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勃洛莫夫 | |
---|---|
作者 | 伊凡·亞歷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 |
出版地 | 俄國 |
語言 | 俄語 |
出版日期 | 1859 |
上一部作品 | 《巴拉達號遊記》 |
下一部作品 | 《懸崖》 |
Oblomov (Russian: Обломов)[1] is the best known novel by Russian writer Ivan Goncharov, first published in 1859. Oblomov is also the central character of the novel, often seen as the ultimate incarnation of the superfluous man, a symbolic character in 19th-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Oblomov was compared[citation needed] to Shakespeare's Hamlet as answering 'No!' to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Oblomov is a young, generous nobleman who seems incapable of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or undertaking any significant actions. Throughout the novel he rarely leaves his room or bed and famously fails to leave his bed for the first 150 pages of the novel.[2] The book was considered a satire of Russian nobility whose so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 was increasingly in question in mid-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The novel was wildly popular when it came out in Russia and a number of its characters and devices have had an imprint on Russian culture and language. Oblomovshchina (Russian: Обломовщина, or oblomovism) has become a Russian word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exhibits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sloth or inertia similar to the novel's main character.
目錄 |
創作過程
1849年,因《平凡的故事》一書嶄露頭角的岡察洛夫在《當代人》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說《奧勃洛莫夫的夢》,寫貴族子弟奧勃洛莫夫在夢境中對寧靜的田莊生活和幼年經歷的回憶[3]。《奧勃洛莫夫的夢》發表後,文學界普遍認為岡察洛夫會寫出一部長篇傑作。但1851年作家的母親去世,第二年他作為普提雅廷的秘書,參加了環球考察。一路上他處於疲勞和疾病中,無暇繼續創作。1855年岡察洛夫回到俄國,埋頭於各種行政事務和遊記《戰艦巴拉達號》的撰寫中。直到1857年,他才開始重寫《奧勃洛莫夫》。1859年起小說發表在《祖國紀事》的第1-4期上,《奧勃洛莫夫的夢》成為其中的第九章[4]。內容
第一部
貴族青年奧勃洛莫夫為一封田莊來信心神不安,很早就醒了,卻一直在床上躺著計劃著如何對田莊進行改革。他打算起床,但是和老僕人扎哈爾說了兩句又睡 下了。幾個客人來訪,帶來了要交房租等消息,讓他更加煩悶。他回憶起自己的成長,覺得自己不習慣運動、生活、人群和忙碌,更喜歡遁入內心,生活在自己創造 的世界裡。朋友走後,奧勃洛莫夫掙扎著給田莊寫回信,沒寫完又為賬本和搬家的事煩惱起來。大夫建議他多運動,出國療養,他覺得很懊喪。扎哈爾說了一句「別 人不比我們差,人家能搬來搬去,我們也行」傷了奧勃洛莫夫的自尊,引來了他的大段內心獨白,他稱自己「不是不行動,而是在苦思苦想,怎麼才能讓我的農民不 受窮。」他最後決定推遲回信和訂計劃的時間,先睡上一小時。奧勃洛莫夫夢到了他的故鄉-奧勃洛莫夫田莊。他不用操心衣食住行,也不用關心領地事務,到了各 種節日自有美食和活動,一切都很寧靜美好。第二部
好友施托爾茨精力充沛,做事積極。他的來訪打亂了奧勃洛莫夫的生活,他帶著奧勃洛莫夫在彼得堡四處交際和辦事,忙了一周。奧勃洛莫夫憤怒了,他認為 這個社會裡大家雖然都在努力的勞動,但心裡充滿了嫉妒,漠然,昏睡的心智,他質問施托爾茨「這麼拚命幹活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安靜地享受生活?」他描繪了 他心中嚮往的田莊寧靜生活。施托爾茨則說這是一種「奧勃洛莫夫精神」他以奧勃洛莫夫年輕時要改變俄羅斯的理想和追求激勵他,告訴他:要麼,現在就起來,要麼,永遠不起來!。在施托爾茨的激勵下,奧勃洛莫夫努力改變了自己,但還是拖延了出國行程,等不及的施托爾茨托朋友奧莉加照顧奧勃洛莫夫,以免他回到無所事事的生活 中去。不久奧勃洛莫夫愛上了奧莉加。在 愛情的感召下,奧勃洛莫夫開始郊遊,欣賞戲劇、音樂。奧莉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問他,他則不得不潛心鑽研各種書籍,弄清楚告訴他,終於奧莉加接受了奧勃洛 莫夫的求愛。
第三部
面對令人窒息的生活和想騙他錢的朋友,奧勃洛莫夫感到愛情會被生活吞沒,「詩篇逐漸結束,嚴肅的故事就要開始」,想到繁瑣的婚前準備和家庭生活的種 種事端,他就覺得這不是生活。他要找新房子,卻發現由於自己長期逃避,已經簽了很多的債,索性暫住在租的房子里,讓房東太太阿加菲婭·馬特維耶夫娜把自己 的衣食住行照顧起來,倒覺得挺寧靜的。奧莉加催奧勃洛莫夫和自己的嬸娘談結婚的事,奧勃洛莫夫才發現自己債務很多,雖想下鄉整頓田莊,但只是託付給了一個 代理人(實際是個騙子)以便省麻煩。奧莉加感到改變奧勃洛莫夫的生活方式實屬幻想,絕望的她和奧勃洛莫夫分手了。奧勃洛莫夫重又穿回了他慵懶生活的象徵- 大袍子,臥床不起。第四部
奧勃洛莫夫病好之後常長時間陷入沉思不語之中,代理人貪污了他的大部分田莊收入,只把一小部分寄給他,他也渾然不知。加菲婭·馬特維耶夫娜愛上了 他,把房屋的清潔、他的衣食住行、各種節日的應酬活動都接手過來,用有限的錢讓他過上舒適的日子。奧勃洛莫夫也感到了寧靜溫暖。施托爾茨受奧莉加的委託回 到彼得堡,看到他的這種生活,也只能說他是打算「永遠不起來了」。塔蘭季耶夫則計劃利用奧勃洛莫夫和房東太太的曖昧敲詐他一萬盧布。一年半後,田莊上的所有收入都被直接挪去付一萬盧布的債務。房東太太開始典當了自己東西維持家用。施托爾茨再次來訪,告訴他自己和奧莉加結婚了,奧 勃洛莫夫真誠的祝賀他的朋友。施托爾茨幫他廢止了敲詐的借據,料理起他的田莊來,奧勃洛莫夫真正從內心底感到了安寧。幾年後他中風了,面對最後一次來勸自 己動起來的施托爾茨,他激烈的拒絕見奧利加,對施托爾茨說道:
我的弱點已經使我跟這個坑長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開,我就會死。他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施托爾茨,就再也不說話了,兩年後奧勃洛莫夫安詳的死在了床上。[5]。
主要人物
- 伊利亞·伊里奇·奧勃洛莫夫:年輕貴族,善良且溫柔,卻耽於幻想、無所作為。
- 扎哈爾:奧勃洛莫夫家的老僕人,沒有文化,忠誠守舊,既肯為奧勃洛莫夫去死,也會像其他僕人一樣貪他買東西的錢。
- 施托爾茨:奧勃洛莫夫的同齡人,一起長大的好友,父親是德國人。大學畢業後他父親就讓他去彼得堡謀生,不要留在田莊。精力旺盛,積極進取。這一角色是作為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存在的,岡察洛夫後來自己說,這個人物「寫得不好,表現的太赤裸裸了」[6]
- 奧莉加:和岡察洛夫其他小說的女主角一樣,年輕、活潑、充滿熱情[7]。
- 加菲婭·馬特維耶夫娜·普舍尼岑:文官普舍尼岑的遺孀,奧勃洛莫夫租她的房子住,照顧奧勃洛莫夫的起居,成了他的妻子。
評論與影響
小說剛發表,列夫·托爾斯泰就評價道:「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許久未見的傑作」,持激進立場的杜勃羅留波夫則迅速發表著名評論文章《什麼是奧勃洛莫夫性格》,認為這種性格是農奴制給俄國人帶來的內在性格,認為岡察洛夫對奧勃洛莫夫性格的一些讚揚是「不公正的」[8]。小說給俄語帶來了新詞彙「奧勃洛莫夫性格」,列寧後來也常用「奧勃洛莫夫性格」來批評機構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低效率。而岡察洛夫自己在1866年寫道:「我想描寫一個誠實,和善,有吸引力的人物,一個走向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最終陷入漠然與無助。」他對奧勃洛莫夫的態度並非嚴厲的批判,而只是帶有同情筆調的描寫他的真實生活狀態[9]。
改編的影視作品
- 1964年喜劇《奧勃洛莫夫的兒子》一劇在倫敦西區劇院上演,由斯派克•密利甘(spike milligan)主演。
- 1980年尼基塔•米卡哈爾科夫把《奧勃洛莫夫》改編成電影《奧勃洛莫夫》(DVD名《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獲得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外語片獎[10]
參考文獻
- ^ 多餘人指的是俄國小說里的一批典型人物,包括普希金的葉甫根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的羅亭和岡察洛夫的奧勃洛莫夫等人,他們都是貴族知識分子,不願合流於令人窒息的生活,又不願有所行動,成為社會多餘的人。
- ^ Galya Diment,Goncharov's Oblomov: a critical compani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8,page 1
- ^ 張英倫主編,外國名作家傳(上),1979
- ^ Galya Diment,Goncharov's Oblomov: a critical compani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8
- ^ 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陳馥,鄭揆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 ^ 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陳馥,鄭揆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4頁
- ^ Galya Diment,Goncharov's Oblomov: a critical companion
- ^ 杜勃羅留波夫《什麼是奧勃洛莫夫性格?》
- ^ Galya Diment,Goncharov's Oblomov: a critical companion,page 12
- ^ 網際網路電影數據庫(IMDb)上《奧勃洛莫夫》的資料
- Digital Oblomov 有關《奧勃洛莫夫》小說和其影視改編的信息。
- 俄文版《奧勃洛莫夫》
-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奧勃洛莫夫》的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