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曹靖华译著文集/ 第五第六卷



曹靖华译著文集
(全十一卷)網路上FREE LOADING
紙本 第五第六卷 河南教育/北大 1992

曹靖华:译著树伟业 风范照后人
2007年11月19日 11:41:56  来源:岷县在线/中国教育报

10月30日上午,“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曹靖华先生(1897-1987)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鲁迅先生的好友。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 始从事翻译工作,曹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翻译了大量俄罗斯和苏联进步文学作品。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为 新中国俄语人才的培养兢兢业业地工作,创建并促进了俄苏文学学科的发展。他主编的《俄苏文学史》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著名学者季羡林为大会撰写 了题词。

曹靖华教授(1897-1987)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提起他,人们很容易就会想起他是 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鲁迅、瞿秋白的挚友,“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前驱者,德高望重、桃李遍天下的青年学生的师长,北京大学俄罗斯语 言文学系的创始人……等等,他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巨大变化,度过了漫长而不平凡的一生。笔者1949年秋进入北大学习,是当时正在筹建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 第一届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受业于曹老的首批入门弟子。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现在,有幸长期学习、工作在曹老身旁,亲受教诲,恩重情深。这是我一生中难得 的幸运和缘分。

“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翻译家

作为我国俄苏文学界的老前辈,曹老从上世纪20年代初起就直接从俄语翻译介绍进步 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他的这项工作一开始就得到鲁迅、瞿秋白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大家知道,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把介绍俄罗斯文学和苏联 文学当作庄严的革命任务。鲁迅把它比作“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和“普罗米修斯取天火给人类”。瞿秋白则强调“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著,并且有系 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是中国普罗文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1921年,曹老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就结识了瞿秋白(那时瞿秋白担任中国班的课堂 翻译)。回国后,1923年曹老的第一篇译作---契诃夫的独幕剧《蠢货》,经瞿秋白推荐发表在《新青年》上。1924年,曹老翻译的契诃夫剧本《三姊 妹》经瞿秋白修改后交给郑振铎先生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至于鲁迅,曹老与他相识是在北京大学红楼旁听期间,那时他旁听的课程主要是俄语和鲁迅的《中国 小说史略》。课后还常到先生寓所向他请教。1925年,为了协助苏联顾问团成员、年轻的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解决在翻译中的 疑难问题,曹老与鲁迅开始通信。同年,鲁迅和几位爱好文艺的青年酝酿成立了未名社,曹老是其成员之一。后来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曹老早期的一些译作 均曾由未名社出版。总之,在长期的共同战斗中,曹老与鲁迅、瞿秋白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那风雨如磐、寒凝大地的旧中国,曹老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几十年 如一日,呕心沥血,翻译介绍了大量苏联革命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约三十种,近300万字。1989-1993年编印完成的《曹靖华译著文集》共计11 卷,其中译作就占8卷。回顾曹老从事翻译工作的整个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主要译作有《三姊妹》、《白 茶》、《烟袋》、《第四十一》、《铁流》、《苏联作家七人集》等。这些作品,特别是《铁流》,它是曹老翻译的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神州国光社 约鲁迅编一套新俄文艺作品,定名为“现代文艺丛书”,选了10部作品,其中《铁流》一书便约当时在列宁格勒的曹靖华担任翻译。但待到全书译毕时,国内局势 发生了严重变化,反动当局对进步文化事业的压迫日益加剧,神州国光社声明废约,其他各书店也都不敢承印。于是,鲁迅就从自己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一千大洋, 假托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三闲书屋”的名义印了三部书,那就是《毁灭》、《铁流》、《士敏土之图》。这里所说的“三闲”指的就是鲁迅(《铁流》的编校 者)、瞿秋白(《铁流》俄文版长篇序言的译者)和曹靖华(《铁流》的译者)。《铁流》中译本的问世,确实凝聚了他们三位前驱者的心血,由于他们坚忍不拔的 努力,终于使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压下”,“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随着《铁流》在读者中的传播,它在社会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效应。著 名作家孙犁写道:“中国大革命前后的一代青年学生,常常因为喜好文学,接近了革命。他们从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里,受到激动,怀着反抗的意志,走上征途…… 那一时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要算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也说过:“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 把《铁流》一类的书不知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类书的。它成了激励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了……”等等,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对曹老这阶段的译介工作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在临终前几天抱病写完的《曹靖华 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中,称曹老“对于原语的学力的充足和译文之可靠,是在读书界中早有定论”。同时指出,那时翻译界有不少人士趋附时风,名噪一时, 而曹老“并不一哄而起”,“当时好像落后”,“后来却成为中坚”。鲁迅特别赞许曹老“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实地劳作的精神。他写道,曹老“不尚广 告,至今无煊赫之名,且受排挤,两处受封锁之害。但他依然不断地在改定他先前的译作,而他的译作,也依然活在读者们的心中。”

曹老翻译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其中高潮是抗日战争时 期)。1938年他被西北大学解聘后,从陕西抵达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热情地推荐他到中苏文化协会工作。抗战期间,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曹老在中苏文化协会虽说有一份工作,但不领薪俸,而稿费收入又极不稳定,一家人生活十分窘困。那时,曹师母要给人家拆洗衣被、编织毛衣,以补贴家用;他自 己还需要在住所旁开荒种菜。然而,曹老不向困难低头,埋头苦干,斗志弥坚。这时期,他担任《苏联文艺丛书》主编,后来还编了一套《苏联抗战文艺连丛》。与 前一阶段相比,曹老不仅自己继续不断地翻译出一部部新作,如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保卫察里津》、《油船“德宾特”号》,剧本《侵略》、 《望穿秋水》等,同时还要团结文艺界进步的力量,如著名作家、翻译家茅盾、戈宝权、张铁弦、彭慧等共同战斗。因此,他工作的范围扩大了,工作的责任也加重 了,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借取苏联反法西斯文艺作品的热情和火焰去照亮、鼓舞中国读者献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战斗。曹老不 愧为文化战线上英勇奋斗、功绩卓著的反法西斯战士。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举行国共和谈,在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亲临中苏文化协会参观,了解苏 联文学作品出版的情况,并在他的临时住所桂园约见了曹老。

“梅香”“菊幽”,独具风格的散文家

20世纪60年代起,曹老在文艺百花园中开拓耕耘,在散文创作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 果。许多人赞叹,昔日翻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今再创辉煌,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家。1962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花》问世,接着《春城飞 花》(1973)、《飞花集》(1978)、《曹靖华散文选》(1983年第一版,1986年增订版)相继出版。其中一些名篇(如《花》、《小米的回 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等)被收进各类散文集或散文精品选里,有的还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

曹老的散文,题材广泛,叙事、状物、写人、抒怀,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信手拈来, 皆成文章。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前辈的缅怀和对艰苦岁月的追思。前者如《永生的人---怀周恩来同志》、《忆董老》、《忆梅园》、《怀念庆龄 同志》、《望断南来雁》、《罗汉岭前吊秋白》、《别梦依依怀雁冰》等,其中最多的还是怀念鲁迅。后者如《话当年,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叹往 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智慧花开烂如锦》、《采得百花酿蜜后》等。二是对祖国大好山河和旖旎风光的赞美与歌唱,如“云南抒情”、“福建抒情”、 “广西抒情”等三组抒情散文及其他。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语言优美,浑厚纯 朴,文言与白话相间,伸展自如,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1962年8月,曹老将散文集《花》奉赠董必武同志指正,董老读后极为赞赏。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

1933年从苏联回国后至全国解放以前,曹老曾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 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西北大学等校任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局势危在旦夕,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曹老在这些学校讲授俄 语、俄苏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批评等课程,同时积极投身进步的民主运动。

50年代初,曹老由清华调入北大,成为北大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奠基者。建系初期, 一切从头做起,白手起家,面临着重重困难,可谓筚路蓝缕,创业维艰。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师资水平如何提高、科学研究如何安排,等 等,都一一提上议事日程。在讨论和实施各项工作过程中,关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如何学好俄语等,曹老曾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80年代中,在曹老的指导下,有关学科建设的两项工程开始酝酿、筹措、启动:一是 《俄苏文学史》的编写,二是《曹靖华译著文集》的出版。《俄苏文学史》由曹老主编,它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俄苏文学通史。它受国家 教委的委托,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九所高校的俄语专业共同协作编写。该书出版后受到各使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已 被确定为全国高校文科的通用教材。1992年,该书第1卷,即《俄国文学史》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5年,《俄苏文学史》(3卷本) 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曹靖华译著文集》囊括了曹老一生的主要译著,全书共计11卷,约380万字。前 八卷是他的译作,后三卷是他的散文创作、评论、书信、年谱及其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河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北大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还成立了编辑工作小 组,曹老的女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曹苏玲具体负责整理、校阅。她曾先后三次访问俄罗斯收集资料,得到前苏中友协、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等单位的热情帮助。 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文集》于1993年全部完成。整部《文集》包罗宏富,既是作者60多年间呕心沥血、辛勤笔耕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映照出这位文化 老人艰苦奋斗、献身革命的精神风采。

为了表彰曹老对加强苏中文化合作交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传播俄苏文学方面的卓越功 绩,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这是曹老的荣誉,也是我国翻译界、文 艺界、教育界的荣誉。(本稿由岳凤麟教授根据自己在会上的发言修改删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 岳凤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