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許達然抽樣 ( 2010-2011)

1


Save
許達然集 [許達然著] 葉笛編
許 達然
2009
初版
13,146面 像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2


Save
許達然散文硏究 陳淑貞著
陳 淑貞
2006

399面 圖,像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3


Save
 許達然散文集;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2001
初版
209面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1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Highly relevant Highly relevant titles 條目 4-13
4


Save
海陸合鳴.詩心交融 2005高雄世界詩歌節詩選 Sea and land in poetic harmony the anthology of world poetry festival, Kaohsiung, Taiwan 2005 李魁賢,許達然譯

2005
初版
231面 像 27公分




完整記錄

2005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5


Save
懷念的風景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97

294面,彩色圖版[2]葉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97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6


Save
同情的理解 許達然著 T'ung ch'ing te li chieh
許 達然
1991

[7],171面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91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7


Save
台灣當代散文精選 一九四五-一九八八 許達然主編

1989

2册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8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8


Save
吐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86
再版
145面 21公分
1984 first edition---我的版本 2011/5/11再現/
題:獻給鄉土的父母

還有太多篇精彩的 是我2010年忽視的 譬如說"貨物崇拜 "(1979)
我在2011年還給一位美國的朋友說 他將cargo cult 翻譯成"拜物教" 不好



土は、『文』に「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段注に「吐土韵。釋名曰。土、吐也。吐萬物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上各本作下。誤。今依韵會正。地之上、謂平土面者也。土二橫當齊長。士字則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長相等。而下橫可隨意。今俗以下長爲土字。下短爲士字。無理。丨、物出形也。此所謂引而上行讀若?也。合二字象形爲會意。它魯切。廣韵引文字指歸曰。無。按文字指歸葢以無者它魯切。有者徒古切。田地主也。釋氏書國土必讀如杜是也。五部。凡土之屬皆从土。」とある。




一張口說許多話



一塊土養不同人





許多口吐在一塊土地上


感到 趕到 敢到 --散談台灣的散文1977/6/1 ---2年前我原以為是台大文學院的講稿 登在中外文學 許老師說"非也:
試驗難事的可實現性不拘形式 不擇手段


intrinsic/meta-criticism
走入走出
雜文
抒情文 (台灣 走進去 朱自清 徐志摩
小品文
遊記

方言和俗語
討海 頭路 顛倒(反而) 無采(可惜) 濫? (胡為)烏白講
牽手 掠準(以為) 刁工 (故意) 含眠 凍霜 (吝嗇)

(青瞑的若給人相命日子還可罔度....)
老舍例









完整記錄

198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9


Save
違章建築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86
第一版
92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0


Save
人行道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台北市 新地出版 錦德總經銷 民74[1985]
初版
[25],177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5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1


Save
水邊 許達然著 Shui pien
許 達然
1984
初版
5,185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4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2


Save
土 許達然撰
許 達然
1979
初版
[3],150面 19公分




很散文 土地撐著豐盈的詩意 恨土的大概是魚......
培養著 掙扎 成長著 奮鬥 很散文的 大地是不願高昇不甘毀滅的鳳凰 因為土





看竹的都算是詩人




完整記錄

197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3


Save
遠方 許達然撰
許 達然
1978

141面 19公分

許達然遠方 (台北:遠景1978/1982 141頁分"我我們"四輯末輯注解多為英文).此書可能是忠信等所談的版權.他引的法國史家密什萊40年苦心於法國史或許是他的台灣史三部曲之寫照。  此書前幾篇似乎是在東海時寫的

















本书为作者自选集,收散文六十一篇。包括:探索、人行道、山居者、冬的消息等.

常見字詞


許文雄 Wen-hsiung Hsu (許達然)
講座教授
聯絡地址:407 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人文大樓H427)
聯絡電話:04-23505386, 04-23590121#31309
E-MAIL : wen@thu.edu.tw
講授課程:歷史社會學、台灣社會史、19和20世紀歐洲思想和社會史、西方對中國和台灣文史論著研究、西方文明發展 、當代歐美史學論著 、世界史I(古代世界史)

專長與經歷: 歷史社會學、台灣社會史、中國社會史、十九和二十世紀歐洲社會和思想史、西方史學理論、文學社會學、當代文化理論、台灣文學史
Professor Emerit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B. A., Tunghai University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h. 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ostdoctoral Study (British History), Balliol College , Oxford University GRANT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aculty Research Grant, 1976-77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Grant, 1977-78
Fulbright Scholar, 1983-84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aculty Research Grant, 1994-95 PROFESSIONAL HONORS
Affiliated Member,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since 1979
Chair,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aiwan Literature, 1982-84
Coordinat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on Taiw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July 5-6, 1985; July 5-7, 1986
全國大專優秀青年, 1962
編委。聯合文學,自 1984 -
編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984--
評審。國家文藝基金會國家文學獎, 1997 ,2009
東海大學校友講座。歷史研究所,2001 年 5 月 21 日 - 6 月 11 日
評鑑。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年 5 月 28 日 - 29 日
評審。國科會人文組, 2002
吳德耀人文講座, 2002 年 5 月 1 - 2 日
東海大學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2006年11月27日
東海大學第七屆傑出校友, 2006 年 11 月
編委 。新地文學季刊, 2007-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榮譽會員,2008
評審主委。吳三連文學獎,2008
AWARDS
新新文藝獎, 1956
第一屆青年文藝獎──散文, 1965
金筆獎(文藝期刊聯誼會推薦), 1978
吳濁流文學獎, 1980
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 1998
吳三連文學獎, 2001
台灣新文學貢獻獎, 2005
98學年下學期開課明細:
課程 授課教師 修習系級 必選修別 學分 星期/節次 備 註
★4092 歷史社會學 許文雄 歷史碩1,2 選修 0 - 3 三/2,3,4 大三、大四可選

 
論著
WORKS IN WESTERN LANGUAGES
“Ch'ing Policies toward Taiwan .” 3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Conferenc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October 15-16, 1976.

“The Plaza and Chinese Arcades .” I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1949-74 .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6. Pp. 539-554.

“Wang Tan.” In Sung Biographies . Edited by Herbert Franke. Wiesbaden , W. Germany : Franz Steiner Verlag Gambh, 1976. Pp. 1147-1153.

“George Kerr. Formosa :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1, No. 5 (December, 1976): 1210.

“George William Carrington. Foreigners in Formosa , 1841-1874.”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 83, No. 4 (October, 1978): 1081-1082.
“Chi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Los Angeles , March 30 - April, 1979.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September 15-16, 1979.
“Chinese Poetry and Society in Taiwan , 1660-189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Foreign Languages, Atlanta , November 22-24, 1979.
“From an Unknown Island to a Chinese Frontier: Taiwan before 1683.” In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 Edited by Ronald Knapp. Honolulu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80. Pp. 3-29, 258-268.
“Frontie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order.” In China '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 Edited by Ronald Knapp. Honolulu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80. Pp. 87-105, 273-275.
“Alie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 1980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October 24-25, 1980.
“Abandoned Women as Metaphor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nual Meeting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Houston , December 27-30, 1980.
“The Triads in South China and Taiwan before 183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Toronto , March 13-15, 1981.
“Road and Matsu .” In Asian Modern Po e try . Tokyo : Modern Poetry Press, 1981. Pp. 60-61.
“The Triads and Their Ideology until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onference on the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ultural Beliefs and Social Divisions, La Casa de Maria, Montecito , California , August 20-26, 1981.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test in Chinese Poetr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1895-1945).”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aiwan Literature, Conference Room, Office of the De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ugust 25, 1984.
“Purism and Alienation in Taiwan Literature.”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urism: A Rhetoric Authentication, East-West Center , Hawaii , September 8-14, 1985.
“Communal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unghai Journal 29(1988): 149-168.
“Tragic Vision of Lucien Goldmann in the Fiction of Ch'en Ying-chen.” Conference on the Fiction and Non-fiction of Ch'en Ying-ch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August 4-6, 1988.
“ La Plaza et Arcades chinoises.” in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Taipei : Institut National de Traduction, 1989. Pp. 233-242.
“Purism and Alienation in Recent Taiwanese Fiction.” In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urism . Edited by Bjorn H. Jernud and Michael J. Shapiro. Berlin and New York : Mouton, 1989. Pp. 197-210.
“Anti-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hicago , April 5-8, 1990.
“Anti-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 1907-1916.”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 Vol. 25, No. 3, Modern China : Reform, Protest, and Revolution. Armonk , New York : M. E. Sharp, 1992. Pp. 72-93.
“Communal Strif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Qing Taiwan .”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September 23-25, 1994.
“Ch'ing Policies toward Taiwan , 1683-1895.” In Unbound Taiwan : Close-ups from a Distance . Edited by Marshall Johnson and Fred Chiu. Chicago :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4. Pp. 117-132, 192-198.
“UnvorschriftsmäBige Gebäude, Neunzeiler, Informationen.” Phönixbaum, Moderne Taiwanesische Lyrik. Bochum , Germany : Ruhr Universitat, 2000. Pp. 232-237.
“Popular Uprisings in Taiwan , 1683-1895.” YAM :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aiw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 of San Diego , Vol. 5, No. 3 (Autumn 2003): 3- 5 .
“Black-Faced Mazu.” Taiwan Literature 14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ta Barbara , 2004). Pp. 109-110.
“The Triads and Their Ideology up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 Brief History.” In Heterodoxy in Imperial China . Edited by Kwang-ching Liu and Richard Shek.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Pp. 323-364.
ENGLISH TRANSLATION
Sea and Land in Poetic Harmony . Kaohsiung :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Kaohsiung Municipal Government, 2005. 231 pp.
英文論著被譯成中文
  1. 〈一六八三年以前台灣的開發〉。葛小佳譯。《台灣研究集刊》。 1984 ﹒ 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141 - 159 。
  2. 〈清代台灣邊疆的社會組織與社會動亂〉。李祖基譯。《台灣研究集刊》。 1988 . 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94 - 104 。
  3. 〈十八-十九世紀的台灣社區組織〉。李祖基譯。《台灣研究集刊》。1989 ﹒ 2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42 - 50 。
  4. 〈當代台灣小說裡的異化〉。許玲英譯。《新地文學》。2卷3期(1990年4月)。頁169-183。
中文論著
  1.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裡的知識分子形象〉。《台灣文化》。第一期( 1987 年 9 月)。頁 59 - 65 。轉載在《四海》(北京)。第 6 期。頁 68 - 73 。
  2. 〈台灣文學和歷史〉。《新地文學》。 1 卷 1 期( 1990 年 4 月 5 日 )。頁 6 - 31 。
  3. 〈一九四九年以前台灣與大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地文學》。 1 卷 4期( 1990 年 10 月 5 日 )。頁 102 - 126 。
  4. 〈日據時期台灣散文〉。《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1994 年 11 月 25 日 - 27 日。 75  頁。
  5. 〈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3 期( 1996 年 7 月)。頁 1 - 81 。
  6. 〈從諺語看台灣史〉。《鼓聲雜誌》。 1 卷 1 期( 1979 年 9 月 6 日 )。頁 71 - 76 。 轉載在楊青矗編。 《台灣俗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1997 。頁 16 - 26 。
  7. 〈清朝台灣民變探討〉。台灣歷史學會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 1999 年。頁 41 - 211 。
  8. 〈清朝台灣社會動亂〉。《台灣歷史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1999 。頁 27 - 80 。
  9. 〈清朝台灣福佬客家衝突〉。《台灣歷史與文化(三)》。板橋︰稻鄉出 版社, 2000 。頁 47 - 123 。
  10.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 51 卷 2 期( 2000 年 6 月)。頁 57 - 133 。
  11. 〈林爽文起事和台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 19 卷 1 期( 2001 年秋季)。頁 95 - 150 , 300 。
  12.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社會變遷〉。《吳德耀人文講座》。東海大學。 2002年 5 月 1 日 。
  13. 〈疏離和抗議︰二十世紀台灣文學探討〉。《吳德耀人文講座》。東海大學。 2002 年 5 月 2 日 。
  14. 〈李魁賢詩的通感( Correspondences )〉。《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頁 121 - 142 。
  15. 〈「介入文學」( Litt é rature engag é e )︰日治時期台灣短篇小說量化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2002 。 65 頁。
  16. 〈清朝台灣最後的民變〉。《台灣歷史與文化》(六)。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3 。頁 67 - 102 。
  17.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福佬客家械鬥〉。蔣斌,何翠萍主編。《第三屆國際 漢學會議論文集,人類學組︰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 。頁 151 - 204 。
  18. 〈論葉笛散文〉。《文學台灣》。第 48 期( 2003 )。頁 180 - 202 。轉載在葉笛,《浮世繪》。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3 。頁, 1 - 32 。《葉笛全集》。台南︰國家文學館, 2007 。卷 3 ,頁 3 - 28 。
  19. 〈相看都討厭︰清朝統治者和台灣人民互相敵對的態度〉。《第七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 4 。 頁 1 - 2 8 。
  20. 〈楊逵小說裡知識分子的疏離〉。《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沙鹿︰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2004 。頁 1 - 25 。
  21. 〈道德經濟( Moral Economy )︰清朝台灣漢族起事一個導因的探討〉。王明蓀主編。《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4 。頁 37 - 73 。
  22. 〈存在主義和一九六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 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5 。頁 315 - 400 。
  23. 〈台灣結拜兄弟, 1600 - 1900 〉。《台灣歷史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5 。頁 49 - 124 。
  24. 〈清朝台灣文治和武治缺失的探討〉。《第八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5 。頁 1 - 39 。
  25. 〈二十世紀台灣短篇小說主體性的探討〉。《第二十七屆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手冊論文集》。 2005 。頁 15 - 73 。
  26.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變遷〉。《第九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原鄉社群、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研究與教學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5 。頁 1 - 58 。
  27. 〈清朝( 1683 - 1895 )台灣民間武備〉。《台灣社會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5 。頁 1 - 42 。
  28. 〈論葉笛的詩義和詩意〉。《文學台灣》。第 59 期( 2006 年 10 月)。頁 90 - 135 。
  29. <存在主義和一九六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和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6 。頁 315 - 400 。
  30. 〈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人口變遷〉。《台灣歷史和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6 。頁 1 - 25 。
  31. 〈六O、七O年代台灣社會和文學〉。《苦悶與蛻變︰六O、七O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頁 1 - 116 。
  32. 〈七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裡主體性的尋求〉。《苦悶與蛻變︰六O、七O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頁 411 - 494 。
  33. <總導讀>。《葉笛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00 7 。各卷。頁 5-41 。
  34. <論介入文學>。 《新地文學季刊》。第 1 期( 2007 年 9 月),頁 9--40 。
  35. <相反論述>。《新地文學季刊》。第5期(2008年9月),頁10-36。
  36. <葉笛的文學事業>。《新地文學季刊》。第5期(2008年9月),頁205-232。
  37. <論葉石濤一九六0年代短篇小說>。《新地文學季刊》。第七期(2009年3月),頁10-40。
中文論著被譯成日文
  1. 〈捕虜の島──陳千武著《猟女犯》の主題について〉。下村作次郎譯。《咿啞》特集。台灣文學(その2)24﹒25合併號。大阪。頁66-70。
中文書
  1. 《含淚的微笑》。台北︰野風出版社,1961。高雄︰大業書局,1965;第十一版,1970。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2。162頁。
  2. 《遠方》。高雄︰大業書局,1965;第十版,1970。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2。141頁。
  3. 《土》。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9。多版。150頁。
  4. 《水邊》。台北︰洪範書店,1984。184頁。
  5. 《吐》。台北︰林白出版社,1984,1986。145頁。
  6. 《人行道》。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5。177頁。
  7. 《違章建築》(詩集)。台北︰笠詩社,1986。92頁。
  8. 《防風林》。香港︰三聯書店,1986。143頁。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171頁。
  9. 《芝加哥的畢卡索》。許達然著。王晉民、莫文征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80頁。
  10. 《遠近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303頁。
  11. 《藝術家前》。香港、台灣與海外華文文學叢書之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156頁。
  12. 《海外寄來的花束》。百花散文叢書之一。范希文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9。224頁。
  13. 《同情的理解》。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1。171頁。
  14. 《四季內外》。范希文編。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290頁。
  15. 《許達然散文選》。海外華文散文叢書。范希文、紀秀榮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247頁。
  16. 《相思樹》。九十年代海外華文散文名作書系。古繼堂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山版社,1993。194頁。
  17. 《懷念的風景》。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7。294頁。
  18. 《素描許達然》。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208頁。
  19. 《台灣詩人選集:許達然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145頁。
  20. 《二十世紀台灣短篇小說史論》。台北︰遠流出版社。三校中。約700頁。
  21. 《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社會史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約450頁。
  22. 《台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約650-700頁。
  23. 《漢族族群械鬥和台灣社會,1683-189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
  24. (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二冊。590頁。
演講
  1.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Conference on Taiwan History.     Asilomar.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September 24-29, 1972.
  2. “Chinese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History Symposiu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6.
  3. 〈台灣文學的文學社會學探討〉。台灣大學文學週。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會議廳。1983年12月。
  4. 〈關於文學社會學〉。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文理學院。1984年春。
  5. 〈中國文學的文學社會學研究〉。東海大學文學院。茂榜廳。1984年5月28日。
  6. 〈西方歷史社會學〉。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及歷史研究所。1984年5月29日。
  7. 〈近代中國文學裡的人文社會〉。國際華文文藝營。星加坡聯合早報、聯合晚報主辦。星加坡。1987年5月29-6月3日。
  8. 〈從歷史看文學〉。聯合副刊主辦。台北聯合報大樓。1988年6月18日。
  9. 〈散文的創作與欣賞〉。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市政總署主辦。 市政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1995年8月23日-25日。
  10. 〈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 研究所。1996年8月16日。
  11. 〈從歷史研究到台灣關懷〉。東海大學歷史系。 2001 年 6 月 8 日 。
  12. “Keynote Speech︰Taiwan Studies i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sembly Hall, International Hous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une 28, 2002.
  13. 〈歷史和文學〉。東海大學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茂榜廳。2006年11月27日。
  14. 〈相反論述(Counter- discourse)裡的台灣文學〉。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會議室。2006年11月28日。
  15. <台灣人民造反(1683-1895)>。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7年12月3日。
  16. <二十世紀前半葉台灣人民的疏離>。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7年12月21日。
  17. <台灣族群衝突(1683-1895)>。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8年4月30日。
  18. <二十世紀台灣人民的相反論述>。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8年5月13日。
  19. <1945年以前台灣文史經典閱讀>。經典閱讀研討會。交通大學。2008年5月25日。
  20. <台灣人民反抗的傳統—林爽文起事(1787-1788)的歷史意義>。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系列講座。國立歷史博物館遵彭廳。2009年6月20日。
有關文學作品1.被評論;2.在台灣文學史的書裡被討論;3.被選入台灣、大陸、和海外各種文選,及台灣國中、高中、大學教科書;4.被譯成日、韓、英、 法、德文;以及5.訪談記錄的書目,參見陳淑貞著。《許達然散文研究》。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頁258-366。

【第七屆傑出校友】許文雄(許達然) 學長


best_07_1.jpg
【第七屆傑出校友】許文雄(許達然) 學長
許文雄:第四屆歷史系,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博士, 1969年起任教美國西北大學,現任該校亞非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及歷史系名譽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發表二十多篇英文論著;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研究 金、美國哲學會研究金、美國傅爾博萊特研究金、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研究金(兩次)等。以許達然為筆名發表十多本散文集(台灣九本、香港一本、大陸七本)、一 本詩集。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韓文;先後得新新文藝獎、第一屆青年文藝獎、金筆獎、吳濁流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台灣新文學貢 獻獎等。 1982-1984年被選為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會長。他的散文被編入台灣、大陸和海外多種文選,以及台灣國中、高中和大學教本。

  許達然(原名許文雄)台灣台南市人,是一位知名的台灣史學家與文學作家。以第一志願進入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在系上做了三年助教。以獎學金 到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獲碩士學位,美國芝加哥大學得到博士學位,1969年起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書,2003年退休。2002年5月曾回母校講吳德耀人文講 座,2005年11月又回東海大學擔任教學卓越計畫駐校專家,2006年獲選為第七屆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學長的學術專長是台灣史,尤其是台灣社會史和文化史。他一開始的興趣其實是西洋史,然而藍文徵教授的一番話讓學長轉變了興趣,他說:「以後你要 有一點成就的話,還是要研究中國歷史。」,「對於西洋史,我們只能教,要研究的話是比不過西洋人的。」學長想著,「我是台灣人,就研究台灣史吧。」他著重 社會科學的歷史研究。
  除了對歷史專業的鑽研之外,他一手寫學術論文,一手寫散文,兩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除學術著作的成就外學長在文學創作上的表現也深獲肯定,公認 他的散文創作翻新了台灣散文的傳統,開創散文紮根在本土的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社會評論他「創作結合知性與感性。突破中國散文抒懷為主的個人風格,提倡 散文亦是參與文學,使散文具有社會意識,擁抱時代---他的散文翻新台灣散文的傳統歷史,開創新天地。」曾獲「新新文藝獎」、第一屆「青年文藝獎」、「金 筆獎」、「吳濁流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與「台灣新文學貢獻獎」等。
  學長創作文字簡潔,受文法嚴謹的英文影響,他說「我寫作用字,嚴謹是不敢說,不過,至少覺得不必說的話就不說。」但卻又意象豐富,「語言是一種象徵,就儘可能讓它的意含多一點」,他的文字把台灣的土地、自然,和庶民生活的細節交錯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極為特殊的風格。
  學長的散文注重個人與群體關係,突破傳統散文抒懷為主的個人風格,他認為寫作散文,抒情是最容易的,難的反而是如何排除空靈與無病呻吟。許文雄 校友認為,散文應該駐紮其根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民眾現實中。透過他的散文,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到他的社會意識,體悟到他對時代、社會的憂患意識及親近社會的人 道主義關懷。
  他很懷念在東海教過他的師長,尤其感激歷史系楊紹震教授提攜之恩,王德昭教授指導他寫英文學士論文,藍文徵教授和黎烈文教授的教導,Dr. Lund借給他不少的英文書。
  學長對於在東海所得到的一切感謝萬分,美好的人事物點滴在心頭,豐富多元的通識教育、與同學們一起做的勞作教育,1964年聖誕節的溫馨聚餐、 與同窗好友一同創辦的【東海文學】雜誌,一切彷彿仍歷歷在目。許學長曾寫道「沿著含羞草,進入相思林,就擁來清新的香絲,撫我的頭,摸我的臉,還拍拍肩, 豪放起來甚至要抱。我彎下身軀要躲,樹以為我向它們鞠躬,輕柔挽著我,和山交換沉默。」
  許文雄學長慶幸在東海結識了人生的伴侶鄭夙娟女士,「我當助教時她大三,那時我們才開始做朋友,這也是為什麼東海是我最懷念的地方,不只在這邊唸書,而且找到我人生的另一半。」
  對有心從事文學創作或歷史研究的學弟們,學長建議「學歷史的,儘可能也學習其他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因為畢竟它們都是要被解釋的。談到美國大 學生,許教授以美國西北大學的為例,學生大多用功求學,上課前的readings都會預先讀完,以便在上課時討論,有不清楚或有意見時也都會主動提問,許 學長的研究室位在圖書館的書庫中,他總是看到學生們認真閱讀。
  在美國計畫寫的幾本書,有關台灣歷史的,包括台灣社會變遷、人民的起事和械鬥,台灣社會的衝突和組織,以及台灣文學史論等六本。因為「研究台灣並寫作,使我覺得我也在台灣」。
  深刻的人文情懷、東海的風、大度山的綠意,涵養著許達然教授從平凡的學子到卓爾的君子,但是走過的足跡不曾忘記,他仍心懷感恩,回顧過去,他不誇耀成就,只感謝從前,這樣謙虛的胸懷,值得我們學習。
【文/校園記者許馥穠 2007年4月】



Course Description for Fall 1997
COMP_LIT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Program 274-3: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Please scroll down to see all descriptions for this course.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Program B74-3-20: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structor: Wen-Hsiung Hsu
Office address: Room 348 Kresge Hall, 1880 Campus Dr., Evanston Campus 2209
Phone: 847-491-2768
E-mail: whs960@northwestern.edu
Office Hours: MW 4:00-5:00
Expected Enrollment: 40
COURSE DESCRIPTI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large measure reflects the writers'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society as well as national character. This course will trace the major tren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1910's. Before 1949 social realism was the prevalent theme in fiction and was perhaps best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of Lu Hsun, Lao She, and Pa Chin, authors whose writings we shall read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arter. We shall also consider the influences of nationalism, Western romanticism, symbolism, and modernism o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and poetry. Since 1949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largely become the literatur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of the people, while writers in Taiwan have continued to reflect the changing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s. At the end of the quarter we shall assess literature in the PRC and Taiwan to get a balanced view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REREQUISITES: No prerequisites; no knowledge of Chinese required.
TEACHING METHOD: A syllabus detailing the schedule of lectures and readings will be given to the class at its first meeting. The course will involve lectures and discussion.
EVALUATION METHOD: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 one mid-term, one take-home exam, and one short term paper (6-8 pages).
READING: Lu Hsun, Diary of a Madman
Lao She, Rickshaw
Pa Chin, Family
Joseph Lau, et. al. eds., 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Kai-yu Hsu, ed., 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FERENCES:
RESTRICTIONS: P/N is not allowed.
NOTE:


2011.5.17/2013.4.1



 楊青矗:「台詩三百首」,敦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呂秀蓮與許達然分別作序,全書,76+934=1010頁。
匯合成四百年台灣群體生活的史詩
    ──序         ◎  許達然
楊青矗花了六年多編選的三四一首台灣古典詩,書名《台詩三百首》,值得欣賞。
這 本書顯著的特色是將所選收的詩翻譯成為台語的「新詩」與原詩一一對照,原詩與譯詩都有台語正確讀法的注音,並注釋與賞析,給大家參考和欣賞。為了欣賞,他 在注釋、賞析和簡介作者時,都下了工夫;不僅摻入他個人的讀法,更收集各家意見。例如:在第九世紀施肩吾《島夷行》詩的分析裡,他提到梁嘉彬教授與眾不同 的考證。
這 本詩選含括的時間不僅較長而且作者籍貫也較廣。在時間上,從第九世紀到現在,主要從十七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而作者除了平埔族和漢族外,還有滿族和日本 人。他們有些是當官的。滿族有巡台御史六十七。在漢族中,有明末寧靖王朱術桂;清朝來台的官宦詩人也不少,文官像巡台御史夏之芳、教諭鄭兼才、劉家謀、同 知孫元衡、秋日覲、知縣周鍾瑄、黃家鼎、知府楊廷理、台灣道周凱、姚瑩,武官像參將阮蔡文、黃清泰、總兵劉明燈。也有來台灣旅遊的,如郁永河、梁啟超、尾 崎白水。女詩人林次湘、張寶蓮和陳黃金川都是台灣籍。不管是不是台灣籍,在台灣的時間長還是短,他們都寫出了對台灣的感情和觀察。
無論是五言或七言古體詩、律詩、還是絕句,選收在書裡的詩都與台灣本土有關(宜蘭詩人李望洋的《西行吟》是例外)。內容除了個人情懷、台灣的自然景觀外,還有集體記憶和社會群體生活。
集 體記憶所吟詠的詩有台灣歷史的發展。例如:盧若騰的《東都行》、洪斌的《戰澎湖》、藍鼎元的《偷渡人》、林豪的《招魂曲》。更有台灣籍詩人吳德功的《埔社 漢人村》、賴世觀《誌亂歌》、林疋《詠台灣獨立軍旗》、賴和《施琅墓道碑》、劉淵源《玉井弔古》,沈達夫《曹公圳》、林玉書《劫中餘筆》、楊守愚《遠眺》 等。他們都緬懷歷史的悲壯和人民的苦難。
社會生活包括原住民和漢族的。原住民的社會,除了平埔族自己歌唱敬祖、耕作及捕鹿外,漢族所描述的有沈光文、范咸、阮蔡文等寫出了平埔族婦女的勤勞和遭遇。黃叔璥的《詠半線》、柯培元的《熟番歌》、黃逢昶的《鹿港打鹿》等都述說平埔族的生活和悽慘情形。
所 選之詩寫台灣漢族社會生活的不少。在盧若騰、郁永河、藍鼎元、阮蔡文、劉家謀、林豪的觀察裡,展現社會的現實面貌。在地詩人陳輝、蔡廷蘭、陳肇興、林占 梅、洪繻(棄生)、吳德功等更獻出他們的關懷。其他台灣籍詩人的作品,像鄭用錫的《鳩毒》、李華的《草地人》、陳維英的《建醮偶感》、林朝崧(痴仙)的 《採茶歌》、陳瑚的《棄婦詞》、許廷崙的《羅漢腳》、蔡元亨的《曬鹽》、賴雨若的《丙午地震》、賴惠川的《死無棺木》以及蘇子傑的《養女淚》,也反映台灣 習俗與社會生活和婦女的悲苦。另外,來島上當官的,周鍾瑄的《北行紀》、宋永清的《渡淡水溪》、張湄的《牛車》、鄭兼才的《羅漢門莊》、烏竹芳的《蘭城中 元》、何徵的《台陽雜詠》以及旅居的梁成的詩,寫出了他們對台灣生活的觀感。
本選集以詩「重現」(re-present)台灣的歷史意識和社會內容,使台灣人民思考台灣歷史各種遭遇。德國詩人劇作家卜希特(Bertolt Brecht,1989-1956)認為「所有偉大的詩都有文獻價值」。既偉大又富文獻的詩常是史詩。有文獻價值的詩不一定都偉大,卻還可參考和欣賞。台灣仍然沒有詩人個別寫的史詩,但楊青矗編選的這些有參考和欣賞價值的舊詩,努力匯合傳統詩人的集體創作成為台灣史詩。
本文錄自「台詩三百首」〈台灣古典詩選台華雙語注音讀本〉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