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張繼高 (吳心柳)《樂府春秋》《從精緻到完美》《必須贏的人》『精緻的年代』Pianissimo要做大事,一定要讀大書

重讀《必須贏的人》中關於當年政治、社會、文化的針貶,還是很有衝擊力道。
〈財經人物的危言〉談的是辜廉松的長文。張先生說,辜對當前問題的"看法",令他感到不安。 張先生說"今日居高位,玩政治的人整天胡亂云云與司空見慣"......希望辜等人談大問題時,最好審慎周延一些,減少誤導,多些文化省察才好。
文末說:教育和經濟一樣,只是文化的工具。沒有新而進取性的倫理文化,不可能形成第一流的國家。

小錯:
《必須贏的人》〈開明與保守〉中,"賀麟(胡適離平後的北大代校長)" (頁241)錯誤,代校長應該是湯用彤



OPINION | Op-Ed Contributor

The Legacy of the Boomer Boss

By GAR ALPEROVITZ

What should retiring baby boomers do with the companies they have built up? Sell to their employees.
 張繼高是少數生前處理掉他的一些賺錢事業的人, 注意 ,是生前而非退休時。




這本書內,有些人給蔣經國先生、 張學良等,都評為"劣等"。


***
在這類"懷友"的書中,它是相當精采的。
一句話:  這是本可讓我們這一代的人低迴不已的書。
(我在思考1987年史 ,或許應該從他夫婦除夕去亞都參加舞會到寫...)
---
我的同學彭淮棟先生沒寫張繼高。那讓我這旁觀者說說。
約1974年,彭先生翻譯的音樂文章在《音樂與音響月刊發表, 稿費好, 很鼓勵人。
再過約15年 ,張繼高先生主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  彭掛"副社長"之名。
他跟我說張先生的一些行事, 包刮稿費從不會怠慢 ,因為他體諒文人。

這次重讀此書,記他帶Bill Gates 去會李登輝總統 ....
王鼎鈞先生寫的他的領袖魅力和關係神通......



---
約2005年,張先生的佳人有私下辦紀念餐會?
逝者如斯。

讀到THE BOSTON POPS 如何紀念其指揮,看到pianissimo.極輕,由於他的書都不在身邊,中文GOOGLE他,得
張繼高.
必須贏的人. 九歌. 1995.
張繼高. 從精緻到完美. 九歌.


「哲人已遠--憶張繼高」:
『收拾禪心侍鏡台, 沾泥殘絮有沉哀;湘弦洒遍胭脂淚,香火重生劫後灰。 (曼殊之詩, 錄自張繼高的《樂府春秋》)』
The Pops, under Harry Ellis Dickson, its assistant conductor for 25 years, noted Mr. Fiedler's death last night by beginning its concert in Boston's Symphony Hall with his signature piece, John Phillip Sousa's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played pianissimo.極輕 After the first few bars, Mr. Dickson walked away from the podium, leaving the orchestra to play on leaderless.

張繼高『精緻的年代』台北;九歌, 2002

這本書物超所值的書,當時特價 149元。多都為 80年代的聯副專欄。篇篇可觀。
如果用歷史眼光看,當時台灣也是像今天那麼亂、沒水準吧!
余光中把作者常引的 A. Pope的詩句翻譯成

天使方裹足
妄人已進入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這句 3年多前 Simon U 討論過,我是從書名 Angels Fear 知道它的 …..



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Pianissimo是申學庸女士在憶述張繼高時所提到的字,意指音樂上的「極弱音」。「極弱音」並不是人人聽得到,更不是人人聽得懂,卻是最令知 音人細細品味的。張繼高一生從容處世,深沉出聲,卻能振聾發瞶,引人深思。《張繼高與吳心柳》,就是這個社會時代樂曲的Pianissimo。
張繼高先生終身以新聞傳播為業,而以音樂推廣為志。他堅持自己的器識與風格,同時在新聞與音樂兩種專業領域斐然成章。王鼎鈞先生形容他︰「學識精進而又談吐平易,內力深厚而又坦蕩明朗,經營上流社會的管道而又在財富權勢前從容矜持。」而以「高明自在」喻之。
張繼高先生走了,許多人懷念他,識與不識,多所憶往,其中往往讚嘆多於感傷;一如胡志強先生所說︰「曾經有他,實在真好!」
張繼高先生好學深思,謀而不求,涉獵寬廣而用心獨到,衣帶漸寬終不悔。

Pianissimo

adv. & adj. (Abbr. pp)
In a very soft or quiet tone. Used chiefly as a direction.
n., pl., -mos.
A part of a composition played very softly or quietly.
[Italian, superlative of piano, soft. See piano2.]

****
http://www.history.com.tw/pe/11/11201001.htm
張繼高(1926-1995)        
「音樂與音響」、「音響技術」月刊發行人
「民生報」總主筆、副社長
「台北之音」廣播電台董事長


張繼高,字緒阡,英文名亞當(Adam),筆名吳心柳,河北靜海(民國六十 二年劃歸天津市)人,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七月十一日(丙寅年六月初 二日)生於天津〔生年據傳主「不期白首與封侯--試寫卜先生的『四有與 四無』」:「卜先生大我十七歲。」而得(引案:卜少夫生於一九○九年六 月二十一日,由此得知張繼高生於一九二六年),又生於民國二十一年之瘂弦 (王慶麟)自言張繼高「大他六歲」(引見黃靖雅「吳心柳,瀟瀟灑灑的走 了」),由此得知張繼高生於十五年,「追求完美--張繼高」之「張繼高 先生簡歷」、台灣中華書局「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三)」作生於民國十五年; 出生月日據鮑碩三「六月二十九日的追思」:「民國四十五年農曆六月初二, 繼高三十歲(引案:實歲)生日那天。」舉行追思會之八十四年六月二十九 日(乙亥年六月二日)適值張繼高之七十歲(虛歲)冥誕,「聯合晚報」之 「張繼高今晨病逝」作:「距生於民國十五年六月二日,享壽七十歲。」誤 將農曆月日作為陽曆;「張繼高先生大事紀」作:「民國十六年農曆六月初 二日生。」〕。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抗戰軍興,三十日,天津失守,旋隨家 人居於天津租界;秋,於小學畢業後,考入教會辦之燕京大學附屬中學,受 洗為基督徒,嘗於課餘秘密 散發反日傳單。三十年十二月,「太平洋戰事」起,英、美對日宣戰。三十 二年秋,於燕大附中畢業後,考入是時內遷四川成都之燕京大學新聞系。
三十四年八月,抗戰勝利,旋燕大回平復校。三十六年夏,大學畢業,大學 末期在罷課、遊行全國性之大學潮中度過,畢業後歷任「吉林新聞攝影社」、 「吉林日報」、「中正日報」記者。三十七年五月,任「中央社」記者;十 一月,徐蚌會戰(共軍稱為「淮海戰役」)起,以戰地記者身分前往採訪, 「認識了當時的裝甲兵司令蔣緯國先生〔引案:不確,是時之裝甲兵司令為 徐庭瑤(月祥)〕,此後兩人成為好友」(「張繼高先生簡歷」);十二月 三十一日,於混亂中由南京抵達上海。
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二十三,五月,上海淪共;六月,抵達台灣,自 言:「我廿二歲剛來台灣沒多久,就莫名其妙被捕,關了五個多月。」(引 見劉美蓮「撒落一地的音符--送國小音樂課本編輯顧問張繼高一程」; 案:廿二歲為實歲,被捕原因為捲入「李朋國際間諜案」,郭冠英「一個 不屑贏的人」作「在保安處被關了九十三天」)。三十九年六月,韓戰爆 發;十月,中共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得懷)〕 入韓參戰,嘗奉派前往韓國戰場擔任戰地記者;十二月,任台灣「新生報」 高雄南部版記者〔採訪主任歐陽醇(冠玉)〕,跑海關、港口新聞,公餘喜 歡欣賞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一邊放,一邊向到訪之友人解說:「這是貝 多芬的、這是莫札特的、這是蕭邦的、這是布拉姆斯的,多半是古典音樂。」 魏端「懷念張繼高的高雄歲月」記云:「他為了增進音樂的認知,還特地自 高雄美國新聞處借來一本『大英百科全書』中的音樂專冊,厚厚的一大本, 日夜埋頭苦讀,一邊透過小唱機,潛心欣賞音樂。這個名叫Forty-Five的小 唱機,發出的聲音很悅耳,確實不錯。它培養了繼高兄的音樂興趣,也為他 打開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大門,讓他日後一頭鑽進音樂世界,數十年來樂此不 疲,而且為台灣樂壇辛勤播種,終致 於開花、結果。」
自言:「我對音樂的認識,可以說全靠兩本書:一本是哥 大教授郎保羅(Paul Henry Long)所著『音樂與西方文化』 (The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是一本二千頁的大書;另一本是史 懷哲(A. Schweitzer)寫的『巴哈傳』(J. S. Bach),這是一千五百頁以 上的大書。史懷哲也是一位風琴演奏家,他曾到非洲去行醫榮獲諾貝爾和平 獎。從民國三十九年到四十四年的五年時間中,我埋首於這兩本大書,他們 為我啟開了音樂之門。我的教授曾經告訴我『要做大事,一定要讀大書』, 這句話對於有志跟進者,也許有用吧!」(引見趙琴「無心插柳柳成蔭」)
四十三年四月三日,與林瑞芝〔由閻振興(光夏)介紹認識〕結婚,由杜聰 明(思牧)任證婚人,婚後不久,由外勤改為內勤,主編國際新聞版,「過 去他未幹過編輯工作,但他領悟力強,初次編報,一點難不倒他,什麼『題 二文』、『全三』之類的編輯實務技巧,他很快就搞通了。加上他英文底子 好,處理各種國際資訊,較為方便,把國際版編得很出色」(魏端「懷念張 繼高的高雄歲月」);由是年起,在「中央日報」撰寫「樂府春秋」,首開 音樂評論風氣,其後又在「聯合報」寫「樂林廣記」專欄,前後達八年之久, 其筆名吳心柳緣自「無心插柳柳成蔭」,嘗主持「樂友書房」,出版音樂書 籍,譯有「貝多芬傳」一書。四十六年,辭去「新生報」南部版國際新聞版 主編職務,改任「香港時報」台北辦事處記者,長子廷抒生,同年與美國駐 華大使館(大使藍欽)合作,接辦美國國務院(國務卿杜勒斯)ANTA之 文化交流節目,引進「舊金山芭蕾舞團」,其後復引進「名聲樂家瑪麗亞安 德森、大提琴家帕蒂高與斯基、『波士頓交響樂團』、斯義桂、鋼琴家塞金 等上百位第一流音樂家,因此歷任美國駐華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 莊萊德(Everett F. Drumright)、馬康衛(Walter P. McConaughy)、 安克志(Leonard Unger)對 張氏均極推崇」(「張繼高親筆小傳」)。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八二 三砲戰」起,嘗冒槍林彈雨到金門採訪,「在搶灘時一艘在他們前面的登陸 艇翻覆,死了許多記者,在他的書房,面對敦化南路的那個角窗前,放著一 顆共軍一五二口徑的砲彈,光可鑑人,作為他金門採訪的紀念」(郭冠英「一 個不屑贏的人」);同年主持「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周末晚上 之「空中音樂廳」節目,首開古典音樂進入廣播時代。四十九年,首次主辦 「朱碧柏現代舞團」在台北演出,「接著有愛文.艾利、荷西李蒙、保羅泰 勒、艾文尼可拉斯、『黃忠良現代舞團』、瑪莎葛蘭姆,這綿亙二十幾年的 一連串演出,開啟了台灣人對現代舞視野,也孕育了日後『雲門舞集』的誕 生」(「張繼高親筆小傳」),同年奉調隻身前往香港,任「香港時報」副 總編輯,公餘熱心參加教會活動。
五十年,參與發起創辦「新樂初奏」,與顧獻樑、許常惠、鄧昌國等人推動 現代音樂,又開始引進「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同年次子中復生,為齊世英 (鐵生)做口述歷史,凡二十萬言〔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近代史 研究所未發表,據齊邦媛「剪報時代的消逝--悼吳心柳」云:「當時因政 治情勢未能出版,傳說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我曾託任教該校 之王德威先生查閱,至今未獲。家父當年為政治主張而被老蔣總統開除國民 黨籍,在種種困境之中,張先生不畏權勢,固定訪問數月之久,更令我追思 之際感念不已,尤因此可見其可佩的文人風骨。」引案:齊世英素來主張黨 員在黨內應有適當之言論自由,四十二年因反對電力加價案受到開除黨籍嚴 厲處分,六十五年黨主席蔣經國命李煥送回黨證;據林忠勝「寫在『齊世英 先生訪問紀錄』出版之前」,齊世英其後於五十八年七月至五十九年一月接 受中研院近史所林忠勝、林泉(抱石)共十九次訪問,其後該所刊有「齊世 英先生訪問紀錄」一書〕
五十一年,改任「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 身)駐香港特派員。五十三年,任「徵信新聞」副總編輯,獨女挹芬〔語本 唐李白(太白)「贈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生。五十 四年(一九六五),年四十,九 月一日,與江良規創辦「遠東音樂社」,任董事長(此據「張繼高先生大事 紀」;關志昌「江良規小傳」、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人物大辭典」江良規 條作四十六年,曾意芳「音樂人生 瀟灑走一回」、黃英華「新聞界聞人張 繼高辭世」作四十七年,陳芳婷「『必須贏的人』輸了--張繼高告別人 生」作四十八年),致力於音樂拓荒工作,第一次大手筆為邀請美國著名之 「空中交響樂團」至台北「三軍球場」演奏,蔣總統、蔣夫人均為座上客; 同年任中國廣播公司國內廣播部副主任(主任王大空)。五十六年,應邀 訪問西德,經美返國時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內容長約八分鐘,在錄 音中談到西德之選舉制度、各政黨運用電子媒體之時間分配問題。五十七年 初,任「中廣」新聞室主任;六月,入英國湯姆森電視學院深造。五十八年 一月初,學成返國,十六日,任「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顧問; 四月一日,任「中視」新聞部主任(或稱經理),仍兼「中廣」新聞室主任。 五十九年,兼任香港「音樂生活」雜誌台灣地區發行人。
六十年四月一日,改任「中廣」新聞室顧問;八月下旬,率領「中視」採 訪小組飛往美國威廉波特轉播第二十五屆「世界少棒錦標賽」,張繼高洞 燭機先,由「中視」取得台灣地區獨家衛星轉播權,二十九日,是日自清 晨二時以迄五時,全台灣至少有五百萬人通宵不寐,在螢光幕前觀賞「中 視」所作之現場直播,有如置身現場,目睹中華少棒「巨人隊」以十二比 三擊敗「美國北區隊」,勇奪冠軍,為國增光,張繼高此舉為「中視」贏 得極大榮譽;同年以吳心柳之名,主持「中廣」之「音樂與音響」古典音 樂節目,自言:「要到『中視』任職時,『中廣』的同仁都說:『電視的 時代來臨了,廣播將會沒落。』為了向同仁證明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於是 便主持了每週兩小時的『音樂與音響』,而在第一次播出後沒幾天便收到 三百多封信,信中相同的問題是--『這個節目究竟是哪時候開播的?』 因為我在節目的開始便以極自然的口吻進行,而這個節目的成功,也讓『中 廣』的朋友認識到,廣播仍是有美好的前途。」(引見「張繼高先生簡歷」)。 六十二年七月一日,於「中廣」之「音樂與音響」節目停播後,為「延續」 此一名稱,創刊第一本傳播音樂知識與介紹欣賞音樂之專業性定期刊物「音 樂與音響」月刊,任發行人兼主編,以「音響是手段 ,音樂才是目的」相號召,使台灣快速進入音響時代,在創刊號上發表「狄 倫文化」、「訪問狄倫」兩文,對鮑布.狄倫作出詳盡、中肯之介紹,後應 聘為「聯合報」顧問。六十四年一月,舉辦台灣第一次第一屆「台北音響大 展」(GAST-75),由副總統嚴家淦(靜波)剪綵,展期七天,參觀者逾十數 萬人。六十五年一月一日,再辦「音響技術」月刊(「高傳真」雜誌前身), 任發行人,倡導「自己裝」及引發鼓勵國內音響工業之進步及成長。六十七 年,協助政府有關當局對有關音響、電視方面之「商品標準分類」工作,重 新予以整理及分類,使當局對音響工業之獎勵、進出口及管理,得到清晰、 實用之分類。六十八年,與彭康德、「四海唱片公司」之廖老闆合設「知音 公司」,任董事長,集中銷行各名廠出版之唱片,經營三年,結果每人虧蝕 一百多萬元。六十九年二月,行政院院長孫運璿提出於三台之外,成立公共電視台之構想。
七十年,任新聞局顧問,以公共電視召集人身分撰寫「公共電視中心組織章 程及籌備計劃」,同年(或作七十一年)以吳心柳筆名在「聯合報」副刊長 期撰寫「未名集」文化性專欄,至八十三年止。七十一年四月五日,撰「不 期白首與封侯--試寫卜先生的『四有與四無』」;十二月,台北「遠景出 版事業公司」出版劉紹唐主編之「卜少夫這個人(續集)」,內收張繼高「不 期白首與封侯--試寫卜先生的『四有與四無』」一文,篇後之卜少夫(潤 生)「少夫謹註」云:「繼高天賦異稟,聰慧過人,他指點出我的『四無』, 非常正確,其中『三無』,他卻『三有』:古典與精緻、矜持與執著原則、 現代感。……我非常驚異於繼高的進步,飽學深思,卅年來的時間流逝,對 他絕未有分毫的浪費,他接觸任何一項學問或工作,都能達到極高峰的成就。 對音樂、對電視、對音響、對大眾傳播……都可說已成為專家的身分了。過 去偶爾以吳心柳筆名發表的文章,和以張繼高本名參加各種座談會發表的言 論,都擲地有聲,俏皮而動人,有極高明的見解、顛撲不破的真理,早為廣 大社會所推崇。」誠如鮑碩三所言:「繼高一生聰明、好學、沈穩、瀟灑, 注重儀表、服飾,講究生活品味。」(「六月二十九日的追思」)。七十二 年,所擬之「公共電視中 心組織章程及籌備計劃」草案未能獲得行政院通過,為此辭去新聞局顧問職 務。七十三年二月,任「民生報」評論部第一任總主筆,並闢「民主論壇」 專欄。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六十,四月,在「傳記文學」第四十六卷 第四期「中共仿辦傳記文學之我見」特輯發表「中國現代史的『攻』與『防』」 一文;七月,「傳記文學」第四十七卷第一期選載吳心柳「史盲」一文。七 十五年九月,創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任社長(主編黃裕美), 其後任「聯合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藉此贊助很多的音樂及藝術團體,尤 其對本地赴國外深造的音樂家,贊助的行動更是不遺餘力。另外,台大新聞研 究所也是在他的策劃下得以成立」(「張繼高先生簡歷」)。七十六年春,與 任堅應邀同機飛往舊金山,參加「美國編輯人協會」年會。七十九年七月,任 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初期他很熱心參加會議,但後來就長期缺 席」(任堅「智者張繼高」);九月,升任「民生報」副社長,卸去該報總主 筆職務;同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停刊。
八十年,任行政院顧問,負責籌劃「公共電視製作中心」。八十三年五月,漫 遊北歐;九月,在榮民總醫院接受檢查時得知左肺患有肺癌,接受治療;十二 月,任「台北之音」廣播電台董事長(台長徐璐);冬,「音響與音樂」月刊 停刊;同年任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顧問,卸去「民生報」副社長職務, 撰寫之「聯合報」副刊「未名集」專欄告一段落。八十四年(一九九五)三月, 撰寫親筆小傳一篇;四月二日(或作十九日),預留遺囑:「不發訃、不開弔、 遺體供解剖作醫學研究,火化後骨灰投入大海。」同月「音樂與音響」月刊於停 刊五個月後復刊,並舉行交接儀式,由張繼高將印信交與新任發行人張國卿,「交 棒」時一再表示:「目前台灣精緻文化仍待進一步提升。」根據自己浸淫音樂多 年心得,「提供了三本最值得閱讀的書籍,分別是舒曼的『新音樂期刊』英譯本、 保羅.亨利.藍的『西方文化中的音樂』以及蕭伯納的『蕭伯納談音樂』,與愛 樂者相互期勉精進」(潘罡「他為音樂荒漠注入甘泉」),於交卸發行人職務後, 前往北京診視癌症,以氣功治療;五月,於前往中國大陸兩週後,因病情轉劇,入 台北市仁愛醫院孫逸仙癌症中心加護病房留醫,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同月打破「三 不」(不教書、不出書、不上電視)中之 第二「不」,「破戒」出版第一本書--散文集「必須贏的人」(收評論文章八十 五篇,由蔡文甫撰序,台北「九歌出版社」版,列為「九歌文庫」之一);六月九 日,「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會通過授予張繼高「特別貢獻獎」,二十一日上午七 時二十二分,因肺癌去世,年七十歲,歿後遺體由仁愛醫院送至榮民總醫院,二十 二日,「文化建設基金會」管理委員會舉行第三十四次會議,正式通過授予張繼高 「特別貢獻獎」,並將於七月中與「國家文藝獎」同時頒獎,請其家屬代表領獎, 二十三日,遺體在榮民總醫院進行全身病理解剖;七月五日,舉行簡單入殮儀式, 六日,遺體移至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火化,在場者除兩子(廷抒、中復)、一女(挹 芬)外,尚有生前至親好友王曉祥、尹衍樑、周碧瑟、張作錦、張照堂、錢翊平等 十餘人,火化後遵照遺囑,由尹衍樑駕船,兩子、一女及周碧瑟護航出海,將骨灰 撒在富貴角附近之大洋上,

同月獲李登輝總統明令褒揚,令云:「公共電視籌備委 員會常務委員、台北之音廣播公司前董事長張繼高,志行貞固,器識弘遠,生平致 力新聞文化事業,卓著懋績。歷任中國時報、香港時報副總編輯,民生報總主筆、 副社長,中國廣播公司、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等職,健筆鴻猷,宣揚國策;名言讜論,激勵 人心,裨益邦計,功在國家。創立『遠東音樂社』,創辦『音樂與音響月刊』,開 拓音樂教育風氣,培養國人欣賞興趣,同時引進國際知名聲樂家、合唱團、舞蹈團 來台表演,擴大歌舞藝術視野,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榮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 蜚聲中外,實至名歸。綜其生平,擴大媒體功能,推動文化建設,精誠無間,啟迪 功宏。而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尤以遺囑以遺體供病理解剖,遺愛人間,碩德景行, 至足矜式,茲聞溘逝,軫念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表遺徽。此令。」
八月,「九歌 出版社」出版張繼高遺著「從精緻到完美」(收評論文章八十餘篇;其後獲「一九九 五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樂府春秋」1995(內分兩部分:前半部為「樂林廣記」, 以音樂介紹為主,後半部為「藝術往那裏去?」,討論台灣音樂環境之各種相關問題; 以上列為「九歌文庫」之一)。1996八十五年七月,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張繼高長子廷抒主編之「追求完美--張繼高」一書(列為「文學誌」一三七),由 宋楚瑜、閻振興撰序,內收范葵「君子之交--敬悼張繼高先生」、葉樹姍「母雞孵 小雞--永遠提攜後輩的伯樂張繼高先生」等文五十餘篇,以紀念張繼高逝世一週年。 (參考:「追求完美--張繼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