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
李光耀的新書 「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對此潑了冷水。他認為「中國未必是柔和的霸權」、「如果中國不準備稱霸,為什麼老告訴全世界不要成為霸權」、「中國告訴每個國 家我們不是霸權,但當我們做了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時,他們就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而當他們讓我們不高興呢?你知道那只是讓幾百萬不高興,他們要你清 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中國不會以武力侵略他國,他們是一個龐大市場,只要從經濟上擠壓我們就行了」。李光耀這種坦率的談話,需要不少勇氣。
---
星洲日報報導,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是幫太太爭取到劍橋大學獎學金。
英文報《海峽時報》7名新聞工作者,以超過10個月時間,對李光耀做了多達16次、總共32小時的訪問,編輯成458頁的新著“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這本書由新加坡報業控股出版。
記者:對資政生活印象深刻
李光耀也在這次的破天荒7名記者聯訪中,提到他的家庭、孩子和孫子。
採訪李光耀的記者透露,除了可以分享資政對政策和議題的觀點,訪談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看到了資政的個人和家庭生活。
《海峽時報》政治新聞組副主任林惠敏說︰“對於資政表示家庭和國家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兩件事,讓我記憶猶新,之後他提到幫太太爭取到劍橋獎學金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因為這讓他們二人能同時在英國一起深造。”
“這顯示了他把同樣的決心和獻身精神,貢獻給他人生中最大的兩個承諾。”
希望藉新書聯繫年輕國人李光耀初稿被“駁回”
李光耀希望能以發表新書來聯繫年輕國人,但初稿卻被《海峽時報》總編輯韓福光“駁回”,表示這樣的呈現形式沒人有興趣閱讀。
李光耀希望新書能向年輕一輩傳達大馬的典型獨特性質、成功的表面上有與生俱來的弱點,和必須在經濟和軍事上保持強勁。
他致電韓福光,希望他能針對他的第三本回憶錄的一些初稿提供意見。
他說︰“他們後來告訴我,這種呈現方式,年輕的新加坡人不會看,建議我回答一系列由記者代替年輕人提出的問題。”
韓福光說︰“這是一本重要的書,李光耀想藉助這本書與國人,特別是年輕新加坡人聯繫。”
以問答形式呈現
該書有11章,每章都有引言介紹,內容則以問答形式呈現,涉及範圍包括新加坡政治制度、氣候變化、國際關係、資政對刺青、電影和風水的看法等。
這部新書將由李光耀在本月21日,在瑞吉酒店主持首發式,之後在各大書局出售。
自備熱敷袋喉糖護背帶“負傷”上陣不延緩採訪
帶著熱敷袋、潤喉糖和護背帶,李光耀“負傷”上陣,不延緩任何一個採訪。
有的時候是喉嚨痛,有的時候是從摔倒的扭傷中康復中,李光耀在一些採訪活動中顯得相當疲弱。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按照時間表完成訪問。
不過,他自備各種應急措施,包括舒緩背痛的護背帶、減緩大腿疼痛的熱敷袋,還有緩解喉嚨疼痛的潤喉糖,並在採訪小組前毫不忌諱地使用。
《海峽時報》政治新聞組記者林悅忻說︰“我想他沒有什麼需要證明,他知道這並不會降低他在我們眼中的威望。”----
(新加坡24日訊)除了妻子生病,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個人生活中最痛苦的事,就是看到長子李顯龍的第一任妻子逝世後,他整個人崩潰。
在新書「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中,記者問李光耀:「除了太太生病,你個人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是什麼?」
李光耀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沉默了好一陣子才答說:「我想,那是我兒媳婦去世的時候。」
李顯龍的第一任妻子黃名揚醫生在1982年生下第二胎後的兩三周去世。李光耀以帳篷形容那種天崩地裂的情況,「他的整個帳篷都倒塌了,柱子倒下。」
他透露,李顯龍的岳母到他家去陪他,母親柯玉芝也常去他家幫他。「第一年特別麻煩,他整個人不知所措。」
李光耀也給了李顯龍一些勵志的書,還告訴他,他終究是要走出悲傷,再找一個願意接納他兩個孩子的妻子。
他也曾幫李顯龍介紹對象,但李顯龍說不適合。他說,有個臺灣商務代表要當月老,但李顯龍拒絕。
這名前臺灣軍官和李光耀的關係很好,對方甚至把一名臺灣女子帶來新加坡,但李顯龍表示女方不適合他。
李光耀說,李顯龍當時在國防部工作,過後與同事何晶交往,兩人結婚。
從不揮鞭管教孩子
另一方面,李光耀透露,他從不揮鞭管教孩子。
記者問李光耀如何管教孩子?他回答說:「管教孩子的工作多由我的太太負責,她有籐鞭,我沒有。我沒打過孩子。」
「她曾打過孩子,但也很少用籐鞭,孩子們知道有一些事情千萬不能做。」
他笑說,他全力支持太太鞭孩子的舉動,確保夫妻倆不會因此發生口角,這樣孩子們才不會說:「啊,爸爸是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