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漢寶德 設計型思考 《中國建築文化講座》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漢寶德逝世九週年,追思漢先生留下的風範。
  
漢寶德 (𝟏𝟗𝟑𝟒/𝟖/𝟏𝟗-𝟐𝟎𝟏𝟒/𝟏𝟏/𝟐𝟎),中國山東出生,在建築、教育、生活美學,書法等領域皆有所長,評論與著作豐富。他是台灣現代建築思想啟蒙者、知名建築教育與美學推動學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創建人、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以及現代書法家。「漢寶德紀念館」2022年於台南藝術大學落成。

2012.8.9 在往台東的車上

設計型思考
作者:漢寶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
作者序
卷一
創意的理性與感性
設計成事的條件
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設計與計畫之間
天生的設計師
設計型人格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目標:你想做什麼
大架構思考
不斷評估的觀念
卷二
科博館規劃案
台南藝術學院規劃案
兩個失焦的文化政策
故宮南院的困境
分析文建會的生活美學運動

作者序
  過去幾十年前間,我因緣際會,為國家做了幾件事情,得到各界的讚賞。退休之後,反省 過往的一切,覺得自己並無過人的才能,只是機運不錯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成事的條件,其實只有兩項,其一,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的個性;其二, 系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的工作習慣。這似乎都與我的建築學習背景相關。
  我觀察世事,包括政府各層級的工作,卻覺漫無章法,費 力而無顯著成效。原因很多,但都可以簡單的用一句俗話來論斷:「腦筋不清楚」。其實成大功立大業居高位的人,大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所謂天縱英明,豈有腦筋 不清楚的道理,只是在社會上實際做事的人,都是像我一樣的中等資質的人,屬於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一群,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頭腦不免會糊塗的。所以 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你看如何利用頭腦。
  很可惜,我們的教育傳統,只知道灌輸知識,教孩子們背誦,學習通過考試的技巧,沒有教他們系統的思考方法,如何把自己變得更聰明些。年輕人學習了得到職位的方法,卻沒有學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他們的頭腦都用到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之類的小聰明上去了。
   因此我多年來一直想向公眾推動設計師的思考方法,卻有不知如何下手之困難。由於我的另一個興趣是全民美育,美育的意義比較容易為人所理解,就把精力放在 那邊去了。我知道只是美感素養的推廣已經不容易見效了,早已把設計型思考一事淡忘。直到去年,與一位出版界領袖談到政府官員的顢頇無能,才不經意的流出系 統性創意思考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可以寫出來,盡我一份心意。
  我利用閒暇,以輕鬆的筆調,就設計思考理念相關的一些觀察,寫成成篇獨立的 小文章,原意是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一些這樣的文章何處會有興趣呢?想不通,遲遲沒有出手,忽忽間已經積了十幾篇,幾乎可以出書了。這時候我又用系統思考分 析了「生活美學」運動的前因後果,就決心試試有無出版社願意出版。
  聯經的林載爵發行人還沒有看到稿件一口就答應了,因為他們已出過幾本 與設計方法相關的書,是譯本,他看過以後,覺得「生活美學」相關的文章可以獨立成篇,建議我把過去成事的經驗當作實例來說明。這樣做不免有自我吹噓之嫌, 但仔細想想,敝帚自珍,為了把設計型思考用腦筋的方法說清楚,讀者們應該可以原諒我,因此就把我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籌設台南藝術學院的歷程中,與設計思 考相關再摘要說明。同時,我對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推動的幾件事時常表示意見,如今藉此機會,加以歸納,用邏輯思考的方式加以分析,一方面為引起讀者們的興 趣,也有誘導讀者朋友們動腦筋的用意,請大家不吝賜教。
漢寶德 於空間文化書屋



 設計成事的條件
設計的實務可大可小,有些小到設計一個器物,比如一個茶杯;可以大到國家大事,比如八八水災的善後之道。兩者都要有眼光,只是眼光代表的意義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大相同而已。

創造性思考需要一個理性的架構來撐持,才能完成設計的任務。而在社會上從事任何建樹性的工作,凡是對成功有所期待的,在基本性質上都屬於設計的範 疇。由此可知,設計者所需要的環境是有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再能幹的設計者也無法成事。設計,並不像一般人想的,只是一個裝飾圖案而已!
下面我嘗試把設計環境中三個重要的條件略加說明。

一、需要運作的自由
平常我們對政府的首長,如總統或市長,要求對施政的效果負起責任,認為他們應「概括承受」。為什麼有這種「無理」要求?事實上,政務龐雜,首長沒 有可能管理一些細微末節;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在政府或任何組織中,權力代表做事的自由;只有最高的首長才有完全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事。理論上說,下屬的 一切作為都是為他做的,以完成他的意志為鵠的。如果他不負責,又有誰可以負責呢?

建築師通常認為自己是設計者,建築物是他的創造物。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正確的。可是了解這個專業的人都知道,極少建築師有揮灑的自由。大多數的建築 師只是建築末端的決策者,能在建築外觀上有決定權已經很不錯了。自設計思考的大架構看,建築計畫的主持人才是真正的設計者。在他下面,建築師、營造商,以 及各方面的技術顧問人員,都是這個設計作業的成員而已。

建築師對建築設計的決策權,可以看出他的地位。換句話說,越受重視的建築師,越有自由決定建築的一切。因為他的自由是業主授予的權力。世上最風光 的建築大概都是業主禮聘著名建築師的創作,有時包括了造價的授權。最好的業主以建築師需要的預算為預算,所以洛杉磯的迪士尼歌劇院超過原預算十倍,業主只 有照付。我國的故宮南院花了不少錢辦理國際徵圖,到後來卻因預算超過百分之卅而解約,對國際大師來說是好笑的事。

前文提到,所謂自由就是權力,做事要做得好,必須有自由,而自由的來源若非自己能掌握的權力,就是得到授權。所謂授權就是得到有決策權者的支持。 我首次感到自由的可貴是在年輕的時候,經吳德耀校長之邀,回台接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的系務。當時的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沒有所謂教授治校,所以我接受系主 任的職務,就是想改進台灣的建築教育。在當時,我完全沒有運作自由的觀念,也不懂得權力組織的體系,以為系主任就可以為所欲為。後來我才知道,我的人事與 課程改革,完全是因為學校的權力核心決定充分授權的緣故。到今天,不但是系所主任,即使是校長,恐怕也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吧!

 在當時我懵懵懂懂的利用這種自由,不知其可貴。記得有一次與外國籍的工學院長聊天,他是一位非常謙和又支持我的上司,使我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他提到他 的責任就是給我做事的自由。那是因為我在改變了建築系的課程之後,希望成立跨院系的都市計畫課程及環境研究中心。這些在當時的台灣都是聞所未聞的。他的支 持使這兩個單位能夠成立,使我了解做事的自由就是權力,是很難得的。

回顧我的一生,做了幾件事,由於機運,都遇到相當授權的上級主管。我在籌備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時候,整個的建館宗旨與組織架構都是我自己的構想,與 幾位顧問討論一下決定的。我呈到教育部的計畫不過只有幾頁而已,與今天的小小一個計畫動不動寫成幾寸厚的報告書,是完全不同的。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一個好 的計畫書不能超過十頁八頁,因為能授權的上司不會接受無法閱讀的報告書。同樣的,我到南藝進行籌建工作,在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開闢藝術專業教育的新領域 後,報到教育部的計畫書也不過數頁。我常常想,我比起後來籌備國家文教單位的年輕一代要幸運得多了,因為我得到部長們的充分信任,因此有運作上的自由,而 這種自由是成事的必要條件。

二、需要充足的經費
創造的過程在文化事業或產業上與在藝術上的最大不同在資金。事業或產業都是要花錢的,藝術則是藝術家個人的工作,只要有基本的生活費就可以了。古 人說「文窮而後工」,就是說文學與藝術的創作,越窮成就越高。原因很明白,窮苦的藝術家比較容易心無旁騖,把生命的意義放在創作上。他們不會為鑽營而花費 精神,為應付世間的人際俗事而浪費時間。孤寂與苦悶可以提升他們的心靈高度,使它們超越俗世的羈絆,而有所突破。可是在事業與產業上,要成事資金卻是不能 少的。

資金是與權力有關的。建築的業主很明白自己可以支配的財富,要在某樣建築上花多少錢,全在他的盤算之中。他的財務機密當然沒有理由告訴建築師,只 願告訴他準備了若干預算。同樣的,政府單位興建新屋先要通過預算的程序。可是要申請多少經費是首長的權力,而申請過程中的每一步驟都要首長的強力背書,否 則是很難通過的。

一般來說,金錢是成事的條件,人人都要爭取,靠機關首長對重要性的判斷來分配。而這種判斷就是在價值上的決策。所以擔當設計實務的人如果沒有權 力,就要有足夠的說服力,使首長做出有利的判斷。著名的建築師之有表現的自由,就是因為影響了業主的判斷,心甘情願的提供足夠的資金讓他去揮灑。所以我們 不妨說,充足的經費與說服的能力有關。而這種能力正是設計者的必要裝備。

我第一次聽到「說服力」這個字眼,是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當時我為工讀幫一位老師監工。有一次在工地遇到業主夫婦來察看,那位看上去是留學生的夫 人在聽過我說明之後問我,學校是否有教授說服的過程。我愣了一下,因為從來沒聽過,不知如何回答。她加了一句,建築師要學習如何爭取業務,應學習口才。當 年的成大,除了實務與工程課程外,連一門有關業務的課程都沒有,那是第一次聽到,學設計與政治一樣都需要辯才。

日後我從事實務,雖不事鑽營,但極重視讓業主了解設計的過程,特別是涉及到金錢的時候。

 民國七十年代,政府想到興建大型科學博物館,時機成熟後,教育部想要我去籌建第一座。當時的次長是老朋友,告訴我,建一座科學博物館等於建一所專科學校, 大約要七、八億預算。我聽到這裡就知道談不攏,原來教育部這樣看低博物館。他是指蓋校舍應花的錢。教育部這樣低調,還談什麼文化建設?部長一直慫恿我接 手,我只提出預算應有彈性的要求,他點頭了。

問題是,當時的教育部屬於弱勢機關,部長並未出席經建會,而經建會才是決定經費、通過計畫的最高單位。因此經建會就全靠我去說服了。記得在關鍵的 第二期審查案中,我採取的說服策略是「國際水準」,在經建會議中我只拋出一個問題:各位部長覺得今天我們要籌建科學博物館是否應以國際標準為目標呢?他們 沒有辦法否認,就等於為彈性的預算打開了大門。

掌握足夠的經費,有自由運用的權力,是設計實務成功的不二法門。

三、需要領導者有眼光
眼光是什麼?就是今天所聽到的願景,這是英文Vision的兩個說法。設計的實務可大可小,有些小到設計一個器物,比如一個茶杯;可以大到國家大 事,比如八八水災的善後之道。兩者都要有眼光,只是眼光代表的意義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大相同而已。它們兩者之共同特質是超越現況,追求更理想的境界。

這就要考驗設計者是否具有領導者的特質。在政治、商業等影響較大的領域中,我們通常稱在上者為領導人;設計界,包括廣義的規劃在內,與政商界領導 人應具有同樣的特質才成。一般說來,領導者之所以能領導,就是他能帶領大家向某一光明的目標前進,而這個目標是被領導者所無法看到的。所謂眼光或願景,指 的就是這個遙遠的目標。越是偉大的事業,目標越遠大,越不為一般人所掌握。設計實務通常指的是一般規模的專業,其目標通常也非跟隨者所可理解。

我在籌劃南藝的時候,心裡想要建立一所可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大學,在校園建設上,希望為國內校園建立典範。做為一個小小學院的領導者,我有沒有這個 眼光呢?這是我深自檢討的。我知道,南藝之設立對台灣藝術界的影響完全要看我閉上眼睛所看到的遠景,是否符合藝術界的需要。我很知道,台灣一定有比我更有 眼光的人可以做好這件事,所以一再向教育部懇辭。可是教育部真找不到別人,只好由我一試了。

我在籌劃初期幾乎花費全部精神去勾畫我的願景。我到全世界考察著名的藝術學院,就是要努力在想像中形成一個美麗的畫面,並沒有具體的設想建築的造 形,或設立的科系。我要做一個夢,要求教育部允許我實現這個夢想。我的籌備工作完成後,只能說差強人意,大體上與我的夢想是相合的。我盡了自己的責任,再 要求更多,就已出乎我能力之外了。

 不論是誰來領導一個設計實務的作業,一個共通的原則應該是「取法乎上」。要把標準放得高些,才能激勵自己與工作同仁力爭上游,促成社會的進步。設計是文明進步的基本力量,我們是不能妄自菲薄的。

最後我要指出政治人物的眼光是最難滿足我們所願的。一方面,民眾對他們要求有一個美麗而獨特的願景,以便理直氣壯的投票支持他們,另方面,卻要求 這個願景合乎我們的期待。富強康樂等一般性的遠景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所找到的常常是政治意識強烈的課題,因而遠離了願景的本意。為什麼民進黨到選舉時一再 以台灣獨立為主調呢?就是要標明這是他們努力的方向,請民眾支持。但這是否構成全國民眾都在期待的遠景呢?政治人物又有什麼眼光看到這是我們的未來呢?可 能都是沒有答案的。

政治性的議題與願景之間的差異在於能否在真實世界中實現。而設計式思考的要點之一是願景是可以實現的,因此選舉完畢就被忘掉的政治語言與設計實務眼光之間是不同類的。
 ====
 2008.12.27
這本書是漢寶德先生數十年來探討"中國建築與文化"之最用心力的佳作
可以說是成一家之言
2004年由台灣台北聯經出版
兩年之後 此書增收兩篇 發行簡體字版

中國建築文化講座》 作 者: 漢寶德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社 2006/2008 (硬)



内容简介:
中国人建屋为什么要建成那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形式?屋顶上为什么有曲线?为什么那么五颜六色?为什么用木材而不用砖石这些都是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与生活,比如知识分子怎样求得心灵的安顿,统治者怎样展示权力的 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凡此种种,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空间架构上;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 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 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予以修改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目录:

第一编 中国的建筑与文化
第一讲 建筑文化的基础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包装的原始文化
生命的建筑
人本的精神
务实的观念
结语
第二讲 自文化看中国建筑的三个段落
中国的古典时代
中世纪,佛教支配的时代
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时代
第三讲 中国人的空间观
单纯的文化
棒棒文化
轴线也是一个棒棒
平面文化
正负的空间观
第四讲 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
单与双
方与圆
简与繁
第五讲 文字、文学与建筑
价值的意会
语音暗示
形通意同
文学的空间意象
文学中的空间观念
第二编 认识中国建筑
第一讲 人生的建筑
宗教情绪淡薄
家族至上的观念
现世主义的生活
第二讲 自建筑看文化
建筑的空间
建筑的形式
建筑的结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