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與臨床原作名: Critique et clinique作者: 【法】吉爾·德勒茲譯者: 劉云虹 / 曹丹紅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2-1頁數: 334定價: 32.00元裝幀: 精裝叢書: 棱鏡精裝人文譯叢ISBN: 9787305090783
內容簡介 · · · · · ·語言中是如何誕生了另一種新的語言,致使整個語言向其極限或自身的“外在”傾斜。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譫妄的現實是如何介入這一過程的。言語活動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語言的視覺和聽覺構成,然而只有言語活動本身才能令這些視覺或聽覺成為可能。為什麼通過詞語,作家從寫作這一刻起都成為著色專家和音樂家。作者簡介 · · · · · · 德勒茲簡介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國最著名的後現代哲學家之一,以創造眾多富有洞見的哲學新概念著稱,對形而上學和藝術哲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一起,他們創造了去疆界化(déterritorialisation)的概念,並對精神分析和資本主義進行了綜合批判。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1968)、《感覺的邏輯》(Logique du sens,1969),以及與瓜塔里合著的《反俄狄浦斯》(L'Anti -Œdipe,1972)、《千高原》(Mille plateaux,1980)等,在哲學、文學、電影和繪畫等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目錄 · · · · · ·第一章 文學與人生第二章 劉易斯·沃夫森或方法第三章 劉易斯·卡羅爾第四章愛爾蘭最偉大的電影(貝克特的“電影”)第五章論能夠概括康德哲學的四種詩意表達第六章尼采與聖保羅,勞倫斯與拔摩島的約翰第七章 對馬索克的重新闡述第八章 惠特曼第九章 孩子們說的話第十章 巴特比,或句式第十一章海德格爾鮮為人知的前驅者:阿爾弗雷徳·雅里第十二章 尼采眼中的阿里阿德涅之迷第十三章 他結巴道……第十四章 恥與榮:T.E.勞倫斯第十五章 為了審判的終結第十六章 柏拉圖,希臘人第十七章 斯賓諾莎及三大“倫理學”篇章原始出處
當代馬克思辭典 這本書沒索引 翻譯錯誤處如刊物Issu 不一致處如transformation 有三個比上的翻譯
刊物方面缺日本的 人物中有日人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只出現在一本中國期刊 (8000銷量 法國的多數百本)
当代马克思辞典
Dictionnaire Marx Contemporain
丛书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图书作者 | [法]雅克•比岱 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 主编 |
出版时间 | 2011年01月 |
本書是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政治哲學和社會理論榮譽教授雅克·比岱和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研究員厄斯塔什·庫維拉基斯主編的一部有深度、有分量的馬克思理論著作,由在當今世界範圍內馬克里主義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者共同撰寫完成。該書介紹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發展,並展示了一幅包括美國、歐洲、亞洲及其他地區當代馬克思理論詳細而精確的全景。作者簡介雅克·比岱,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的哲學教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今日馬克思》雜誌負責人。厄斯塔什·庫維拉基斯,伍爾弗漢普頓大學(英國)的研究員。
目 錄
前言…………………………………………………………………………………………/1
先兆選擇的拓撲學…………………………………………………………………………………/3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與資本主義的轉變………………………………………………………/35馬克思主義的變遷: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終結到眾多馬克思主義流派——法國—意大利,1975~1995年……………………………………………………/55盎格魯—撒克遜的馬克思主義走向何方? …………………………………………………/83古老理論與新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狀………………………………………/103
概貌分析的馬克思主義……………………………………………………………………………/131“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馬克思主義”………………/153晚年盧卡奇與布達佩斯學派…………………………………………………………………/177調節學派,從馬克思到圣西門基金會:不歸之路? ………………………………………/190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的政治生態學………………………………………………/205資本主義世界制度理論………………………………………………………………………/226解放神學之馬克思主義………………………………………………………………………/242市場社會主義:問題與模型…………………………………………………………………/252美國激進派:位於帝國中心的顛覆性思潮…………………………………………………/276政治馬克思主義………………………………………………………………………………/288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299從“大眾工人”到“公共企業”:令人困惑的工人主義歷程……………………………/337馬克思主義與後殖民主義:一種危險的結合………………………………………………/354古巴與共產主義綱領…………………………………………………………………………/369
人物阿多諾與馬克思………………………………………………………………………………/385路易·阿爾都塞或者概念不純粹的純度……………………………………………………/399批判實在論及其超越:羅依·巴斯克爾的辯證法…………………………………………/427布迪厄和歷史唯物論…………………………………………………………………………/444吉爾·德勒茲:唯物主義——一個必須思考的課題………………………………………/465福柯:馬克思的讀者和批評家………………………………………………………………/476馬克思影響下的哈貝馬斯……………………………………………………………………/495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未滿足的整體化……………………………………………………/513宇野弘蔵及其學派:純粹的資本主義理論…………………………………………………/528昂利·列斐伏爾:城市現代性的思想家……………………………………………………/542雷蒙德·威廉斯………………………………………………………………………………/561非物化的馬克思或德里達的精神……………………………………………………………/573
附錄選錄書目………………………………………………………………………………………/587學刊簡介………………………………………………………………………………………/609譯名對照………………………………………………………………………………………/670
前言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庫維拉基斯
週期性地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終結,或又回歸馬克思主義,更為多見的是對馬克思的引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稍稍離得遠一點並從寬廣些的視角來加以審視,即表明在今天,馬克思主義最近“危機”爆發的二十多年之後,那個號稱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但是,對馬克思的引證,既不是僅存一段時間隨後就結束的曇花一現,也不是一個區域性的現象,僅存在於幾個國家或地理文化區域。馬克思主義證實了它的持久性、創造性和適應環境與形勢的能力。我們選定主持編輯本書的理由如下:我們要像挖掘歷史那樣來闡明通常處於隱蔽之中的不同形態——只有通過這些不同的形態,我們才能研究並且能繼續研究近30年以來的理論著作。因此,在本辭典中,人們並不能找到一個根據概念或作者來編序的詞條,而僅僅是提供了根據主要軸心(主題、理論學派和思潮、主要作者)的大明線而安排的一個個章節組合,圍繞著這些軸心,我們釐清了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的各種爭論。這條明線並不詳盡,還可能有其他選擇。這種做法肯定罔顧了某些重要的地理文化區域,有人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歐洲中心化的表現。但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提供一個馬克思主義主要概念的入門嚮導,也不是編一本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此外,在我們之前,已經有人卓有成效地這樣做了——在此僅提及巴特摩爾(T.Bottomore)的《馬克思思想辭典》(Dictionnaire of Marxist Thought,Basil Blackwell,1983),喬治·拉比卡(G.Labica)與喬治·邦敘桑(G.Bensussan)的《馬克思主義批判辭典》,郝格(WFHaug)執編的《馬克思主義歷史批判辭典》(Historisch-Kritisches Wrterbuch des Marxismus, Berlin)。本書根本不能取代這些對所有關注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的讀者和研究者來說不可或缺的著作。對我們來說,要努力去做的,就是發現,有時是揭示出主要的趨向、分界線或逃逸線(ligne de fuite),以指明現在如何引證參考馬克思,並且指出這種引證在當代的知識文化中產生的效應形態。此外,這必然也為這種“馬克思主義”的前景指明了方向。對《當代馬克思辭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所必須遵循的幾個要求就是由這一最初選擇決定的。首先,我們想要說明馬克思主義研究“重心”的轉移。研究“重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初十年被認為是傳統的區域,即拉丁歐洲和南美大陸,轉移到了英語世界(尤其是大學),後者成為今天參考馬克思進行理論創作的中心。借用列斐伏爾(H.Lefebvre)的表述,這裡牽涉的是馬克思思想“世界化”(devenir-monde)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變;這一轉變要求深刻的分析,我們用理論的和歷史的“總結”這些措辭為其提供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概述(在“先兆”這一部分),而且,全書自始至終,都致力於為當今的馬克思主義描繪出一幅全方位的“圖景”。這些研究散發出來的璀璨光輝既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地位的多樣性,表明它能融入新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同時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與新生歷史事物間的衝突,如所謂的經濟“世界化”問題、生產和勞動過程的演變、普遍城市化、信息和交通科技引發的革命的影響、種族主義暴力、文化和軍事帝國主義、男權統治、生態破壞的新形式。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努力澄清“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學說相交的界面,即指出一些方式,通過這些方式,馬克思才能在構成馬克思主義的環境中呈現。這些方式並不是外在的:不論認識到與否,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存在的條件。從福柯到布迪厄、從哈貝馬斯到德勒茲,從後殖民主義的理論家到受唯物主義影響的女權主義者,在不同的政治和認識環境中發展並穩固建立起一種多樣性結構,這顯示了對馬克思參考引證的生機和活力。也許人們會問,這還是一般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嗎?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經常談論“後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儘管對二者做出辨別並不容易,但從理論上來說,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似乎宣稱馬克思的範式已衰竭,後者則認為,在新的環境下,必須重新解釋與馬克思的某些思想保持優先關係的問題,或將它們與其他的傳統融合。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鑲嵌在思想高空的本質(essentialité)觀點相對立。實際上,歷史上見證的馬克思主義似乎一直處於不斷調整和革新中,通過斷裂——也是使其完善和創新的條件,它一直存在於周圍的文化中、存在於其概念之外的新視域中。隨著20世紀末的巨變,一切正統的思想都已灰飛煙滅。馬克思主義在理論重建過程中分化為各種短暫出現的思潮學派和團體,它們的變化多樣使其擺脫了“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從本質上來說,以前的分界線已經失效了。似乎這樣一個時刻已經來臨,即我們應該重新標出一個點,找到有力的分界線,即一些遍覽廣闊全景的線索。法語文獻中正缺少這樣一種全景式描繪的著作,在經常舉行的關於國家文化方面的辯論中,這種匱乏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為自己這樣做而備受鼓舞。由於探求新的發展趨勢,我們當然忽略了一些在較為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值得尊重的重要研究。但另外一些重要人物已在本書中佔有一席之地,如拉康,他與福柯、阿爾都塞並列於本書中。此外,章節組織的其他選擇可能已經提供了要參考的其他知識著作類型。比如說,如果我們決定根據學科來介紹,人們就可以更好地看出各個學科的主要思想發展變動的狀況,如法國馬克思歷史編纂學的思考發展狀況[和出名的特例著作,如居伊·布瓦(Guy Bois)關於中世紀的著作、關於“概念史”或法國大革命的研究著作],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認識形式——社會學的、經濟學的、法學的等等——與馬克思主義關係的複雜性和獨特性,這種嚴謹性說明了各個學科科學標準的專業化,而且,如果要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希望做到普遍的理論化是有一些困難的。由大“問題”切入,我們認為本質上是要說明如何準確地通過多種手段來尋找這種連接方式。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一個有意義的提綱,由此引發談論和進行交鋒,而不是進行百科全書式的完善。這一普遍性的研究,如果不通過一些工具來完善是不可能進行的。 ——圖書館的索引。它提供了一個最近以主要的國際語言寫作的書目選集,它是根據與卷本的大綱相應的主題和作者來介紹的。 ——對國際上主要刊物的介紹。它使得源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獲得生機,並且在這些刊物多少廣泛發行的區域內形成了重建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和實行變革社會的實踐的中心。隨著概念索引構建的展開,甚至本書的作者們都大吃一驚,這表明當代馬克思主義說的是新語言,它們只有通過從國外的哲學和認識中出現的概念到古典主義概念認識這一寬廣的譜線才能得以表述,這說明了它在今天與一些公共批判思想的交流——但這並不抹殺其以階級、剝削、政治文化統治、帝國主義等術語分析社會的某些標誌性特徵。《今日馬克思》學刊的編輯團隊15年來兢兢業業地致力於該著作,本團隊一直專注於在全世界、在不同的文化國家中、在新的時代和文化環境中重建馬克思主義。我們希望這一索引能夠更好地勾勒出馬克思研究的關鍵部分,它不僅僅是理論性的,這種辯論也是活躍在當代知識領域的一個重要部分,並且由此能推動對世界的認識,如果必要,也能幫助那些想改變世界的人。
5====
第一版 1983 另有哈佛大學版本 英國Basil Blackwell版
據楊碧川先生說 此版有漢譯
多年未用 上周查此書 覺得不錯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2nd Edition
ISBN: 978-0-631-18082-1
Paperback
672 pages
October 1991, Wiley-Blackwell
2012.7.25 讀 Lukacs 一節寫得很簡要是好書
2012.7.25 讀 Lukacs 一節寫得很簡要是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