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朱子語類》《讀書法》《總論為學之方》/余英時 關於讀書的學問;不要看《朱子語類輯略》要看全文!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 研究院院訊
ihs newsletter ntu 2011 spring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六卷第一期(總第?期/ 2011 春),頁33-5
"日本《朱子語類》譯注刊行會的活動"


1961年3月19日
胡適看胡頌平在讀 《朱子語類輯略》之後
胡適說:" 不要看輯略 要看全文! " (頁140)
(與楊聯陞通信時說過 朱子的弟子才質有異 所以許多人記的 品質參差 甚至彼此矛盾.....)

****
我採用的是北京中華的版本
在第8冊 第2947頁中讀到 "......見草盛 命數兵耘草 分四段....." 這故事我在約1984年的演講中用過



先生讀書 屏山書堂。一日,與諸生同行登臺,見草盛,命數 兵耘草,分作四段,令各耘一角。有一兵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它所耘處,一齊了畢。先生見耘未了者,問諸生曰:「諸公看幾 箇耘草,那箇快?」諸生言諸兵皆快,獨指此一人以為 鈍。曰:「不然。某看來 ,此卒獨快。」因細視諸兵所耘處,草皆去不盡,悉復 呼來再耘。先生復 曰:「那一兵雖不甚快,看他甚子細,逐根去令盡。雖一時之難,卻只是一番工夫便了。這幾 箇又著從 頭再用工夫,只緣其初欲速苟簡,致得費力如此。看這處,便是學者讀書 之法。」。

朱子語類

****
[DOC]

朱子語類卷第七

homepage.ntu.edu.tw/~philo/Chinese/teach/05sung/s06-3.doc
檔案類型: Microsoft Word - 快速檢視
某問:「明性須以敬為先?」曰:「固是。但敬亦不可混淪說,須是每事上檢點。論其大要,只是不放過耳。大抵為己之學於他人無一毫干預。聖賢千言萬語,只是使人反其 ...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朱子語類大全》(又名《朱子語類》),由南宋導江人黎靖德於咸淳六年(1270年)編成,全書共一百四十卷,集錄了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與其門人的對答,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

朱熹死後,他的門人弟子黃士毅等 人各自將他談經、論事、明理之言記錄下來,成為「語錄」。但因各門人記錄互有出入,又因重刻版本不一,間有錯訛。咸淳六年(1270年),黎靖德收集這些 語錄,刪除重復一千一百五十餘條,按內容分類編輯成爲二十六門,遂成定編,刊刻傳世。其中以口語式的文體記述了很多師徒間的對答,使朱熹精深細緻的哲學觀 點,變得平易實用。在師徒一問一答之間,盡得儒學性命道德、天人事物之精要。當然,朱子所說的話,常因時間或物件的不同,及抄錄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互相 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瞭解朱子學派的思想,《朱子語類》乃是最寶貴的資料。

 內容簡介


《朱子語類》編排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爲天地之始;其次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爲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別論述《四書》、《五經》,以爲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

書中共有一百四十卷。其目錄如下:




卷一·理氣上

卷二·理氣下

卷三·鬼神

卷四·性理一

卷五·性理二

卷六·性理三

卷七·學一

卷八·學二

卷九·學三

卷十·學四

卷十一·學五

卷十二·學六

卷十三·學七

卷十四·大學一

卷十五·大學二

卷十六·大學三

卷十七·大學四或問上

卷十八·大學五或問下

卷十九·論語一

卷二十·論語二

卷二十一·論語三

卷二十二·論語四

卷二十三·論語五

卷二十四·論語六

卷二十五·論語七

卷二十六·論語八

卷二十七·論語九

卷二十八·論語十

卷二十九·論語十一

卷三十·論語十二

卷三十一·論語十三

卷三十二·論語十四

卷三十三·論語十五

卷三十四·論語十六

卷三十五·論語十七


卷三十六·論語十八

卷三十七·論語十九

卷三十八·論語二十

卷三十九·論語二十一

卷四十·論語二十二

卷四十一·論語二十三

卷四十二·論語二十四

卷四十三·論語二十五

卷四十四·論語二十六

卷四十五·論語二十七

卷四十六·論語二十八

卷四十七·論語二十九

卷四十八·論語三十

卷四十九·論語三十一

卷五十·論語三十二

卷五十一·孟子一

卷五十二·孟子二

卷五十三·孟子三

卷五十四·孟子四

卷五十五·孟子五

卷五十六·孟子六

卷五十七·孟子七

卷五十八·孟子八

卷五十九·孟子九

卷六十·孟子十

卷六十一·孟子十一

卷六十二·中庸一

卷六十三·中庸二

卷六十四·中庸三

卷六十五·易一

卷六十六·易二

卷六十七·易三

卷六十八·易四

卷六十九·易五

卷七十·易六


卷七十一·易七

卷七十二·易八

卷七十三·易九

卷七十四·易十

卷七十五·易十一

卷七十六·易十二

卷七十七·易十三

卷七十八·尚書一

卷七十九·尚書二

卷八十·詩一

卷八十一·詩二

卷八十二·孝經

卷八十三·春秋

卷八十四·禮一

卷八十五·禮二

卷八十六·禮三

卷八十七·禮四

卷八十八·禮五

卷八十九·禮六

卷九十·禮七

卷九十一·禮八

卷九十二·樂古今

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張子

卷九十四·周子之書

卷九十五·程子之書一

卷九十六·程子之書二

卷九十七·程子之書三

卷九十八·張子之書一

卷九十九·張子書二

卷一百·邵子之書

卷一百一·程子門人

卷一百二·楊氏門人

卷一百三·羅氏門人

卷一百四·朱子一

卷一百五·朱子二


卷一百六·朱子三

卷一百七·朱子四

卷一百八·朱子五

卷一百九·朱子六

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卷一百一十一·朱子八

卷一百一十二·朱子九

卷一百一十三·朱子十

卷一百一十四·朱子十一

卷一百一十五·朱子十二

卷一百一十六·朱子十三

卷一百一十七·朱子十四

卷一百一十八·朱子十五

卷一百一十九·朱子十六

卷一百二十·朱子十七

卷一百二十一·朱子十八

卷一百二十二·呂伯恭

卷一百二十三·陳君舉

卷一百二十四·陸氏

卷一百二十五·老氏

卷一百二十六·釋氏

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

卷一百二十八·本朝二

卷一百二十九·本朝三

卷一百三十·本朝四

卷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卷一百三十二·本朝六

卷一百三十三·本朝七

卷一百三十四·歷代一

卷一百三十五·歷代二

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

卷一百三十七·戰國漢唐諸子

卷一百三十八·雜類

卷一百三十九·論文上

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



[編輯] 其他版本


胡適在《朱子語類的歷史》一文將各家所記朱子語錄、語類,按年代先後排列出來。這裡也錄以參考:
  • 「池錄」(李道傳在池州刻的《朱子語錄》三十三家)1215年

  • 「蜀類」(黃士毅編,史公說在眉州刻的《語類》七十家)1219-20年

  • 「饒錄」(李性傳在饒州鄱陽刻的《語續錄》四十一家)1228年

  • 「婺錄」(王佖在婺州編刻的《語後錄》三十家)約1245年

  • 「饒後錄」(蔡抗在饒州刻的《語後錄》二十三家)1245年

  • 「徽類」(徽州翻刻「蜀類」,增入「饒錄」九家)1252年

  • 「徽續類」(徽州刻王佖的《語續類》四十卷)1252年

  • 「建別錄」(吳堅在建安刻的《語別錄》二冊)1265年

  • 「語類大全」(黎靖德在江西建昌刻的《語類大全》)1270年

以下又列黎編本的重刻本三種:
  • 《語類》成化重刻本(成化九年江西藩司刻)1473年

  • 《語類》萬曆重刻本(萬曆三十二年婺源朱崇沐刻)1603-04年

  • 《語類》呂氏寶誥刻本(呂留良刻)17世紀


朱子語類學歸 冯青著 出 版 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余英時丨關於讀書的學問

2015-04-14 明清史研究資訊
讀書方法因人而異、因目的而異、因學科而異、因書而異 ……所以讀書方法是很不容易寫的題目。而且一提到“讀書方法”,好像便給人一種印象,以為讀書有一定的方法,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讀通一切的書。這是會發生誤導作用的。


在構思這篇短文時還是不免躊躇,因為我從來沒有系統地考慮過:我這幾十年究竟是用哪些方法來讀書的。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變換過很多次的讀書方法,這和我自己的思想變遷以及時代思潮的影響都有關係。但是所謂“方法的變換”並不是有了新的方法便拋棄了舊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讀對像上可以交互為用。我從前提出過:“史無定法”的觀念,我現在也可以擴大為“讀書無定法”。不過這樣說對於青年讀者似乎毫無用處。如果詳細而具體地講,那便非寫一部很長的“讀書自傳”不可。

中國傳統的讀書法,講得最親切有味的無過於朱熹。《朱子語類》中有《總論為學之方》一捲和《讀書法》兩卷,我希望讀者肯花點時間去讀一讀,對於怎樣進入中國舊學問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朱子不但現身說法,而且也總結了荀子以來的讀書經驗,最能為我們指點門徑。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中國的舊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經比較過朱子讀書法和今天西方所謂“詮釋學”的異同,發現彼此相通之處甚多。“詮釋學”所分析的各種層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語類》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和博覽兩途。

“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功夫。古代經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經本文全能背誦,而且“注”也能背誦,只有“疏”不盡記得;這種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為我們的知識範圍擴大了無數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史上面。但是我們若有志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典,反复閱讀,雖不必記誦,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錫在他的《四庫提要辨證》的《序錄》中說:“董遏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復必不可少。”至少我們必須在自己想進行專門研究的範圍之內,作這樣的努力。經典作品大致都經典作品大致都已經過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們早已比古人佔許多便宜了。不但中國傳統如此,西方現代的人文研究也還是如此。從前芝加哥大學有“偉大的典籍”的課程,也是要學生精熟若干經典。近來雖稍有鬆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之類的作品。



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做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博覽也需要有重點,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翻。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古人所謂“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已不合時宜了。所以我們必須配合著自己專業去逐步擴大知識的範圍。這裡需要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哪些學科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在相關各科之中,我們又怎樣建立一個循序發展的計劃?各相關學科之中又有哪些書是屬於“必讀”的一類?這些問題我們可請教師友,也可以從現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線索。這是現代大學制度給我們的特殊便利。

博覽之書雖不必“三復”,但也還是要擇其精者作有系統的閱讀,至少要一字不遺細讀一遍。稍稍熟悉之後,才能“快讀”、“跳讀”。朱子曾說過:讀書先要花十分氣力才能畢一書,第二本書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後越來越省力,也越來越快。這是從“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過程,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

讀書要“虛心”,這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不二法門。


朱子說得好:“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挨來挨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

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實是最聰明的方法。我勸讀者諸君暫且不要信今天從西方搬來的許多意見,說什麼我們的腦子已不是一張白紙,我們必然帶著許多“先入之見”來讀古人的書,“客觀”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話。正因為我們有主觀,我們讀書時才必須盡最大的可能來求“客觀的了解”。事實證明:不同主觀的人,只要“虛心”讀書,則也未嘗不能彼此印證而相悅以解。如果“虛心”是不可能的,讀書的結果只不過各人加強已有的“主觀”,那又何必讀書呢?

“虛”和“謙”是分不開的我們讀經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價值的今人之作,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他們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聖”,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他們不是讀書,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國書籍當作囚犯一樣來審問、逼供。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創造”的表現,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讀中國書。倒不如像魯迅所說的“中國書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反而更乾脆。

古人當然是可以“批判”的,古書也不是沒有漏洞。朱子說:“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裡原有罅縫,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讀書得見書中的“罅縫”,已是有相當程度以後的事,不是初學便能達得到的境界。“硬去鑿”、“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卻恰恰是今天中國知識界最常見的病狀。有志治中國學問的人應該好好記取朱子這幾句話。

來源:《法制資訊》2014年第0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