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南傳大藏經﹞解題












﹝南傳大藏經﹞解題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4
南傳大藏經解題(繁體書)
 


南傳大藏經解題 -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南傳大藏經﹞解題



日譯之南傳佛教叢書。六十五卷,七十冊。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主編。昭和十年至十六年(1935~1941)刊。係從南傳佛教所傳巴利佛典中,迻譯其中之三藏及若干藏外要典而成。為研究原始及部派佛教的重要文獻。

本藏之迻譯,係以泰國皇室刊本及英國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刊本為根據。高楠順次郎監修。翻譯者有︰宇井伯壽、長井真琴、福島直四郎、水野弘元等數十位日本學者。

全藏以巴利三藏為核心,此三藏即︰

(1)律藏︰包含經分別(比丘、比丘尼之戒律及解說)、犍度部(有關教團制度規定等)、附隨(內分十九章,為戒律的目錄)。

(2)經藏︰包含相當於四阿含的《長》、《中》、《相應》、《增支》等四部(nikaya),及《小部》等五種。

(3)論藏︰包含《法集論》等七部論書。

除了上述三藏之外,另外還有不少後起的重要文獻,其中包含對聖典的註釋、教理綱要書、歷史書、史料等,統稱為「藏外」典籍。

茲將各卷內容表列如次︰
┌───┬────────────────────────┐
                                               
├───┼────────────────────────
    │律藏(一)經分別(一)                         
    │律藏(二)經分別(二)                         
    │律藏(三)大品                            
    │律藏(四)小品                             
    │律藏(五)附隨                             
    │長部經典(一)梵網經、沙門果經、阿摩晝經等十四經│
    │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大緣經、大善王經等九經│
    │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波梨經、清淨經等十一經│
    │中部經典(一)聖求經、根本法門經、法嗣經等四十經│
│10  │中部經典(二)長爪經、有學經、無戲論經等三十六經│
│11上│中部經典(三)鴦掘魔經、善生優陀夷大經等三十四經│
│11下│中部經典(四)賢愚經、不斷經、六淨經等四十二經 
├───┼────────────────────────┤
│12  │相應部經典(一)有偈篇                         
├───┼────────────────────────┤
│13  │相應部經典(二)因緣篇                         
├───┼────────────────────────┤
│14  │相應部經典(三)犍度篇                         
├───┼────────────────────────┤
│15  │相應部經典(四)六處篇(第一~七)             
├───┼────────────────────────┤
│16上│相應部經典(五)六處篇(第八以下)             
├───┼────────────────────────┤
│16下│相應部經典(六)大篇                           
├───┼────────────────────────┤
│17  │增支部經典(一)一~三集                        
├───┼────────────────────────┤
│18  │增支部經典(二)四集                           
├───┼────────────────────────┤
│19  │增支部經典(三)五集                           
├───┼────────────────────────┤
│20  │增支部經典(四)六~七集                       
├───┼────────────────────────┤
│21  │增支部經典(五)八集                           
├───┼────────────────────────┤
│22上│增支部經典(六)九集                           
├───┼────────────────────────┤
│22下│增支部經典(七)十集                           
├───┼────────────────────────┤
│23  │小部經典(一)法句經、小誦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
│24  │小部經典(二)經集、天宮事經                   
├───┼────────────────────────┤
│25  │小部經典(三)長老〔尼〕偈經、餓鬼事經         
├───┼────────────────────────┤
│26  │小部經典(四)譬喻經(一)                     
├───┼────────────────────────┤
│27  │小部經典(五)譬喻經(二)                     
├───┼────────────────────────┤
│28  │小部經典(六)本生經(一)因緣物語一~五0     
├───┼────────────────────────┤
│29  │小部經典(七)本生經(二)五十一~一五0       
├───┼────────────────────────┤
│30  │小部經典(八)本生經(三)一五一~二五0       
├───┼────────────────────────┤
│31  │小部經典(九)本生經(四)二五一~三五0       
├───┼────────────────────────┤
│32  │小部經典(十)本生經(五)三五一~四一六       
├───┼────────────────────────┤
│33  │小部經典(十一)本生經(六)四一七~四六三     
├───┼────────────────────────┤
│34  │小部經典(十二)本生經(七)四六四~四九六     
├───┼────────────────────────┤
│35  │小部經典(十三)本生經(八)四九七~五二0     
├───┼────────────────────────┤
│36  │小部經典(十四)本生經(九)五二一~五三二     
├───┼────────────────────────┤
│37  │小部經典(十五)本生經(十)五三三~五三九     
├───┼────────────────────────┤
│38  │小部經典(十六)本生經(十一)五四0~五四五   
├───┼────────────────────────┤
│39  │小部經典(十七)本生經(十一)五四六~五四七   
├───┼────────────────────────┤
│40  │小部經典(十八)無礙解道(一)               
├───┼────────────────────────┤
│41  │小部經典(十九)無礙解道(二)               
├───┼────────────────────────┤
│42  │小部經典(二十)大義釋(一)                   
├───┼────────────────────────┤
│43  │小部經典(二十一)大義釋(二)                 
├───┼────────────────────────┤
│44  │小部經典(二十二)小義釋                       
├───┼────────────────────────┤
│45  │法集論(心生起品……)                         
├───┼────────────────────────┤
│46  │分別論(一)(蘊分別品……)                   
├───┼────────────────────────┤
│47  │分別論(二)界論、人施設論                     
├───┼────────────────────────┤
│48上│雙論(一)根雙論                               
├───┼────────────────────────┤
│48下│雙論(二)隨眠雙論                             
├───┼────────────────────────┤
│49  │雙論(三)心雙論                               
├───┼────────────────────────┤
│50  │發趣論(一)順三法發趣第一                     
├───┼────────────────────────┤
│51  │發趣論(二)順三法發趣第二~八                  
├───┼────────────────────────┤
│52  發趣論(三)順三法發趣第九~二十二             
├───┼────────────────────────┤
│53  發趣論(四)順二法發趣第一~五十四              
├───┼────────────────────────┤
│54  發趣論(五)順二法發趣第五十五~一百           
├───┼────────────────────────┤
│55  發趣論(六)順二法三法發趣                     
├───┼────────────────────────┤
│56  發趣論(七)順三法三法發趣                     
├───┼────────────────────────┤
│57  │論事(一)第一~五品                           
├───┼────────────────────────┤
│58  │論事(二)第六~二十三品                        
├───┼────────────────────────┤
│59上│彌蘭王問經(一)                               
├───┼────────────────────────┤
│59下│彌蘭王問經(二)                               
├───┼────────────────────────┤
│60  │島王統史                                        
      │大王統史(第一~三十七章)                     
├───┼────────────────────────┤
│61  │小王統史(第三十七~一0一章)                 
├───┼────────────────────────┤
│62  │清淨道論(一)第一~七品                       
├───┼────────────────────────┤
│63  │清淨道論(二)第八~十三品                      
├───┼────────────────────────┤
│64  │清淨道論(三)第十四~二十三品                 
├───┼────────────────────────┤
│65  │Ⅰ一切善見律註序(第一~五)                   
│   │Ⅱ攝阿毗達磨義論(攝心分別……)               
│   │Ⅲ阿育王刻文(摩崖法!1……)                   
└───┴────────────────────────┘

    ◎附︰藍吉富〈南傳大藏經的意義及應用價值〉

    就全體南傳大藏經而言,此一南傳佛教文獻的北傳,至少有三層意義。其一,在學術研究方面,為北傳佛教國家的研究者,提供甚多為北傳所無的原始及小乘佛教之珍貴資料。其二,在宗教信仰方面,南北傳大藏經的匯集,象徵著佛陀法身舍利,在分裂二千餘年以來的首度圓滿復合。其三,在文化方面,這正表示著南北方佛教文化交流的起步。利用此一偉大的佛教叢書,不唯可以與北傳藏經比勘研究原始佛法及部派佛教的真貌,而且更可以促成我們對東南亞諸國文化、歷史、宗教、哲學的深入瞭解。
    這就是南傳大藏經譯成北傳(如日本等)文字一事之值得特別讚嘆的地方,此下,筆者願意就這三點加以比較詳細的說明。
    在研究原始及部派佛教時,北傳國家的主要資料當然是中文藏經裏的阿含部、本緣部、律部及毗曇部諸書。這些書之具有某種程度的義理及史料價值,自是不容置疑。而且,在經律方面,由於北傳各書來自不同的部派,因此也具有「比較思想」上的功能,不至於像單純一部派之含有壟斷性的毛病。然而,據現代一般學者的看法,南傳三藏雖然僅屬於南方的分別上座部,但是由於其編集成書的年代最古,而且是一部完整的三藏,因此在研究價值上,比北傳之輾轉譯成的中文文獻,在某些方面是要更重要的。譬如很多南北傳都有的經典,如《長阿含》裏的〈梵動經〉、〈涅槃經〉、〈沙門果經〉及〈法句經〉等書,南傳聖典的敘述常有比北傳完整、可信,或易於瞭解的優點。
    其實,在研究意義上,南傳大藏的基本價值是很容易把握的。這部與北傳聖典分流千餘年的原始佛教叢書,如果能取來與漢譯文獻會合比勘研究,當然要比單恃北傳的中文藏經要有效果,當然更容易凸顯佛法的根本義趣。茲舉一例,對這點略加說明。
    《長阿含經》卷三〈遊行經〉曾載一事云︰「是時周那,尋設飯食,供佛及僧。別煮旃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旃檀樹)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輒與。」
    這段記載是寫佛陀臨涅槃前那段日子,接受信徒周那供養的故事。使讀者覺得納悶的是,周那供奉佛陀以「世所奇珍」的旃檀樹耳,而佛陀卻告訴周那,不要將那種珍貴東西給其他比丘。這是為了什麼﹖這麼珍貴的食物,佛陀為什麼不肯與諸比丘共同食用﹖關於這問題,我們在北傳的《阿含經》裏無法找到答案。因為在經文中,除了上述記載之外,另外並沒有任何說明。
    然而,在南傳《長部》第十六經的〈大般涅槃經〉裏,對於這問題則有很清楚的解釋,讀者在閱讀該段經文後,不但不會對佛陀的行徑起懷疑,而且會對佛陀的慈悲大加感動。該經第四章十八節云︰「佛告窮達(周那)說︰『窮達,凡是你所備辦的旃檀樹耳盡奉獻於我,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則分給比丘僧眾。』」第十九節又載︰「爾時薄伽梵告窮達說︰『窮達,所有剩餘的旃檀樹耳應埋藏一小孔裏。窮達,我不見地上任何人,……除如來外,若服用該食物能有適宜的消化。』」(此處所引,根據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
    讀了南傳本這段經文,我們立刻會恍然大悟。原來佛陀是為了怕其他人吃了會身體不適,才作這種吩咐的。如果我們只讀北傳的《長阿含經》,恐怕只有在心裏永遠存疑,而無法得到該問題的圓滿答案。
    像上述這種例子,為數極多,不勝枚舉。即使僅僅拿《長阿含》〈遊行經〉來和南傳本的《大般涅槃經》相比較,也可以找到很多單靠北傳本所無法獲得的答案。關於這一點,請參閱恒清法師的〈南北傳涅槃經之比較〉,刊在《覺世》書版第四期。
    此外,南傳有而北傳無的經論,其重要性更是不難想見。譬如,在漢譯藏經裏有《四阿含》,而南傳本則有「五阿含」(「五部」、「五尼柯耶」)。除了與漢譯相對應的《長部》(《長阿含》)、《中部》(《中阿含》)、《增支部》(《增一阿含》)、《相應部》(《雜阿含》)之外,另外還有《小部》(Khuddaka-nikaya),為北傳本所無。《小部》在南傳「五尼柯耶」之中,所佔篇幅最多,日譯本共含二十二冊。其中所載,除了少數如本生經的因緣故事等為北傳所同載之外,大部份都是北傳本所無的。單單小部之中,即有數量這麼多的經文為北傳藏經所未收,南傳藏經的重要性當然是明顯易知的。
    還有,《小部》之中的《經集》(Sutta-nipata),被學界公認為原始佛教聖典中最古老的作品。《長老偈》(Theragatha)、《長老尼偈》(Therigatha)在佛教文學及佛教思想、倫理教說上也獲得極高的評價。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本生經》。這些都是北傳藏經中所缺少,而具有獨特的學術、宗教價值的。
    除了經、律之外,南傳大藏經中的論書及「藏外」典籍,也不可忽視。在論書方面,南傳的基本論典──七論是北傳古代佛典所無的。這七論是《法集論》、《分別論》、《人施設論》、《論事》、《界說論》、《雙論》、《發趣論》。在研究部派佛教思想,尤其是分別上座部的教義時,這七論當然必須注意。其中《論事》一書,站在分別上座部立場對各部派之異執加以評破,在研究小乘思想史上,價值尤高。
    在藏外典籍方面,《南傳大藏經》所收,有很多書的學術價值也有不遜於上述三藏典籍的。譬如覺音的《清淨道論》,是南傳七論及其後教理的集大成,為南方巴利佛教論書中最被尊仰的著作。《攝阿毗達磨義論》,為巴利佛教教理綱要書中最被重視的作品。《彌蘭王問經》更是膾炙人口之作,該書雖然是北傳《那先比丘經》的同本異譯,但篇幅為《那先比丘經》的數倍。其中之大部份內容都為北傳本所缺。此外,《島史》、《大史》、《小史》、《阿育王刻文》等,在研究古印度、錫蘭的文化、歷史上,也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是研究印度佛教史,如果不會利用《島史》、《大史》及《阿育王刻文》等資料,恐怕很難有夠水準的成績。
    〔參考資料〕 《南傳大藏經解題》(《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4});水野弘元《南傳上座部論書解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pp. 3259~3261

◆◆◆         ◆◆◆          ◆◆◆

網路上的「巴利三藏」英譯舉示(20051月止)

網路上的
巴利三藏英譯
MettaNet
(慈網)
Access to Insight
(內觀之道)
Mahindarama
(瑪辛達寺)

經分別
大分別(比丘戒)
全(節要)
比丘尼分別(比丘尼戒)
全(節要)
犍度
大品(10犍度)
收前4犍度
小品(12犍度)


長部(34經)
19
12
22
中部(152經)
65
相應部(56相應)
37相應之部分經
35相應之部分經
增支部(11集)
每集皆有部分選經
1-5集缺;6-11集全
小部(1518部經)
2部全譯:
小誦、經集
13部缺。
3部全譯:
小誦、法句、如是語。
5部選譯:
自說、經集、長老偈
長老尼偈、彌蘭王問經
4部全譯:
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
3部選譯:
經集、長老偈、
長老尼偈
論藏
七部論
(錄自:《網海一滴:網路上的巴利教學與研究資源舉隅》原載:佛教圖書館館訊 40 9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