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認識本館> 本館出版品
www.nlpi.edu.tw › 認識本館Translate this page
本館出版品. 類別:. 期刊手冊, 叢刊專輯, 視聽資料, 研究報告, 國立臺中圖書館新館開幕紀念專輯, 年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志. 期刊手冊. 書香遠傳 · 公共圖書館 ...
《書香遠傳》於2003年6月創刊 ,將原本台中圖書館出版的《書評》、《社教資料雜誌》、《書苑》三類出版品加以結合,截至2006年3月已出版34期了 。
以數位化的觀點出發,......賴課長一邊移動滑鼠開啟《書香遠傳》網頁,一邊說道:「《書香遠傳》是我們對於圖書資訊化努力推展的代表性刊物!每期的月刊除了以HTML檔供民眾閱覽 ,更製作成PDF檔 (註) 提供讀者下載文章內容.....
記憶的文學地圖
很多書是從記憶開始,記憶就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門,那扇門打開了,就有一個世界被看見了,這個開啟的舊世界有許多寶藏,當然,事件發生的當下並不意識到它的存在,直到透過書寫,敘述,重新編織,意義才呈現出來。這種呈現與其說是一種懷舊,不如說是一種聯結。在人生的過程中,沒有一個點,沒有一個轉折,不被這種隱微的牽引作用著。西方哲人聖奧古斯汀在《懺悔錄》中說:記憶就像一片廣大的田野或一座巨大的宮殿,一座儲藏著無數各式各樣由感官知覺傳送而來的影像的倉庫……。而開啟這座宮殿或倉庫的鑰匙,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當作家把心中的宮殿大門打開,公諸大眾讀者,這座聖殿也成為公眾的,從而把每個人的記憶相聯一起,一起共鳴交響。每一扇門後是一個世界,一個世代。
作家韓秀的新書《尚未塵封的過往》就是打開一扇記憶的大門,這扇大門後的時空背景很遼闊,上接二十世紀八0年代的紐約,一九八七年,時任《聯合報》副刊編輯的小說家蘇偉貞到美國拜訪韓秀,她們第一次碰面,在那次的會面中,也同時認識了住在紐約的作家王鼎鈞,以及已過世兩年的 夏志清教授,尤其是後者,兩人展開了長達近三十年的書信往來,這種書信往來不只是單純的互通聲息,也包括了文章作品的討論,甚至也勾連出彼時尚未開放的,中國境內重要作家的消息。
韓秀一生的經歷非常特別,她的父親是美國人,祖先來自歐洲,她的母親則是中國人,她在美國出生,2歲時被送回中國,曾被視為是個「多餘的人」。她很不幸地與父母親親緣淡薄,又很幸運地被亟具傳統文化底蘊薰陶的外祖母撫養,但人生仍是坎坷,青春歲月經歷了文革,下放,最後又奇蹟式地回到美國,開始了一場始料非及的人生之旅,成了後冷戰封閉的年代,華文文壇重要的穿針引線人。這些故事少有人知,她現在終於慢慢地說出來。透過她,夏教授和沈從文有了聯繫;經由韓秀的書寫,我們也知道戲劇家吳祖光和新鳳霞夫婦的生活片段以及遭遇。書裡頭還寫到了作家端木蕻良的晚景,又牽引出與蕭紅的情愛往事,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作家,卻是在一個時代裡交會並行,而且又匯集到了韓秀的身上,這樣的交錯機遇,又有幾人能夠呢?一本早該問世的書,卻遲至夏志清教授過世後兩年才寫出,彷彿在等待時間的沉澱和醞釀,直到時機成熟。人和人的命運是如此意外的相連,激發出燦爛的火花。我喜歡看人的故事,也喜歡看文學家對作家作品的評點,那代表著一種審美的趣味,也意味著一種評鑑的高度,這本書的書寫,可以說是以書信為本體化出的書簡體變體,像是佛經的變文,但是文本不變。即使讀者對書中人物完全陌生,你也可以讀出一種時代多舛下的人情之美,在人情之美外,還有無以為名的生存之難。所有點到為止的話語,所有未盡的弦外之音,在這本《尚未塵封的過往》中,有著詩意的書寫,又帶著史的透徹和編年紀實,令人咀嚼再三。
相較於海外華文作家的逸事,李日章教授的《赤峰街5號》則把視野拉回台灣。作者李日章是台大哲學系事件中的政治受難者,不過書中雖也提及「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片斷,但重點則在回顧自己的人生,當然,事件之後的人生,也因此幾度轉折,坎坷流轉。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藉由個人生長居住的街區環境,屋舍的改造故事,以及住所進出的親友鄰人,彙集成亟具時代庶民生活氣味的敘述,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描寫上。在家族的系譜中,有不少無血緣的收養關係,也有複雜的人倫關係,交疊纏繞,也有因「同厝內」而衍伸出的姻親關係,讓人目不暇給。從屋主與房客的緊密依存,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在貧困中,互相支撐,相濡以沫的情感。而對祖輩的風流韻事,以及女人間的心計交鋒,敘述間毫不遮掩,令人莞爾,彷彿一場巷弄裡的「甄環傳」。赤峰街5號舊宅的改建,從屋舍空間的使用變遷,可看出時代的軌跡,敘述的時間橫跨日治,國府來台,二二八槍聲,到台大哲學系事件,以及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一生的經歷跌宕起伏,生命的韌性與生存的不易,可以想見。而出身大稻埕的他,更與同是大稻埕人的作家郭松棻同齡同學,相交極深……。
說到大稻程,就更不能不提同是出身大稻程的文史作家莊永明老師,他新出版了七十自述,《活該如此》。和《赤峰街5號》偏重單一屋舍或街區的記憶不同,《活該如此》以第一人稱,廣及泛大稻程區的時代記憶。莊永明老師可說是時代的回聲機,他從七0年代開始活躍台灣文壇,八0年代開始在《中國時報》撰寫專欄「台灣第一」,揭起老台灣的記憶,風靡一代讀者,先後出版的《台灣第一》、《台北老街》、《台灣紀事》,《台灣世紀回味》……本本精彩,開台灣主題性書寫的先驅,影響深遠。這本書則將敘述拉回自身,從開台祖—祖父來台落地生根的故事寫起,完整揭露家族史,然而更有意義的部份在於同步呈現的時代產業面向,不管是興起時的榮景,或日漸衰頹的變貌。全書配上多幅珍貴的個人照片,不只加重凸顯時代氣味,更可以讓讀者神遊冥想當年的風華。除了成長背景,書裡也有作者自己藏書的種種心情故事,具現一個愛書人在現實擠壓下的窘狀。這本書是結集自《文訊》多年來的專欄文章,讓喜歡莊老師作品的讀者,透過第一人稱的自述記憶,深入這個「大稻埕囝仔」的心靈世界,暸解他所有著作背後的書寫脈絡。
比起上述諸書以文字為主的書寫,《寶島素描簿》可說是別開生面。《寶島素描簿》的作者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陳義仁牧師,傳教著述不輟,已出版《下港阿媽》《寶島南風》《人生市場》等書。這本書是以親切樸實的文字,簡鍊生動的素描,勾勒出鮮活立體的台灣人群像。全書沒有大歷史的鋪陳,只以真實的人物為描述藍本,讓台灣人情,躍然紙上。我非教友,對陳牧師沒有印象,然而他的作品,素樸得讓我驚艷,不知他除了傳道外,也著述;除了文筆外,畫筆更是一絕。在他的文章中,我不斷地讀到我遺落的台語詞彙,那些詞彙是這樣生動活潑地,喚起我對初聽這些語詞的記憶,而這樣的語詞記憶,讓你聯結起早歲與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時光。
比起上述諸書以文字為主的書寫,《寶島素描簿》可說是別開生面。《寶島素描簿》的作者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陳義仁牧師,傳教著述不輟,已出版《下港阿媽》《寶島南風》《人生市場》等書。這本書是以親切樸實的文字,簡鍊生動的素描,勾勒出鮮活立體的台灣人群像。全書沒有大歷史的鋪陳,只以真實的人物為描述藍本,讓台灣人情,躍然紙上。我非教友,對陳牧師沒有印象,然而他的作品,素樸得讓我驚艷,不知他除了傳道外,也著述;除了文筆外,畫筆更是一絕。在他的文章中,我不斷地讀到我遺落的台語詞彙,那些詞彙是這樣生動活潑地,喚起我對初聽這些語詞的記憶,而這樣的語詞記憶,讓你聯結起早歲與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時光。
先有了生活,才有記憶;先有了影像記憶,才有後來的文字敘述,文學是這樣開始的,我想。當我們透過文學作品去暸解作者的生活遭遇或故事時,其實也同步呈顯時代的側面,在同一個時間軸上,我們看似不相關,又其實若有關聯。文學的地圖上或有地域的經驗區別,然而,它也同時反映出沒有人可以超離時代或社會的制約,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閱讀他人的生活時,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共鳴。在閱讀裡,我們經歷了所有他人的時光。
[書香遠傳三月號]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