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上田信(ueda makoto)《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Robert B.Marks《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劉翠溶, 伊懋可:積漸所至 :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下冊)


積漸所至 :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下冊) 中央硏究院經濟硏究所, (1995)

作者:劉翠溶, 伊懋可
出版時間:1995年



馬立博着的《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是由西方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中國環境通史,在廣泛吸收西方學術界有關中國各歷史時期各地區自然環境及其與人類社會關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會通,對中國的長時段人與環境互動關系進行了全景式的動態考察。

書中指出,在數千年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經由市場聯系的中央政權和農業家庭相結合的方式產生了關鍵的影響;而中國發達的農業在養活大量人口的同時,也加劇了生態系統的單一化。

作者還發現,中國文化中雖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節制開發資源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思想觀念,但與經濟和政治等因素相比,這些思想卻並沒能發揮應有的影響。這在環境保護日益得到重視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馬立博(Robert B.Marks,又譯羅伯特.B•馬克斯),1978年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史專業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加州惠特爾學院,現任Richard and BiIlie Deihl歷史學講座教授。馬立博教授在中國史、全球史和環境史等領域均著作頗豐,他的論文「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Capitalism:Process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 China,1550—1850」曾獲1997年美國環境史學會Environmental History雜志最佳論文獎。除本書以外,他的主要著作還包括Rural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1 984),The Making of the Modem World(合著,1988,1992),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2002;中譯本《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態的述說》,2006),Tigers,Rice,Silk,and Sflt: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1998;中譯本《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2011)等,並合作主編 Radicalism,Revolution,and Reform in Modem China(2011)。馬立博教授還擔任Environment and History,Nature and Culture,Oecologie等期刊的編委。他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早期近代世界環境史,19世紀中國的生態循環與土壤肥力等。
 

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

目錄

第一章 引言:問題和視角
本書的安排
第二章 中國自然環境與早期人類聚落,公元前1000年以前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人類聚落與史前史
第三節 史前的環境變遷
第四節 中國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000年
第五節 中國青銅時代:技術與環境變遷,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000年
第六節 環境的變遷,公元前1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小結
第三章 國家、戰爭與農業:上古及帝制早期中國的環境變遷,
公元前1000年—公元300年
第一節 國家、戰爭與上古時期中國的環境變遷,約公元前
1000年—公元前250年
第二節 早期帝國的環境變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三節 古代中國關於自然和環境的理念
第四節 早期帝國的尾聲
小結
第四章 帝制中期北方的森林退化和南方的拓殖,公元300年—1300年
第一節 中國北方:戰爭、人口減少與環境,公元300年—600年
第二節 長江流域的環境變遷
第三節 帝制中期南北方的重新統一:隋、唐和宋,
公元589年—1279年
第四節 漢人在南部與東南部的拓殖
第五節 南北方疾病的機制
第六節 新型農業技術與環境變遷
第七節 中古時期的工業革命
第八節 拓殖四川與對其他族群的分類
第九節 地貌景觀與水利工程
第十節 塑造的環境:城市和廢棄物
小結
第五章 帝國與環境:帝制晚期中國的邊疆、島嶼和發達邊緣區,
公元1300年—1800年
第一節 新的歷史與制度背景
第二節 邊疆地區與邊境地帶
第三節 島嶼及其生態變遷
第四節 土地覆蓋、土地利用與土地所有權
第五節 對發達邊緣區的開拓
第六節 帝國的生態極限
小結:人口、市場、政府與環境
第六章 近代中國環境的退化,公元1800年—1949年
第一節 中國人的消費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生態退化與環境危機
第三節 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四節 講入20世紀之后
小結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對自然環境的「治理」,
公元1949年以來
第一節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征服自然
第二節 森林與土地利用的變遷
第三節 國家自然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四節 水資源的治理
第五節 大氣污染
第六節 環境抗議、環境意識、環保激進主義與環保運動
小結
第八章 結論:世界史視角下的中國與環境
第一節 中國環境史中的主要議題
第二節 中國環境變遷的驅動因素
第三節 世界史視角下的中國環境史
參考文獻
索引



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


內容簡介

主要講述了,近年來國外漢學著作的編譯工作突飛猛進,每年都可以見到一批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其影響力卻僅局限於象牙塔內。與之相比,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生態環境史研究方面皆卓有建樹的日本中堅學者上田信教授的這本著作也許會顯得有點另類,但奠學術意義及社會價值並不見得會跑嚴肅的學術經典小。因為它把一個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課題,以古今結合的方式,娓娓道來,發人深思,原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曾經與森林有過那麼多的淵源與糾葛。更為重要的是,它用一種非常輕松的語言,以一位學者的良知、廣闊的胸懷、敏銳的知性、哲理的思考,從森林的角度,對數千年中國文明史作了一個高度的審視。

《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按照構成傳統中國文明的三大區域(長江流域、黃土高原、東南山地),以作者本人的學術研究、實地考察、植樹等活動為基礎。以森林與地域人群的關系為中心,對中國文瞬史作了一番」旅行」,相信哪怕是對中國歷史了解不多的人,也會有興趣認真閱讀下去。

上田信(ueda makoto)1957年出生於東京,19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1982年獲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1997年起任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中國社會史、亞洲社會論。主要著作有《傳統中國從盆地、宗族考察明清時代》(講談社)、《老虎口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亞歐大陸東部生態環境史》(山川出版社)、《風水的環境學》(農山漁村文化協會)、《鼠疫與村落》(風響社)、編著《人與人的地域史》(山川出版社),譯著《問俗錄:福建、台灣的民俗與社會》(平凡社)、《中國的社會》(平凡社)等。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消失的森林
生態系統的區域划分
八角金盤芽的文化理論
生態系統間的交易
中國史的分期

長江流域
第一章 文化
歌的魅力
南有喬木
「漢廣」與植被
視線的交叉
楚的文化
山鬼
離騷
湘君、湘夫人
草木之名所擁有的力量

第二章 文明
喬木
森林的內與外
開發森林的文明
虞人
山林藪澤
公元前三世紀的辯論
秦始皇與楚國之林
楚文化的繼承者

第三章 上游
雲夢澤幻覺
司馬相如《子虛賦》
斑子
好奇心的培養
玉米與山林
香菇與山林
生態經濟學的嘗試
照葉樹林文化論的功與過

黃河流域

第一章 歷史
綠化
從河到黃河
卉木萋萋
二處伐木殘址
雁北的變化
麻黃
九江龍母
大泉山村
溝壑

第二章 合作
小老樹
浮石
崩塌的窯洞
杏樹
沙棘
咬芯蟲
遠方的人
注視見不到的森林

第三章 生活
游戲歌
土豆的村子
山上的鄰村
窗戶的光
大槐樹
晨音
青年綜合農庄
荒谷
神頭山
人類生存的大地

東南山地
第一章 虎
虎棲息的陰暗
共存的世界
華南虎
開發的開始
瑟柄
越人與森林
山越
生動的蛇
山居賦
村的形成

第二章 林業
植樹與闊葉樹林
風水
棚民
鳳凰離開的村子
挑柴棍
宗族與山林
社會主義下的森林破壞
臉無眉毛
綠色和村子
台風

第三章 植物
體感
越地的群山
「楓」非槭也
嶺里人與嶺外人
森林的知識
草藥
植被調查
五步蛇
有用植物
結語
咖啡果
從森林破壞的世紀到綠化的世紀
伊格洛特的森林
森林破壞的歷史
松樹苗
線索

后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