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轉為繁體網頁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 ...****
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 作者:Wong, Young-Tsu; 出版社:Univ of Hawaii Pr; 出版日期: 2000年
About the Author
Young-tsu Wong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作 者】:汪榮祖(Young-tsu Wong)著;鐘志恒譯
(台北:麥田出版社,民93/2004 )
(簡體書)出版社: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2005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英漢對照)
【作者簡介】
汪榮祖(Youn9—tsu Wong),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長于臺灣,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歷任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上海復旦大學以及臺灣 師范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任臺灣“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咨詢總會委員、紐約PeterLan9出版社“中國近代史叢 書”主編、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
著有《史家陳寅恪傳》、《康章合論》、《史傳通說》、《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成同光時代》、《學林漫 步》、《詩情史意》、《史學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Beyond Confucian China(Routledge)等專著十余種。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英漢對照)》內容簡介:“南疆痛史話從頭,碧海鯨波震九州。漫道圓明劫后火,且憑記憶寫瓊樓。”字里行間重現這座業已消逝的宮苑,意 在還原一幕榮辱交織的歷史。《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英漢對照)》從宏觀上呈現圓明園布局、擴建、焚毀、修復的漫長變遷,亦于細節處勾勒園林建築、生活起居與 日常運行的點滴,回溯“萬園之園”曾經的苦難與輝煌。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圓明園。圓明園的沖天大火永無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國人心中喚起難以言表的復雜情愫,由此而生的傷悼、自省、圖強等話題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讓我們隨汪榮祖先生的如椽大筆,去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本書目錄】
中文簡體看到弁言
中文版引言
自序
導論
第一部 建筑
第一章 緣故
帝王宮苑的興起
園林藝術的成熟
園林藝術最偉大的綜合體
第二章 圓明園的布局
圓明園本園的景觀結構
環福海景色
第三章 圓明園的擴充
長春園的興建
中國的凡爾賽宮
圓明本園內更多的擴建
綺春園一瞥
第二部 歷史
第四章 圓明園的興起
從親王苑圃到帝王御園
圓明園的黃金歲月
英使馬戛爾尼來訪
荷蘭使節團來訪
阿美士德使節團來訪
圓明園的黃昏歲月
第五章 圓明園的組織與功能
圓政及其運作
圓明園內的器皿庫
罪與罰
第六章 皇家在圓明園的起居
乾隆一天的作息
皇家膳食
嬉戲與娛樂
第七章 洗劫與焚毀
山雨欲來風滿樓
掠奪
火燒圓明園
余波
第八章 重修與最后的破壞
荒涼的圓明園之旅
一心一意想要修復殘園
清漪園的重生
再度滄桑與后果
后記:圓明園遺址公園
參考書目
索引
***
今年10月18日在圓明園遺址舉行圓明園罹難150周年活動,引起華語世界很大的注意與反響,可見雖經歲月滄桑,大家一直沒有忘記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搶劫 后焚毀的悲劇,中國人的圓明園情結也一直存在。記得當年寫作《追尋失落的圓明園》時,鉤沉國史,傾聽簡冊訴說,我也曾幾番思索:只余殘垣斷壁的圓明園何以 承載如許的幽思?
其實,這種情結當圓明園起火的一刻就已經出現,陳寶箴在北京茶樓遙見西北方濃湮不息,當場失聲痛哭。這種情懷當然不止陳寶箴一人才有,親眼目擊 敵人入侵的士人如吳可讀、李慈銘等人在日記里都寫下莫名的悲憤。至于事后,帝師倭仁要同治皇帝謹記此一奇恥大辱,王榛運、楊雲史寫下沉痛哀悼的詩,康有為 到訪過被毀后的圓明園,當于20世紀初在巴黎東方博物館看到圓明園遺物時,感到慚愧與心碎。即使民國以后,不同背景的中國人仍然感到悲憤,詩人顧隨、中國 馬克思主義之父李大釗、翻譯家林紓、史家向達、學者王威,將軍張愛萍,都曾將悲憤形諸文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有一位長期旅居美國的年輕女作家張純 瑛初訪圓明園,看到遺跡,不禁潸然淚下,她將之比作以色列的哭牆。
圓明園作為前清皇家御園,為什麼百余年來的中國人代代為之傷痛?會有如此濃厚的情結?答案是,圓明園不僅僅是一般皇家林園,也是中國造園藝術的 精品,並自1709年至1860年經過150年的不斷興建與發展,圓明三園達到登峰造極的造園境界,更何況園內珍藏無數中華文物典籍,確是名副其實的“萬 園之園”,連身歷其境的西洋傳教士王致誠也驚為“人間天堂”。然而,這樣輝煌的圓明園竟于短短幾天內被有計劃地洗劫一空,而后放火焚燒,成為斷垣殘壁,此 景此情無疑會令人產生強烈的興亡之感。
圓明園被毀后,想要重建,完全可以理解。事實上,同治皇帝于園毀后登基,在慈禧太后的鼓動下,刻意要修復圓明園,甚至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終因 財力匱乏,反對聲浪難擋,只修復了一小部分而作罷,而這一小部分到八國聯軍入侵時又再度遭毀,之后再無恢復之望,連遺址也只能任其耗損。我個人于1981 年初訪荒蕪的圓明園時,也不免觸景生情,很能體會前人的悲憤,聽到有人要舊園新造,不禁心情波蕩,希望圓明三園能重現于天壤之間。然而心緒平靜之后,即感 到重修圓明園之無意義。今天若要在遺址上重建圓明園,財力固然沒有問題,但是真有此必要嗎?歐洲的許多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到徹底的毀壞,戰后 重建理所當然,因為城市仍然有需求,然而我們還需要重建前朝帝王的樂園嗎?重建后的正大光明殿,作何用處?九州清宴有誰來住?比財源困難更多的是技藝的失 傳。即使財藝俱備,再造出來的圓明園也非原物,很可能成為俗不可耐的迪斯尼樂園之翻版,甚至等而下之,像珠海的“圓明新園”,做工之粗糙、商業氣味之濃 厚,以及規劃之簡陋,實不堪入目,我曾乘興而去,結果敗興而歸。彼時彼地的圓明園,已經不復存在。
唯今之計,應好好整理與保存真實的遺跡。圓明園之不同于其他所有的林園,因其具有異于尋常的興亡痛史。遺跡所呈現繁華與屈辱的歷史記憶,以及現場逼人的沉寂,也正是此園之所以能特別令人低徊與遐想。圓明園遺址的悲涼之美,自然而然會激發無從壓抑的民族情感。
更重要的是,保存好遺址才能憑吊往事的歷史意義,才有“鏡鑒”之可言。遺址告示我們這座曾經輝煌過百余年的御園是怎樣被摧毀的,如何成為19世 紀蠻橫帝國主義的犧牲品,英法兩國的遠征軍又如何成為火燒圓明園的元凶,足令我們后人勿忘前事,以備后日之師。圓明園遺址也可讓世人知道,幾與現代文明等 同的西方文明也有極不光彩的陰暗面,以及橫行霸道、自以為是的性格。即使在西方社會一些“良心”人士,對此也會發出道德的怒吼,法國作家雨果並沒有到過圓 明園,但當他聽到火燒圓明園的消息時,毫不猶疑地嚴詞譴責英法兩國強盜般的行為。圓明園被毀150周年之日,雨果的雕塑像出現在西洋樓的大水法旁,特具意 義,更不用說法國學者布立賽寫了《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譴責英法遠征軍的暴行,並遠道來參與紀念日活動,令人有“吾道不孤”之感。事實上,圓明 園于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遭遇到二度破壞,才使圓明園完全成為廢墟。美國文豪馬克·吐溫在一篇題為《致蹲在黑暗里的人》文章里, 也聲討八國聯軍的燒殺掠奪行為,指出以文明自傲的西方人, 竟像野蠻人一樣的粗暴。
圓明園光輝了150年,罹難恰恰也是150年。在這后150年里,中國人的歷史記憶是痛苦而又悲憤的;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因時代之異,感受未 必盡同。例如在紀念圓明園罹難80周年時,日寇正入侵中國,敵騎所至,生靈涂炭,思往念今,更感國命懸于一發,哀傷至極。然而時至今日紀念150周年之 際,中國非復當年的貧弱,已經崛起,中國人也滿懷自信,更具包容的大國心態,“永不稱霸”的清醒,向和平發展、壯麗繁榮的康莊大道邁進。
(英漢雙語版《尋找失落的圓明園》:汪榮祖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