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藍墨水的下游》1998九歌/2019 三聯 (缺1篇〈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
To remove Hong Kong’s leader now would be to re-open the painful question of how its leader is chosen
余光中 《藍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他在這本書討論文章、翻譯等,都很有道哩,可參考。
文章中已說出身為(文化?)統派,在台灣已不太舒服.....
相比,2019年三聯版《藍墨水的下游》缺〈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很值得思考:因為當時香港未回歸, 余光中也沒把港中"接枝",說城"必成"。
,
檔
藍墨水的下游
作者: 余光中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1998/2009 三聯
目錄
藍墨水的下游——為“四十年來中國文學會議”而作
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為蘇州大學“當代華文散文國際研討會”而作
作者,學者,譯者——“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說
繆思未亡——“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主題演說
論的的不休——中文大學“翻譯學術會議”主題演說
此生定向江湖老?——序邵玉銘文集《漂泊——中國人的新名字》
斷然截稿——序梅新遺著《履歷表》
蟹酒居主饕餮客——序莊因文集《飄泊的雲》
缺1篇〈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
一枝紫荊伸向新世紀——為“第二屆香港文學節”而作
龔自珍與雪萊
後 記
隔水觀音
作者 / 余光中
出版社 / 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8新封面/1983 初版
《隔水觀音》為余光中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作品的結集,收新詩五十餘首,格調老成沉鬱,思維深刻,而其風貌瀟灑容與,蘊藉委宛多情,維持著詩人創作突破的藝術精神。
2004
『獵獅』、「髮岸線」、《余光中集》
黃永武談: 「……..現代詩人引用古詩裝飾或借意,有時改動一二字,
其實,這整篇文章沒說出重要的課題;著名的漢文或詩詞等的引用、
我舉個惡例:讀者讀到「…….向錢先生『獵獅』("lion-
其實,這是黃維樑抄余光中的作品:『文章與前額並高』(
余光中:「當時我才23歲,十足一個噪進的文藝青年,
換句話說,黃先生的「拿來」方式,斷文取義,變得更玄。 真是「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其實,余光中先生的原文加注英文,通常要對讀者說說典故的,
『余光中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算是目前比較全的集。
談一則讀書感想,讀《余光中集 第九卷,頁.440》,很羨慕年輕時碰到好老師,他上英國小說,
這種博覽法,或許有缺點。不過,現在學生的「容量」,
在文學方面的漢文翻譯,成績似乎比較好,
有些朋友不喜歡余光中的詩。有時,我對詩的內容也有直接的經驗,
人物特寫:向古人借火的詩人余光中/林巧湄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中國南京。1940年,入四川南京青年會中學就讀,1947年考取北大與金陵大學,因北方戰亂,入金陵大學外文系,後因國共內戰加劇而於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1950年自港來台,9月考進台大外文系,並開始進軍台灣文壇。1952年畢業前夕,處女作《舟子的悲歌》面世。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人創辦「藍星詩社」。四年後赴美進修,獲愛奧華大學文藝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東吳、師大、台大、政大、淡江等校,期間曾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又曾赴美講學多次,1985年9月回台後,任教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並擔任文學院院長兼外文所所長,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榮譽講座教授。余光中曾以:「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總結自己遷徙流轉的文學人生。而這般地理空間所鍛鑄的,無疑是情感空間的天寬地袤,當一切山風海雨都收束到毫末之間,我們看見的,是一塊又一塊澄澈清朗的文字精魄。
余光中教授是當代文學大師,在華語文學中,「余光中」三字更是璀璨耀眼,鑑照兩岸。自1948年開始發表〈沙浮投海〉至今,余光中的創作之河已滔滔奔流逾一甲子的時光,不僅著作等身,瞻望其浩瀚熾熱的創作能量,不得不令人欽佩懾服。其文風隨胸中意念恣意翻轉、塑形,無不可寫,亦無不可變,無怪乎其師梁實秋讚譽「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余光中靈思如光,一枝五采筆落到生活的平面上,映射出詩、散文、評論、書序、翻譯等不同的色澤,玲瓏燦然,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著有詩集《隔水觀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聽聽那冷雨》等;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舉杯向天笑》等;翻譯《梵谷傳》、《老人和大海》等,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秋之頌》等,詩、散文的創作與翻譯、評論的著作源源不絕,合計七十種以上。此外,余光中多首詩作被楊弦、李泰祥、羅大佑譜成歌曲,四方傳唱,且余光中本人也精於朗誦歌吟古今詩作,而歷來他為文壇藝界學府友朋所寫的書序也自成一格,更於1996年裒集為《井然有序》一書。各種作品除了種類多樣與數量眾多之外,許多文章選入臺港中大學或中學國文教科書,對華語文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 採訪者林巧湄,受訪者為計畫主持人暨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前處長楊昌彪與綜合業務組組長王玲瑗
林巧湄:余光中身為當代文壇的重要作家,對台灣這片土地來說,其重要性與代表性為何?
王玲瑗:余光中教授活躍於台灣的文學界,1960年代開始,代表性的議題如新詩論戰、現代派運動、詩社團的發起等,余教授皆是身處其中的主要人物,寫下台灣文學史重要的一頁。
經過文學激辯的世代,余光中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意義更加深刻而持續。數十年來任職的學術單位橫跨台 灣、香港、美國,作品更是流傳廣泛,余光中不僅在華文界擁有豐厚的讀者群,甚至因為有多部詩集被翻譯成外國語言,在非華文界也擁有大量讀者。單就台灣來 看,余光中因有多篇作品收錄於台灣的國民教育課本,使得這位大詩人廣為台灣民眾所知,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余光中教授創作能量驚人,細看作品的創作日期便可看出他幾乎日日為文,勤於筆耕,如今創作生涯已逾一甲子,並且持續不輟。單就詩文而言,即已累積近千篇,這些作品大多為余教授身在台灣時的創作。
余光中教授詩風不斷地變異,綺思生生不息,大量創作關於台灣山水風物的詩篇,他對台灣鄉情的描繪,為台灣留下文學風景的美麗註腳。
林巧湄:就計畫團隊所知,是否有其他機構將余光中的作品進行數位典藏?此次計畫的典藏重點為何?與其他機構有何不同?
楊昌彪:余光中教授在台生活已逾半世紀,參與過的活動不計其數,致使相關的作品成果散落各處。目前,國家圖書館藏有廣播電台訪問余教授的訪談錄音,高雄文學館則典藏了余教授的詩文手稿,將其作品以電子書方式搭配個人專訪,傳達個人寫作經驗。
自1985年起,余光中教授即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現居高雄,是本校光華榮譽講座教授。除已出版作品外,其他相關資料均收藏於高雄家中與其在中山大學的研究室。本單位曾於2008年配合余光中教授八十大壽舉辦「一片茱萸寄詩興—余 光中教授特展」,我們用專業加上誠意,竭力辦理這項活動,受到了余光中教授的肯定,本次計畫承蒙余光中的授權,獲得了許多珍貴的手稿及照片。此外,余光中 歷年來在高雄的多項活動紀錄,也是我們典藏的目標。本年度計畫的重點包括:完整呈現余光中教授所有作品目錄,包含已出版之詩作、散文、評論、書序、詩歌吟 唱及未出版之創作,蒐羅相關相片、手稿、書影、簡報與活動影音等影像資源,轉換為數位格式,並成立資料庫,將文學作品篇目與數位檔案連結,提供學人往後研 究台灣當代文學發展之參考資源。
另外我們也將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系統為數位典藏保存、整理、檢索與利用之平台系統。利用多媒體網 頁技術,呈現余光中文學作品之數位典藏成果。結合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特藏室」實體典藏室與「余光中數位文學館」網站,實體展場採輪展方式,搭配虛擬網站 舉辦的線上活動,提供參觀者瞭解不同面向的余光中,讓余光中數位文學館朝永續經營之目標邁進。
林巧湄:除了成果網站之外,計畫團隊是否有意將余光中的文學作品進行加值應用?尤其是余光中久居高雄,長期任教於中山大學,可稱為文化高雄的重要一環。此外,計畫團隊是否考慮與其他單位合作,將計畫成果作為推廣高雄文學景點的一部分?
王玲瑗:目前,國立中山大學所成立的余光中特藏室的實體藏品,除了余教授的出版著作、手稿,亦展出余教授與畫家劉國松、書法大師楚戈合作的詩畫作品。同時,我們也蒐集了余教授參與藝文活動的文宣品,藉此記錄余教授活躍於文壇的足跡。
余教授的詩作屢見於周邊的商品製作,舉凡日常生活中的杯、傘、扇子皆有其詩文蹤跡。遊人可前往圖資大樓參觀余光中特藏室,進而藉由本計畫所建置的「余光中數位文學館」查詢進一步的資料,並透過網路平臺,鼓勵使用者互相分享並且從事創作,以期激發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待「余光中數位文學館」建置完成後,未來更可延伸作為整合形式的詩學數位學習資源的基本教材元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