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
的可讀性比較高
可惜書末提到可能最有意思的吉川先生的書就沒下文了
中國人稱這角色的人為 "洋客"
"洋客"通常忘記還有 "東洋客"

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

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

  • 作者:南博/著
  • 出版社:立緒
  •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0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411856
  • 廣西師範 2007
  • 裝訂:平裝


一部近代日本人自我意識史
一本客觀評論「日本人看日本人」的專書
一百多年來討論日本人的集大成之作
挖掘日本文化的深層,是文化史也是社會百態史

一部近代日本人自我意識史

  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愛好自我定義的民族,而這是一本嘗試客觀整理「日本人看日本人」的專書,時間跨距從明治、大正、昭和、占領時期到現代,長達百年,因此也可說是一部近代日本人自我意識史。

   「日本人論」是指關於日本人的文化、社會、國民性特徵的論述,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日本人論,探討日本人論的專書很多,本書可 說是涵蓋層面最廣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網羅了明治維新到一九九0年代初期近五百多本的論著,沒有其他書籍能提供如此豐富的資訊。

  南博是二 次大戰之後將美國社會心理學引介到日本的重要學者之一,特別關注從社會歷史、文化生產、意識形態等脈絡,探索文化與人格之間的關係。南博的《日本人論:從 明治維新到現代》主要是把日本人論當成「文本」(text)來分析,日本人論多變的形式,究其實乃是因應不同時期社會、文化、經濟狀況以及國際情勢下被不 斷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從這個立場出發,本書不僅爬梳日本人論述的發展流變,也提供了從多元層面解讀日本近現代史的探索路徑。

  在日本自 我追尋的漫長百年中,一直透過西方人來對照自己、找尋自己,「日本人論」論戰長期在與西方人對照下不停來回擺盪,彷彿只有西方人比日本人更高級、更上層、 更值得模仿,而亞洲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便日本承認中國文化與文明對他們影響深遠。但在本書中可以清楚看到,近世以來的日本多麼渴望擺脫中國的束縛。

   反觀台灣對日本的深層依賴,以及認知到從被殖民至今的百年期間,反日、仇日、哈日、媚日等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如何糾結束縛台灣人自我的意識?因此, 《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中文版問世,不僅有助於我們階段性整理日本情結,也是重新認識日本和自我的一次機會,從「知彼知己、知己知彼」的過程中, 找到屬於台灣人主體性的方位,這個方位既是多元的也是辯證的。

作者簡介

南博(1914-2001)
生於東京, 1940年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1943年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赴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異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臨床研究。1947年回到日 本,先在日本女子大學任職,隨即轉任一橋大學,1978年退休並成為該校名譽教授,之後再轉赴成城大學任教,直到1985年退職為止。
他是引介美 國社會心理學到日本的重要學者,除教學之外,並創立許多研究機構與社團組織,如社會心理研究所、日本心理中心、傳統藝術協會,還擔任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常任 理事、日本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心理學聯合評議員、日本映像學會會長、日本新聞專門學校校長、全日本氣功協會會長、日本劇團協議會顧問等職。
主要著作有:《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日本人的心理》、《日本人的心理與生活》、《日本人的藝術與文化》、《日本人論的系譜》、《日本的自我》、《家族內性愛》、《體系社會心理學》、《行動理論史》、《人間行動學》等,另編著《近代庶民生活誌》。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
 作  者: [日]筑島謙三
 出版單位: 南京大學
 出版日期: 2008.02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樣留意並搜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本書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日本人自中世紀以來直至近代的變化過程的長卷,就是日本在走向全 球化、國際化之前的,在島國相對封閉的條件下衣冠文物發展的最後一幅圖畫,代表了那個相對封閉、相對獨立時代衣冠文物的最高程度。
本書主要分 析、歸納、總結了旅日外國人眼中的日本人觀和一段時期以來日本人眼中的日本人觀。本書所選取的人物跨越了從織豐時代到現代長達四五百年的時期,涵蓋了學 人、商人、政治家等多種人群,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儘管本書作者在序章中說道︰“我的目標不只是回顧‘別人怎樣看日本人’。”但即便僅將本書看做描 寫日本人論歷史的書,就已頗具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作者對每個人物的日本人觀均加入了自身的見解和評價,正確與否姑且不論,其方法論對我們了解、認識 日本人應該有所啟發。任何人或事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都是不一樣的。對日本、日本人的認識也是這樣。日本在變化著,日本 人也在不停地改變著,同樣,處在變化中的我們看日本的眼光也在變化。總之,我們不能忽略變化的影響。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在動態中把握認識對象的特性。 所以,斷定一個民族是好或是壞、是善或是惡,這樣的認識方法都太過簡單而幼稚了。民族的特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絕對的是我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不斷發現。



目錄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上)從沙勿略到幕府末期
 前言
 譯者前言
 序章──讀《日本人論》
 鎖國之前
  F. 沙勿略
  L. 弗洛伊芳斯
  J. 羅德裡格斯
  A. 希隆
  W. 亞當斯(三浦按針)
  F. 卡隆
 鎖國期間
  E. 肯普費爾
  C. P. 岑柏格
  I. 泰勤格
  H. 茲弗
  P. F. 希波爾特
 日本的文人們
 鎖國結束之后
  R. 阿禮國
 文獻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下)從福澤渝吉到現代
 明治時代
  福澤渝吉
  E. 貝拉茲
  三宅雪嶺
  新渡戶稻造
  L. 哈恩(小泉八雲)
  芳賀矢一
  大町桂月
 大正時代
  夏目漱石
  權田保之助
 昭和時代──昭和二十年以前
  B. 陶特
  和 哲郎
  三木清
  長谷川如是閑
 昭和時代──昭和二十年以後
  從社會看日本人
  從語言看日本人
  從心理看日本人
  從文化比較中看日本人
 回顧日本人論──末章
  持續的日本人的特性──昭和二十年以前
  日本人變了嗎──昭和二十年之后
文獻
后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