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 Groth
janetgroth.com/ - Cached
Order your copy of "THE RECEPTIONIST: AN EDUCATION AT THE NEW YORKER, A memoir by Janet Groth" now from your local book store, or for more ...《紐約客》前台出版回憶錄
報道 2012年08月02日
Joshua Brigh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珍妮特·格羅斯在她曼哈頓的家中。她在《紐約客》做了21年前台接待員,剛剛出版了有關那段歲月的回憶錄。
幾周前的一個晚上,一大群人擠進曼哈頓國家藝術俱樂部,去見證一部用55年的時間完成的
處女作的出版。作者是75歲的大學教授、風趣的珍妮特·格羅斯(Janet
Groth),她在書中講述了自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職於《紐約客》雜誌的故事,那時該雜誌正如日中天。這些故事包括:她每周都跟令人尊敬的記者約瑟
夫·米切爾(Joseph
Mitchell)一起用餐;她跟一位漫畫家的戀情,她給那個人取了一個外號叫“大騙子”;她跟老編輯威廉·肖恩(William
Shawn)之間短暫的交流,肖恩雖然很害羞,但“在我離開雜誌社時,也瀟洒地送了我一支玫瑰花”。
格羅斯不是人們想當然地以為的《紐約客》撰稿人、編輯或事實核查員。她是做什麼的呢?從1957年到1978年的21年間,她是18樓的前台接待員。
格羅斯跟聽眾開玩笑說:“他們都沒有把我提拔到20樓去。”20樓是指《紐約客》位於紐約西43街的老辦公室。在18樓辦公的是一幫特約撰稿人,在
20樓辦公的則是小說部門和凱瑟琳·懷特(Katharine White)、威廉·馬克思韋爾(William Maxwell)等大名鼎鼎的老員工。
其中一位特約撰稿人加爾文·特里林(Calvin Trillin)回憶說,格羅斯散發著中西部人的和藹可親和幹練。“你會看到,簡多有本事——她夏天要去度假的話,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把頂班的人就安排好了。”
英國作家安東尼·貝利(Anthony Bailey)那時也在《紐約客》工作,後來他跟格羅斯成為好朋友,他說,在“一群瘋瘋癲癲或者半瘋癲的作家”當中,格羅斯就是“快樂的化身”。
格羅斯從明尼蘇達大學畢業後就來到紐約,立志要做一名作家,在通過E.B. 懷特的面試後她便進入了文學出版中心,但她從來沒在《紐約客》上發表過東西。她曾在美編部門呆過很短同時也很不開心的一段時間,職責是回復漫畫投稿,其他 大部分時間裡她坐在電梯旁前台接待員的椅子上,“鳥瞰一切,並順便盯着一個我帶過去的電爐,”她說。
格羅斯的回憶錄名叫《前台接待員:在<紐約客>的成長》(The Receptionist: An Education at The New Yorker,Algonquin出版)。該書講述了她在《紐約客》奇特而失敗的職業生涯,以及背後的原因。她簡練、優雅的文筆充分證明了她的天賦,這部 書就像一個窗口,讓人得以一窺神秘的出版業,同時它也是一位女性自我發現歷程的記錄。
書中所寫的是一個支持女權主義者的時代,寫的又是一個創造力很強的辦公室,由不得大家會把它跟《廣告狂人》比較一番。但要讓這一比較成立,就得讓 《廣告狂人》中虛構的佩吉·奧爾森(Peggy Olson)從未從秘書職位獲得提拔,她寫文案的天才從未被發現。那麼,格羅斯女士為何一直都是前台接待員、沒升過職呢?
格羅斯坐在她上東區整潔的開間公寓里,目光溫暖,頂着一頭淺黃色的頭髮,看上去很有魅力。對於從未升過職,她給出了幾種解釋。她說,那些年,她很消極,內心很不堅定,因為她成長在中部的艾奧瓦州和明尼蘇達州,來自一個與出版界完全不搭界的世界,還有一個酗酒的父親。
那會兒也沒有職業人士做她的榜樣。“女性沒有接受過肯定自己的培訓——奧普拉還沒出現,”格羅斯女士說:“我不清楚我要去哪裡、我是誰。”確實有些 女性,如莉蓮·羅斯(Lillian Ross)、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在格羅斯女士在《紐約客》工作的那段時間裡,通過這本雜誌成長為作家。她說:“我不像那些更加自信的人那樣,能夠攻城拔寨。”
《紐約客》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員工的頭銜和職責不夠清楚,這也阻礙了她的進步。如特里林所說:“升遷很不容易。你看不見梯子在哪裡、誰扶着梯子,更不用說如何往上爬了。”
因此,多年來,格羅斯欣然接受了前台接待員的角色以及隨之而來的回報,如接觸20世紀一些最有天賦的作家。她回復 J. D ·塞林格(J. D Salinger)的問詢;幫助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保住他在辦公室的地盤;幫特里林和他的妻子愛麗絲(Alice)看家;給迷路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指路;跟《紐約客》的許多作者成了好朋友,包括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Muriel Spark)以及一位名叫米切爾的先生,她曾跟米切爾固定在周五午餐時約會,她稱之為“單純但又不是十分單純”的調情。
相對於能夠跟作家交朋友和參加簽售會,也許更令人嫉妒的是她夏季的假期:她在《紐約客》工作期間去過八次歐洲,每次都至少一個月,通常還都是帶薪假(每周高達80美元)。“《紐約客》認為他們的前接待員可以度很長時間的暑假。”格羅斯故作嚴肅地說道。
那時,格羅斯頂着12英寸長的金髮,穿着定做的裙子,所以經常有男士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過她的情路並不順利。她回憶起跟《紐約客》一位她沒有透 露真名的漫畫師的戀情,她將自己的初夜獻給了他。在發現他已經跟別的女人訂婚後,發狂的格羅斯打開她格林威治村寓所的煤氣、躺到床上,試圖自殺。這是回憶 錄中最讓人揪心的部分。另一段跟一位德國劇作家失敗的戀愛同樣令她崩潰。
在隨後的歲月里,她試過很多角色,包括輕率的派對女孩(夾着香煙當道具)。在接受“曼哈頓頂級心理分析師”多年的治療後,她最終找到了一個自己能夠 堅持下去的角色:學術研究。她入讀紐約大學研究生院,用了12年的時間,在1982年獲得20世紀文學博士學位,那是在她離開《紐約客》幾年之後。從那之 後,她開始了自己學者生涯,最近的經歷是在紐約州立大學普拉茨堡分校,還寫了四部關於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書(其中三部是跟戴維·卡斯特諾夫[David Castronovo]合著)。
格羅斯說:“我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但那是一個非常緩慢的旅程。我一步一個腳印,當然也接受了很多的心理治療。”
在《接待員》一書中,她害羞、自我懷疑,在國家藝術俱樂部發言時的她可不是這樣。面對觀眾,格羅斯沉着、自信,特里林先生等她在《紐約客》的前同事 也在聽着,她曾經給這些同事傳過電話留言。她的不安全感早已被頑皮、自嘲的風趣所取代。當麥克風發出囂叫聲時,她俏皮地說道:“無人承擔的罪過我都甘願領 受。”話音一落,哄堂大笑。
她在台上問候她從柏林乘飛機趕來的前男友。她之所以能坦然地面對那段感情,可能是因為,在70年代中期,格羅斯從格林威治村一位比她大的企業家阿爾·拉扎爾(Al Lazar)那裡找到了天長地久。他們一起生活了25年,在他2000年去世前二人結了婚。
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在活動前,這位從未在《紐約客》上發表過作品的作家,朗讀了自己這本備受好評的回憶錄中的一個片段。
在她朗誦的那個段落中,格羅斯談到了自己在前台接待員座位上呆過的歲月,以及她想通了《紐約客》是否虧待了她這件事。想想那些假期、靈活的時間安排以及許多無形的好處,如派對的邀請和紐約文學生活的前排座位,她得出結論:“是誰佔了誰的便宜還不一定呢。”
格羅斯不是人們想當然地以為的《紐約客》撰稿人、編輯或事實核查員。她是做什麼的呢?從1957年到1978年的21年間,她是18樓的前台接待員。
其中一位特約撰稿人加爾文·特里林(Calvin Trillin)回憶說,格羅斯散發著中西部人的和藹可親和幹練。“你會看到,簡多有本事——她夏天要去度假的話,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把頂班的人就安排好了。”
英國作家安東尼·貝利(Anthony Bailey)那時也在《紐約客》工作,後來他跟格羅斯成為好朋友,他說,在“一群瘋瘋癲癲或者半瘋癲的作家”當中,格羅斯就是“快樂的化身”。
格羅斯從明尼蘇達大學畢業後就來到紐約,立志要做一名作家,在通過E.B. 懷特的面試後她便進入了文學出版中心,但她從來沒在《紐約客》上發表過東西。她曾在美編部門呆過很短同時也很不開心的一段時間,職責是回復漫畫投稿,其他 大部分時間裡她坐在電梯旁前台接待員的椅子上,“鳥瞰一切,並順便盯着一個我帶過去的電爐,”她說。
格羅斯的回憶錄名叫《前台接待員:在<紐約客>的成長》(The Receptionist: An Education at The New Yorker,Algonquin出版)。該書講述了她在《紐約客》奇特而失敗的職業生涯,以及背後的原因。她簡練、優雅的文筆充分證明了她的天賦,這部 書就像一個窗口,讓人得以一窺神秘的出版業,同時它也是一位女性自我發現歷程的記錄。
書中所寫的是一個支持女權主義者的時代,寫的又是一個創造力很強的辦公室,由不得大家會把它跟《廣告狂人》比較一番。但要讓這一比較成立,就得讓 《廣告狂人》中虛構的佩吉·奧爾森(Peggy Olson)從未從秘書職位獲得提拔,她寫文案的天才從未被發現。那麼,格羅斯女士為何一直都是前台接待員、沒升過職呢?
格羅斯坐在她上東區整潔的開間公寓里,目光溫暖,頂着一頭淺黃色的頭髮,看上去很有魅力。對於從未升過職,她給出了幾種解釋。她說,那些年,她很消極,內心很不堅定,因為她成長在中部的艾奧瓦州和明尼蘇達州,來自一個與出版界完全不搭界的世界,還有一個酗酒的父親。
那會兒也沒有職業人士做她的榜樣。“女性沒有接受過肯定自己的培訓——奧普拉還沒出現,”格羅斯女士說:“我不清楚我要去哪裡、我是誰。”確實有些 女性,如莉蓮·羅斯(Lillian Ross)、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在格羅斯女士在《紐約客》工作的那段時間裡,通過這本雜誌成長為作家。她說:“我不像那些更加自信的人那樣,能夠攻城拔寨。”
《紐約客》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員工的頭銜和職責不夠清楚,這也阻礙了她的進步。如特里林所說:“升遷很不容易。你看不見梯子在哪裡、誰扶着梯子,更不用說如何往上爬了。”
因此,多年來,格羅斯欣然接受了前台接待員的角色以及隨之而來的回報,如接觸20世紀一些最有天賦的作家。她回復 J. D ·塞林格(J. D Salinger)的問詢;幫助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保住他在辦公室的地盤;幫特里林和他的妻子愛麗絲(Alice)看家;給迷路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指路;跟《紐約客》的許多作者成了好朋友,包括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Muriel Spark)以及一位名叫米切爾的先生,她曾跟米切爾固定在周五午餐時約會,她稱之為“單純但又不是十分單純”的調情。
相對於能夠跟作家交朋友和參加簽售會,也許更令人嫉妒的是她夏季的假期:她在《紐約客》工作期間去過八次歐洲,每次都至少一個月,通常還都是帶薪假(每周高達80美元)。“《紐約客》認為他們的前接待員可以度很長時間的暑假。”格羅斯故作嚴肅地說道。
那時,格羅斯頂着12英寸長的金髮,穿着定做的裙子,所以經常有男士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過她的情路並不順利。她回憶起跟《紐約客》一位她沒有透 露真名的漫畫師的戀情,她將自己的初夜獻給了他。在發現他已經跟別的女人訂婚後,發狂的格羅斯打開她格林威治村寓所的煤氣、躺到床上,試圖自殺。這是回憶 錄中最讓人揪心的部分。另一段跟一位德國劇作家失敗的戀愛同樣令她崩潰。
在隨後的歲月里,她試過很多角色,包括輕率的派對女孩(夾着香煙當道具)。在接受“曼哈頓頂級心理分析師”多年的治療後,她最終找到了一個自己能夠 堅持下去的角色:學術研究。她入讀紐約大學研究生院,用了12年的時間,在1982年獲得20世紀文學博士學位,那是在她離開《紐約客》幾年之後。從那之 後,她開始了自己學者生涯,最近的經歷是在紐約州立大學普拉茨堡分校,還寫了四部關於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書(其中三部是跟戴維·卡斯特諾夫[David Castronovo]合著)。
格羅斯說:“我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但那是一個非常緩慢的旅程。我一步一個腳印,當然也接受了很多的心理治療。”
在《接待員》一書中,她害羞、自我懷疑,在國家藝術俱樂部發言時的她可不是這樣。面對觀眾,格羅斯沉着、自信,特里林先生等她在《紐約客》的前同事 也在聽着,她曾經給這些同事傳過電話留言。她的不安全感早已被頑皮、自嘲的風趣所取代。當麥克風發出囂叫聲時,她俏皮地說道:“無人承擔的罪過我都甘願領 受。”話音一落,哄堂大笑。
她在台上問候她從柏林乘飛機趕來的前男友。她之所以能坦然地面對那段感情,可能是因為,在70年代中期,格羅斯從格林威治村一位比她大的企業家阿爾·拉扎爾(Al Lazar)那裡找到了天長地久。他們一起生活了25年,在他2000年去世前二人結了婚。
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在活動前,這位從未在《紐約客》上發表過作品的作家,朗讀了自己這本備受好評的回憶錄中的一個片段。
在她朗誦的那個段落中,格羅斯談到了自己在前台接待員座位上呆過的歲月,以及她想通了《紐約客》是否虧待了她這件事。想想那些假期、靈活的時間安排以及許多無形的好處,如派對的邀請和紐約文學生活的前排座位,她得出結論:“是誰佔了誰的便宜還不一定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