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莊信正《異鄉人語》等

異鄉人語

中文書 ,  , 洪範 ,出版日期:1986-04-01
此書彙集專欄系列文章及其他散作,普遍探討文學的各種知識層面,徵引豐富,深入淺出,其筆下縝密通達,最見積學修養。 作者簡介  山東即墨人,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生。少年來臺,就讀臺灣師大附中,後入臺灣大學外文系,獲文學士。美國.

以《異鄉人語》為例
名家 (許達然或者莊信正等人)散文各集,其實可/值得作索引。
莊信正自己或者他老師夏濟安針貶人多不寫人名,譬如說,兩處談陳之藩文章的問題。
本書至少三處提到胡適,書評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事全篇;談他老師夏濟安確定他對胡適已經無惡評時,才給他夏濟安與胡適的合照 (拜壽時照的);另談中國的日記,民國期的,當然要提胡適日記。



  • 中國近代小說選(二)

    中國近代小說選(二)

    中文書 , /編    , 爾雅 ,出版日期:1989-08-01
    優惠價: 9 折,144 放入購物車
    本書不是一本資料性的選集,他的出發點是為讀者挑取新文學運動發軔以後三十年內所留下的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既然不是從歷史的觀點決定取捨,就無法完全接受當時流行的批評意見。 一本選集的篇幅總是有限的(本...more
  • 面對尤利西斯(增訂新版)

    面對尤利西斯(增訂新版)

    中文書 ,  , 九歌 ,出版日期:2016-06-01
    優惠價: 79 折,221 放入購物車
    喬伊斯的年譜及著作,詳細分析《尤利西斯》的內容梗概、書寫技巧以及解開諸多謎題,為讀者打開這二十世紀最精采巨著的大門,一窺堂奧。 本書特色 《尤利西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卻因大量用典與意識流的敘述,不容易讀懂,透過《面對尤利西斯...... more
  • 張愛玲來信箋註

    張愛玲來信箋註

    中文書 ,  , 印刻 ,出版日期:2008-03-20
    優惠價: 9 折,207 放入購物車
    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 more
  • 忘憂草-三民叢刊274

    忘憂草-三民叢刊274

    中文書 ,  , 三民 ,出版日期:2004-02-01
    優惠價:130元 放入購物車
    它轉瞬即逝,從不為誰停留? 本書是一本談縱古今、論橫中外的雜文萃集。內容主要為一些著名文人大家的逸聞軼事,和中西歷史、文學上的故事與傳說。有的耳熟能詳,有的鮮為人知,卻都同樣令人讀之不覺忘憂! 作者簡介  山東即墨人,1935年生...... more
  • 文學風流

    文學風流

    中文書 ,  ,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1-08-13
    優惠價: 9 折,180 放入購物車
    本書是「三少四壯」的專欄結集。書中信手拈來的文學掌故使經典文學展露活潑豐富的一面;寫少年就有詩才的華茲華斯與愛默森中年都有江郎才盡的感嘆、寫喬伊斯與波赫士如何博聞強記,波赫士甚至稱百科全書是最佳文學體裁之一、寫好名的文人王爾德...... more
  • 展卷

    展卷

    中文書 ,  , 爾雅 ,出版日期:2000-01-15
    優惠價: 9 折,153 放入購物車
  • 三民全球英漢辭典

    三民全球英漢辭典

    中文書 ,  楊榮華 , 三民 ,出版日期:1999-07-01
    優惠價:1000元 放入購物車
    使用時機! ◎以鮮明套色提示重點,方便查詢! 主編者簡介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旅美多年,曾在美國諸所大學執教或研究,後任職聯合國,現已退休 楊榮華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紐約中文學校教師...... more
  • 海天集-三民叢刊22

    海天集-三民叢刊22

    中文書 ,  , 三民 ,出版日期:1991-05-01
    優惠價:133元 放入購物車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若能以文會友,與天下人相交往,實為人生樂事。作者在書中所欲實現的,正是此一理想。全書共分三輯,第一輯論中國文學,第二輯談西洋文學,第三輯則屬於比較文學。論述地區包含中、美 ...more
  • 中國近代小說選(一)

    中國近代小說選(一)

    中文書 , /編    , 爾雅 ,出版日期:1989-08-01
    優惠價: 9 折,135
    本書不是一本資料性的選集,他的出發點是為讀者挑取新文學運動發軔以後三十年內所留下的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既然不是從歷史的觀點決定取捨,就無法完全接受當時流行的批評意見。 一本選集的篇幅總是有限的(本...more
  • 面對《尤利西斯》

    面對《尤利西斯》

    中文書 ,  /著 , 九歌 ,出版日期:2005-06-01
    優惠價: 9 折,234
    。 本書有作者翔實考證的資料,有喬伊斯的年譜及著作,也有《尤利西斯》的內容梗概、書寫技巧以及解開諸多謎離,為讀者打開二十世紀最精采巨著的大門,一窺堂奧。 作者簡介 ,山東即墨人,一九三五年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 more
  • 流光拋影

    流光拋影

    中文書 ,  , 九歌 ,出版日期:1993-07-10

蕭伯納《日內瓦》;蕭乾《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


......我就想起蕭伯納在他那《日內瓦》一句最後寫的一句話:
人類作為政治動物是無可救藥的。
----蕭乾 《一個中國記者在二次歐戰中的足跡》,收入《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北京:三聯,1995/2015

正確的引文:
Man is a failure as a political animal. The creative forces which produce him must produce something better. 

Man is, so far, a failure as a political animal: he can manage neither aggregations of millions of his species nor the powers of destruction that chemistry has put into his hands.



Geneva, a Fancied Page of History in Three Acts is a topical play by George Bernard Shaw. It describes a summit meeting designed to contain the increasingly dangerous behaviour of three dictators, Herr Battler, Signor Bombardone, and General Flanco.Wikipedia
GenrePolitical satire
http://gutenberg.net.au/ebooks03/0300551h.html



本書講述了在二戰期間,蕭乾先生先作為香港《大公報》兼職特派員,詹為戰地記者,曾在歐洲戰場逗留了七年。《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來所寫的戰地報道和回憶文章數十篇,其中包括「回顧與反思」「現場報道」「舊地重游」「跑江湖采訪人生」四個部分。1985年蕭乾先生發表在《北京晚報》副刊的一組《歐戰雜憶》(十篇)也收入書中。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干、蕭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國現代記者、文學家、翻譯家。先后就讀於北京輔仁大學、燕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等。1931年到1935年間,蕭和美國人埃德加斯諾等人編譯了《中國簡報》、《活的中國》等刊物和文學集。1935年他進入《大公報》當記者。1939年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任《大公報》駐英記者,是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唯一的中國戰地記者。還曾采訪報道第一屆聯合國大會、審判納粹戰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后,主要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次大戰》,譯作《尤西斯》獲第二屆外國文學圖書一等獎。

目錄
回顧與反思 (約85歲 1995)
一 一個中國記者在二次歐戰中的足跡
二 一個中國記者對二次歐戰的觀感

三 《慕尼黑協定》——二戰的前奏
四 力挽狂瀾的丘吉爾
五 頂天立地戴高樂
六 混世魔王希特勒
七 紐倫堡審戰犯
八 二戰史話

William Joyc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Joyce
William Brooke Joyce (24 April 1906 – 3 January 1946), nicknamed Lord Haw-Haw, was an American-born Irish-British Fascist politician and Nazi propaganda ...


現場報道
九 劍橋書簡
十 矛盾交響曲
十一 血紅的九月
十二 倫敦三日記
十三 銀風箏下的倫敦
十四 一九四。年的聖誕
十五 歐洲往哪里去?
十六 戰時英國印象
十七 科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十八 戰爭與宗教
十九 滇緬路開放之前
二十 婦女在戰爭中
二十一 活寶們在受難——空襲下的英國家畜
二十二 輿論•廣播•宣傳
二十三 進攻的故事
二十四 一九四〇年歐洲稗史大觀
二十五 疏散與失學
二十六 到萊茵前線去
二十七 南德的暮秋
二十八 柏林那趟
二十九 歐戰雜憶 1985

舊地重游
三十 達豪余生
三十一 歐行冥想錄
三十二 北歐來鴻

跑江湖采訪人生
三十三 在洋山洋水面前
三十四 我的旅行記者生涯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導演:陳芯宜: 《行者》 (藍光BD+3DVD) The Walkers


C23無垢舞蹈劇場 醮、觀、花神祭片段精粹 46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Yx1plXf8k

有些信封,我會收存。例如7年前,許達然老師從東海大學寄來的,以及槽學長從士林區天玉街寄來的:
這套陳芯宜導演的 《行者》(The Walkers)  (藍光BD+3DVD) ,是陳芯宜於2015年9月贈曹永洋先生的。2016.6.29 收到曹學長轉贈的 《行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58561

行者 (藍光BD+3DVD)The Walkers

  • 導演:陳芯宜
  • 發行日期:2015 年 11 月 06 日

內容簡介

導演:陳芯宜
2014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唯一台灣入圍
2014 台北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國際競賽入圍/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一個震撼國際的台灣舞蹈家.一部歷時十年的紀錄影像詩
台灣史上最細膩動人的舞蹈紀錄長片
《行者》口碑熱映三個月,創新藝術紀錄片里程碑

「前方如懸崖沒有路,就只能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腳下的土地在踏下的那刻,才會長出來。」

不精不誠,無以動人。因為這十年工作人員在台下盡了力,所以我們得以.在戲院裡看到一部動人的紀錄片,裡面映照著兩個真人。
─ 國立東華大學吳明益教授

《行者》以貓的輕柔撫觸的觸覺之眼,貼近地板與靠近足部的風土,提煉出沉身跨步之 足與林麗珍的生命之舞,為我們留下了這個非語言、非意義、卻無限親近的觸覺影像儀式。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龔卓軍教授

《影像如詩,長歌10載》
紀錄片《行者》是陳芯宜導演以十年歲月記錄台灣「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於創作、生 命與舞蹈間的意念之粹。本典藏套組內含電影《行者》藍光╱DVD 雙光碟、無垢舞蹈劇場舞作 《觀》幕後紀實、導演精選之遺珠片段,以及鏡頭外的工作點滴。另特別珍藏《行者之路》電影 書,收 錄〈林 麗 珍 老 師 語 錄〉、〈導 演 的 話〉、〈幕 後 紀 實〉、〈觀 眾 迴 響〉、〈深 度 評 論〉、〈導 演 Q&A〉等精選篇章,以及精彩的台前幕後照片。

★影片介紹
舞蹈的誕生就在這日日的生活裡,在一呼一吸之間、在花開的瞬間、在光線撒下塵埃飄動之間、在貓咪跳躍與停止之間…。《行者》以長時間紀錄的累積,透過林麗珍的日常,提煉出關於舞蹈那最初的原點。無論是生活中的動與靜、常民廟宇間的觀察、舞台下竭盡力氣的排練、舞台上如儀式般的演出,體現的不僅只是舞蹈的美學本身,更是對天地生命更深沈的哲思。透過在自然荒野中的舞蹈影像,《行者》像是一章章詩篇,展現林麗珍與無垢的沈緩美學與生命之鏡。

■關於林麗珍與無垢舞蹈劇場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台灣當代重要編舞家,早期曾博得「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美名,近年更屢獲國際肯定,二〇〇二年歐洲最重要的文化藝術電台arte遴選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林麗珍為其中唯一出身亞洲的編舞家。二〇〇五年繼以其「未曾師承任何外國舞蹈流派,卻能以自身的生命歷練,融合藝術與心靈的諦思反省,發展出沉緩細緻的東方身體美學與豐采凝斂的舞台視覺,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為由,獲頒國家文藝獎。林麗珍創作生涯三十年間所推出的三件作品《醮》、《花神祭》與《觀》,每件都是十年生命體驗與創作功夫的深刻累積,是透過時間的醞釀與發酵粹煉而成的。

走遍國際各大藝術節,一針ㄧ線縫著舞衣前進

林麗珍萃取於台灣庶民文化和大自然的舞作,在藝術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屢屢受到國際舞壇的肯定。《醮》恢宏如史,以基隆中元節的民俗祭典為引子,幽幽喚起自渡海以來的奮鬥、爭奪、撫慰、殘酷與悼念,隱藏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花神祭》則吟詠自然,帶出天地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是宛若恆河長流的自然史詩;《觀》以鷹族在時空邊境的寓言故事,完成「天、地、人三部曲」的終章。

■關於本片《行者》

陳芯宜,從事紀錄片及電影創作多年,作品風格流暢明快,常在嚴謹的劇情架構中,展現細緻綿密的情感鋪陳、與難得的幽默感。其所拍攝的作品當中,經常展現對於台灣社會人文、藝術文化的深厚關懷。

自2004年起,陳芯宜開始紀錄無垢舞蹈劇場及其藝術總監林麗珍,長達十年的紀錄過程,不僅挖掘出無垢於作品發展、美學態度上長期默默耕耘的感動,無獨有偶,也呼應了林麗珍老師十年一大作的創作特色。《行者》,是為臺灣舞蹈發展脈絡與本土藝術家生命映照之間,所展現的高度與深度,獻上致敬。以同樣十年磨一劍的詩意影像,展現與無垢沈緩美學的細膩對話。

《行者》紀錄無垢於台北、香港、北京、法國、西班牙等各大藝術節演出的珍貴畫面,同時也真實紀錄了一個精湛舞作背後,所經過的各種辛苦:不論是舞者的挑選訓練、對道具的累積與感情、對團員心靈與身體展現的一致性等等。透過如詩般的影像,展現林麗珍純粹的創作意念、對自身生命的反思、與對天地人生的敬意。一幕幕強烈對照著台灣現下對於土地與人之間,情感的快速流失,也共同思考人類存在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

在大自然裡跳舞,以身體意象觀看台灣風景

《行者》片中部份採用台灣少見的Dance Film拍攝,拍攝團隊費盡心思上天下海,尋找出台灣符合無垢舞蹈作品精神的美麗祕境之地,讓舞作中的角色,如神靈顯現般出現在這些秘境中,如神話、如寓言。而這樣的呈現,也讓舞蹈作品的呈現、跳脫出劇場的黑盒子,在自然景緻裡活了過來。透過這影像史詩,生命的動能從土地與文化中竄出,在舞者的身體中流轉傳遞,將文字無法言述的畫面意象,透過手足身心,顯影於獨立凝結的時空當中。

★商品內容
《行者》絕美典藏套組內含4張光碟/一本電影書,套組不分售完滿呈現:
Disc 1 電影《行者》藍光 2015│Blue-ray│Zone A│NTSC│Stereo 2.0
Color│16 : 9│147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2 電影《行者》DVD 2015│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147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3 無垢《觀─幕後紀實》舞作紀錄片DVD

2010│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65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4 《行者點點》 DVD(75mins導演粹選遺珠片段、舞蹈電影片花及更多精彩幕後特輯)
2015│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75 mins│中文發音│中文字幕

詳細資料

  • 發行:台聖
  • 類別:DVD
  • 普級 / 第 A 區

特別收錄

電影書 珍藏《行者之路》電影書
彙編〈林麗珍老師語錄〉、〈導演感言〉、〈幕後紀實〉、〈深度評論〉、〈導演Q&A〉...等精選篇章與珍貴的台前幕後照片

本類DVD銷售TOP5


上田信(ueda makoto)《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Robert B.Marks《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劉翠溶, 伊懋可:積漸所至 :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下冊)


積漸所至 :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下冊) 中央硏究院經濟硏究所, (1995)

作者:劉翠溶, 伊懋可
出版時間:1995年



馬立博着的《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是由西方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中國環境通史,在廣泛吸收西方學術界有關中國各歷史時期各地區自然環境及其與人類社會關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會通,對中國的長時段人與環境互動關系進行了全景式的動態考察。

書中指出,在數千年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經由市場聯系的中央政權和農業家庭相結合的方式產生了關鍵的影響;而中國發達的農業在養活大量人口的同時,也加劇了生態系統的單一化。

作者還發現,中國文化中雖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節制開發資源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思想觀念,但與經濟和政治等因素相比,這些思想卻並沒能發揮應有的影響。這在環境保護日益得到重視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馬立博(Robert B.Marks,又譯羅伯特.B•馬克斯),1978年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史專業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加州惠特爾學院,現任Richard and BiIlie Deihl歷史學講座教授。馬立博教授在中國史、全球史和環境史等領域均著作頗豐,他的論文「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Capitalism:Process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 China,1550—1850」曾獲1997年美國環境史學會Environmental History雜志最佳論文獎。除本書以外,他的主要著作還包括Rural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1 984),The Making of the Modem World(合著,1988,1992),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2002;中譯本《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態的述說》,2006),Tigers,Rice,Silk,and Sflt: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1998;中譯本《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2011)等,並合作主編 Radicalism,Revolution,and Reform in Modem China(2011)。馬立博教授還擔任Environment and History,Nature and Culture,Oecologie等期刊的編委。他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早期近代世界環境史,19世紀中國的生態循環與土壤肥力等。
 

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

目錄

第一章 引言:問題和視角
本書的安排
第二章 中國自然環境與早期人類聚落,公元前1000年以前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人類聚落與史前史
第三節 史前的環境變遷
第四節 中國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000年
第五節 中國青銅時代:技術與環境變遷,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000年
第六節 環境的變遷,公元前1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小結
第三章 國家、戰爭與農業:上古及帝制早期中國的環境變遷,
公元前1000年—公元300年
第一節 國家、戰爭與上古時期中國的環境變遷,約公元前
1000年—公元前250年
第二節 早期帝國的環境變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三節 古代中國關於自然和環境的理念
第四節 早期帝國的尾聲
小結
第四章 帝制中期北方的森林退化和南方的拓殖,公元300年—1300年
第一節 中國北方:戰爭、人口減少與環境,公元300年—600年
第二節 長江流域的環境變遷
第三節 帝制中期南北方的重新統一:隋、唐和宋,
公元589年—1279年
第四節 漢人在南部與東南部的拓殖
第五節 南北方疾病的機制
第六節 新型農業技術與環境變遷
第七節 中古時期的工業革命
第八節 拓殖四川與對其他族群的分類
第九節 地貌景觀與水利工程
第十節 塑造的環境:城市和廢棄物
小結
第五章 帝國與環境:帝制晚期中國的邊疆、島嶼和發達邊緣區,
公元1300年—1800年
第一節 新的歷史與制度背景
第二節 邊疆地區與邊境地帶
第三節 島嶼及其生態變遷
第四節 土地覆蓋、土地利用與土地所有權
第五節 對發達邊緣區的開拓
第六節 帝國的生態極限
小結:人口、市場、政府與環境
第六章 近代中國環境的退化,公元1800年—1949年
第一節 中國人的消費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生態退化與環境危機
第三節 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四節 講入20世紀之后
小結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對自然環境的「治理」,
公元1949年以來
第一節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征服自然
第二節 森林與土地利用的變遷
第三節 國家自然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四節 水資源的治理
第五節 大氣污染
第六節 環境抗議、環境意識、環保激進主義與環保運動
小結
第八章 結論:世界史視角下的中國與環境
第一節 中國環境史中的主要議題
第二節 中國環境變遷的驅動因素
第三節 世界史視角下的中國環境史
參考文獻
索引



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


內容簡介

主要講述了,近年來國外漢學著作的編譯工作突飛猛進,每年都可以見到一批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其影響力卻僅局限於象牙塔內。與之相比,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生態環境史研究方面皆卓有建樹的日本中堅學者上田信教授的這本著作也許會顯得有點另類,但奠學術意義及社會價值並不見得會跑嚴肅的學術經典小。因為它把一個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課題,以古今結合的方式,娓娓道來,發人深思,原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曾經與森林有過那麼多的淵源與糾葛。更為重要的是,它用一種非常輕松的語言,以一位學者的良知、廣闊的胸懷、敏銳的知性、哲理的思考,從森林的角度,對數千年中國文明史作了一個高度的審視。

《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按照構成傳統中國文明的三大區域(長江流域、黃土高原、東南山地),以作者本人的學術研究、實地考察、植樹等活動為基礎。以森林與地域人群的關系為中心,對中國文瞬史作了一番」旅行」,相信哪怕是對中國歷史了解不多的人,也會有興趣認真閱讀下去。

上田信(ueda makoto)1957年出生於東京,19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1982年獲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1997年起任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中國社會史、亞洲社會論。主要著作有《傳統中國從盆地、宗族考察明清時代》(講談社)、《老虎口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亞歐大陸東部生態環境史》(山川出版社)、《風水的環境學》(農山漁村文化協會)、《鼠疫與村落》(風響社)、編著《人與人的地域史》(山川出版社),譯著《問俗錄:福建、台灣的民俗與社會》(平凡社)、《中國的社會》(平凡社)等。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消失的森林
生態系統的區域划分
八角金盤芽的文化理論
生態系統間的交易
中國史的分期

長江流域
第一章 文化
歌的魅力
南有喬木
「漢廣」與植被
視線的交叉
楚的文化
山鬼
離騷
湘君、湘夫人
草木之名所擁有的力量

第二章 文明
喬木
森林的內與外
開發森林的文明
虞人
山林藪澤
公元前三世紀的辯論
秦始皇與楚國之林
楚文化的繼承者

第三章 上游
雲夢澤幻覺
司馬相如《子虛賦》
斑子
好奇心的培養
玉米與山林
香菇與山林
生態經濟學的嘗試
照葉樹林文化論的功與過

黃河流域

第一章 歷史
綠化
從河到黃河
卉木萋萋
二處伐木殘址
雁北的變化
麻黃
九江龍母
大泉山村
溝壑

第二章 合作
小老樹
浮石
崩塌的窯洞
杏樹
沙棘
咬芯蟲
遠方的人
注視見不到的森林

第三章 生活
游戲歌
土豆的村子
山上的鄰村
窗戶的光
大槐樹
晨音
青年綜合農庄
荒谷
神頭山
人類生存的大地

東南山地
第一章 虎
虎棲息的陰暗
共存的世界
華南虎
開發的開始
瑟柄
越人與森林
山越
生動的蛇
山居賦
村的形成

第二章 林業
植樹與闊葉樹林
風水
棚民
鳳凰離開的村子
挑柴棍
宗族與山林
社會主義下的森林破壞
臉無眉毛
綠色和村子
台風

第三章 植物
體感
越地的群山
「楓」非槭也
嶺里人與嶺外人
森林的知識
草藥
植被調查
五步蛇
有用植物
結語
咖啡果
從森林破壞的世紀到綠化的世紀
伊格洛特的森林
森林破壞的歷史
松樹苗
線索

后記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成中英自選集》《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1986/1989第2刷:

文分三部:
和諧之透視
真理之追求
正義之探討

---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1985/1994第3刷 (10年來相關論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1989 年.
  中國哲學從過去四千年的發展來看,的確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說明了中國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遭受困難、危機的關頭,仍能排除萬難,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出一條美好光明的道路。  人類文化發展到今日,以面臨許多問題,並遭受到極大的危機;要克服這些問題,消弭這些危機,並為當前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勢必要借助於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要擔負起此一艱鉅任務,本身亦需進行一重建的工作,重建的方向即在於現代化與世界化。  作者致力於中國哲學的重建工作歷十餘年,本書特別強調中國哲學所具的「本體思考」方式,並指出「邏輯分析」與「語言分析」亦為重建中國哲學不可忽視的基礎工作。認為三者相互為用,將促進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並為中國哲學帶來創造力與突破性。  作者並指出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必須透過中國哲學的落實來進行與完成,並就傳播、管理、文化建設、民主法治、倫理秩序及個人人格發展等層面加以探討。



成中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

雖然我略知管理學與邏輯和數學
不過對他的高論多半不懂


个人简介
成中英 (Prof. Chung—Ying Cheng),现任: 国际东西方大学校长;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国际本体诠释学会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 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主编; 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俞平伯《燕知草‧眠月》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銘衡,字平伯,乳名僧寶。現代詩人、作家、紅學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

目錄

  [隱藏


《燕知草》1928

  1. ^ 張隆溪表示:「四九年以前,他(錢鍾書)曾經對俞平伯先生的《紅樓夢辨》從學術的角度提出過批評。但五十年代全國掀起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運動,弄得轟轟烈烈,對《紅樓夢》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的人,都在一夜之間變成紅學家,對俞平伯口誅筆伐。錢先生說,在那整個政治而非學術的'紅樓夢批判'中,卻始終'沒有錢某一個字'。」(《萬象》一九九九年五月號張隆溪《懷念錢鍾書先生》)
  2. ^ 欒貴明整理《宋詩紀事補正》第七冊影印錢先生手跡
  • 錢鍾書批註《宋詩紀事》:「痴人認真,死在句下,便成笨伯,正緣讀書少,執一隅而不能觀會通耳。俞曲園不肖孫輩之考訂小說本事,即'痴人前說不得夢',尤說不得《紅樓夢》也。」[2]

****

| 俞平伯散文之一

〈冬夜〉自序
〈西還〉書後
〈孤墳〉序
〈近代散文鈔〉跋
〈致死者〉序
〈憶〉自序
〈燕知草〉自序
人力車
山陰五日記遊
中年
五四憶往
元旦試筆
文訓
文學的游離與其獨在
月下老人祠下
以漫畫初刊與子愷書
代擬吾廬約言草稿﹝代序﹞
冬晚的別
出賣信紙
古槐夢遇
打破中國神怪思想的一種主張
打橘子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戒壇瑣記
我生的那一年
我的道德談
我想
谷音社社約引言
身後名
怪異的印象﹝殘稿﹞
怕—並序
性〈女〉與不淨
析〈愛〉
芝田留夢記
城站
春在堂日記記概
春來
為《中外文叢》擬創刊詞
為何經海募款啟
為暴春霆題其先德《林屋山民饋米圖》
癸酉年南歸日記
秋荔亭記
秋荔亭隨筆
致汪君原放書
重刊〈浮生六記〉序
重印〈人間詞話〉序
重來之〈日〉
重過西園碼頭
風化的傷痕等於零
眠月
國難與娛樂
堅匏別墅的碧桃與楓葉
救國及其成為問題的條件
教育論
清河坊
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
祭舅氏墓下文
陶然亭的雪
雪晚歸船
湖樓小擷
無題〔一〕
無題〔二〕
跋〈灰色馬〉譯本
進城
閒言
陽台山大覺寺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雷峰塔考略
夢記
夢遊
演連珠
與紹原論祓
廣亡征
標語
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談虎丘截
賦得早春
賢明的──聰明的父母
隨筆兩則
讀〈毀滅〉
編後記
| 俞平伯散文之二

| 俞平伯散文之三

| 俞平伯散文之四

http://folkdoc.com/classic/p07/gg/gg04/50.htm
眠月
   作者:俞平伯
   文件:林六呆
   提供:城鄉台灣 /http://folkdoc.com/

     
      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一楔子
       萬有的緣法都是偶然湊泊的罷。這是一種頂躲懶頂頑皮的說法,至少於我有點對胃口。回首舊塵,每疑詫於它們的無端,究竟當年是怎麼一回事,固然一點都說不出,只惘惘然獨自凝想而已。想也想不出什麼來,只一味空空的惘惘然罷。
       即如今日,住在這荒僻城牆邊的胡同裡,三四間方正的矮屋,一大塊方正的院落,寒來暑往,也無非冰箱撤去換上泥爐子,夏布衫收起找出皮袍子來,……凡此之流不含胡是我的遭遇。若說有感,復何所感?若說無所感,豈不嗚呼哀哉耶!好在區區文才的消長,不關乎世道人心,“理他呢”!無奈昔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也,頗有點兒sentimental。傷春嘆夏,當時幾乎當作家常便飯般咬嚼。不怕“寒塵”,試從頭講起。
       愛月眠遲是老牌的雅人高致。眠月呢。以名色看總不失為雅事,而事實上也有未必然的。在此先就最通行的說,即明張岱所謂“杭州人避月如仇”﹔也是我所說的,“到月光遍浸長廊,我們在床上了﹔到月光斜切紙窗,我們早睡著了。”再素樸點,月亮起來,納頭睏倒﹔到月亮下去。骨碌碌爬起身來。凡這般眠月的人是有福的,他們永遠不用安眠藥水的。我有時也這麼睡,實在其味無窮,名言不得。(讀者們切不可從字夾縫裡看文章,致陷於不素樸之咎。)你們想,這真俗得多們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豈不很好。管它月兒是圓的是缺的,管它有沒有蟾蜍和玉兔,有沒有嬌滴滴梅蘭芳式的嫦娥呢。聽說有一回庭中望月,有一老媽詫異著:“今兒晚上,月亮怎麼啦!”(怎字重讀)懂得看看這並不曾怎麼的月亮就算得雅人嗎?不將為老媽子所笑乎!

      二正傳
       湖樓幾個月的閒居,真真是閒居而已,絕非有意於混充隱逸。惟湖山的姝麗朝夕招邀,使我們有時顛倒得不能自休。其時新得一友曰白采,既未謀面,亦不知其家世,只從他時時郵寄來的淒麗的詩句中,發見他的性情和神態。
       老桂兩株高與水泥欄杆齊。憑闌可近察湖的銀容,遠挹山的黛色。樓南向微西,不遮月色,故其升沉了無翳礙。有時被輕雲護著,廊上淺映出乳白的暈華﹔有時碧天無際,則遍浸著冰瑩的清光。我們臥室在樓廊內,短夢初歇,每從窗櫺間窺見月色的多少,便起來看看,蕭蕭的夜風打著惺忪的臉,感到輕微的瑟縮。靜夜與明湖悄然並臥於圓月下,我們亦無語倦而倚著,終久支不住餳軟的眼,撇了它們重尋好夢去。
       其時當十三年夏,七月二十四日采君信來附有詩詞,而《漁歌子》尤絕勝,並有小語云:“足下與阿環亦有此趣事否?”所謂“愛月近來心卻懶,中宵起坐又思眠”,我們倆每吟諷低徊不能自已。采君真真是個南國“佳人!”今則故人黃土矣!
       而我們的前塵前夢亦正在北地的風沙中飄蕩著沉埋著。
       江南苦夏,湖上尤甚。淺淺的湖水久曝烈日下,不異一鍋溫湯。白天熱固無對,而日落之後湖水放散其潛熱,夾著涼風而搖曳,我們臉上便有乍寒乍熱的異感。如此直至於子夜,涼風始多,然而東方快發白了,有酷暴的日頭等著來哩。
       杭州山中原不少清涼的境界,若說嚴格的西湖,避暑云何哉,適得其反。且不論湖也罷,山也罷,最惹厭而揮之不去的便是蚊子。好天良夜,明月清風,其病蚊也尤甚。我在以下說另一種的眠月,聽來怪甜蜜,鉤人好夢似的。卻不要真去做夢,當心蚊子!(我知道采君也有同感的,從他的來信看出來。)
       月影漸近虛廊,夜靜而熱終不減,著枕汗便奔湧,覺得夜熱殆甚於晝,我們睡在月亮底下去,我們浸在月亮中間去。然而還是睏不著,非有什麼“不雅之間”也,(用臺灣的典故,見《語絲》一四八)尤非怕殺風景也,乃真睡不著耳。我們的小朋友們也要玩月哩。榻下明晃晃燒著巨如兒指的蚊香,而他們的興味依然健朗,我們其奈之何!正惟其如此,方得暫時分享西子湖的一杯羹和那不用一錢買的明月清風。
       碧天銀月亙古如斯。陶潛李白所曾見,想起來未必和咱們的很不同,未來的陶潛李白們如有所見,也未必會是紅瑪瑙的玉皇御臉,泥金的兔兒爺面孔罷。可見“月亮怎麼啦!”
       實具顛扑不破的勝義,豈得以老媽子之言而薄之哉!
       就這一端論,千萬年之久,千萬人之眾,其同也如此其甚。再看那一端,卻千變萬化,永遠說不清楚。非但今天的月和昨天的月,此剎那和彼剎那的月,我所見,你所見,他所見的月……迥不相同已也﹔即以我一人所見的月論,亦緣心象境界的細微差別而變,站著看和坐著看,坐著看和躺著看,躺著清切地看和朦朧地看,朦朧中想看和不想看的看……皆不同,皆迥然不同。且決非故意弄筆頭。名理上的推論,趣味上的體會,盡可取來互証。這些差別,於日常生活間誠然微細到難於注意,然名理和趣味假使成立,它們的一隻腳必站在這渺若毫茫,分析無盡的差別相上,則斷斷無疑。
       我還是說說自己所感罷。大凡美景良辰與賞心樂事的交並(玩月便是一例),粗粗分別不外兩層:起初陌生,陌生則驚喜顛倒﹔繼而熟脫,熟脫則從容自然。不跑野馬,在月言月。譬如城市的人久住鴿子籠的房屋,一旦忽置身曠野或蕭閒的庭院中,乍見到眼生輝的一泓滿月。其時我們替他想一想,吟之哦之,詠之玩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算不得過火的胡鬧。他的心境內外迥別,驀地相逢,儼如拘孿之書生與媚蕩的名姝接手,心為境撼,失其平衡,遂沒落於顛倒失據,惝 無措的狀態中。《洛神賦》上說:“予情悅其淑美兮,心震蕩而不怡。”夫怡者悅也,上曰悅,下曰不怡,故曹子建畢竟還是曹子建。
       名姝也罷,美景也罷,若朝昏 守著,作何意態呢!這是難於解答的,似應有一種極平淡,極自然的境界。盡許有人說這是熱情的衰落,退潮的狀態,說亦言之成理,我不想去駁它。若以我的意想和感覺,惟平淡自然才有真切的體玩,自信也確非杜撰。不跑野馬,在月言月。身處月下,身眠月下,一身之外以及一身,悉為月華所籠絡包舉,雖皎潔而不睹皎潔,雖光輝而無有光輝。不必我特意賞玩它,而我的眠裡夢裡醉時醒時,似它無所不在。我的全身心既浸沒著在,故即使閉著眼或者酣睡著,而月的光氣實滲過,幾乎洞激我意識的表裡。它時時和我交融,它處處和我同在,這境界若用哲學上的語調說,是心境的冥合,或曰俱化。──說到此,我不禁想起陶潛的詩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何謂忘言的真意,原是悶葫蘆。無論是什麼,總比我信口開合強得多,古今人之不相及如此。
       “玩月便玩月,睡便睡。玩月而思睡必不見月,睡而思玩月必睡不著。”這多乾脆。像我這麼一忽兒起來看月,一忽兒又睡了,或者竟在月下似睡非睡的躺著,這都是傻子酸丁的行徑。可惜采君於來京的途中客死於吳淞江上,我還和誰講去!
       我今日雖勉強追記出這段生涯,他已不及見了。他呢,卻還留給我們零殘的佳句,每當低吟默玩時,疑故人未遠,尚客天涯,使我們不至感全寂的寥廓,使我們以骯臟的心枯乾的境,得重看昔年自己的影子,幾乎不自信的影子。我,我們不能不致甚深的哀思和感謝。
       雖明明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但我終於把它寄出去了!這雖明明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