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陆谷孙 著《余墨二集》

年前買的書
不料許多漢字竟是待查
它的英文可能有問題 待查
譬如說 he knows my number
辭典都收 get (or have) (someone's) number
  1. To determine or know someone's real character or motives.
關於張華 還可以補充
我無意中留有一份2002年的毛毛虫兒童哲學月刊
其中有內容是請L.C. 專家張兄去演講Alice

張兄這一翻譯演講讓我想起一些事
我喜歡香港翻譯學會選的fellows之辦法 似乎每人都必須翻譯一本名著
近來 中國大搞翻譯學 可能都是三流角色

昨天重翻(進書太多歸檔之後可能幾年後再見)陆谷孙 著《余墨二集》
此公採用"虛論"談翻譯

(此書可知復旦大學以前一hall 叫"登輝堂" 後來趕快改名
此公是老"愛國熱情主義者" 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同胞 竟然說"...分瑞典軍火販的遺..."這是"新"中國之嘴臉.
....)


作  者: 陆谷孙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2-1

内容简介

《二集》是初集的延展,同时反映出一个现象:创作效率迅猛提高。首先,只需将两集的内容在篇幅和时间跨度上粗作比较,就能证明作者近年事文之勤、文事之 盛:《余墨集》正文287页,跨约22.2年;《余墨二集》正文341页,跨约9.4年①。其次,就《二集》本身来看,宏观趋势是著述逐年倍增(请见次页 折线图
所示)。
  《余墨二集》篇幅比《一集》膨胀不少,原因之一是老之已至,敝帚自珍,巴不得把写过的文字,包括与正业有关而并非余墨 的,及早盘点搜辑;原因之二是作者生朱绩崧老弟是个有心人,又善于利用电脑为作者划定文档格式储存,免去寻检之劳,及至编辑成书,比之《一集》要容易得 多;原因之三是老友陈麦青不嫌弊车赢马,愿意再次出任责编玉成。人和相趋,同情相成,这个集子得见天日,作者感激不尽。
这个集子如有什么创新之处,那就是作者未去请出一位长辈来赐序,而是学生动笔,而且师生约定:序文付梓前一定不要作者过目,一定不要满篇谀辞,倒是希望多写学生眼中老师的缺点和弱点。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师生切偲,老幼怡怡。作者觉得这很有意义。
这个集子内容较多,自然也与近年来动笔较勤有关。动笔勤显然是因为感受多,但另一方面,作者觉得人越上年纪,对文字越有一种亲切的依恋和专注的痴迷,在天远月孤的伶俜时分尤其如此。但愿作者的这点体悟会传染给作者的学生,使他们也会热爱文字,热爱写作。

目录


自序
虚论篇
 学位论文:一次智力探索之旅(A Degree Thesis:An Intellectual odyssey)
 “哈姆雷特”的问题——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代序
 莎翁生辰考证
 埃及艳后打弹子?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主编感言
 从八爪章鱼到行李带
 新牛津,新英语——《新牛津英语词典》(外教社版)代序
 老蚌出新珠——《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英语版序
 涓涓不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序
附录 严复 《英华大辞典》序
 联词成组,方见功夫——《牛津英语搭配词典》(英汉双解版)代序
 并非词义的简单相加——英汉双解版《牛津英语习语词典》、《牛津短语动词词典》序
 《现代英语惯用法词典》序
 “易通”难通
附录 邓大任 葛传椝先生二三事
 关于英语教学的三点杂感
 英语挤压下的中文危机
 教,然后知困
 源文本的“征服者”?
 “老虎”下山!——Earl Woods《高尔夫之王——泰格·伍兹传》
 中译本代序
 美国也有位“金大侠”——《黑暗塔楼》中译本代序
 “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Sandr-a Cisneros《芒果街小屋》中译本代序
 “梦回愁对一灯昏”——Truman Capote《圣诞忆旧集》中译本代序
 小叙事,大颠覆——评介2008年美国新书《人体烬余》
 真有这等“痴人”?——一人一年读完21 730页的《大牛津》
 ……
履豨篇
嘶凤篇

Granta 77: What We Think of America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on the US provoked shock and pity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mingled with the sympathy was something harsher: anti-Americanism. It wasn't confined to the West Bank or Kabul. It could be heard in English country pubs, in the bars of Paris and Rome, the tea stalls of New Delhi. ‘Hubris’ was the general idea: in one opinion poll, two-thirds of the respondents outside the US agre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it was ‘good that Americans now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vulnerable’.

Is the US really so disliked? If so, why? In this issue twenty-four writers drawn from many countries describe the part America has played in their lives – for better or worse – and deliver their estimates of the good and the bad it has done as the world's suprem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wer.

List price: £10.99
Online price: £7.70
Add to basket

In this issue

Pankaj Mishra: Jihadis
J. M. Coetzee: Youth
Francis Spufford: The Habit
Thomas Dworzak: Autumn in Afghanistan
Blake Morrison: Have You Decided to Love Me Yet?
Ziauddin Sardar: Mecca

Plus: Episodes and Opinions from Twenty-Four Writers
Hanan al-Shaykh, Ian Baruma, Amit Chaudhuri, Haim Chertok, Aleksa Djilas, Ariel Dorfman, Benoît Duteurtre,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John Gray, Ramachandra Guha, Lu Gusum, James Hamilton-Paterson, Michael Ignatieff, Ivan Klíma, Doris Lessing, Yang Lian, David Malouf, Fintan O’Toole, Orhan Pamuk, Harold Pinter, Karim Raslan, Raja Shehadeh, Tara Bray Smith and Ahdaf Soueif.

虚论篇
  学位论文:一次智力探索之旅
一、论文写作的精神状态
  (一)一次智力探索之旅
奥德修斯(odysseus)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他是伊塞卡的国王,参与了特洛伊战争,然后设计了木马计,如果看过“The Trojan war”就会晓得这个故事。奥德修斯在希腊军队攻下特洛伊城以后,回国途中历经各种磨难,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不断探索,最后还是战胜艰险回到了故乡。同样, 你们经过了探索以后,也会回到你们应该去的地方,所以我用了odyssey这个词。说到写论文,我最害怕的是我的学生一听见说要写论文,马上头就胀了,觉 得“我现在开始要过苦日子了,我现在开始要‘咬子弹’(to bite the bullet),太难受了”。我说,对你们来讲,论文是非写不可的,不然的话,就不能毕业,就没有学位,而学位对你今后的职业又是如此重要,所以你非写不 可,这是一个不可不逾越的障碍。所以我现在比较怕我们在座的同学有这么一种思想:我好不容易在电大念了这么几年,要毕业了,这个无非就是我满师的时候必须 做的事情,算是满师汇报。如果是这样,你的态势离写论文的要求就太远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