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廖修平──版畫師傅 (作者:黃小燕 ),台湾美術院,「いま、台湾」展


廖修平(MT0006)──版畫師傅
類別: 藝術‧攝影‧展覽>藝術大師系列
叢書系列:藝術大師系列
作者:黃小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13日
定價: 250 元  售價: 212元
俱樂部會員價:195元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571329762


書摘 1

序章

修平念中學時,
我們家也比較寬裕了,
他有天分,
中學時參加台陽美展就入選,
讓我感到很欣慰。
修平要學畫,
我不反對,
因為每個人有他自己獨特的才能。
──廖欽福
.童年憶往

1945 年 8 月 15 日,二次大戰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才正式結束;而在這之前的 9 年,也就是 1936 年的 9 月 2 日,廖修平出生於台北市建國南路的農家,五年後舉家遷至萬華,就住在龍山寺附近。那時,已稍懂人事的廖修平及家人,最好的鄰居便是對面這座遠近馳名的廟宇 —龍山寺。

廖修平上有一位大姊,兄弟共九個,他排行老四,從小家人就喊他的小名「阿ㄏㄟˋ」(阿平)。

父親廖欽福是個佃農的小孩,努力、刻苦、正派,畢業於台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工商)。在那個年代,台灣小孩能念到如此高的學歷,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一個農家 子弟,因此除了努力之外,別無他法。現在來看,廖氏家族的企業雖然如此龐大,殊不知這是廖父從一位插秧的小孩,一步一步、胼手胝足地經營而來。其實,從日 據時代一直到光復初期,台灣只有極少數的地主或有錢人,而絕大多數人都是貧窮的,根本還沒有所謂的貧富之分。

廖父白手起家,初創事業,廖母維持家計,張羅浩繁十指。據廖修平回憶,母親經常自萬華帶領他們到建國南路老家看祖母、幫忙農事,因為他們年紀小,不能不照顧,得全部隨行。於是前胸抱一個,後背揹一個,空餘的手還得再牽一個,就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

小時候因為孩子多,父親又在外頭打拚,於是大家都跟母親比較親。睡覺時,母親兩旁睡的是年紀較小的弟弟,排行老四的廖修平很想嗅聞母親身上的氣息,因此當大家都直直的睡在榻榻米上時,他會滾到母親頭上,橫著睡,直到碰到母親的髮絲,才安心入眠。

由於父母給予的教養,使得廖家兄弟個個出類拔萃。但孩子那麼多,管教起來難免會有「鞭長莫及」之時。所以,廖家兄弟是大哥最大,所謂長兄如父;然後一個帶 一個,一個管一個。小時候,上有兄長管教,又要做弟弟們的榜樣,廖修平說根本無法、也沒有機會「叛逆」。又因為都是男孩子,一不聽話,哥哥們極有可能一巴 掌就甩了過來,但是,如果在外面受到欺負,會出面保護他的也是兄弟們。

.勤勞節儉的母親

母親年輕時就從未停止過勞動,光是洗孩子們的尿布就很可怕了,更何況粗細活都得親力親為;也許也因為年輕時不斷勞動的緣故吧,廖母現在都已九十三歲了,身 體依然健朗。廖修平感念的說,記得以前,母親一定先將家中小孩全部梳洗完畢,自己才最後一個洗澡。直至現在,每回孩子們回家團聚,她仍堅持自己上街買菜, 有時一週二、三次,上街買拜拜用的供品;有時天氣放晴了,母親還會自己去洗被單、曬被單。也因為有這樣勤勞又節儉的好習慣及身教,讓廖家兄弟從小就習於做 家事,而且也養成節儉的習慣,不做無謂的交際。

父親是嚴厲的,也是一切都自己來,並時時告誡子女「勤能補拙,待人以誠」。最令人嘆服的一點是:父親能記得自己學生時代所有老師的名字。因為他總是存著一顆感恩的心。這也是他們那一代對教育者賦予的崇高敬意。

吃苦耐勞,是當時台灣子弟想要出頭天的唯一法則。廖修平說起當時的嘉南大圳,以及現在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建設,所有的工程人員清一色都是日本人,只有父 親是極少數的台灣技術人員;也因為前有篳路藍縷的開墾建設,後世子孫才能享有方便美好的未來。以前這些工作人員的宿舍,現在已改建成「九族文化村了。」

套一句現代用語,廖父是標準的完美主義者、工作狂,而廖母則是個急性子,而且事必躬親,這種個性很自然的遺傳到廖修平的骨血裡。

.一絲不茍的父親

每天傍晚時分,廖修平的父親廖欽福都會在福華飯店大廳裡到處巡巡看看,例如餐桌、椅子是否對準地線、擺放整齊,燈是否明亮……,若有紙屑、煙蒂,他也會隨 手撿起來。就是這樣一絲不苟,即使是芝麻小事也絕不馬虎的態度,逐漸建立起本土最大飯店的聲譽。走進員工的閱覽室,如果是爬樓梯的話,明顯的可以注意到每 一個階梯除了真材實料之外,一定規矩整齊,沒有花俏繁複的設計,注重的是提供安全使用的「實在」。唯一可能被抱怨的,就是女廁的地板實在是太乾淨了,簡直 「光可鑑人」,頗令人尷尬。現在飯店裡大部分繁重的工作,都是廖家大家長與大哥在主持,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廖家的指揮工作室仍舊是一間不起眼的樸素小平 房。

廖修平一直自謙是個不聰明的小孩,小時候也是糊里糊塗就抽高長大。1944 年,廖修平 8 歲,就讀北師附小,因為當時美軍大舉轟炸尚為日本屬地的台灣,迫使他們舉家遷往雲林虎尾,以躲避戰爭。台北城出生的小孩搬到鄉下,仍不知天高地厚的爬樹、 抓蝦、打彈珠、灌蟋蟀。當時,台灣仍以農地居多,連台北市也都還是稻田遍植,現今的新生南路當時還是一條小溪呢,所以都市小孩跟鄉下小孩其實並沒有什麼差 別。小時候,似乎也不會有什麼物質欲望,只是專心讀書、專心玩耍,身上穿的白襯衫,都是家中年紀較大的兄長一個一個傳下來的,能有一件哥哥的衣服穿,就令 人覺得心滿意足了。

1947 年 2 月 27 日,大稻埕發生警民衝突,之後演變成為著名的二二八事件。此時,廖修平全家也已由南往北遷,住在台北市懷寧街,即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的音樂台後面。除 了「二二八」,記憶中,廖修平也曾因為一時好奇,擠在人群裡觀看在西門水門邊路邊行刑的現場。當時,軍方將一些強盜犯強押到公共場合,據說是槍斃給台灣人 看,以殺雞儆猴。目睹這種血腥場面,令當時的廖修平非常震驚,因此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戰爭與血腥,是那一代人童年、少年的最大印象。能從戰亂裡走到太平盛世,及至對人事能逐漸知覺、分析與反省,這些生命歷程與往後的思考模式,是我們這些戰後出生的後生晚輩,所遠遠不能相及的。

專訪廖欽福老先生

廖欽福:

──我出生於 1907 年,是佃農子弟,家裡生活環境清苦,18 歲的時候出業。修平出生時是昭和 11 年(1936)。昭和 8 年時,我曾到滿州(中國東北)工作 1 年,後來因為我的父親過世,才自滿州返台,母親便不再讓我去東北,所以隔年我就在營造廠工作。也恰好本身是學土木技術,到營造廠正好可以發揮能力,做了 4 年後就升上代理頭家,相當於現在我們所稱的總經理。

──廖家從 200 年前就在台灣落地生根,後來我的祖父到台北來耕耘兩甲地。我父親有三兄弟,大伯最有學問,但不幸早逝;二伯後來去給人家蓋房子;父親則務農耕種。我自己則 因長年在外工作打拚,覺得很對不起子女,似乎總是不在家,不能好好照顧他們,還好孩子們都很乖,從不需要我去打罵,很自律。比較起來,我的妻子就非常辛 苦。我們第一個女兒以及接下來的九兄弟,沒有一個喝牛奶,全靠他們的母親親自哺育。不過,天公疼我,說起來不好意思,我自己頭腦不錯,所以孩子們的頭腦也 好,又肯上進,不需要我們來操心。

──修平念中學時,我們家也比較寬裕了,他有天分,中學時參加台陽美展就入選,讓我感到很欣慰。修平要學畫,我不反對,因為每個人有他自己獨特的才能。我的妻子也鼓勵他,只是,畫畫跟其他行業比起來會比較辛苦就是了。

──我喜歡修平的油畫,尤其是以風景為題材的。後來他又做版畫,因為我想「美術」可以給人欣賞,讓空間更有氣氛,藉此美化人生。修平告訴我,版畫可以讓同一個版印製幾十張,那麼就可以讓更多人欣賞了。

──我的孩子們都很用功、上進;其實,我自己也是如此,再辛苦我們都可以熬過來。以前我常想,再苦,也是種田人,而且我的父母總告訴我們,出生就歹命,這 是上天的安排,所以一定要努力才能出頭天。以前人也常說,錢若不是流汗得來的,是留不住的。現在,事實上我大可在物質上過著大家認定的「享受」標準,但因 為多年來的習慣,仍一直過得樸素簡單,反而讓人更舒服自在。或許,許多人會認為我今天算是很成功了,但那都是靠一點一滴打拚得來的。我想,實力很重要,然 後要對人好,不佔別人便宜,就可以達到人和。再加上用功、認分與凡事不計較,才能自助而後天助。

(註:廖欽福先生創建福華飯店,現為該飯店的負責人)
書摘 2

第六章 最愛的土地——台灣

飄洋過海多年,
走過許多國家,
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廖修平告訴學生,
要多關心家鄉的事,
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
才能站穩腳步,
邁向國際藝壇。

.鼓勵年輕人走出去

經常在外旅行的人,總是很容易從每個國家的建築、景致、食物以及空氣中,嗅出屬於該地的文化背景及生活形態。

如同我們踏上歐洲土地,綿延的平原、舒緩的情調,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塊在地球上生存了許久的古老平原,即使山勢也是壯觀遼闊居多,卻缺乏初生的稜角。美國則 更大更開闊,無盡的沙漠和草原,公路貫穿東、西兩岸,就像文明的臍帶,可以有紐約的高度繁榮,也可能從貧瘠中造就拉斯維加斯的沙漠風情。日本則是個規矩嚴 謹的國家,東京城街巷散溢的燒烤香氣,便像洩露的春心,在空氣中蕩漾……。

而台灣,地理上是凹凸有致,人文背景則是風情萬種吧。廖修平用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關愛這塊土地上為藝術搏命的族群。例如,他對文化政策的直言不諱,卯足全力將版畫傳授給下一代。他說,台灣人的個性就是純樸、憨直、含蓄、打拚、不認輸。

在藝術的領域裡,廖修平認為他們那一代的人,是從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事繪畫工作,實在是莫大的幸福。所以現今已六十三歲的他仍不停的創作,並且不只限於版畫、水彩、壓克力、油畫、噴修、雕塑等,甚至也練起毛筆來。

而世紀末,許多所謂的 Y 世代引領青少年次文化,變成流行指標,藝術逐漸走入關心市場、窺探奇人異事或傳奇性的八卦新聞裡。但,不可否認,真正執著追尋藝術真理的,還是大有人在, 只是價值觀改變了。因為時代不同,資訊取得的方式也大相逕庭。譬如,有了網際網路,坐在家中的電腦桌前,就可以瀏覽全世界。但是,廖修平仍然鼓勵年輕人要 出去看看,因為電腦螢幕畢竟與真實情況相差許多。

飄洋過海多年,走過許多國家,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廖修平告訴學生,要多關心家鄉的事,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和專注,才能站穩腳步,邁向國際藝壇。

.台灣的策展人

台灣的藝術生態本來就充斥著多元化的體質,解嚴後,「官方品味」所展覽的作品更充斥著許多「性」與「暴力」的因子。曾經壓抑、禁忌的題材,一時之間有如猛虎出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應是有所自覺的時候了。

現在,藝術圈廣泛傳達「策展人時代來臨」的觀念,廖修平強調,策展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台灣人」的立場,語文則是打開通路的第一要件。藝術批評也是,如同樂評一樣,靠的都是真才實學,譬如,日本《朝日新聞》的編審,同時也是大學教授。

廖修平認為,台灣的策展人(尤其是策劃國際性展覽)至少必須具備與他國之間流利的溝通能力。因此他建議,可以由各學術、基金會出資,讓有心的策展人或藝評家到國外實務進修,這樣除了可以累積人脈資源外,也能拓展國際觀。
當然,教授藝術的老師們,如果有機會,亦得再教育、再進修,因為現在重要的是傳授藝術,而不單只是教導「技術」。廖修平又以其親身的感受補充說,可惜台灣的價值判斷往往以「學歷」掛帥,然而事實上,「研究」才是一個漫長而實在的課題。

.本土的欲望及夢想

……「許多年輕人出國留學,返台後反而一味的以西方眼光來批判自己,何必呢!」

……「藝術創作如果一味順應潮流,變成只是出國展而做的作品,同為迷失。」

……「做『本土』就將畫變得很『保守』或『土』,這也是一種誤解。」

廖修平說,其實藝術表現與當地的國家氣質雷同,例如:法國人喜歡中間色調,你看它從建築、灰鴿子屋頂、舊牆及人民的戀古癖裡,都可窺見一二;美國因為沒有 文化包袱,所以比較商業掛帥,因此當時普普藝術可以張揚盛行,塑膠、霓虹、尼龍等各種材質、媚俗樣貌,應有盡有;挪威則終年清冷,半年白亮、半年陰暗,所 以作品變得較為神經質,這也是有跡可循的;日本人則造型極簡,呈現素雅乾淨的色彩。

廖修平有一系列作品,充滿民間或民俗的圖騰,在對稱的構圖裡,以黑、紅、金等強烈色彩表達。因為在台灣長大,氣候溼熱,自然色系生猛,而且寺廟林立,已成 為民間信仰及精神寄託所在,圖騰的引用,亦是順勢推舟的反映。廖修平說,以前在巴黎還壓抑不敢嘗試的,在美國就可以變得很大膽。每個土地上的裝置物不同, 自然創作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然而,美術真的無法恢復以往的純度嗎?「錢」與「權」是不是逐漸左右了「美術」的觀念?廖修平舉了台灣電視豐胸及瘦身的廣告為例,這些商品廣告往往以華麗 取勝,很浮面,間接透露出人的深層欲望。但是,欲望並不等於夢想,因為夢想並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可以努力去實現它的。如何做出好的作品,是每個藝術家的夢 想,而非功成名就的權力欲望,如同能夠譜出好的樂音一般,除了必備的基礎之外,發自內心真實而誠懇的聲音,就是令人激賞的藝術作品。

書摘 2

第六章 最愛的土地——台灣

飄洋過海多年,
走過許多國家,
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廖修平告訴學生,
要多關心家鄉的事,
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
才能站穩腳步,
邁向國際藝壇。

.鼓勵年輕人走出去

經常在外旅行的人,總是很容易從每個國家的建築、景致、食物以及空氣中,嗅出屬於該地的文化背景及生活形態。

如同我們踏上歐洲土地,綿延的平原、舒緩的情調,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塊在地球上生存了許久的古老平原,即使山勢也是壯觀遼闊居多,卻缺乏初生的稜角。美國則 更大更開闊,無盡的沙漠和草原,公路貫穿東、西兩岸,就像文明的臍帶,可以有紐約的高度繁榮,也可能從貧瘠中造就拉斯維加斯的沙漠風情。日本則是個規矩嚴 謹的國家,東京城街巷散溢的燒烤香氣,便像洩露的春心,在空氣中蕩漾……。

而台灣,地理上是凹凸有致,人文背景則是風情萬種吧。廖修平用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關愛這塊土地上為藝術搏命的族群。例如,他對文化政策的直言不諱,卯足全力將版畫傳授給下一代。他說,台灣人的個性就是純樸、憨直、含蓄、打拚、不認輸。

在藝術的領域裡,廖修平認為他們那一代的人,是從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事繪畫工作,實在是莫大的幸福。所以現今已六十三歲的他仍不停的創作,並且不只限於版畫、水彩、壓克力、油畫、噴修、雕塑等,甚至也練起毛筆來。

而世紀末,許多所謂的 Y 世代引領青少年次文化,變成流行指標,藝術逐漸走入關心市場、窺探奇人異事或傳奇性的八卦新聞裡。但,不可否認,真正執著追尋藝術真理的,還是大有人在, 只是價值觀改變了。因為時代不同,資訊取得的方式也大相逕庭。譬如,有了網際網路,坐在家中的電腦桌前,就可以瀏覽全世界。但是,廖修平仍然鼓勵年輕人要 出去看看,因為電腦螢幕畢竟與真實情況相差許多。

飄洋過海多年,走過許多國家,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廖修平告訴學生,要多關心家鄉的事,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和專注,才能站穩腳步,邁向國際藝壇。

.台灣的策展人

台灣的藝術生態本來就充斥著多元化的體質,解嚴後,「官方品味」所展覽的作品更充斥著許多「性」與「暴力」的因子。曾經壓抑、禁忌的題材,一時之間有如猛虎出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應是有所自覺的時候了。

現在,藝術圈廣泛傳達「策展人時代來臨」的觀念,廖修平強調,策展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台灣人」的立場,語文則是打開通路的第一要件。藝術批評也是,如同樂評一樣,靠的都是真才實學,譬如,日本《朝日新聞》的編審,同時也是大學教授。

廖修平認為,台灣的策展人(尤其是策劃國際性展覽)至少必須具備與他國之間流利的溝通能力。因此他建議,可以由各學術、基金會出資,讓有心的策展人或藝評家到國外實務進修,這樣除了可以累積人脈資源外,也能拓展國際觀。
當然,教授藝術的老師們,如果有機會,亦得再教育、再進修,因為現在重要的是傳授藝術,而不單只是教導「技術」。廖修平又以其親身的感受補充說,可惜台灣的價值判斷往往以「學歷」掛帥,然而事實上,「研究」才是一個漫長而實在的課題。

.本土的欲望及夢想

……「許多年輕人出國留學,返台後反而一味的以西方眼光來批判自己,何必呢!」

……「藝術創作如果一味順應潮流,變成只是出國展而做的作品,同為迷失。」

……「做『本土』就將畫變得很『保守』或『土』,這也是一種誤解。」

廖修平說,其實藝術表現與當地的國家氣質雷同,例如:法國人喜歡中間色調,你看它從建築、灰鴿子屋頂、舊牆及人民的戀古癖裡,都可窺見一二;美國因為沒有 文化包袱,所以比較商業掛帥,因此當時普普藝術可以張揚盛行,塑膠、霓虹、尼龍等各種材質、媚俗樣貌,應有盡有;挪威則終年清冷,半年白亮、半年陰暗,所 以作品變得較為神經質,這也是有跡可循的;日本人則造型極簡,呈現素雅乾淨的色彩。

廖修平有一系列作品,充滿民間或民俗的圖騰,在對稱的構圖裡,以黑、紅、金等強烈色彩表達。因為在台灣長大,氣候溼熱,自然色系生猛,而且寺廟林立,已成 為民間信仰及精神寄託所在,圖騰的引用,亦是順勢推舟的反映。廖修平說,以前在巴黎還壓抑不敢嘗試的,在美國就可以變得很大膽。每個土地上的裝置物不同, 自然創作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然而,美術真的無法恢復以往的純度嗎?「錢」與「權」是不是逐漸左右了「美術」的觀念?廖修平舉了台灣電視豐胸及瘦身的廣告為例,這些商品廣告往往以華麗 取勝,很浮面,間接透露出人的深層欲望。但是,欲望並不等於夢想,因為夢想並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可以努力去實現它的。如何做出好的作品,是每個藝術家的夢 想,而非功成名就的權力欲望,如同能夠譜出好的樂音一般,除了必備的基礎之外,發自內心真實而誠懇的聲音,就是令人激賞的藝術作品。


*****


 台湾の多彩な現代美術を紹介する「いま、台湾」展(読売新聞社など主催)の開会式が8日、渋谷区立松濤美術館で行われ、来日した廖修平りょうしゅうへい・台湾美術院院長などが出席した。


 油彩、版画、デザイン、書など台湾を代表する台湾美術院のアーティスト20人の作品を展示。女優のジュディ・オングさんの版画も特別出品されている。

 9月21日まで。問い合わせは同館(03・3465・9421)へ。


心繫高雄 翁倩玉將出席募款活動
日本東京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舉辦的「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明天登場,今天辦開幕典禮。日本明星、版畫家翁倩玉會後表示,她明天將出席在台灣為高雄氣爆事件募款活動。
「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展出台灣美術院院士20人47件作品,及特別展出台灣著名書畫家鄭善禧的4件書法和活躍於日本的版畫家翁倩玉的3件版畫。今天下午舉行開幕典禮時,主持人首先表示為日前的復興航空空難及高雄氣爆事件默哀。
翁倩玉參加開幕典禮後表示,她一直希望台日的交流會愈來愈深、愈好,這項美術展是個好機會。
她表示,趕著回台灣,因為明天白天有個活動,明晚要參加募款的節目,台灣眾多媒體要合作幫高雄。她要帶著1幅版畫回台參加義賣。
她說:「高雄的朋友,我這次在日本看到了報導很心痛,我父母也是住高雄的,他們住在郊外,沒受到直接的影響,不過我的很多親戚都住高雄,所以這次我實在是忍不住,打電話給台灣朋友說,我要參加(募款),幫我的故鄉」、「我希望大家能走過很難走過的這條路,大家一起努力,我也會回去幫忙的。」
駐日代表沈斯淳今天在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今年台日美術交流有許多值得紀念的大事,除了這項展覽,「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展」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起轉往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9月森美術館辦「李明維展」。秋天有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展出自該校畢業、台灣已故知名畫家陳澄波等人的展覽會。
「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由台灣美術院院長廖修平率領謝里法、何懷碩等部分參展作者到場,他們的成就備受好評。
此展由松濤美術館、台灣美術院、讀賣新聞社、美術館聯絡協議會等主辦,日本交流協會、行政院文化部等協辦。
【2014/08/08 中央社

  • 2010-02-08 
  • 第209期

「台灣美術院」正式成立

  • (整理/編輯部.圖/江明賢)


台灣美術院全體院士合影。
由國內美術學界與畫壇前輩所發起之「台灣美術院」,經籌備近兩年時間,已於今年元旦正式成立。由前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擔任名譽院長,台師大講座教授廖修平為院長,台師大名譽教授王秀雄為副院長,台師大美術研究所前所長江明賢擔任執行長,台藝大版畫研究所前所長鐘有輝為副執行長。院士名單有:王秀雄、陳銀輝、廖修平、傅申、謝里法、何懷碩、江明賢、吳炫三、江賢二、顧重光、黃光男、曾長生、鐘有輝、詹前裕、林章湖、林磐聳、薛保瑕,可說是囊括了台灣美術界之教授菁英、畫壇傑出成就與具影響力者。
台灣美術院是以從事美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促進國內產學官合作,拓展國際與兩岸間藝術交流,資源共享,以推動並引領提昇台灣之美術發展為宗旨,未來將是國內最具實力與影響力之民間美術機構。首屆「台灣美術院院士展」將於3月9日至4月12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屆時將邀請國際知名美術界人士與兩岸學者專家來台參與此一盛會。台灣美術院目前隸屬於財團法人巴黎文教基金會,未來經費充裕下,則獨立為「財團法人台灣美術院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