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西瀅閒話》陳源(通伯)

梁實秋的"重印《西瀅閒話》序"是篇很好的文章
約1952年 梁容箬先生介紹他 (是吳稚暉先生....)
他回台灣會找吳魯芹等學生敘舊
民國文壇許多第一流人才/才子轉入外交界服務 多放棄立言角色......



陳源
  


簡介
  (1896—1970)文學評論家、翻譯家。通伯,筆名陳西瀅.
  江蘇無錫人。
學習經歷
1921年留學英國讀中學,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 1922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
主要事蹟
1924年在胡適的支持下、與徐志摩、王世傑等共創《現代評論》雜誌,主編該刊《閒話》專欄,發表許多雜文,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運動,被魯迅多次抨擊。他也對魯迅做如此評價“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想構陷人家的罪狀。他不是減,就是加,不是斷章取義,便捏造些事實。他是中國'思想界的權威者',輕易得罪不得的。 ”“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陳源與魯迅結怨始於1925年的北京女師大風波,陳源與魯迅針鋒相對,相互筆戰,尤其是後來公開指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竊取”日本學者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犯了學界的大忌。魯迅對此當然不能容忍。陳源的信由徐志摩編輯發表於1926年1月30日《晨報副刊》,魯迅的反應相當強烈,立即寫了《不是信》的長文反駁。據顧潮說,當時有人認為魯迅參考鹽谷溫的書而未註明,有抄襲之嫌,顧頡剛亦持此觀點,並與陳源談及,陳公佈此事,遂使魯迅與顧頡剛結怨。
1927年與女作家凌叔華結婚,以後,擁蔣反共。 1929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政府常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 1965年,中法建交,拒不離開台灣駐法“大使館”,後由法警扶持出館。 1966年退休。晚年癱瘓,逝於倫敦。有《西瀅閒話》、《西瀅後話》、《多數與少數》。譯著《父與子》、《少年維特之創造》等。


陳西瀅

目錄

陳西瀅
著作書目
話說陳西瀅
陳西瀅與魯迅之戰
重讀《西瀅閒話》

編輯本段陳西瀅
  


陳西瀅,江蘇無錫人,原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1912年去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 1924年在胡適支持下,與徐志摩等人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文藝部主編,在該刊開闢《閒話》專欄,發表許多雜文,另外還翻譯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說。 1927年與女作家凌叔華結婚,1929年到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 1966年退休僑居倫敦,1970年因病去世。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西瀅閒話》(雜文集)1928,新月
《西瀅後話》(雜文集)1931,商務
編輯本段話說陳西瀅
他的眼睛總是清澈明亮,那裡面好像各種優點都有——洞察、理解、敏捷、機智,惟獨缺乏善意。
他其實是個外冷內熱的人,對家人骨肉的情感是很深摯的,雖自少留學西洋,腦子里中國倫常的觀念卻保留得相當深厚。他孝於父母,也篤於友人,對待朋友是不負責則已,既負責則負責到底,任何艱難在所不顧。
這是同時代人對他的兩段迥異的評價。似乎很難說這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不過,這樣的人物多多少少應該有些意思吧。
然而此人一直以來卻被定性為一個面目可憎、很沒意思的壞人。他大大有名,這名氣卻讓許多人不屑一顧。
在魯迅的筆戰史上,他要算是第一個論敵。
大凡知道陳西瀅這個名字,多是因為他被魯迅罵過。照中國人慣常的理解,和好人打架的肯定是壞人,於是,各種讀物乃至中學教科書裡都把他視為壞人。這便是陳西瀅“名氣”的由來。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對此頗為“惋惜”。他說:“壞人的文章也就不值一讀了,這實在令人惋惜,倒不是為陳西瀅,而是為那些因此不讀他文章的人。”
有人認為,得益於深悟英國散文之妙諦,陳西瀅這輩子文字生涯裡惟一的一本《西瀅閒話》就足以使他躋身中國現代散文十八家之列。他的朋友梁實秋說,西瀅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才女蘇雪林則讚為文筆晶瑩透剔,更無半點塵滓繞其筆端。
在傅光明看來,陳西瀅的行文非常獨特,一件普通人眼中習以為常的事,經他七扭八拐地一說,就顯得荒誕和不公平了;一個人人痛恨、力爭剷除而多年未果的社會現象,由他輕筆點撥幾句便將其深藏不露的根挖了出來。
總之,“他的書實在是非常好看”!
  不過也有另一種聲音。學者閻晶明認為,在《西瀅閒話》裡,有不少觀點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從文章的角度講,陳西瀅的作文之道,還沒有完全進入火候,所以他的“閒話”惹得他自己一身尷尬。
更實質性的問題是,多年的留學經歷使陳西瀅看慣了英國文化的理智和有序,對中國的一切都帶著幾分偏見而看不入眼。他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滿,卻又同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有質的區別,他的態度裡少有熱愛。他字裡行間那種理智的態度和傲慢的神情,缺少了和時代相呼應的熱度,讓人很難接受。
所以,陳西瀅與魯迅的論戰,無論從結局上還是道義上,他都是一個失敗者,“失敗得讓人難以同情”,而失敗的結果,是他至今仍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一名“反派”角色。
閻晶明評價,陳西瀅的過於“理智”,使他在人們的印像中滑向了“反動”,也就是魯迅所諷刺的“正人君子”和“紳士”。
  但陳西瀅也自有他的性情。
他骨子裡有所謂“愛倫尼”(Irony,嘲謔、諷刺等義)的氣質,但人們納悶,此公以愛說俏皮話而出名,口才其實不怎麼樣,雖不至和司馬相如一般口吃,但說話時總是期期艾艾,好半天才能蹦出一句來。
母親逝去,他方寸全亂,哭得像個小孩,旁人簡直沒法勸慰。蘇雪林感慨:“想不到一個平日感情深蘊,又慣以冷言冷語譏諷人的陳源教授,此時竟會顯露他嬰兒般的純真。”
  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人。正如與他同時代、同為留英博士的溫源寧所描述,陳西瀅喜愛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他的所言所行中很有一些“理智與情感”,對人對事的看法中則摻雜著不少“傲慢與偏見”。
按照當代研究者的說法,陳西瀅實在是上世紀前半葉中國現代知識份子裡的一個“另類”。
曾有學者專門研究“魯迅和他罵過的人”,感歎曰:現在的讀者往往以為魯迅的雜感,不過是攻擊個人的文章,或者有些青年已經不大知道“陳西瀅”等類人物的履歷,所以不覺得很大的興趣。其實,“陳西瀅”等類的姓名,在魯迅的雜感裡,簡直可以當做普通名詞讀,就是認作社會上的某種典型。
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文字中的和歷史上的一個個人物,不應只是一個個“普通名詞”,他們的履歷、各自的面目和性情,頗值得關注。
《西瀅閒話》是陳西瀅在五四時期的主要作品結集。身為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他的這些隨筆本來確為“閒話”,但他忍不住要對時事發表議論的作法,使這些文章成為與大是大非相關的論題,絕非一個“閒”字可以了得。文集中的部分篇什確為無關“大局”的“閒話”,比如他對西方戲劇的介紹和對中國“文明戲”的評介(《小戲院的試驗》、《觀音與國劇》);對東西方文化的具體比較(《東西文化及其衝突》、《拆了火爐搭涼篷》、《中國式的外國醫院》);等等。這些文章很像當今出國訪問歸來的文人寫下的觀感文章,雖說是“布爾喬亞”情調滿懷,但並無讓人生厭的刺眼之處。可陳西瀅的“閒話”內容遠不是這些,他常常忍不住要對中國的時勢發言。由於我們多年來形成的對陳西瀅政治態度的認識,意識裡總以為他是在政治上與軍閥站在一邊的。而《西瀅閒話》告訴我們,陳西瀅對處於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充滿痛恨,他對軍閥統治的批判也同樣鋒芒顯露。他看出了軍閥開戰其實是“搶飯碗”,反對中國民眾參與其中(《吃飯與火拼》);對軍閥統治者的腐敗大加指斥(《撈油水》);對腐敗政府“討好洋人”,在“各國開會委員”到來之前,洗刷“取消不平等條約”等標語的行徑,做了毫無保留的批判。這是他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份子,從言論到行動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 “閒話”不閒,這是思想觀念使然,也是社會責任使然。
陳西瀅的“閒話”卻並非因為這些出名,而是他與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的爭論,引起了時人及後來者的特別關注。陳西瀅與魯迅的爭論及最終的結局證明,無論從道義上還是作戰結果上,他都是一個失敗者,失敗得讓人難以同情,失敗的結果,是他至今仍然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中的一名“反派”角色。
陳西瀅看慣了英國文化的有序和理智,對中國的一切都有三分看不入眼。他讀中國報紙上的外國消息,為這些消息的多處謬誤所不齒。中國翻譯者把意大利“作曲家”當成了“文豪”;把發自柏林的關於“英國外相”的消息當成了“德國外相”;把德國的政治家路德(luther)當成的了英國的羅素( Russell)。他認為“中國報紙的外聞裡,沒有一天沒有笑話或謬誤”(《中國報紙的外聞》)。他指出的這些錯誤我們應當相信是真的,不過他文章裡那種理智的態度和不以為然的神情,又多少讓人覺得少有五四青年的熱血。他認為中國的“文藝出版物”少得可憐,只相當於英國的十之一二,可他很少想到當時的中國文化才剛剛走上現代化的路途,沒有鼓勵,只有不屑(《文藝出版物》)。總之,他看到了中國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並非不實,但處於五四那樣一個特別的時期,過於理智的態度顯示出對新文化運動的熱情不高,很難讓人接受。
陳西瀅畢竟是一名現代中國的知識份子,無論是“閒話”還是“閒話的閒話”,他都不可能不觸及時代的脈搏,他不可能完全成為一個旁觀者。當他以自己英國博士的身份和氣質談論國事時事時,往往就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他的確也是這樣做的),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主調形成程度不同的抵牾。他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滿,不過又同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有質的區別,他的態度裡少有熱愛。他認為“中國的國民實在是'程度不夠'”;“國民的程度這樣幼稚,有人還要主張同外國人火拼”;“中國的沒出息,還是一般國民的責任。”(《智識階級》 )應當說他已經看到一些問題的實質,但他沒有方案、甚至少有同情,只有不屑的姿態讓人難以接受。他也正是看到了國民素質的可悲,所以不主張同外國人去火併,讓人家殺到我們的“末一個人”,可他也不願看到帝國主義的屠刀放在中國人的脖子上。究竟如何是好,陳西瀅自己也沒有答案。
陳西瀅真正捅出了漏子,還是1925年女師大風潮及“三·一八”慘案。這成了他同魯迅等​​五四主將的思想陣營的分水嶺。事實上,說陳西瀅痛恨學生、維護反動軍閥,似乎不合實情。但他的確是打著“公理”、“正義”的旗號,對學生運動潑了一盆涼水。讀《西瀅閒話》會感覺到,陳西瀅立場有問題,發端於他總想以英國博士、北大教授的姿態評論時事,所以他看到學生鬧事,首先是“我們只覺得這次鬧得太不像樣了”,“如果過在校長,自然立即更換,如果過在學生,也少不得加以相當的懲罰。萬不可再敷衍下去,以至將來要整頓也沒有了辦法。”言辭雖顯公允,卻充滿了對學生的不滿。他對支持學生運動的魯迅等發起的“七教員宣言”也看不慣,認為“未免太偏袒一方,不大平允”。他把學生運動看成是一種對學校秩序的破壞,而不是一次對反動勢力的反動,這就決定了他的“公理”、“平允”即使不是敵對的,至少也​​是短淺的、平庸的所以他才會認為學生風潮是有“我們平素很尊敬的人會暗中挑剔”(《粉刷毛廁》)。面對劉和珍與楊德群兩位女學生的慘遭屠殺,陳西瀅除了悲憫之外,更為了自己的立論,減輕他們的革命熱情和衝動,把她們的死當做是一種無謂的死亡。他把如此重大事件也當做“閒話”來談,認為楊德群除學習勤奮外,並不熱心於“開會”之類的運動,“三·一八”那天她也並不想去,是返回的途中又被人拉去的。他的言論激起了楊德群同窗學友的憤慨。他們聯名寫信給陳西瀅,澄清與質問。陳西瀅並不認錯,且有勇氣把學生來信在自己主辦的《現代評論》公開發表,並堅持認為“許多'富有思想'、'大有作為'的青年是簡直不參與任何運動的”(《楊德群女士事件》),載《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期)。加之他與魯迅的紛爭及其道義上的失敗,他最後從新文化的潮流中退隱而出。至於他同魯迅之間其他方面的恩怨,話題也多是他不斷引出,如“抄襲事件”、“官僚問題”、“某藉和某系”等,最後也都在這些話題上敗下陣來,搞得好友徐志摩也不得不中途跑出來勸架,大喊“帶住”。
編者註:“在我小時候,魯迅這個名字是神聖的,受到政治保護的,'攻擊魯迅'是嚴重的犯罪,要遭當場拿下。”(王朔,《我看魯迅》)
"後世的論者,多說在這場駁難中,陳西瀅始終處於被動挨​​打,沒有還手之力的地位,這是過分看重魯迅的戰鬥力了。若陳氏真是這樣窩囊的對手,魯迅也就不能說多麼高明了。前面曾引過胡適一句話,說“魯迅終身不能忘此仇恨”,雖是指抄襲事件,卻不能說與陳西瀅在整個論戰中給魯迅精神上造成的損傷沒有一點關係。公允地說,說抄襲固然應當結仇,但仇結到後來那個地步,只要一提起陳西瀅就咬牙切齒,毋寧說整個論戰中陳西瀅對魯迅的震憾力、衝擊力和殺傷力太大了。
在魯迅一生的論敵中,陳西瀅不說是略高一籌了,至少和魯迅是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韓石山,《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編輯本段陳西瀅與魯迅之戰
  陳西瀅評魯迅作品
20年代中期,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與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閒話”作家陳西瀅之間發生過一場論戰。這場論戰以對學生運動的態度為發端,引出了一系列的筆戰,也同時涉及到了對對方作品的評價問題。其中,尤以陳西瀅對魯迅作品的評價令人玩味。 1927年,陳西瀅發表《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一文,是他向讀者推薦的新文學傑作。他對魯迅小說及雜文的評價頗有意味。
陳西瀅所列十部著作包括:胡適的《胡適文存》,吳稚暉的《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顧頡剛的《古史辨》、鬱達夫的小說《沉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徐志摩的《志摩的詩》、西林的戲劇《一隻馬蜂》、楊振聲的長篇小說《玉君》以及冰心的小說集《超人》。應當說,陳西瀅對這些作品的評價總體較為冷靜客觀,並無拔高之嫌,但態度也不均衡。尤其對魯迅小說的評價,與後人對魯迅小說的評價出入較大。
陳西瀅認為《孔乙己》、《風波》、《故鄉》是魯迅“描寫他回憶中的故鄉的人們風物,都是好作品”。但又說,小說裡的“鄉下人”,“雖然口吻舉止,惟妙惟肖,還是一種外表的觀察,皮毛的描寫”。即使只肯定了這些小說的描寫風土人情的好處,也不忘大打折扣。他同時又認為《阿Q正傳》要高出一籌,但也不過認為阿Q是同李逵、魯智深、劉姥姥等“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的不朽的”。只承認在藝術上的生動有趣,並不談及魯迅的思想深度,以陳西瀅留英博士的訓練,這種評價絕不是眼光問題。他同時更不忘表示對魯迅雜文的不恭。在文後的說明中,陳西瀅說了一段別有意味的話:“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讚他其餘的文章。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而他對魯迅小說的評價,又何以能用“佩服”二字概括呢?因為他對其他列入“十部著作”的作家作品的評價,比對魯迅要寬鬆得多。
陳西瀅對魯迅作品的評價,至少說明,一個批評家要真正做到“好處說好,壞處說壞”談何容易,作品之外的觀點、立場,常常會成為左右批評標準的障礙。
參考文章:《狗·貓·鼠》 (魯迅)
  《二十四孝圖》(魯迅)
  《無常》(魯迅)
  詳情參考《朝花夕拾》
編輯本段重讀《西瀅閒話》
陳西瀅是五四中國知識份子中的一員,他領著從英國大學裡得來的博士頭銜,更帶著西方政治、文化及文學的教養回到中國。在陳西瀅的眼裡,中國的一切都可以用“看不慣”和“瞧不上”來概括。他寫了許多與中國時事有關的文章。也許是英國紳士的優雅姿態對他浸潤太深,他沒有一種想做“戰士”的意識,他不想失去自己閒適的旁觀態度。他的文章以“閒話”命名。按理說,既是“閒話”,就當以陶醉於風花雪月和脈脈溫情為主調,在五四這樣一個思想交鋒激烈無比,筆戰疊起的時代裡,他同樣當是一名旁觀者。可偏偏他所談論的“閒話”又遠不是與時代無關的妙文,而是對中國時勢的評說,政治的、文學的、運動的,常常在他的筆下出現。他以閒適的姿態看取時代浪尖上的波濤,用純粹的紳士的學養評說中國的“特殊國情”,最終遭致自己不情願地、缺少防備地進入到中國現代思想交鋒的湍流之中,他有點難以自持,又不能不為自己站出來辯解。有時候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用並不周密和恰當的言論與人交戰,不但失去筆戰的優勢,而且還丟掉了紳士的從容與優雅。最終,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退出了文壇。他的悲劇多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但又不能不說是他對當下中國的時代主流缺少感悟和認識。
陳西瀅對中國社會的問題當成“閒話”來談,好像站在了一個理智的公理的高度,卻不想這種態度正成為魯迅反擊他的槍靶。他說中國民眾“不夠程度”還不及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愚昧激烈,但他只想取旁觀態度的做法,未免過於紳士,直至自己走向革命的反動一面。其實他對上海工人的罷工也曾聲援,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野蠻多有批判,不過站在“公理”的角度,又認為這樣做的結果並無好處,究竟應該如何,連他自己也沒藥方。他曾呼籲對中國工人運動的實情,向“國外的宣傳也萬不可緩”,如此“很可以給全世界以一個深切的印象,叫他們知道我們全國人民是怎樣的沉痛和決心”。 (《五卅慘案》)他相信曾經見過的西方世界。他認為戰爭是恐怖的和令人厭惡的,而不同意某些“文學家”在那裡“讚美戰爭,歌頌流血”,這種觀念也真的夠超前,但他因此否定革命和革命者,卻顯得過於“理智”甚至反動。他開出的最有力的藥方,是一句不無思智又無從實施的話:“我希望我們多有憎惡戰爭而臨事不得不挺身去幹憎惡的事的平常人。”(《智識階級》 )語調和言辭顯然是幾經推敲後說出的,可以見出他內心的複雜與矛盾。只可惜這樣的聲音在那樣一個特殊時代,等於沒有說。在《西瀅閒話》裡,有不少觀點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從作文的角度講,陳西瀅的作文之道,還沒有完全進入火候。他的“閒話”惹得他自己忙不迭。
從《現代評論》的“閒話”欄停了以後,陳西瀅也就退出了文壇,魯迅先生“不能帶住”,只好他自己失敗而終了。用一句世紀末的流行詞來說,陳西瀅也實在是世紀初中國現代知識份子裡的一個“另類”了,起先還有點自以為是的風采,到最後一點都沒有“酷”的感覺了。他後來應國民黨請求,去巴黎做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又回到倫敦居住,只把他鄉認故鄉,最後客死英倫。
《西瀅閒話》結集出版時,他自己剪掉了有關女師大風潮的篇什,60年代之後在台灣重印,又將同魯迅論戰的內容也刪去了,這多少可以看出他淡出文壇之後的一點心路歷程。


陳西瀅

 西瀅閒話發表於民國十四年左右的「現代評論」,由於見解純正,文字優美的緣故,當時成為這個刊物中最受歡迎的一欄,內容有文學、思想、藝術、人物,可以說是五十年前文藝界的一個縮影。

  西瀅先生的文字晶瑩透剔,清可鑿底,而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本書中不僅涉獵廣博,所發之言論均極中肯且發人深省。其價值固不因時代背景的演變而消失也。

 《西滢闲话》(杂文集)1928,新月 /台北:文星/大林 1960s  
《西滢后话》(杂文集)1931,商务


梁實秋序1963

中山先生大殯給我的感想
民眾的戲劇
哀思
小戲院的試驗
中國報紙的外聞
獨身主義蕭士比亞兄妹
開鋪子主義
非利士第恩Philistine
清宮
觀音與國劇
報娘恩
一天星斗
文藝出版物
吳稚暉先生的著作
妙論
洋錢與藝術
粉刷毛廁
黎明即起
東西文化及其衝突
拆了火爐搭涼篷
勸進表與偉人的傳記
慶賀――小劇院――成功
善本展覽會
五卅慘案
乾著急
多數與少數
維持
乾脆
智識階級
行路難
象的故事
烏龜坐電車及其他
官氣與洋氣
模範縣與毛廁
理由
參戰
走馬燈
爭點
利害
有奶便是娘無奶不是娘
劉叔和
南京
中國式的外國醫院
民氣
捏住鼻子說話
共產
流會
粉飾
文章與飯碗
創作的動機與態度
版權論
吃飯與火拼
撈油水
放假
剽竊與抄襲
著書與教書
首都革命與言論自由 (台版刪)
表功
管閒事
法郎士先生的真相
再談法郎士
吳稚暉先生
羅曼羅蘭
線裝書與白話文
再論線裝書(下篇)
苦力問題
《空谷蘭》電影
中國的精神文明
文化的交流
的小戲
飛機炸彈聲中的感想
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上)
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下)
貧民與節育問題
節育問題
盡信醫不如無醫
西醫問題討論
談世界文學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