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現台灣022】台中梅鏡堂與謝雪紅
台中進德北路的一條巷子裡,有一棟歷史建築:梅鏡堂。巷弄入口處斑駁的巴洛克式瓶型、柚子型柱頭,雜亂的周遭,顯示這裡並沒有得到特別的維護。
走進巷內,看到一棟大門深鎖的閩南式三合院,門楣上嵌著「梅鏡堂」三字,應是出自名家之手。房子看起來有點老舊,但卻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梅鏡堂的第一代主人張樹敏,是個富商,他在1918年為一個身世坎坷、被賣為養女的18歲少女贖身,並納之為妾。這個少女名叫謝雪紅。
之後,張樹敏帶著謝雪紅到日本神戶經商,已經在自修日文與漢文的謝雪紅,在日本首度接觸社會主義思想,目睹因米而引起的社會騷動。
1919年,謝雪紅又隨張樹敏到青島,親歷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打開她的革命視野與抱負,回台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參與婦女及勞工社會運動。
1924、25年,她又隨張樹敏到上海,在當地投入抗日罷工遊行的五卅運動,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派往莫斯科的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受訓,回台後,即開始她往後的革命人生。
我也因而想起聽父親說過,在台北爆發二二八事件後,謝雪紅在台中戲院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會後並上街遊行。群眾的滿腔怒火就在台中街頭爆裂開來⋯⋯
雖然謝雪紅說張樹敏像個「採花蜂」,但沒有張樹敏,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謝雪紅;沒有她,台灣歷史也許不會因此而改變,但謝雪紅個人、還有不少人的人生卻因此而被捲入狂風暴雨中。
那一段故事及故事中人都已隨風飄散,獨留殘存在窗邊牆腳的幾許舊痕供人懷想。
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
所謂的"全新增訂版"2009 卻將原來的人名索引拿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所謂的"全新增訂版"2009 卻將原來的人名索引拿掉
|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政治人物 20世紀 | |
---|---|
原名 | 謝阿女 |
別名 | 謝飛英 |
出生 | 1901年10月17日 大日本帝國台灣彰化 |
逝世 | 1970年1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
國籍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張樹敏 |
學歷 | |
自修、上海大學社會系 莫斯科東方大學 | |
經歷 | |
製糖場女工 洋服店店員 台灣文化協會會員 台灣共產黨候補中委及駐東京代表 國際書局老闆 共產犯5年 自創人民協會與農民協會 自創建國工藝學校 自創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 二七部隊隊長 逃至香港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 中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 人大代表 政協委員 右派文革犯 | |
代表作 | |
《我的半生記》 | |
謝雪紅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之一。也是二二八事件中堅持對國民黨採用武力抵抗之台中「二七部隊」的領導人。二七部隊抵抗國民黨軍隊失敗之後,轉赴廈門,後赴香港。她與許多二零年代以來所培養成長起來的台籍共產主義者,共同創建了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當選首任主席,是八大民主黨派的參政黨之一,也是台灣史迄今為止具有最長組織歷史的政治團體。謝雪紅後來陸續出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軍政委員、中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謝雪紅1970年病逝北京。
謝雪紅一生的組織關係,是謝雪紅相關研究的熱門問題。據謝雪紅自述,她於1925年二赴上海時期,經過黃中美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文革結束後,在中共所正式認可的謝雪紅生平上,也追認了謝雪紅的黨齡。謝雪紅在台共建黨之後,黨籍轉為台共,戰後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參與創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目錄[隐藏] |
生平簡介
早期
謝雪紅原名阿女,出身為製帽工之女,父母皆文盲。幼時因家貧失學,12歲父母雙亡,賣給台中洪姓人家作童養媳與小妾以籌葬母費及還債。1917年(一說1918年)謝雪紅逃家,至台南當製糖場女工(一說返回彰化)。後遇台中大地主、霧峰林家之親戚張樹敏並於成為其妾。1919年共赴日本神戶三年,自修日文與漢文。之後到達中國青島接觸五四運動,思想漸受衝擊。返台後經營洋服店為生。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而深刻體認到台灣政治社會的脈動和方向。日共台灣支部時期
1925年前後抵達上海,參加過五卅運動,化名謝飛英,入上海大學社會系(主任瞿秋白)四個月,經黃中美介紹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10月與林木順至俄國莫斯科東方大學就讀學習,吸收共產主義思想,並改名為謝雪紅。1927年11月回到上海,1928年4月在上海租界參與創建「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的工作,擔任候補中委及駐東京代 表,負責與日共聯繫,但隨即被日警逮捕送返回台。回台後主張婦女運動必須與革命同時進行,開設「國際書局」掩護地下活動。之後因「台共事件」再次被捕,以 參與左派運動為由判刑13年,5年後因病保釋出獄。在第一次台灣共產黨(1927年)所提出的政治大綱中,曾明白提出建立一個獨立於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之外 的台灣共和國;而台灣的革命性質則與中國的革命性質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根據謝雪紅自傳《我的半生記》,她在抵滬(1925年)時已經加入中共組織,中共「平反」謝雪紅「右派」案時承認此一說法,追認其黨齡。
中共台灣省工委時期
1945年10月謝雪紅在台中組織人民協會與農民協會,以聯絡中斷數十年的政治活動,其組織曾遭陳儀政府強迫解散。謝雪紅另外創辦建國工藝職業學校以教育青年學子,[1] 且透過《和平日報》攻擊陳儀的弊政。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時候,謝雪紅於3月2日在台中號召人民起義,攻佔台中警局及公賣局台中分局,成立「人民政府」,3日成立「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擔任總指揮的工作,攻佔軍營及彈藥庫,以供應從嘉義、虎尾等地的起義軍,6日編成著名的「二七部隊」,以對抗國民黨軍隊。9日退入埔里,民軍希望在山區進行游擊戰。勢去難為之後,謝雪紅黯然逃出台灣。並在5月與楊克煌逃至香港,之後終生未返台。香港、北京
抵港後,廖文毅曾邀謝雪紅共同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但遭拒絕。在謝雪紅、蘇新等人的努力下,1947年正式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且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的身份,進入中共高層擔任黨政要員。謝雪紅在1948年進入中國大陸,歷任中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會等職,並也是中共建國初期對台政治的主要發言人。1951年謝雪紅提出處理台灣問題須考慮到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特殊環境,以中國民族主義來要求台灣是不近人情的。因為謝雪紅的深厚的台灣意識,使她被李純青等人批評為地方主義。
另外,據「台盟」人士指出,有三個重要因素導致謝雪紅後來失勢。第一,早在「二七事件」時,便有戰友對謝的領導風格有意見。台盟改選主席時,謝雪紅遭到內外諸多批評,因劉少奇認為貿然撤換謝雪紅不利對台工作,謝仍留任主席虛銜,卻未直接管理會務。第二,謝雪紅在組織之上傾向任用具有日本經歷、或曾在日本、汪精衛政權下任職之的台籍幹部,其他台盟與中共人士對此不能理解。第三,據台盟反對謝雪紅的人士稱,謝雪紅在1949年後曾與許多台盟幹部(如吳克泰、蘇新、葉紀東)有異議,被責者認為謝之意見純屬誣陷。
[編輯] 文革、「平反」
1957年反右運動中,謝雪紅由於二二八事件中共領導失利和台灣意識被其他「民主黨派」領袖被批鬥為右派。特別是台盟與謝有個人恩怨者,紛紛出面指責謝雪紅。依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之傳記《我的前半生》中所附年表記載,謝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後,其被批鬥紀錄如下:1970年11月5日,謝雪紅因患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9歲。她不是死在病房裡,而是醫院的走道上。 中共於1986年為謝雪紅平反,骨灰移放八寶山革命公墓。但中共與若干台盟人士認為謝雪紅雖不是「右派」,在組織與原則上仍有很多「問題」應該追究,所以追悼文上提到一句——「儘管她一生中有過曲折和錯誤」,並沒有完全平反。
歷史評價
爭論
由於謝雪紅傳奇的一生,以及台共地位歸屬與綱領變遷的歷史疑義,使得台灣內部各黨派以及中國共產黨、台盟對謝雪紅的人生往往做出不同的詮釋。或而將她描述成台獨先驅,或而將她說成是熱愛祖國統一,或而說她是堅持「高度自治」,或而說她是賣友棄國,各種文獻對此幾無共識可言。未來的研究進展,恐有待台灣與大陸兩地各機構、黨派更多歷史檔案公開後才能釐清。台灣公視紀錄片的論述
2000年,台灣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的其中一集《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介紹謝雪紅的生平,對她有以下的評價:「 | 謝雪紅的出身決定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對台灣之暴虐殖民,身為女性的她,深感於父權與殖民者之雙重迫害。第一次中國之行,開展眼界,置身中國最動盪的時代,革命情懷大受激勵。莫斯科大學造就她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憑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成立台共。武裝部隊與國民黨軍隊抗爭,顯現其非凡的氣魄,在在不讓鬚眉,足為女性爭自由的典範。下半生長住中國,但仍心念家鄉,爭取台灣人民之權益。 | 」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年
|
謝亦是極少數獲得民進黨肯定的中共人士。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出處
- http://www.pts.org.tw/special/2000/108/w4.htm>。
- 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
- 陳芳明,1998a,〈謝雪紅的俄國經驗與台灣革命〉。見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29-46。台北:麥田出版。
- 陳芳明,1998b,〈林木順與台灣共產黨的建立〉。見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頁47-98。台北:麥田出版。
- 古瑞雲,1990,《台中的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裡》。台北:人間出版社。
- 許淑真,1999,《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1997,《我的半生記》。台北:楊翠華發行出版。
相關連結
***** 蕭同茲 (1895-1973)
馮志翔著《蕭同茲傳》,台北:傳記文學,1974
《中央日報》的起落,或許值得研究一番。蕭同茲的通信等檔案,不知寄身何處?
後面幾章,也可以當"蕭同茲領導學之範例"來談。蕭同茲過世後,紀念文集有兩本《念茲集》、《在茲集》。
本書有世新成立的第一屆董事的合照,陣容很堅強。
『念茲在茲集』紀念蕭同茲先生百齡誕辰 蕭同茲文化基金會
包括二本書『念茲集』1969『在茲集』197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性別 | 男 |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籍貫 | 湖南省常寧縣 |
出生 | 1895年 |
逝世 | 1973年 |
學歷 | |
| |
經歷 | |
|
湖南省公立專門學校機械科畢業,曾參加中華革命黨。1921年追隨孫中山加入國民黨,1932年起,首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社長一職約20年。1935年12月在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後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常委。
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臨時政府時期當選為全國新聞聯合會主席。1949年4月去臺,先後擔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總社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1964年退休。晚年曾任臺北市報業評議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董事長、復興戲劇學校董事長。
1973年在臺北病逝,享年78嵗。現設有蕭同茲先生新聞獎學金、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1974年,楊英風創作蕭同茲銅像。2009年9月1日,中央通訊社舉行蕭同茲銅像安座揭幕儀式,蕭同茲的孫女蕭進仁及其夫婿周其新一家人共同為蕭同茲銅像揭幕。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談到乾杯,筆者想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者毛澤東和中央社創辦人首任社長蕭同茲的一段往事。中共主席毛澤東(一八九三-一九七六),湖南湘潭人,當党內權力傾軋的期間,毛氏斗倒一切被猜忘的人,演變到「文革」,達到了高潮,毛澤東之名,無人不知。
蕭同茲(一八九五-一九七三),湖南常宁人,一生從事新聞工作,民國二十一年,接長中央社,三十三年,當選國民党中常委。三十四年,抗戰胜利遷都南京后,可 說是中央社鼎盛時代,全國各省都設分社,世界各主要都市也都有分支机构,海內外員工四千余人,可与合眾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同盟社并駕齊驅。三十 九年受聘為中央社管理委員會主委,五十三年退休,受聘為國策顧問及國民党中央評議委員。
蕭社長一生瀟洒倜儻,富有強烈的愛國情操,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名聲雖比不上毛,七十余年來;他在新聞界的地位,人人尊敬。
論 年齡毛比蕭長兩歲,當年都是開南青年才俊。中學時代,毛与蕭及几位同學,受了新潮流影響,都有革命意識,志趣相投,彼此交往頗多。蕭的家庭,比毛富裕,一 九一八年,當毛由河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時,由師長介紹,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當時曾向蕭借貸盤費二十銀圓,毛到了北京后,受館長李大釗影響,思想 逐漸左傾,走上共產主義路線。而蕭一路走來,都是服膺三民主義。從那個時候起,彼此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一九四五年,抗戰胜利,日本投降后,面對接管日本占領區及重建問題,國共衝突四起,中央蔣主席為便于解決歧見,是年八月,特邀請毛由延安中共大本營到重慶共商國是,由美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希望避免內戰,建設新中國。美總統杜魯門后來并派馬歇爾將軍來華調解。
當 毛于八月廿八日飛抵重慶后,隔兩日故立法院長中蘇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孫哲生(科)即舉辦迎毛大型酒會,介紹政府官員、各國使節、各党各派人士見面。毛于會 場上盡力壓低姿態,表現理性溫和,并由周恩來(后出任國務總理及外交部長多年)陪同向數百位貴賓逐一敬酒,那自然只是蜻蜓點水意思意思而已。當行經蕭社長面前,毛即向蕭說:「蕭先生,多年不見了,敬你一杯」。然后說:「徐州失散,古城相會」。(按三國時代,群雄割据,陶謙刺史三讓徐州与劉備,因遭曹所逼, 你爭我奪,劉備居無宁日,后來投靠袁紹,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從此分散,關歸曹營,張流亡于古城。幾年后,兄弟終于古城相會。)站在旁邊的周恩來,馬上向蕭說:「毛先生喝多了?這杯酒可否由我代飲?」毛搶著說:「不可,不可」;隨即飲乾順延而去。這杯酒喝得乾脆,說明了毛能把握機會,明敏果斷。 而蕭也感覺一种如兄似弟的人情溫暖,舊債之事,彼此都心照不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