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ed in 1898, Peking University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
...Peking University is a comprehensive and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The campus, known as "Yan Yuan"(the garden of Yan 燕園), is situated at Haidian District in the western suburb of Beijing, with a total area of 2,743,532 square metres (or 274 hectares). It stands near to the Yuanmingyuan Garden and the Summer Palace.
***簡評
從廢園到燕園 固然參考了美國耶魯大學的燕京檔案 不過還是有許多小問題
以胡適相當的資料來看
本書封底 用 "世界最美麗的校園" (胡適語) 這當然太誇張
應該是 "世界最美麗的校園中的一個"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第2442頁)
同樣的 在主要參考書目 中一條 胡適: 《司徒雷登回憶錄》台北:文友書店 1958
也是錯誤的 這本書當然是胡適的寫序的 原文: Introduction to Leiphton Stuart's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該年年底就有大華晚報的《司徒雷登回憶錄》譯本問市)
***
從廢園到燕園
20 世紀20年代起,在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主導下,美國建築設計師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和燕京大學教授翟伯(John McGregor Gibb)聯手在前清的皇家廢園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美麗的校園”(胡適語),這就是如今北大校園的前身——燕京大學的“燕園”。
本書作者深入調研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收藏的大量有關燕京大學的檔案資料後,以詳盡的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張珍貴的歷史圖片,嘗試重構出這段從“廢園”到“燕 園”的歷程。作者不僅著意勾勒繁冗物質建設的脈絡,也常關注建築研究易于忽略的“人”的歷史,從中可以瞥見上世紀20至40年代對中國公眾尚很新鮮的“校 園”生活的場景。
就建築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而言,燕大校園規劃是近代中國建築史上一個絕好的案例。完整的、不限于案頭和理論的復雜跨文化實踐,包含了一段真實可感的空間進程,更折射出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
在一個具體而微的層面上,本書呈現了傳統建築原型如何演進為功能和形態都迥然不同的公共空間,並富有創見地考察了作為文化理想的“中國園林”在這一轉變中提綱挈領的作用。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引用了百余張未曾在中國公開發表的歷史照片和地圖,這種形象的資料,或許會使人們從未名湖的物理遭際里,感性地認識到歷史變遷的意義,視覺表現本身所引起的理論興趣,也部分地說明了這本書的一些觀點。
唐克揚,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現從事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研究、實踐工作,並策劃《活的中國園林》(德國國家收藏館,2008), 《巔峰︰當代亞洲藝術的群像》(博鰲亞洲論壇,2009),歐羅巴利亞中國園林展(布魯塞爾,2009)等展覽,有《樹》(中、法文版)、《透明石》、 《長安的煙火》等藝術、文學作品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