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查《民俗臺灣》(此套書沒翻譯,很奇怪,可能有不少篇有中文了,如1942年被禁,約1945才登的
;影印本,價格不親民)去書店立讀半小時,不好意思,還是買兩本書報答。
午間看電視,姑且不談某人處處犯錯。日本的加強型保利龍組合屋,經濟耐用保溫.....
香港去年移民台灣約1250人 (記憶約數),多從事餐飲,創業門檻約是香港的1/5;有位女老闆每次端出的湯,就傳來小孩顧客的驚呼聲,真是滿心喜悅。
| |
| |
| |
|
****
《福爾摩沙》創刊詞
值此文藝雜誌《福爾摩沙》創刊之際,我們想要談談創辦的宗旨,以鼓勵同志們奮發向上。回顧歷史,古今東西,各方面有意義的新運動通常都是由青年發起的。因為他們的良心就是那麼勇於正視事實,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擁有旺盛的意志力和體力貫徹他們的信仰。
臺灣有固有的文化和文藝嗎?現在有嗎?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三百年前,從福建、廣東遷移到臺灣的一群漢民族,當然是中國南方文化創造者的子孫。 臺灣人擁有優秀的文化遺產,可是現在臺灣人的文化和文藝如何呢?被問起這個問題時,哪一個臺灣人能不面紅耳赤?傳統繪畫式微了,漢詩也墮落了,甚至成為應 酬的手段。追求完全自由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當然是最重要的大事,可是我們更渴望有藝術生活。現在,我們必須振興萎靡的臺灣文藝。
臺灣在地理上面臨熱帶特有的大自然,而在政治方面和人種方面,則有從中國領土編入我國殖民地的特殊事態。「高砂族」、臺灣人、內地人就這樣混居一地。
這些生存在幾千年文化遺產,和現有的種種特殊事態中的人們,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能孕育出獨特的文藝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並不是我們的前輩沒 有閒暇和才能,而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團結的力量。才疏學淺的我們有鑑於此,現在自己站出來做先驅。在消極面,決定要整理、研究向來聲勢微弱的文藝作品,和 現在膾炙人口的民間歌謠及傳說等鄉土藝術;在積極面,則決心付出我們所有的精神,創作真正的臺灣純文藝。
各位臺灣青年!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自由更豐富,我們青年必須親手發起文藝運動。過去無依無靠的同志,現在應該振作起來加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努 力向前邁進。過去的臺灣就好比外觀華美,而內藏枯骨爛肉的「白色墳墓」。今後,我們必須藉著我們所創作的文藝的力量,創造真正的「美麗島」。
涂翠花譯
(《福爾摩沙》創刊號,1933年7月15日)
啞口詩人(讀做臺灣白話)
1
我不得已塞死了多少的詩魂
望汝詩神千萬寬恕吞忍
我不是無聽著汝的絕叫
我的筆並不是表現汝沒得著
2
我有目睭通看有耳孔通聽
萬項我知什麼是邪是正
大家勿嘲笑不幸啞口的詩人
汝須可憐我有嘴而不得出聲
3
假使我那來念戀愛或合離
兄弟必也要發怒唾棄!
假使我那來高叫艱難辛苦
敢會犯了別人的禁忌!
(原文漢文)
(《福爾摩沙》創刊號,1933年7月15日)
---
從俚語看臺灣男女關係
大凡要成就一樁姻緣,總需要一個媒人。而為人作媒的功德有多大呢?在消極方面,從臺灣人認為 「無後」是最大罪過的觀念看來,認為若拆散他人姻緣將受到七代貧窮的懲罰;在積極方面則認為若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為他人作過媒,下輩子就得去「牽豬 哥」(俗稱為豬隻配種者),因此非常鼓勵人們為人作媒。甚至認為能為他人成就一件婚事,其功德勝過三年的茹素修行。
做一回媒人較好食三年青菜
即使沒有積到這種陰德,能像「牽豬哥」者一樣,看到自己撮合的年輕人幸福快樂,也是美事一件:
牽豬哥的趁暢
但是當一個人成為專業的媒人後,為求撮合難免作誇大不實的形容,因此又曰:
媒人嘴豪累累
一般的習慣而言,若要極力推薦一個人,通常都會說對方只是五官齊全,但有一句諺語形容妻子獨眼而丈夫跛腳,只有媒人四肢健全,三人一共五隻眼睛,而腳卻有長有短,但直到上了花轎才發現和先前形容的不一樣,而與媒人之間產生糾紛的情形:
三人五目,後日勿長短腳話
但新人們也必須了解,即使媒人認真為他人作媒,最多只能讓兩人順利送入洞房,之後的好壞則無法保證。
包汝入房,無包汝終世人
另外,如果夫婦感情良好,通常還是兩人之間的事,不太會特別去感謝媒人;反之若夫婦感情不睦,媒人就會被「牽拖」到,一輩子被這對夫婦惡罵詛咒不得翻身。
做得好著好,做不好帶鐵鎖
即使因此下輩子得去「牽豬哥」,倒不至於在夢中都被要求作媒。如果只是被罵就沒事倒還好,只怕為了好好為人撮合,遇到沒錢的新郎甚至連聘金都得為他出,也有一句話形容此種哭笑不得的窘境:
做媒人,貼出聘金
通常認為能夠結為夫妻,是來自前世的因緣。而即使媒人如何舌粲蓮花,都無法將兩個無緣的人撮合在一起。媒人只不過是在世間男女之中找出他們因緣的線索,為他們尋找上天注定的對象罷了。
姻緣天注定
姻緣五百年前注定
人未到,緣先到
送定(訂婚)時新郎送給新娘的肚仔(肚兜)上,有個以紅線綁著的鉛錢(取臺語「鉛」與「緣」同音之意)表現出無限的愛意,並象徵這件肚兜帶有兩人 的愛情。而一對男女因天生注定的姻緣而結合,除了所謂的「陰陽調和」外,也有一句諺語象徵兩人像是棉被與蓆子般一起進入夫婦共同生活:
姻緣相撞著,一人攜被一人攜蓆
而只要用心尋找,相信就會找到對的人,就像花朵不會在錯誤的季節綻放一般:
花無錯開,因緣無錯對
接下來介紹吸引臺灣女性的十大條件。告訴我們只要有必死的決心就能夠抱得美人歸。
一錢,二因緣,三美,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皮,
八努力,九強,十存死
雖說姻緣是前世注定,但兩人一般高的組合卻很少見。像所謂「夫唱婦隨」一般的夫婦有人稱為:
尪生某旦,食飽相著。
這種組合通常是少之又少,通常是電線桿配水泥桶。但若以優生學來看,「截長補短」或許比較好。
一好甲一害,永無二好通相排
但以一般社會眼光看來,仍將「破鍋總有破蓋配」、「龍生龍,鳳生鳳」視為理所當然,若以此推論,一個駝背男子就只能與痴呆女子結婚似乎也太可憐了些。
龍交龍,鳳交鳳,隱龜的交當憨
--
關於受歡迎的男性職業方面,以傳統士大夫思想看來,總認為若嫁給讀書人,將會滿室書香,即使三天不吃不喝仍然神清氣爽。因此認為男人就應該讀書。
嫁著讀書尪,床頭睏,床尾香
接下來看一些女性嫁給禿頭、眼盲、耳聾、跛腳、特別矮小或高大等「特殊」男性的苦衷。相信沒有人不覺得好笑。
嫁著臭頭尪,拈棉被塞鼻孔
嫁著青盲尪,梳頭抹粉無彩工
嫁著臭爾尪,講話無聽氣死人
嫁著撓手尪,那行路那悅人
嫁著跛腳尪,那行路那跳童
嫁著矮仔尪,燒香點火叫別人
嫁著長腳尪,夯柴刀截腳筒
嫁著讀書尪,三日無食著輕鬆
以職業來看,從事自古被認為是「下九流」低賤行業的男性,也不容易讓女性願意委身下嫁。
查某子第一不嫁搖鎮鐘,第二不嫁踏山陵,第三不嫁稟針兄⋯⋯
而關於夫妻年齡應該差幾歲,通常以陰陽五行學來判斷吉凶。但不知為何也有俗語形容妻子年紀較大的好處。
某大姊,坐金交椅
也有相反的說法如「老尪疼幼某」、「幼夫不如無」等等。前者只是一種迷信;後者則與床笫之事有關。但若有例外情形又如何?實際上當然大家都喜歡年 輕的,尤其在生理上女性比男性衰老得快。而在前述的陰陽五行學方面也有相關的俚語。相傳午年出生的女子在生辰八字上有剋夫、殺夫的不良命格,因此很多「童 養媳」大多不報自己真正的生辰八字,因此有一句諺語說:
男命無假,女命無真
在舊社會的傳統家庭中,幾乎可說忽略了女性的存在─除了母親以上的尊親屬以外─。很多時候娶媳婦只是為了讓兒子不再流連花街柳巷,或是增加家中的 勞動人手。像這樣輕易就被嫁到別人家中的女性,就像所謂的「女人如水」,也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或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必須「嫁雞隨雞,嫁 狗隨狗」。女子從小所受的教育使她們不知道「三從」究竟要服從誰,但既不想也不能坦言自己的主見。
嫁雞帶雞飛,嫁狗帶狗走
查某子人,乞食工藝亦著學,入人門据人
查某子人,上轎十八變
新來新娘,月內囝仔,極快慣勢
當新娘上轎離開娘家時,新娘的父親會在後潑水,一方面象徵女人如水一般,能適應環境,一方面又有「覆水難收」之意,表示嫁出去之後不會因夫婦感情不睦而被「退貨」回娘家,或是為了洗淨污穢,不知真正的意義是哪一種?但相信轎上的女子只有暗自將眼淚往肚裡吞。也就是:
自分命,無怨天
像這樣的自怨自艾雖值得同情,但現在也有敢於挑戰道德與社會觀念的新女性。當四名大漢抬著轎子和紅色「新娘燈」前來迎娶,新娘卻不願出嫁,而罩著臉上的紅布幔與意中人私奔,成為新一代的自由戀愛主義者。
紅燈四轎扛不行,罩帕仔巾帶人走
另外,即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男女雙方都同意,也不能沒有聘金就成婚。不像豬羊可以賒帳,聘金可不能欠著。也有一句有趣的諺語這麼說:
賒豚賒羊,無賒新娘
另外,娘家通常都想為女兒準備很多東西,簡直像是「為一個女兒開七座倉庫」。因此也有一句俚語形容嫁一個女兒簡直像是遭小偷。
嫁查某子,較慘著賊偷
在目前的各項法律明文規定尚未出現前的舊時代,依其社會慣例─也就是當時不成文的獨特默契,女子有權得到嫁妝,就像男子具有田地繼承權一般。
男晡子得田畑,查某子得嫁妝
相反的,現在有些意志堅強的男子未必要繼承父祖遺產。同樣的,一些新女性也未必需要嫁妝。這是要現代男女懂得自食其力的新觀念,也有這樣一句有如當頭棒喝般的好諺語。
好男不免爸公業,好女不免爸母嫁妝
接下來要提到一些男女結婚之後進入共同婚姻生活的諺語。前述的諺語都比較嚴肅,接下來則試圖介紹幾句比較輕鬆的。無論古今中外,單身的人除了家庭責任輕之外,社會對其要求也不會那麼嚴格。
無某無猴,做賊做鱟
單身的人批評他人妻子水性楊花,或他人孩子調皮搗蛋,像雞的尖嘴一樣尖銳苛薄。但等到他們結婚生子,才發現過去批評別人的事情應驗到自己身上,可說是「雞嘴」變成了扁扁的「鴨嘴」。
未娶某不通笑人某嬲,未生子不通笑人子孽肖
未娶某雞嘴,娶某鴨嘴
另外就像沒養豬覺得剩菜剩飯很多難以處理,養了以後又為飼料不足所苦;就像娶了老婆也很花錢,光是娶進來很容易,只像是徒弟的功夫;娶妻後要養活妻子就必須有師傅的功力。
未娶某散散銀,未飼豬散散噴
娶某師仔,飼某師傅
有人問一個老和尚長壽的秘訣時,關於如何調節自己的慾望部分有這樣妙語如珠的回答。臺灣也有一句話說:
驚暝暝一,不驚一暝七
另有一句:
三十歲男晡真乩,三十歲查某老人
一般而言,男性到三十歲正好在生理與心理上到達巔峰,男性大致如此,但下句的「三十歲查某老人」個人認為係指女性容貌的變化,否則將不合實際生理狀況。因為在俗諺中形容女性慾望逐漸衰退大致是在四十歲以後。
上四不攝
而休止期(更年期)大約在四十四歲左右。
四十四斷子蒂
將孩子比喻為果實,以蒂頭無法支撐而斷落來比喻非常有趣。而或許這個「蒂」也與漢民族的敬天(天帝)思想有關。雖然如此,女性之中也有「老當益壯」的特殊人物存在。
三十枵,四十嬲,五十摃破人的豬寮
老罔老,半暝後
關於較開放的女性方面,過去臺灣在廟會之後似乎會允許男女自由交往一段時間,有以下俚語為證:
愛嬲,去枋寮(枋寮為具有著名寺廟的地名)
不知道人類是否與其他動物一般有特定的「發情」週期,但下面這句俚語似乎暗示了這種週期性:
正月狂查某,二月狂蛤鼓,三月狂魚,四月狂蟑螂,五月五西瓜滿街路,六月六仙草水米苔目⋯⋯
女性有所謂的更年期,其實男性到一定年齡也會進入慾望減退期。而在生理學上究竟是幾歲左右呢?有句俚語這麼說:
年怕中秋,人怕四九
另外,如前述能結為夫妻來自難得的緣分,因此也有一些形容鶼鰈情深的諺語。
夫妻本是同林鳥,父子本是冤業情
夫妻相惜過一世,一夜夫妻百世恩
雖然有如此美好的句子,但仔細想想,卻像是身心狀態上已經沒有精力吵架的老人對年輕人的教訓。就像「一人太寂寞,兩人恰恰好,三人太超過」一般,老人若遇到喪偶,老來無伴實在很寂寞。
幼不通無母,老不通無婆
因此對女性而言,丈夫即使不怎麼好,只要有他在,起碼不會餓死。如果丈夫是完美無缺的,那即使是四五個孩子的孝敬都比不上。
歹歹尪,食沒空
一斤子,不值四兩尪
而目前推行一夫一妻主義,相信女性一定大力支持此一觀念。也有俚語這麼說:
嫁人擔葱賣菜,不嫁雙人一婿
一尪一某無人知,一尪二某相舍代
也有些「大丈夫」非常「疼某」,做了一些極為貼心的事:
愛某美,甲某擔水
愛某白,甲某洗腳白
但若是過於寵愛老婆也會寵壞,就像過於寵豬會讓豬把灶都挖壞一般。
寵子不孝,寵某擾鬧,寵豬舉灶
臺灣社會向來被認為男尊女卑,但也視情況有所不同。在家中有時反而女性地位較高。所謂「夫唱婦隨」也是如此。而所謂「雞公啼應該,雞母啼著殺」也表現出男 性獨霸思想。而夫婦若感情不睦,也會讓人無語問蒼天,為何要安排這段「孽緣」。而使女性「指天突地」同時詛咒丈夫和天地。雖說「夫妻本是同林鳥」,但真正 民眾的觀點卻不是文人的空談,而是:
尪某相欠債
無冤無家,不成夫妻
尤其是較為拜金的人們在夫妻吵架時,女性通常會罵道「欠你什麼死人債,今仔日即著如此拖屎運!」等等。夫妻感情不好也可換算成金錢上的借貸關係。而代表「遇人不淑」的諺語,則分男性角度與女性角度來介紹。先從女性來看:
歹尪累某,破旗累鼓
好鐵不打菜刀,嫁著歹尪不如無
而男性角度則有:
娶著好某更好祖,娶著歹某一世生艱苦
刈著呆稻望後冬,娶著呆某一世人
雖然有時夫妻不吵架還很難維持下去,也成為見怪不怪的常事。但硬要去講和仲裁卻又顯得奇怪。
老公婆,床頭打,床尾和
尪某相打常事,古的人奇事
夫妻之間彼此應該保留多少秘密,可說見仁見智。但真的會到了榻榻米都換了三次(指很長的時間)都還搞不清對方心裡想什麼嗎?
睏破三領蓆,心肝也掠沒著
夫妻感情好自不待言,若是枕邊人過世了,即便感情不那麼好,多少還是會難過。一般而言,女性如有「斷掌」通常代表獨守空閨之相,但身為一家之主的 丈夫過世,對女性而言仍是一大衝擊。因此形容有如秤斷了,飯鍋壞了,或把韮菜連根割除一般。但若是妻子先走,感覺卻只像是換件衣服,換張榻榻米而已。妻子 竟然只有如此地位。
死某換新衫,死尪折秤擔
死尪換飯筐,死某換新衫
死尪恰那刈韮菜,死某那換破蓆
更殘酷的說法是說媳婦去世感覺像是祖先顯靈,反而是好事,也許總比死兒子好。而若是兒子不幸過世,就等於少了「一房」,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而言,的確更令人難過。
死媳婦,好風水
死男子死一房,死查某死一人
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習慣上男性死時直接埋葬即可,女性死去時則需要娘家親屬特地來封棺。可能是因為「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的觀念。
死男子扛去埋,死查某待後頭來
對男人而言「妻子如衣服」算是常有之事,也可能休了一個不好的妻子,再娶的又是個更糟的老太婆。但女性則無論這輩子嫁過多少男人,最後還是想回到原配身邊。
在生嫁九尪,死了尋原人
而過去也經常提到,中國歷代國家大多難以提供人民的生活保障,因此民眾只有自力救濟。而大家認為黃金最為可靠。辛苦賺來的黃金,想要留給子孫繼承 也是人之常情。加上動物繁衍後代的本能,在舊社會中認為媳婦與其說是一生的伴侶,不如說是讓老人家抱孫子的生產機器。因此出現下面這句諺語:
好歹粿著會甜,好歹查某著會生
而在生產方面,來看幾句關於遺傳方面的臺灣諺語:
一代大媳婦,三代大子孫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子菰
男精女血
2010/11/2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維熊(1908年-1968年3月6日),台灣英國文學研究者,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最早期的台灣本土師資,著有《英詩韻律學》 (Outline of English Prosody)等書。
在東京與台灣留日青年施學習、張文環、吳坤煌、巫永福、王白淵等合組「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文藝刊物『フオルモサ』(《《福爾摩沙》),致力詩文創作。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卒業,文學士。
1945年末,他回到結束日本帝國統治的台灣,被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羅宗洛聘為先修班(原台北帝國大學預科)教授(見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新聘本省籍之教職員名表》),教英文,同時還有教中文的黃得時(兼先修班教務主任)和教哲學的張冬芳2位台灣人先修班教授,先修班主任是本科哲學教授林茂生(同時是校務委員和代理文學院院長)。
1948年先修班停辦後,被時任莊長恭校長和丁西林文學院院長聘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本科英國文學副教授,後升任教授。
擔任英詩選讀等課程。
----
蘇維熊文集 作者 : 蘇明陽、李文卿 編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 文獻篇003 出版時間 : 2010年11月 出版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裝訂 : 精裝 語言 : 中文 ISBN : 978-986-02-4731-2 GPN : 1009903194 定價 : 400元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