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集的十七篇文章跨越三十年。艾布拉姆斯憑藉其深厚的古典理論修養、前沿的理論視野和精密的邏輯體系,與當代文學批評思潮中諸多最重要的進展展 開了精彩的論辯,包括“新批評”、“新新批評”、“新閱讀”、“芝加哥學派”、“新歷史主義”、“解構主義”等等。本書對西方文藝思潮作了一個全面的梳理 與總結,是繼《鏡與燈》之後,集艾布拉姆斯這位批評大師理論觀點之大成的力著。閱讀他的著作,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其學識的淵博精深,其思想的睿智鋒利,還能 欣賞他那氣勢磅礴而又行雲流水般的文風。
圖書目錄:第一部分批評理論的類型與應用
批評理論的類型與取向
藝術理論化何用?
關於維特根斯坦與文學批評的一點說明
相信與擱置不相信
第二部分文化史與批評史
文化史中的理性與想像
藝術本身:現代美學的社會學
從艾迪生到康德:當代美學與範例藝術
第三部分新批評與新新批評
《黎西達斯》的五種類型
《<黎西達斯>的五種類型》論餘
實證主義與新新批評
諾思羅普·弗萊的舭評的解剖》
第四部分以文行事:新閱讀諸理論
解構的天使
行為主義與解構主義
如何以文行事
理解與解構
關於近年批評理論的對話
索引
後記
---
現在可以簡單地談此書的翻譯
人名的翻譯不去找標準譯名 如 Titian /Mill 等
由於多人翻譯 將 norm 有時翻譯成規範 有時為模式 (這詞比較長常翻譯 pattern)
poem, poetry, poet 只翻譯成詩歌與詩人
有時候必須考慮常識
譬如說 a bristling of the skin, a precipitation of water. and a sensation like.....p.138
a precipitation of water 譯成 水對著眼睛澆來 p.164
這水其實是類淚水 通長常說法市是 "奪眶而出"
[U][C]生体の分泌[排出]液, 体液(涙・汗・尿・よだれ・羊水など)felicity 不可翻譯成
理智 felicity, felicitous即使在詩中 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while (p.163)
-----8/25
中文書的封面都會將書名錯寫成The Mirror and Lamp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
本書主要論述19世紀開頭的四十年間產生于英國的詩歌理論,其次也涉及其他主要的藝術形式。本書強調的是批評的一種共同走向,這就是我們特意選擇“浪漫主義”批評加以闡述的理由所在;但我相信,這樣做並不意味著忽視各類作家之間諸多重要的不同之處。這些作家關心的是詩歌和藝術的本質,有些探索其心理原由,有些研究其結構種類,有些探討其主要準則,有些則研究詩歌或藝術與人類所關注的另一些重大問題之間的關系。本書所討論的大部分是當時見解獨特、影響持久的批評家,而不是那些平庸的書評者,他們對一航讀者的影響更為直接,卻常常是短命的。
M.H.艾布拉姆斯是歐美現當代文學理論家中的大師級人物,20世紀30年代就讀于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後長期在康乃爾大學任教,任1916級英文榮體講座教授。艾布拉姆斯長期擔任不斷修訂、再版的《諾頓英國文學選讀》的總主編和浪漫主義分卷的主編,並有《文學術語詞典》、《自然的超自然主義︰浪漫主義文學中的傳統與革新》等。 |
中譯本序
序言
第一章 導論︰批評理論的總趨向
一 藝術批評的諸種從標
二 模仿說
三 實用說
四 表現說
五 客觀說
第二章 模仿與鏡子
一 藝術猶如鏡子
二 經驗主義理想中的模仿對象
三 超驗主義的理想
第三章 浪漫主義關于藝術和心靈的類比
一 關于“表現”的各種隱喻
二 情緒和詩歌對象
三 心靈比喻的變遷
第四章 詩歌和藝術的表現理論的發展
一 假如你要我哭
二 朗吉努斯及其信仰歌
三 原始語言和原始詩歌
四 作為詩歌規範的抒情詩
五 德國的表現說︰音樂詩
六 華茲華期、布萊爾和探索者
七 表現說與表現實踐
第五章 浪漫主義理論種種︰華茲華期與柯爾律治
第六章 浪漫主義理論諸家論︰雪萊、哈茲里特、基布爾及其他
第七章 文學創造中的心理學︰機械論與有機論
第八章 文學創造中的心理學︰無意識的天賦和有機體的生長
第九章 作為個性展示的文學
第十章 忠實于自然的標準︰羅曼司、神話和隱喻
第十一章 浪漫主義批評中的科學與詩歌
譯後記
校後記
作者简介
在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 ,1912- )算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个粉刷匠的儿子。他于1930年代考入哈佛大学,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文学专业时,艾布拉姆斯说:“因为当时(大萧条时期)其他专业都找不到工作,我想我至少可以做我喜欢的文学同时忍受饥饿,而不是忍受饥饿的同时做我不喜欢的工作。”(there weren't jobs in any other profession, so I thought I might as well enjoy starving, instead of starving while doing something I didn't enjoy.")在哈佛的四年里,他受到“哈佛文学史学派”的严格训练,1934《镜与灯》
年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亨利奖学金(Henry fellowship ),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I.A.理查兹,后于194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这种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就是那本经过不断修改扩充并在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镜与灯》 。 艾布拉姆斯毕业后长期在康乃尔大学任教,现任1916级英文荣休讲座教授 (Class of 1916 Professor of English Emeritus)。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了《镜与灯》外,还有《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新》 (Natural Supernaturalism: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in Romantic Literature, 1971), 《相似的微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论集》 (The Correspondent Breeze: Essays on English Romanticism, 1984), 《探讨文本:批评和批评理论文集》 (Doing Things with Texts: 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1989), 《文学术语词典》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957)等。此外他还长期担任不断修订、扩充、再版的权威性《诺顿英国文学选读》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的总主编和浪漫主义分卷的主编,这套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不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国家大学的文学学生的必读教科书,同时也是非英语国家专攻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 主要论述19世纪开头的四十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其次也涉及其他主要艺术形式。该书强调的是批评的一种共同走向,这就是特意选择“浪漫主义”批评加以阐述的理由所在。虽然该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另外,艾布拉姆斯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四大要素的理论,即(1)作品(work)(2)宇宙(universe)(3)作家(artist)(4)读者(audience)。 此外,该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批评蕴含着多样化中的统一性。 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研究方法是类比法。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理论可以在整体上分为四大类: 摹仿理论(Mimetic Theories):关注于作品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实用理论(Pragmatic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表现理论(Expressive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客观理论(Objective Theories):关注于文本细读 坦率地批评了当时西方文艺批评界的通行方法:“直到几十年以前,现代美学对美学问题的探讨都是依据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而不考虑艺术与外界自然、与欣赏者、与作品的内在要求的关系。” 艾布拉姆斯既不同于那些仅擅长于文本阅读的“实用批评家”,同时也不赞成专事纯理论演绎的“元批评家”,他在骨子里仍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或者是一位类似(他的学术同行)诺思洛普·弗莱和(他的学生)哈罗德·布鲁姆那样的具有诗人气质的理论家。因此阅读他的著作,我们一方面能感到他学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又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同时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镜与灯》就属于这样一类理论著作。关于《镜与灯》的隐喻意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明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这两个隐喻以及其他各种隐喻不论是用于文学批评,还是用于诗歌创作,我都试图予以同样认真的对待,因为不管是在批评中还是在诗歌中,使用隐喻的目的尽管不同,其作用却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用镜子充当比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艾布拉姆斯的这种比喻已经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传统连接了起来,对于我们完整地理解西方文论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艾氏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 毫无疑问,崇尚现实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们尤其重视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也即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而实际上,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甚至现代主义作品或者后现代主义作品,都无法脱离对世界的自然主义式的或突出典型意义的或反讽的或荒诞的或夸张的反映,只是分别具有这些创作倾向的作家对世界的真实性的强调有所不同罢了,有人侧重的是作家头脑中设计的真实,也有人则强调折射在作品中的客观的贴近自然本来面目的真实,更有人干脆就宣扬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二自然”。本书所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所侧重的就是这最后一种美学倾向。甚至唯美主义的反真实观(即王尔德所谓的“一切小说都是谎言”说)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作品何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态度。 在这四大要素中,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作者讨论的重点,因为这正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特色,因此崇尚浪漫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很容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轻易地窥见其作者的身影、性格、文风和气质,也即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所常所的“文如其人”。在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由于深受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及其作品的影响,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批评家也特别强调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机,甚至公然声称创造性作家就是一个“白日梦者”,所有艺术“都具有精神病的性质”,这恐怕与他们十分看中文学作品与其作者的密切关系。,因此艾布拉姆斯的这四大要素后来经过比较文学学者刘若愚和叶维廉的修正和发展后又广为运用于中西比较文学和文论中,影响了不少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镜与灯》虽然主要讨论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它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他对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讨论,这种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也即宇宙、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使得初步涉猎西方文论领域者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演变、流派纷争以及其当今现状很快就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无疑是作品,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这同时也是他为什么要与解构主义的元批评方法进行论战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所侧重的也恰恰是其与作品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 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致力于表现纯粹个人情感和美学理想的抒情诗类作品所侧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里,文学作品被当成自满自足的封闭的客体,似乎与外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作家的创作几乎是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评界风行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家当作反复细读的“文本”。 这种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模式后来被结构主义批评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极致而受到各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拨。而作为主张批评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艾布拉姆斯则同时兼顾了批评的各种因素,当然这也正是他能和各批评流派进行对话但他本人的批评倾向则不那么鲜明的原因所在。 至于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这在早期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颇受重视,但强调批评过程中读者的作用并将其推向极致则是20世纪后半叶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一大功劳。在后现代主义文论那里,读者本人有着对文本的能动的甚至创造性的解释权,而一部未经读者-欣赏者阅读欣赏的作品只能算是一个由语言符号编织起来的“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解释它的意义的建构才能得到完成,因此读者-欣赏者的参与实际上便形成了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虽然艾布拉姆提出这一关系时接受美学尚未在理论界崛起,但他的理论前瞻性却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所证实。这也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镜与灯》仍然未成为“明日黄花”的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镜与灯》的出版,为浪漫主义文论的研究树立了一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丰碑。可以说,和作者同时代的诺思洛普·弗莱以及后来的保罗·德曼和哈罗德·布鲁姆等致力于浪漫主义研究的文论大师都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本书,或者直接从中受到启发。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作者凭着自己对古今文论发展的了如指掌,从纵的历时方面也对历史上和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给予了颇为恰当的归纳:模仿说,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文论所要追求的崇高审美理想,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论孜孜追求的目标;实用说,往往强调艺术的直接教益性功用,这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被推到了极致,后来又在注重读者作用的批评流派那里得到进一步弘扬;表现说,则是本书着重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方面;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可以说,艾布拉姆斯的这种宏观的总结是相当全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