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法國史論集/北京紀事 北京紀游


北京紀事 北京紀游

  • 作者:[日]小栗棲香頂
    陳繼東 陳力衛 整理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8年

本 書作者小栗棲香頂是一個日本和尚,他在1873年到北京居住生活近一年。本書詳細記錄了他在北京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在他筆下,粗鄙的腳夫,店鋪老板、 伙計,趕考的舉子,生計艱難的書生,喇嘛和尚等各色小人物,寺廟、錢幣、風俗、日用等生活側面,描繪了一幅逼真的社會生活畫卷。在這方面,本書比中國人自 己寫的《燕京歲時記》還要早20多年。同時,本書還反映了近代中日佛教恢復交流的最初狀況,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小栗棲香頂(1829—1905),日本僧人,出身于九州的佛門,曾遍訪名師,學兼八宗。青年時為反耶穌教先鋒,三十以後擁護新政,銳志改革,並首倡傳教 中國。晚年組織貴夫人會,擴大佛教的社會影響。1873年7月來華留學,1876年8月在上海開設首家日本寺廟,促進了中日兩國的佛教聯系與交流。

詳細資料

目錄

近代日本人中國游記總序
明治初年日本僧的留學記
整理凡例
北京紀事
凡例
北京話
第一號 記明治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上海的事
第二號 記上海到龍華寺的事
第三號 記瓦斯燈的事
第四號 記火輪船的事
第五號 記到煙台的事
第六號 記天津逢中島喜左衛門的事
第七號 記天津看廟的事
第八號 記天津上大悲院的事
第九號 記天津楊伙計的事
第十號 記到通州的事
第十一號 記北京銀子當十錢錢票子的事
第十二號 記孟姜女的事
第十三號 記朗山借錢的事
第十四號 記回回的事
第十五號 記電信線的事
第十六號 記湖南謝重輝的說話
第十七號 記作蓋被的事
第十八號 記喇嘛的事
第十九號 記清慈庵見婦人的事
第二十號 記清慈庵得病的事
第二十一號 記買藥的事
第二十二號 記糖魚豬的事
第二十三號 記女人哭兒的事
第二十四號 記女人拜棺的事
第二十五號 記雍和宮的事
第二十六號 記信局的事
第二十七號 記梅檀寺的事
第二十八號 記寧波人的事
第二十九號 記《幼學》完了的事
第三十號 記大沁師應對的事
第三十一號 記見娶媳婦的事
第三十二號 記通來借銀子的事
第三十三號 記月食的事
第三十四號 記轉房的事
第三十五號 記看戲的事
第三十六號 記師弟見面的事
第三十七號 記紙的名
第三十八號 記戴眼鏡的事
第三十九號 記寫字的事
第四十號 記看茶[荼]毗的事
第四十一號 記通來悶絕的事
第四十二號 記不可請人呵[喝]酒的事
第四十三號 記作皮襖的事
第四十四號 記十月十五日之夢
第四十五號 記看象的事
第四十六號 記北京過年的事
支那北京說話
記人倫的事
記身體的事
記飲食的事
記地理的事
北京紀游
後記
附錄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寺名索引
書名索引

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始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等前來中國,游說清政府與其訂約通商,建立正 式外交關系。翌年,兩國代表在天津最終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領館,準許彼此商民來往貿易等。六年後,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張斯佳、參 贊黃遵憲等)為首的第一屬駐目使團進駐日本。盡管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與英法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朝帝國”名譽掃地,但這些以學 者、文人為主體的使館人員,卻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熱誠歡迎。他們經常聚集一堂,把酒論詩,交流思想,切磋文藝,呈現出與當時的政治環境 迥異的友好氣氛。何如璋的出使游歷記《使東述略》、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些情況。1879年,以《普法戰記》而揚名海內外的報業 人士王韜東渡日本,由長崎經神戶、大阪、橫濱,抵東京,前後游歷四個月時間,並將此次東瀛之行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扶桑游記》一書公開出版。王韜此次訪 日,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可以說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讓王韜評詩題簽為榮,爭相設宴以待,或陪其出游。誠如《扶桑游記》序言中所記“壺觴之會,文字之 飲,殆無虛日”,“承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謂至矣”。

然而,近代歷史的演變,對中國來說異常悲慘。數年後的中法戰爭,腐敗的清政府又讓法國打得“落花流水”。再後來,甲午一戰,泱泱天朝大國竟然敗于“東夷小 國”,這一悲慘的現實不得不讓清朝上下為之震驚,使因循守舊的知識階層猛醒。于是,傳統文化上一直是師長之輩的被日本人尊稱為“聖人之國”的國度,一下子 把目光轉向了這個西化成功的東鄰之國,將其看作是學習效仿的對象。清政府基于挽救岌岌可危的自身統治的需要,亦只好推出一些以日本為樣板的改革措施,其中 包括模仿日本制訂新學制,設立新學堂,聘請日本教習,獎勵赴日留學考察等項目。甲午戰後的第二年,清政府就派出了13人的留日學生,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人 赴日留學熱潮的序幕。至日俄戰爭時的1905年前後,在日中國留學生人數高達八千人之多。與此同時,官紳及各地人員到日本游歷、考察也蔚然成風,一時間, 狹長的島國日本,尤其是彈丸之地的東京匯集了眾多來自中國各地的留學生和游歷官紳。其中一些人還寫下了考察日記或游歷記,如︰張謇《東游日記》、繆荃孫 《日本考察事務游記》、吳汝綸《東游叢錄》、黃慶澄《東游日記》、王之春《談瀛錄》、黃尊三《日本留學日記》、李筱圃《日本紀游》、王景禧《日游筆記》 等,為我們了解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或游記通常被稱為“東游日記”,已故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竭畢生 精力收集這些游記,僅其個人收藏的就多達227種,其中晚清的148種,民國時期的79種。戰爭期間,為避免民間的貴重文獻毀于戰火,東京都教育局制訂了 “戰時特別征收圖書”制度,實藤將包括這227種游記在內的四千余部個人藏書全部貢獻了出來。這些“東游日記”如今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 里。

多年來,我國在“東游日記”的整理出版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早在八十年代鐘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中,就收錄了《早期日本游記五種》。九十年 代以後,又有王寶平主編的《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後來改題為《晚清東游日記匯編》)問世,為推動此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
副标题: 欧洲社会文化史译丛
作者: 雅克·杜加斯特
译者: 黄艳红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


法國史論集 作者:張芝聯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日期:2007年

本書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法國史學會前會長張芝聯先生的論文集,部分文章曾刊載于《從高盧到戴高樂》(三聯書店1988年版)一書,三分之一篇幅系1989年以後新撰論文,內容涉及法國史、史學史、中國法國學等各個方面。

本論文集是匯集了中國法國史研究會1998年和1999年兩次學術討論會學者所提供的論文,會議都是圍繞著法國近、當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化和演講這一主題而展開討論。


張芝聯,1918年11月7日生,浙江鄞縣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會長、 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中國18世紀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86年至1998年,連續當選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外事委員 會委員。2002年被任命為華東師範大學光華學院名譽院長。1983年當選國際法國革命史委員會理事,1985年榮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 章.199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343頁 / 14cmX21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前言——我與法蘭西
從高盧到戴高樂——《法國通史》序言
法國大革命對馬克思革命理論形成的作用
略論丹東
拿破侖與法國革命
對拿破侖的歷史作用的不同解釋與方法論問題
清末民初政論界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議
近百年來中國的法國革命史學
法國大革命在中國激起的浪潮
相互了解無止境——中法文化交流史片段
索布在中國
悼念阿蘭‧佩雷菲特
當代法國史學與歷史學家
阿爾貝‧索布爾對法國革命史研究的貢獻
法國年鑒派史學
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史學方法
法國革命史學三十五家
評瑟諾博斯《法國史》
皮埃爾‧米蓋爾著《法國史》漢譯本序言
索布爾《法國大革命》漢譯本序言
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漢譯本序言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序言
《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論文集》序言
紀念公社——幾點感想
人心思變——今日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建立200周年討論會開幕詞
法國“全民皆兵法令”
附︰全國總動員法令
托克維爾與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國史研究的途徑
漫談法國當代史研究
巴黎公社1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公社因緣
張芝聯教授簡歷

自從1870年王韜(1827—1890)編寫第一部法國歷史,《法國志略》以來,我國除翻譯瑟諾博斯和米蓋爾的《法國史》外,還沒有出版過一本自編的縱貫古今、全面系統的法國通中。現在我們試圖來填補這個空白。

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們對過去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手段有了極大的改進,史學經歷了這次重大變革,社會對歷史學家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應該寫出一部什麼樣的法國通史呢?換言之,我們這部書具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也是最明顯的,我們企圖在這部通史中提供法國歷史的其本事實。

當代史學研究的對象已經從政治史、軍事史、外交史擴大到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企業史、心態史、日常生活史、家庭史……編史體裁也從系統敘述移向結構分 析。歷史活動的復雜性和歷史認識的相對性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這種趨勢無疑是積極的,它充實了歷史的內容,擴展了歷史學家的視野,特別是對長期受教條主 義、僵化、庸俗化、簡單化傾向和學風所束縛的我國史學界來說無異是一種“解放”。

然而這種“新史學”行之有年也發生了流弊︰年代觀念被弄得模糊了,重大事件被忽視了,歷史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整體及其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被割斷甚至顛倒 了,人的能動作用看不見了。近年來這些弊端已受到注意並開始得到糾正,例如事件和人物重新受到重視,系統敘述在新的基礎上有所恢復。

我們這部通史仍以政治史為骨架,以敘事為主要體裁,按年代、分階段順序鋪陳法國歷史的重大事實。“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我們力圖以經濟生活的發展來說 明社會階級的演變和政治斗爭的內容,同時重視政治上層建築、思想意識和人物的作用。我們不主張在書中聯系實際,多發議論,盡可能寓論于史,在敘事中體現觀 點。勾畫法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使讀者窺見法國歷史的全貌,這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其次,我們企圖寫出法國在歐洲和世界地位的變化。

法國曾是歐洲大陸舉足輕重的大國。這個大國地位是在克服內憂外患的長期斗爭中取得的。法國六角形的國土經過公元5世紀至15世紀一千年的努力(通過戰勝阿 拉伯人、諾曼人、英國人……)才基本上達到了統一,而真正的民族統一直到1789年法國革命時方最後完成。17—18世紀法國一度成為號令歐洲的最大強 國,法蘭西文化風靡全歐。法國大革命橫掃封建專制,建立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

歷史經驗表明,為了確立和加強它的大國地位,法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對外戰爭上︰十字軍東征,意大利戰爭,路易十四、十五戰爭,拿破侖戰爭,殖民戰爭, 帝國主義戰爭……它們雖然給法國增添了“榮譽”和“國威”,但也帶來了民族災難,影響了本國的經濟發展,加深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夕,法國工業生產從世界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迅速潰敗使法國徹底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亞洲、非洲的民族獨立戰爭沖垮了法國的殖 民體系,迫使法國不得不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法國有遠見的政治家力圖振興經濟,恢復其大國地位。歐洲共同體的組成,第五共和國新政治體制的建立,對鄰國友好合作和獨立自主外交政 策的制訂,與第三世界“新型”關系的確立,都是這種努力的表現。不論法國執政者是右派還是左派,他們都要接受這種努力成敗的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