐漸形成了學生眼中的風景。這片風景斷斷續續連向更遠處的大城小鎮,形成了大家心中長久以來的、大學生涯的記憶。而教堂的頂端常常突出於林梢, 為我們指引出母校的方向。
自我初入學校,到畢業服役出國再返校任教,這十年是對校園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清晰的。新生們由生澀到成長,校園伴隨我們,包容我們,離開我們,或者偶 又回到我們夢中。總是偶然記起攀爬水塔和藝術中心的屋頂,做土窯烤番薯,在夢谷烤肉;啃過既不甜又不細的土梨或雖甜卻老的甘蔗;在山洞中開舞會弄起全場灰 塵;在系館徹夜不眠既疲倦又興奮地工作、同時又聊天不停;在田埂上晨跑並在回程接近藝術中心時聽到早起學生的練琴聲;抽籤送系館熬夜的女同學回宿舍, 並等待她們翻牆安抵圍牆的另一側;派代表上早上八點鐘的結構課等等。每年鳳凰花開是大家對夏季的期待,短暫的金龜蟲害亦曾連續數周干擾我們繪圖而未曾稍 歇。
大度山林依舊,相思夢谷黃泥路,
小室人滿春風,歸客不見桃花容。
這是我多年前的一首雜詩。前兩段寫的是風景,描寫大度山的相思林、一條被稱作夢谷的乾河溝和處處的黃泥小徑;後兩段描寫的是人物和當時的心情。那時 剛留學返台,回到這山丘上的大學服務,放眼所見景物依舊,而人物則略有更替。而近四十多年後的今日,不僅人物全非,連景物也依稀難以辨識!
也難怪這變化之大。一所八百人修院般的大學逐年擴充到一萬三、四千人,就不再像一所修院。滿山學子的喧囂和走動,怕不要把寂靜的山神給嚇跑了吧。原本素雅的校園如今處處點綴著花朵,令我們這些老校友望而卻步。若要懷念三十年前的 舊時景緻,或許只有到夢裡去尋。
但是舊時景緻實在太過美好,而記得那段歷史的人卻愈見稀少,有一天終將淹沒。那個校園、那個時代,雖已不復存在;但是那種美好的感覺,總應該有人以文字描述下來,以後的人才會知道,在大度山,曾經有過的一段情景。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寫這書並非我的初衷,許多年來,我一直盼望讀到學長、學弟妹們能以生花妙筆描寫舊時校園的故事;當年東風社那許多好手如今安在, 累我癡等許久。直到年歲漸長,不想再等待下去,只好動動自己這支拙筆,在餘暇時試寫幾篇。舊時校園有太多值得回憶之事,我寫寫改改,每完成一篇總要月餘; 等到想寫的一一完稿,再尋求可搭配的照片、圖片,幾年就又過去。
許多老同學懷念舊日情景,據說事業有成的學長嘉緒兄曾對人說「在大度山度過一生最快樂的日子」。我暗自沉思,自己又何嘗不然?我們建築系一九七一年畢業的這班老同學,每兩年一次的重聚旅遊,仍然情同手足,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舊事。
不可避免的,學建築的人總會談到建築;但明顯地這不是一本有關建築的專書。我所要描寫的是一段不再存在的時空,是我們那一代人共同的記憶,大約是自 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之間的事。說「事」也不盡然,還包括了腦海中回憶得到的「景」。前後相差四十年,今天的學子大概很難想像我們那時的校園生活;我希 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對照。此外,對於與我年齡相仿的老校友們,這則是一本懷舊之書。
老同學稱許我的記性,說能記得如此久遠之事;但彼等均知我大學時記憶力並不佳。或許「懷舊」與「記憶」並不在人腦中的相同區塊吧,其差別在於「情 感」與「辨識」。普魯斯特是描寫懷舊情事的權威,他甚至能以一本密密麻麻的書描寫多年前的一場晚宴;其巨細靡遺的程度包含了牆上的畫作、人們的外觀輪廓、 衣著、表情以至於言語交鋒–直到你感覺到那一個時空彷彿呈現在眼前為止。啊,但願我有他這能力,僅只一天也好。至於我個人的懷舊方法,主要靠的是舊照片和 沉思往事,由記得的部分推向已忘卻之處。我曾因寫一篇懷舊的文章,無意中找到一條途徑。當時我正在回想一棟小時去過的大屋子,我記得屋後有一庭園,但忘了 它的模樣。於是我努力回想,想到我是經過一道拉門而出去的︱︱當我去想那拉門的動作時,忽然許多相關的畫面就出現在腦海中。
逛書店時,偶爾翻閱過兩本有關大度山的書。其一為蔣勳先生所寫的「大度。山」,他的散文優美流暢,我甚喜歡;其書中所述大致發生在一九八○年之後, 又多為生活逸趣,與我所寫並不重疊。其二是梅前校長所著「大度山傳奇」,但其內容多屬個人功績,傳奇二字,實為其所謂建樹也。此外以大度山為名的小說就此 省略。於是我終於決定,照計畫出版本書。
書中所用照片,大部份為我拍攝。就本書而言,舊照當然更勝於新照,只是舊照難尋,又多殘缺;少數可用者,還需掃瞄裁邊。十數張極精彩的照片係為學校 同事阮偉明所攝,我儘可能註明;另有更多的舊照已不知來源,讀者若知來處,請不吝告知,以便更正。我們習建築者喜歡看圖,我個人更愛圖文並茂,書中有些建 築物還找得到平、立面圖,我儘可能納入,以便讀者對照。
年輕時寫了一些雜詩,現在讀來略覺好笑;我斟酌再三,仍然將部份放入。不為別的,因為這些詩代表了年輕的我,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那個年輕的時代。
由於本書描寫的時空其年代已久,我有意地將某些人們皆知的地名和人名匿去,以增加閱讀時的距離感。因此,各篇文字的註釋、建築圖、甚至某些照片和附錄均置於主文之後,就算是答案揭曉吧!希望讀者能夠喜歡並諒解我這樣的安排,也能代我保守這些小秘密。
 ----
 「大度山林」 是趙建中在東海的回憶,記錄了生命中最可貴的青春,感謝他以細嫩感人的文筆分享給我們。我認為此書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校園生活紀錄,這是東海大學七十年代的真實,也是歷史。----郭肇立 







**** 《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 鳥瞰東海. 175
我的東海因緣......陳其寬口述.176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2007.11.23

《傳承與開創 》(陳其寬題字)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1963-2003 )
1963年創工業工程學系。1990年成立碩士班。1995年設立碩士學分班。1999年成立博士班。2001年更名為現系名--東海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對我
這本(彩色)
稍微可看的是(陳其寬題字)
高禩謹先生的話
中國的讀書人 在傳統上
都有一種抱負:那就是 經國濟世
他們讀書
不是為謀生 更不是為發財
而是為實現宏願
我們校友的名字 都像跑馬燈 被印在各頁下方…….
 *****
 我在其他地方寫陳先生......


《陳其寬:構築意繪》




陳其寬—構築意繪

陳其寬—構築意繪


   依口述採訪編寫台灣重要前輩書畫家陳其寬先生之生命史,文分上下兩篇,共計二十個章節,主要包括:上篇將陳教授的創作與生活背景做較完整地呈現,並對 照下篇觀照其藝術創作能與生活的脈絡,以提供讀者全面地認識陳其寬的生命歷程。 本書可謂是於陳教授過世後首部出版的口述歷史書籍,內容多為第一次公諸於眾的文字內容,對於瞭解與探討陳其寬之生活、建築、繪畫事業等方面而言,彌足珍貴



這本書有一畫題上的筆誤
二處 將興之所 都誤為"興之所致".
陳陳生題多寫成 :
筆、寫、作



****2012.11.14

 朋友 歡迎參加我們的活動

我先說些陳寬仁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的關係  老師晚期的履歷表中,主要項目之一是「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教授」。其實,在1968-1977間,他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很密切,而我或可代表它向老師致謝。這篇只談他與東海工工創系10年的一些緣份。老師寄給我過他在工學院前與學生的合照,這相片待我挖掘出事由後再報告。
他最晚1968年起就陸續在東海兼任,教工程經濟等等課 (1970為講師,1971年起副教授,1977年為教授)最重要的是老師的著作:《工程經濟原理》在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及管理發展中心出版(1968初版/1970增訂2)
他的影響力可參看該系「系史」中的一些紀錄,如19716628日,「本系以〔工程經濟〕為主題,參加全國性工商展覽。老師也促進學生校際交流,如1970910日,「中正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系四年級十餘位同學來訪,由 (本系) 學會接待參觀東海,並假本校體育館舉行籃球賽,雙方以70言和。 [1]
我一向在外商上班,一直沒學中文打字。到2000年才自學的中文輸入……我無法打出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的全名,某天問老師,才知道:「高祀瑾院長其中間的祀字,就是祭祀的祀。他名字用的是古寫,可在Word的『符號』中衣部找到。」



[1]     (以上二項,參考《傳開:東海工工四十年,1963-2003(台中:東海大學出版,2003,頁241) )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 1995.11
此書最相思。我問戴老師為什麼有此寶物,他說你忘了我兒子是東海畢業的。他的兒女二人分別在美國東西兩岸工作,所以他們夫婦經常去美國當美國人的祖父母。男的念工業設計。日子過得真快。

 目錄


四十年大事記.6
四十年生活史 122
早年生活回憶 : 五位各系教授158-174
鳥瞰東海. 175
我的東海因緣......陳其寬口述.176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我與東海建築系......漢寶德口述.196
人文天成大度景--校園巡禮 (黃文興/張志遠) 200
東海的赤腹松鼠 (文庭澍 ) 249
東海校園常見鳥類(黃朝洲)250
東海近況272-75





 -----

 幾天前看美國洛杉磯Getty Center 的建設史書Making Architecture: The Getty Center
跟羅時瑋說: "我想您應找人向陳其寬基金會申請一本《東海校園之營造》 。"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是本關心東海大學校園史和人物點滴的圖文並茂好書.



趙建中老師的這本新書,《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 攝影多為阮偉明) 總經銷:田園城市出版社, 2012年。
是關心東海大學校園發展史,以及相關人物點滴的佳作。它是為東海之友所寫的,也是關心東海的朋友必讀的。當然,我認為可能改進的地方也不少,但是那是無關宏旨的。
有一件事,我認為或許趙先生或羅院長等人可以幫忙的
「後記」有許多建言,包括設「校園建築師」,以控制校園品質日益低下;「遷教授宿舍區」;「新教舍的空間分配原則」…..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值得將它們放到這兒,以及其它開會討論之用。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本書特色
  作者試圖描寫一個曾經存在的獨特的大學校園及其週遭。那個地廣人稀,有精緻建築和優良教師的環境已經大幅改變。



目錄

漢寶德序
大度山林(自序)
校園
教堂
我喜愛的藝術中心
男舍四年
舊建築系館
課業種種
黃金年代
我對招待所的印象
男女白宮,遙遙相望
現代舞
新建築系館
評圖
親近古典音樂
往高處去
山林女子
校園之外
夢谷
古堡與斷崖
對舊地無盡的懷念
註釋與圖
附錄
後記




*****
另外可參考: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 1995.11
-----

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2006.01.12  中國時報

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丁榮生/台北報導

「這間厝美國人叫教堂,咱台灣人叫天公廟是天公伯要住,我們要誠心誠意的作,多用點心起廟給天公住,這不是很好嗎?」這是起造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吳艮宗 在1962年對工人的訓話。44年過去,他完成堪稱台灣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日昨過世享年82歲,周六(14日)將在他親手打造的教堂內讓人追思。

吳艮宗本月3日過世,東海職員張志遠指出,14日東海將在教堂外植一株櫻花並立「一本初心」碑來紀念他。因他不只完成華裔建築名師貝聿銘、建築巨擘陳其 寬、張肇康設計的教堂,整個東海校園舊校舍,從1956年起他就參與如文理大道、鐘樓等70餘棟的建造,可說東海令人感受肅穆動人的房舍,泰半由他執行。

吳艮宗的貢獻為何?東海建築系副教授羅時瑋發表「懷念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吳艮宗」短文,指出他是當年建造教堂的主角,帶領光源營造廠工班,以那時能達到的最嚴謹營造水準,完成這座感動人心的作品,是那個時代在台灣最受矚目的建築事件。

當時蓋東海教堂有多困難?羅時瑋說,這是今天無法想像,因4片雙曲面組成的結構體,當時沒電腦可畫出曲面體也無電腦切割機可作精準模型,只能靠貝聿銘事務所提供的8張施工圖和陳其寬作的小模型來想像施工。

吳艮宗先組足尺模型,再實際在三向度空間中揣摩曲面構成,後放樣製作鷹架,在水平垂直方向組構出雙曲面模板,而組構的每根構件並不完全一樣,但最後每一支螺栓都可順利鎖上,四片曲面體從地面斜邊往上施作,逐漸到頂朝東西向擺正,真是大考驗。

考驗在結構工程,他以自負成敗條件,改變原施作工法,並將混凝土強度從3000psi提高到4000,並將6分鋼筋改為8分,量從100頓增加約50噸。羅時瑋感慨,在偷工減料不絕於耳的今天,吳艮宗是打著燈籠難找啊!

而當年還傳出蓋教堂卻去城隍廟求籤的事件!因綁鋼筋時吳艮宗發現施工圖薄殼裡外兩層鋼筋間未標示繫筋,他本可按圖施工,將責任推給設計單位。但他深感不 安,特地到台中城隍廟擲筊求問,神筊落地居然有一隻立著,不肯躺平;而他只好緊張地坐夜車到台北找結構工程師商量,證實是繪圖疏失,最後還自掏腰包把繫筋 補上。羅時瑋說,不如此,教堂結構體拆模,可能立刻崩塌,後果不堪想像。

羅時瑋指出,40多年來教堂磁磚從不曾脫落一塊,這都是當年扎實施工才有的功力,並說「這是台灣在1960年代純真時期的具體表徵,建築物可依靠一個 「誠」字集結眾力完成,不管是雙曲面頂上的十字架或城隍廟的筊示,都是至誠與天地感通的見證,教堂的完成,是吳艮宗等建造者的勇氣與創意的昇華。」


////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
台北萬華的雨傘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去台北,在下華中橋時看到旁邊有一大群雨傘的建築物,最近也有不少政治人物要改建它
這一棟是台北第一果菜、魚批發市場,是路思義教堂貢獻者之一陳其寬建築師在台北開業時所設計的建築作品
如果你曾經在東海校園參觀過原藝術中心、路思義教堂,這兩棟建築皆是以結構當外表形狀,在台北第一市場也一樣,以倒傘狀薄殼結構 (很像雨傘的薄殼,薄殼有很多種形式) 當屋頂也當柱子,並且在一個簡單形式的結構之下,有幾組倒傘狀薄殼刻意拉高,使陽光、空氣滲透,讓室內空間變得非常有趣、不開冷氣就非常涼爽 (親身體驗過),好像是在大自然裡的鐘乳石洞隨時有光透進來,帶有東方屋頂的抽象味道,很自由很彈性
這些皆是陳其寬建築師的哲學思考而產生的建築作品
【台北萬華第一果菜、魚批發市場 / 陳其寬】
圖片幾張是擷取自FB及Google Ma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