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A MIRROR IN THE ROADWAY LITERATURE AND THE REAL WORLD


途中的鏡子︰文學與現實世界 A MIRROR IN THE ROADWAY LITERATURE AND THE REAL WORLD


Scarlet and Black

A dedicated realist writer, Stendhal said, "A novel is a mirror carried along a road."
法國作家司湯達在《紅與黑》的一個著名段落中,將小說描述為攜帶著上路的鏡子。在20世紀,這一比喻被貶抑為天真的現實主義觀念。現代作家轉而以創造性的 形式發明和顛覆來進行實驗。解構主義理論家更進一步,質疑文學是否能夠指向其語言之外的任何真實指稱物。另一方面,傳統的歷史學家則懷疑小說是否令人信服 地再現了歷史和社會。

在本書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對司湯達的隱喻進行重新詮釋,追蹤20世紀大量作家筆下的不同世界,範圍涵蓋從提奧多‧德萊塞、辛克萊‧劉易斯、伊迪絲‧沃爾 頓和薇拉‧凱瑟等現實主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和薩繆爾‧貝克特等現代主義作家,直至索爾‧貝婁、君特‧格拉斯、瑪麗‧麥卡錫、喬治‧奧威爾、菲利普‧羅 斯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等大膽創新的戰後作家。迪克斯坦認為,小說總是能夠為其主題揭示出豐富的洞見,而文學也可以成為歷史理解的一種形式。作家們透過他們 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來折射世界。他向我們展示,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獲——同時轉化——他們身邊的生活、內心的世界,以及他們與讀者共同分享的語言和 感受的空間。

書中的文章既面向文學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讀者。通過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學景觀——數十年來,文學閱讀一直遭到社會的輕視,並被理論所扭曲。本書以對現實主義的重新考量作為開端,結尾幾篇文章則探討文學與批評的歷史進路有何優點和局限性。

莫里斯‧迪克斯坦 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耶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和研究生院英語教授。著作還有《雙重間諜︰批評家與社會》、《車行道上的鏡子︰文學與真實世界》等。


很高興《途中的鏡子》即將在中國出版。我的一部早期作品,關于1960年代美國文學、文化、政治的論著——《伊甸園之門》,據說曾在這里備受歡迎。我一向 認為,文學批評的最佳傳播工具是探討商榷、簡潔明快、具有想象力的文論,而不是試圖窮形盡相的鴻篇巨制。《途中的鏡子》是我針對諸多論題的文集,特別是其 中對小說的論述,主要反映了新近復蘇的對文學現實主義的關注。這是一種長期根植于19世紀,尤其是法國、英國和俄羅斯最卓越小說的文學技巧。許多批評家認 為,現實主義從未在美國站穩腳跟,這里的主要小說類型多是“傳奇”。本書在試圖摒除這種觀點的同時,強調現實主義作家和敏銳的社會批評家在美國的重要性, 這些人包括威廉‧迪恩‧豪威爾斯、西奧多‧德萊塞、史蒂芬‧克蘭、厄普頓‧辛克萊、辛克萊‧劉易斯、薇拉‧凱瑟以及伊迪斯‧沃爾頓。

在20世紀前半段現代主義寫作的鼎盛時期,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斥為笨拙、過時,只是機械地反映社會表層、社會現實和社會習俗。在普魯斯特、喬伊 斯、弗吉尼亞‧伍爾芙最重要的作品中,藝術能量的爆發主要著力于發展新方法——如意識流,以探究個體如何體悟周遭世界。與此同時有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上 的探求,尤其是他對潛意識的發掘,以及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對相對論的興意盎然;哲學家孜孜以求客觀世界的局限性,正好像畢加索這樣的畫家,運用扭曲變 形來打碎和重整對已知世界的想象。

但持懷疑論的哲學家們,尤其是威廉‧詹姆斯、約翰‧杜威那樣的美國實用主義者,以及一些先鋒藝術家和作家的實驗性作品,從未質詢過個體和世界的相互聯系, 而正是後者形塑、制約了他們的生活。如果你認為現代仵家和畫家棄現實主義傳統而去,因此便背棄了現實世界,這種想法是愚蠢的。盡管藝術的表現形式五花八 門,但倘若不反映我們周圍和內心的復雜世界,便很難令我們產生真正的興趣。理解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重新發現那些秉持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家和藝術家。以美國 繪畫為例,當現代主義畫風日益式微時,我們反倒更能欣賞溫斯洛‧赫默和托馬斯‧伊金斯的風格,更別說長盛不衰的愛德華‧霍普了。這三人一生秉持現實主義, 但其作品從不缺乏內涵和深度,引人遐思。簡而要之,我們已經能意識到,19、20世紀文學藝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現實主義寫作的特殊價值,在于它密切關注重大社會變遷——大規模的移民潮、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伴隨新的社會流動性而不斷擴大的階級(層)差別、民主 和個人主義思想的傳播、重大技術突破、生活方式和道德習俗的深刻變遷、社會經濟的高度現代化。文學能讓我們領悟到,這些發展不是抽象深奧、蒼白無血的社會 潮流,而是對個體生活、個體與周遭的一切關系帶來深刻影響的社會巨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度之一,但對于歐美的現代化進程而言,又是初來乍到者。我希望,中國的讀者和學生會喜歡本書中提到的作家。我也堅信,通過本書中所討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作家對相似問題的應對,中國人將在同現代化的角力中,形成自己的反思。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謝
導言︰途中的鏡子
美國現實主義︰時空感
作為文本的城市︰紐約和美國作家
第二個城市(芝加哥作家)
厄普頓‧辛克萊與都市叢林
激進的喜劇家(辛克萊‧劉易斯)
矛盾的魔力︰薇拉‧凱瑟的《迷途淑女》
不一樣的世界︰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
失敗的權威(弗‧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埃得蒙‧威爾遜︰三個階段
一絲惡意(瑪麗‧麥卡錫)
沉默,流放,狡詐
被流放的現代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薩繆爾‧貝克特)
戀愛中的卡夫卡
抵制希望的希望︰奧威爾與未來
魔幻現實主義
關于權力的色情文學(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一個難以相信的故事(君特‧格拉斯)
說話狗與先鋒(S.Y.阿格農)
戰後語境中的小說︰系譜
跨越大洋的變遷︰塞林納在美國
猶太裔美國作家的復雜命運
鏡中的面孔︰當代小說中距離的消蝕
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藍領現實主義
記憶的紋理
後期貝婁︰回想逝者
聖者與罪人︰威廉‧肯尼迪的阿爾巴尼系列
閱讀與歷史
被損害的讀寫能力︰閱讀的衰朽
尋找恰當的措辭
小說的社會功用
歷史主義的局限︰文學理論
與歷史的理解
文獻出處
索引

HC案 幾處翻譯上明顯錯誤:

拼錯字


掲載ページ - p.236:
"Yet on writers as different as T. E. Lawrence, Sholem Aleichem, Louis-Ferdinand C line, Ignazio Silone, George Orwell, I. B. Singer, Edith Wharton, Isaac Babel, and Theodore ... "

consequence of the crash

神智學 非:"人類學"
. 掲載ページ - p.212:
" ... such "higher" thinking ever since he flirted with Rudolf Steiner and "anthroposophy" in Humboldt's Gift"

掲載ページ - p.217: "Chandler's fatuous tribute-"Down these mean streets a man must go who is not himself mean, who is neither tarnished nor afraid ... "
這兩mean 不是都為"卑劣"


SEXUALITY 非性 兩處翻譯又不一致
3. 掲載ページ - p.184:
" ... baggage of our own experiences. As Michel Foucault writes in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One confesses in public and in private"
4. 索引の引用:
"223-33 Hite ridging Theory (I lerman), 250, 251, 254-55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Foucault), 184 Holocaust, 171, 177, 180, 191-92 Homage to Catalonia ... "


類型似

5. 掲載ページ - p.237:
" ... himself, at Rahv's urging, wrote the famous 1954 p)lcntic "This Age of Conformity," one of the key dissenting texts of the decade, which Rahv then published ... "
6. 索引の引用:
" ... Hope, 239, 240-41, 242; Politics and the Novel, 235-36; "This Age of Conformity," 237; World of Our Fathers, 234, 239 I love, Nicholas, 234 ... "




A Mirror In The Roadway: Literature And The Real World Morris Dickstein (ハードカバー - 2005/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