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Natalie Goldberg 《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祕密》;《知日》(中國出版)

娜妲莉‧高柏:「療癒寫作」第304頁:
「當佛陀已經八十多歲,知道自己快要過世時,他很想再次看看瓦伊沙利(Vaishali),那裡有很多美麗的寺廟。他和他的親近弟子阿難一起慢慢的走了好幾里路,去看這個城市最後一眼。
一路上,他們練習冥想,保持覺知,和平,不傷害任何事物。這種慢走會發出光芒,創造時間與空間,因此,雖然佛陀已經臨終了,他也不急,他還是有時間享受空氣和陽光,經過的樹,鳥鳴,老朋友阿難的陪伴。」
我超喜歡這一段:「他們練習冥想,保持覺知,和平,不傷害任何事物。這種慢走會發出光芒,創造時間與空間。」
我猜是因為覺知和「不傷害任何事物」創造了時間和空間。
「不傷害任何事物」可以做今年的座右銘。

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祕密

The True Secret of Writing: Connecting Life with Language

國際讚譽

  娜妲莉累積多年的智慧和經驗,帶給我們豐富的旅程、無價的淨化。《療癒寫作》是她身為作家、書寫教練和覺知導師所累積的智慧而成的無價結晶。這本美妙的書將會永遠在我的書架上。----《雙生石》作者亞伯拉罕.佛吉斯

  真誠、有趣、智慧、懇求、寧靜、凶猛,娜妲莉就是會讓你很想開始寫!----《踏上心靈幽徑》作者傑克.康菲爾德

  非常獨特的寫作指導,具有東方的禪意,在直覺中書寫,讓人獲得冥想般的平靜喜悅。----美國Kirkus Review 書評網站

  看完這本書,讀者會迫不及待想找個咖啡店或一個房間,安靜下來,開始寫作,開始探索自己。娜妲莉.高柏教你一個人(或跟幾個朋友)就可以進行的工作坊,在靜坐、慢走和寫作之中,展開自我療癒之旅。----新墨西哥聖塔菲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


  詩人、畫家、教師,寫了十二本書,其中《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已賣出一百五十萬本,翻譯成十四種文字,成為北美所有教授寫作療癒者必讀、必引述的經典。這本書成功暢銷之後,她發展出一整套寫作課程,開辦「真正的祕密」書寫工作坊,教過各式各樣學生,包括嬉皮、修女、喇嘛、同志、大學生等,學員來自世界各地。她認為,寫作跟修行一樣,都需要學習相信自己的心,珍惜並洞察生命精隨,以專注、自我紀律、活潑創意和開放態度,讓心中的迴旋之歌從筆端流唱而出。目前她住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請參考她的網站:www.NatalieGoldberg.com

譯者簡介

丁凡


  從事翻譯工作二十多年,譯作超過五十本。現在定居台東,沒有在翻譯、創作、運動、遛狗、騎三輪腳踏車、和朋友吃飯聊天的時候,就在山海之間吸取大自然的元氣。翻譯作品有《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同志伴侶諮商》、《躁鬱症完全手冊》、《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等(以上皆為心靈工坊出版)。個人部落格:balas.typepad.com。
 

目錄

推薦序一:直心的修練
推薦序二:所有的書寫,都通向療癒
前言

第一部份--基本要素:存有的基礎
最大的喜悅
為何要沈默?
冥想(靜坐)
慢走
書寫練習是什麼?
入口:開始的起點
一個時刻
快樂
一些決心
練習是什麼?

第二部份--真正的祕密避靜寫作營要點
準備
聖壇
時間表
定向:第一天(靜坐)、鞠躬、任務表、三餐、會談
夢與躺下
打破靜默
覺知的七個態度

第三部份--細節
一開始
愛的故事
親吻
畫些什麼
清單
愛一個地方
簡短練習的長章節:花一週在咖啡館書寫
六字回憶錄
年紀
第三件事情
憤世嫉俗
放下

第四部份--相遇與老師
老師
描述詩
王維:詩,唯一的真實
海明威:未說之言
溫蒂:南方的味道
一休和尚:一顆心,兩道門
永平道元:用整個身體書寫
關:補起差距
藍色椅子:創造質地
無法光靠自己寫出這些

結語
附錄
 

推薦序

直心的修鍊/詹美涓(作家,書寫工作坊教師,現為蘇黎世榮格學院分析師候選人)


  這本書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最新的一本書,延續她對禪修、跑步、文學與書寫練習的信仰,這本書的主軸在介紹她如何在帶領禁語書寫避靜課程中更加整合與自覺地貫徹她的信仰。教學四十多年的娜坦莉,第一本書《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從1986年出版至今仍然長銷熱賣影響深遠,她所倡導的書寫練習,也成為廣為引用的寫作技法。儘管娜妲莉說書寫練習不涉及信仰,但在我看來,對娜妲莉而言,書寫練習本身就是一種信仰,它涉及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一種直心的修練,藉著書寫,藉著覺察的喚醒,藉著與生活的聯結,最終達到利人利已的目標。

  她的寫作風格也反映了她對書寫練習與生命的相信──從裡而外如實的鋪陳。隨筆式的行文,混合了許多她在聖塔菲與道斯鎮生活、教學的細節與反思。讀她的書,你會感覺像是坐在她的課堂,聽她信手拈來一節生活插曲,一個即興想到的例子, 一則公案,用來反覆解說書寫練習的細節,你被那些生命故事帶到課堂外,再繞回她對寫作心法的諄諄教誨,甚至你會忍不住拿起筆來開始做她給的作業與練習。

  娜妲莉在1990年出版的《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裡,說自己在成為禪師與文學作家之間選擇了後者。十多年後的這本近作裡,我們可以看到娜妲莉從詩與小說寫作者的「位移」。她說來參加書寫避靜的學員往往渴望的不止是寫作,而是透過書寫找到與生命經驗更深刻的連結。書寫成為通向內在存有的工具,文學的閱讀親近則是為了增加意識與經驗的廣度。她認為書寫練習不止是為渴望寫作者打樁的基本功,同時也可以是忙碌的現代人可以隨時靜心療癒的方便法門。

  在一次對心理治療師的演講中,娜妲莉說自己曾經用七年的時間,一星期兩次跟心理治療師面對面工作,因為她內心深處有一塊即使多年禪修與書寫也無穿透的岩塊,她認為那是她此生最深刻的禪修。如此深刻的生命經驗必定也影響了她自稱的「素人禪」,她認為自己站在禪宗的肩膀上,既受到禪宗的教導,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自由與理解。

  娜妲莉認為像禪修一樣有紀律的書寫練習不止是為私己,而是一件淑世的行動,因為你書寫了,你進入了內在的寧靜之鄉,定境安住的所在,你就利益了眾生,讓眾生與那個自性有了連結。這令我想到榮格在提到心理治療時說過的祈雨者的故事:有個地方久旱不雨,於是從遠方請來一位祈雨師,祈雨師來了之後,要求村民幫他在村外蓋一幢茅草屋,給他送七天飲水與食物,讓他獨自待在茅屋裡,到了第七天,甘霖如奇蹟般降下。村民們問這祈雨者到底做了什麼?他說,我剛來的時候,你們村子亂作一團,所以天也不下雨,等到你們每天為我送飯並恢復有規律的生活後,老天自然就下雨了。

  如果你要問:繆思女神通過娜妲莉的手到底透露了什麼樣書寫的祕密?我猜娜妲莉會舉著手中的叉子說:閉嘴,開始寫。




縮小中日之間的「知」之落差——毛丹青教授訪談
原野城治 (採訪者)[作者簡介]
[2015.01.30]其它語言:日本語 | 简体字 |
中國有本介紹日本文化和藝術的雜誌叢書《知日》。在該刊物的日語文摘版發行之際,擔任主筆的神戶國際大學毛丹青教授接受了nippon.com的採訪。毛教授指出,中日間在希望知悉洞曉對方這一點上存在很大的溫差,他強調說,這種對「知」的不同態度,也就是「知」之落差,不僅對中日關係,而且對日本的經濟發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毛丹青
毛丹青MAO Danqing中國北京市出生。北京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赴日,供職於某商社。2000年成為雙語作家,2008年出任日本觀光大使。主要著作有《日本蟲眼紀行》等。

發行《知日》的日語文摘版

2015年1月20日,神戶國際大學毛丹青教授在東京與《知日》雜誌主編蘇靜、美術總監馬仕睿等共同出席了日語文摘版《知日——為何中國人喜歡日本》(潮出版社)的出版紀念記者會。在記者會前,毛教授接受了nippon.com代表理事原野城治的採訪,暢談了在日本出版《知日》的意義。
毛教授說,《知日》在中國的發行量達到了每期5~10萬冊,以日本為專題的雜誌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於「儘管中國存在反日情緒,但是對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抱有強烈興趣的年輕人在不斷增加」;進而他還指出,「政治不過是文化現象之一」,以日中政治關係不好為理由,中斷整個文化交流的做法是不對的。

在中國,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青年大有人在

《知日》出版紀念記者會。右起毛教授、《知日》主編蘇靜;左一,美術總監馬仕睿
毛教授舉了「中國到日本的遊客大幅度增加,而訪問中國的日本遊客和留學生卻在減少」的例子,對「中國人希望了解日本,而日本人關注的目光反而離開中國」這一狀況表示擔憂。日本在IT領域之所以被美國拉開了距離,就在於「Japan as number one」的自高自大觀念在作怪,失去了對美國的關心而導致的。相反,賈伯斯(Steve Jobs)等美國的IT企業家們憧憬日本文化,賈伯斯甚至到日本修煉「坐禪」,一直對日本懷有興趣。他警示說,日美間這種「知」的落差,如今也存在於日中兩國之間,他說,日本人即便是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應該更多地關注中國。
毛教授還進一步說,四年前在中國出版《知日》時,根本沒有想到要出日語版;此次日語文摘版出版的一個最大理由,就是要讓日本的人們知道「中國人怎樣看日本」,為了日本,我也希望去消除這種「知之落差」。
日語文摘版《知日》中,還包括了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中國聯想集團副總裁魏江雷等中國的7位有識之士的日本旅行記。以下是對毛丹青教授採訪的主要內容。

分界線:東京成功申辦奧運的那一刻

原野 《知日》日語文摘版發行的目的是什麼?
《知日》日語文摘版
 萌發此想法的契機是在東京成功申辦奧運的2013年秋天,日本因那場「Omotenashi(無微不至的款待)」的演講而發生了變化。之前的書店,「厭華」、「厭韓」為主題的書籍隨處可見,但此後,鼓吹「日本了不起」、「日語好聽」、「日本比其他民族優秀」的書籍開始鋪天蓋地出現在各個角落。面對這種情形,我產生了「有必要把站在外部立場獲取的日本真實形象,用既不諂媚也不貶損的態度,原原本本地告訴日本人」的想法。
還有一點,就是希望中日兩國的年輕人無論如何要構建起「知」的體系。政治關係不順利,似乎就要否定整個文化。然而實際上正相反。政治其實不過是文化現象的一部分,即使政治出現問題,全盤否定文化也是不對的。
原野 近來,日本的年輕人既不想去了解中國,也不打算去中國看看。相反,在中國雖然有「反日」情緒,但來日本的遊客在增加,從中國來日本的留學生數量也在增加。日中之間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傾向。
 如果相互間在「知」的層次上發生偏差,那麼10年、20年後將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最好的例子是日美關係。上世紀5、60年代,日本人憧憬美國,而對美國來說,日本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想去「知」曉日本。但是,日本實現了經濟高速成長,到1979年便出現了「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竭盡全力地了解美國,結果贏了。某有識之士將此認為是「知」之落差所致。
但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讀一下賈伯斯的《自傳》就明白為什麼日本沒有誕生出iPhone、iPad了。它體現出一種東方精神,然而為什麼日本卻沒能創造出這樣的劃時代產品呢?我認為這是怠慢了「知彼」所致的。嘗試發行《知日》,就是要在這層意義上發出一個資訊:相互間不很好地彼此了解,就無法比翼齊飛。

「酷日本」戰略不盡人意

原野 最近,看各種出版物及電視節目就會發現,日本開始從「喪失自信」向「充滿自信」的國家迅速轉變,從「自虐」轉向「自滿」。
 正是這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NHK的民意調查顯示,回答「日本極好」的占到6成。1983年也大致是同一狀況,當時還處在泡沫經濟崩潰的前夜,人們當然自信滿懷;而現在,則是在「失落的20年」之後。此時本來應該不急不躁的,但現在的日本並非如此,讓人感覺到日本人的精神狀態似乎變得非常脆弱了。
在中國創刊《知日》的理念,是要把日本的文化轉變成中國的智慧,吸收日本的優點,豐富自己的智慧。如今在日本出版《知日》的日語文摘版,就是要把這樣的資訊傳遞給日本的各位。
原野 「酷日本」(※1)深受人們歡迎。但動畫和漫畫是否真正為世界所接受,這還是疑問吧。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左)和採訪人原野城治
 確實如此。放眼世界,我認為,動畫和漫畫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滲透,這是不爭的事實。「酷日本」也許就是官僚們的工作,單純把動畫作為商品出口到海外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我想應該打造接受「酷日本」的平臺。風物長宜放眼量,必須從更廣闊的時空、多層次地考慮這個問題。
《知日》在重視年輕人視覺感受的同時,還縮小了字體。本刊並不以上年紀的人為讀者對象,而是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年輕人身上。我由衷地期望日本也湧現出通曉深諳中國文化的青年俊才。
標題圖片:接受采訪中的毛丹青教授
(※1)^ 「酷日本」(Cool Japan),是日本政府向海外推銷日本文化軟實力(Soft Power)所採取的一系列對外文化宣傳及出口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