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琦君《心琴》《琦君讀書》等



印光法師圓寂於靈岩山/寺,可參閱琦君 《心琴憶蘇州》,台北:爾雅,1980,頁53-9。
-----
2013
……..夏承燾對學生不僅是以言教、身教,更以日常生活教,可以說陪他散一次 步、游一次名勝、訪一次朋友,就可得到不少啟發。這是現代教育沒有辦法做到的。」----夏祖麗編著《她們的世界是散文家兼詞人˙》台北:純文 學,1973,頁173-81


2012
(1979)《「三如堂」主人》,收入《文英集》,香港 讀者文摘遠東,1987,頁84-89。
這是妙文,描寫作者的外子的學習英文的習慣,即「多聽少說」在「留」美三年的慘不忍睹故事,作者的「三如堂」是他的外子:
「守口如瓶」(不開口說英語) 
「惜墨如金」(最懶寫家信) 
再加上其外子說,旁人指正他的缺點 絕對接受,可說是「從善如流」。
的文字很好。只有一句有點語病:「…….他一輩子只打算當個聽眾。」(87)

附,這本書中主要的英語自習教材,乃是一套《英語九百句》English 900
和錄音機。1968年我學過《英語九百句》,共6冊,當時台中美國新聞處有磁帶)

-----2006

知名作家琦君因病過世,今天舉行公祭。文壇許多作家、出版人齊聚,總統特頒褒揚令,台北市長馬英九親赴弔唁,推崇琦君是當代最偉大的華文女作家之一;許多書迷、文友憶起琦君溫暖動人的文字與身影,忍不住淚眼婆娑。
高齡90的琦君是在5月13日因感冒感染肺炎,住進和信醫院,20日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6月7日凌晨去世,今天公祭。
琦君終生寫作,她素樸卻溫暖的文章,感動過半世紀以來的中文讀者,一生的散文和小說著作有四十多本;今天,琦君靈堂兩側高掛著心經,一百多字的經文,映照出她懷念母親而背誦終生的心情,兩旁的輓聯更寫著:「三更有夢書作枕,夢痕猶存,橘紅點點,桂雨歇燈花落;千里懷人月在峰,七月哀傷,煙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連」,嵌進了她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稱,也象徵她在大家心中,永遠婉約溫柔、悲憫情真的中國文人影像。
馬英九日前獲知琦君過世時,曾主動向負責治喪的九歌出版社表示要親赴靈堂弔唁。今天一早他趕到靈堂向琦君告別,還特別問候琦君的先生李唐基。馬英九說,他和太太最喜愛琦君作品「三更有夢書當枕」,也認為琦君在當代中文創作有著重要地位,因此即使他再忙,今天也要親自到場「向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致敬」。
許多作家和書迷也趕到靈堂,要看琦君最後一眼。席慕蓉、丘秀芷、廖玉蕙、林貴真、陳若曦等多位女作家,想起琦君生前種種都哭紅雙眼。她們都說,「琦君大姐」文如其人,她溫暖、悲憫、最關心別人。
公視四年前曾改編琦君小說「橘子紅了」為連續劇,製作人徐立功和劇作家夏美華今天也到場向琦君告別。他們說,琦君當初對連續劇內容的改編完全尊重劇組,不刁難、不囉嗦,盡是老一輩文人的溫柔敦厚;即使後來製作延誤,超出了授權期限,琦君也不肯再多收公視一毛錢版稅。她總是笑嘻嘻的告訴徐立功: 「交給你們,我就完全信任,錢的事,不要緊、不要緊…」 琦君夫婦 姊弟戀寫下永遠童話
------

 樸月在先生晚年與他經常聯系,是鹿橋的"(乾)姪女",她解釋了鹿橋的想法:"他很犇心拍出來和原作不符。他覺得書中的情景和人物是很難用影視的方式表現的,只能存留在書中。他犇心演員有口音,穿了旗袍走路不是樣子……"樸月自己也有相似的看法:"我覺得,《未央歌》確實不適合拍成影視劇。為什麼呢?因 為它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曲折起伏的情節。如果要拍成影視劇,必定要添枝加葉。那麼一添加東西,就會改變原作的面貌。"她對現在影視改編的水平也很 懷疑:"比如《橘子紅了》,它的原作者琦君生前是我相熟的朋友。改編的電視劇出來後,真的把她氣壞了,原著裏女孩和她小叔子是'發乎情,止乎禮',乾乾淨淨的,但是電視劇裏卻加了很多情節,所以人家打趣說'橘子紅了,帽子綠了'。

---



有時候,琦君引詩可能有變異。譬如說,清詞麗句幾乎成為"熟語",不過琦君引為清新詞麗句:

琦君《琦君讀書》台北:九歌,(1987),2006年增訂,頁109。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

幾年前台灣有琦君國際會議。
 我上周讀到關於"夏志清-琦君-大英百科年刊"的故事。
話說大英百科年刊英文版,有"台灣當年文壇"項目。 撰寫者都會諮詢夏先生; 某年琦君說她的作品不需夏的吹捧........當年夏就建議寫琦君。
目前2013.10.8 Wikipedia 的琦君項目的生日前後矛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0%A6%E5%90%9B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台灣當代文學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亦涵括小說、評論、翻譯及兒童文學,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語言。

生平

  • 1916年,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一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由伯父潘鑒宗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潘父與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
 永是有情人琦君捐贈展
Ads by Google
AndenHud.MIT個性小褲特輯 www.andenhud.com.tw
條紋控x小情事,純棉內在無著感, 花苞三角x蕾絲低腰.玩味好評中
台文館以「永是有情人」為題,舉辦琦君捐贈展。 (記者孟慶慈攝)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散文家琦君在文壇地位重要,台灣文學館10月9日起至明年2月9日止,以「永是有情人」為題,推出琦君捐贈展,公開展出作家隨身物品、衣飾、結婚證書等,都是第一手資料,生動呈現琦君的一生及文學成就。
台 文館透露,琦君文筆溫暖,擁有廣大讀者群,展前一個多月就已引起注意,日前還接獲自稱琦君學生,自美國打電話來詢問展覽相關事宜。琦君的兒子李一楠、媳婦 陳麗娜,2011年將琦君1400多本藏書、1600多封信札、7千張相片、資料證件正本等,總計上萬件文物捐給台文館;館方3年來精心整理,終於推出捐 贈展。
台文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員許惠玟表示,「琦君捐贈展」展出的文物雖然只有100多件,但都是琦君文章中提到的物件,另有上百張年輕到晚 年的照片,讓讀者得以看見作家一生風采。「琦君捐贈展」展場位於台文館二樓展覽室,琦君在37歲出版第一本書「琴心」,2004年最後一本兒童文學「玳瑁 髮夾」,一生共出版75本書,館方將每本書的封面以「書影」方式整牆呈現。
展覽分4個主題展區,第一區「萬水千山師友情」,呈現琦君作品對 老師的回憶與讀者及親友的信札;第二區「三更有夢書當枕」,其中「著作目錄與版本」為琦君著作一覽表,並列舉其中重要著作;第三區「千里懷人月在峰」,呈 現的是琦君綿密的情感網絡;第四區「留予他年說夢痕」, 琦君重要資歷證件及隨身物品為展示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