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The Rey Chow reader / edited by Paul Bowman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

Good news! Rey Chow (周蕾)of Duke University is 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書名The Rey Chow reader / edited by Paul Bowman
主要作者Chow, Rey
Imprint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2010
CB430 C4975 2010  [鄰近架位館藏]



CONTENTS

Part  1. Modernity and postcolonial ethnicity.

1.    The age of the world target: atomic bombs, alterity, area studies -- 

2.    The postcolonial difference: lessons in cultural legitimation -- 

3.    From Writing diaspora: introduction: leading questions -- 

4.     Brushes with the-other-as-face: stereotyping and cross-ethnic representation --

 5.   The politics of admittance: female sexual agency, miscegen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y in Frantz Fanon -- 

6.     When whiteness feminizes : some consequences of a supplementary logic -- 


Part  2. Filmic visuality and transcultural politics. 

7.       Film and cultural identity -- 

8.       Seeing modern China : toward a theory of ethnic spectatorship -- 

9.       The dream of a butterfly -- 

9.       Film as ethnography, or, Translation between culture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 

11.       A filmic staging of postwar geotemporal politics: on Akira Kurosawa's No regrets for our youth, sixty years later -- 

12.     From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 

1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sion in Happy times and Not one less, or, a different type of migration


Notes
Index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

1990年代以來,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人,不僅要認知文學作品,還要顧及理論上的種種問題。《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方法,理論化地來研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與問題。

本書通過可見的形象、文學的歷史、敘事的結構和感情的接受這四種批評的途徑,牽涉到中國現代性的各個方面︰種族觀眾的構成、通俗文學中的傳統的斷裂、由敘事引發的一種新的“內部”現實的可疑結構以及性別、感傷主義與閱讀之間的關系。

該書也從電影影像、大眾文化、主流文學及心理學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義理論的洞見與不見,並檢討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女性主體的建立與反挫。作者進一步對“婦女”、“中國”、“現代性”等既定觀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質疑。

它並非對現代中國文學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羅萬象,全書提供討論的都是以現代中國在文本中的主體性為議題,並把作者本人的閱讀方式作為這種主體性的一個例證。

這是一本在海內外影響深遠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論解讀中國現代文學文本方面,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目錄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
中文簡體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觀看現代中國︰邁向族裔觀者理論的建立
第二章 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閱讀一例
第三章 現代性與敘事——女性的細節之處
第四章 愛(人的)女人︰受虐、幻想與母親的理想化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一書,1991年在美國出版,至今已經16年 的光景。書中的第二章,談及閱讀清末民初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問題,這本來是我博士論文的主題,結果只成了全書討論中國現代性的一部分。然而書的出發點跟論文的原意還是相近的。這就是在東西文化踫撞沖突的歷史大氣候下,主流文學文化與通俗文學文化的密切關系。

可能是受了張愛玲的影響,一直以來,對于所謂“低級逶味”或被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作品都有一份好奇心。博士論文的本來目的,是以德國猶太裔批評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對于傳統敘事的論點及對19世紀法國巴黎的觀察,作為比較基礎,去分析鴛鴦蝴蝶派作品(特別是張恨水小說)的典型敘事方式,尤其是其中對于中國現代都市百態的處理——希望借此探索出通俗文化與現代性之間,一些少為人嘗試的思路。到了寫書的時候,才醒覺到論文的做法,與中國現代文學一貫的研究方法實在太大相徑庭了,讀者一定會看得一頭霧水。所以決定重新構思主題的概念,加插了其他讀者較熟悉的童目,補充了20世紀初期的文學資料,並強調了性別問題在中國現代表象中的重要性。整本書的範圍,結果除了鴛鴦蝴蝶派小說的討論以 外,還包括了電影文化,重讀五四經典文學的敘事方法,及感傷主義中涉及的母親形象問題。

十多年下來,書的幾大前提——包括電影理論與種種西方人“觀看”中國的態度;通俗文學文化與主流文學文化的關系;現代小說敘事當的細節問題;以及性別政治在感傷主義表象里的特殊意義等等——這些大前提似乎都在西方(或者應該說北美)中國現代文化研究的領域里開拓了新的道路,願意“上路”的人都很熱烈,而沿路創新,將這些前提發揚光大的人也遠比我意料中踴躍。當然,批評和貶斥此書的人也不少——這個,大概是所有具爭議性的作品必經之敘吧。

書的中文版,得到現任教于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協助,在1995年已由台北的麥田出版社以繁體字出版。這次承蘇州大學的季進教授邀請,有機會在中國大陸以簡體字發表,並且得到蔡青松先生幫忙把書重新翻譯,我實在感到萬分榮幸和感激。希望更多讀者讀過以後,給我更多指正。也希望此書在這個過程中,能引起更大的回響。 
*********

然而,直到數小時前,筆者才真正把這篇寫於1992年的啟蒙之作的原文──《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後殖民自創》(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s Postcolonial Self-Writing in the 1990s) 讀過一遍。2012年本土派興起之後才加入本土行列的朋友,大概會驚訝,早在本土派出現的廿多年前,如此真知灼見已然出現。1. 《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英文原文 (原刊於1992年的《Diaspora》學術期刊,後收錄於《Ethics After Idealism》一書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