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神秘的"西夏、遼"及百姓的跨國界忠誠;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宋遼金史論叢 (陶晉生)

2016.10.16
Dear HC,

   我老是搞不清遼、金、西夏、蒙古之間的興衰生滅,
 看了這影集才有了概念。
 建議你至少看第一集的前五分鐘:
 同時也可以觀察中國共產黨對經營回疆的思維與策略。

hc:謝了。看了4集,過分鬆散。史地知識稍增。

Ken
如果知識密度太高的話,一般讀者會睡著的。
這樣的劇情密度剛好,當你覺得疲累時,
會來一段肥皂劇,讓你休息一會兒。

*****
2016.10.17
此書有漢譯,猶疑一陣是否要買,不敢買: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www.uhpress.hawaii.edu/p-4752-9780824829834.aspx

by N Standen - ‎2016 - ‎Cited by 47 - ‎Related articles
Unbounded Loyalty investigates how frontiers worked before the modern nation-state was invented. ... Naomi Standen offers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borders, loyalty, and identity in premodern China. ... Unbounded Loyalty sheds fresh light on the Tang-Song transition by focusing on the ...


2016.10.18

宋遼金史論叢
出版日期:2013/11/28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560
開數:25開(高21×寬14.8cm)
EAN:9789860388251
出版社:聯經


宋代處於一個國際關係特別複雜的時代,陶晉生院士在《宋遼金史論叢》一書裡除討論這一時代中宋朝對遼金兩朝關係的通論外,在宋遼外交方面探討邊界交涉,外交文書和外交的特色,並論及重要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和宋高宗在對外交涉中的角色。在南宋對金朝的和戰方面,也探討宋金名將岳飛和完顏宗弼,以及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和漢族與少數族群間的同化問題。本書同時收錄兩篇有關宋代婦女生活的專文。


作者:陶晉生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博士。先後從姚從吾、鄧嗣禹先生習宋遼金元史與東亞史。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東吳大學、美國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rizona及香港中文大學。著作有《女真史論》、《宋遼關係史研究》、《北宋士族》、《歷史的瞬間》等。民國79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目次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
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回顧
契丹的黃金時代
宋代外交12十二世紀東亞國際外交的對等問題
宋遼關係中的外交文書:以「牒」為例
雄州與宋遼關係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
余靖與宋遼夏外交
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
北宋士族的起家與家族的維持
歐陽修的傳記寫作
宋高宗的性格
再思三寸金蓮
宋代的宮女
宋金廟學與儒家思想的傳布
遼金時代漢人的北遷
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
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金代政權合法地位的建立
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
岳飛與完顏宗弼
同化的再思考
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大綱)




這本文集包括27篇論文,是我過去約40年中所謂「成績」的一部分。早年的論文集《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60年出版。篇幅比較短,而且比較通俗的文章已經於94年以《歷史的瞬間》為題,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集的論文大部分是為了參加學術會議而提出的,曾經在會議論文集中發表。內容涵蓋兩個主要範圍:遼金史和宋史。在宋遼金史方面的通論包括:(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契丹的黃金時代
中央亞細亞各民族和俄人,從西元第十世紀以後,曾經認為契丹(Khitay、Kitaia、或Cathaia)就是中國。後來西方的Cathay這個名稱,也指中國。其實契丹是歷史上契丹族建立的王朝(907-1125),於西元947年建號為遼。遼朝佔據東北亞和西域,大致阻擋了北宋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所以西方只知道契丹,不知道宋朝。遼亡後,西遼(1124-1211)仍在北亞存在,直至十三世紀初被成吉思汗征服。

契丹大帝國的形成
契丹族是遊牧民族,源出於東胡族系的鮮卑民族。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遠在北魏時期,契丹人已經在東北亞活動。歷來曾經向北魏,隋,唐進貢。北魏末,契丹族分為八部。其後產生部落聯盟,由八部大人輪流推舉為首領,並有任期(三年)。十世紀初,大唐帝國崩潰,朱溫建後梁(907-922),佔據汴京。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872-926)統一內部,於905年與據有山西的突厥沙陀領袖李克用結盟,擴張勢力。他繼續唐代對西域的經營,曾經西征突厥、吐渾、黨項、沙陀諸部。從河西走廊到西域,有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高昌回鶻、和喀喇汗王朝。阿保機遠征至回鶻城,勒石紀功。高昌回鶻一度成為遼的屬國,喀喇汗王朝也不斷向遼進貢。遼朝與當時的西域諸民族有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其後建西南路招討司(924年)控制西夏,和西北路招討司(971年之後)經營西域。
耶律阿保機(太祖)積極參與中原政治。他在926年率軍征服位於遼東的渤海國,任命長子耶律倍為該地的東丹國王。次子耶律德光(太宗,902-947)得到阿保機的遺命,繼承帝位。德光即位後,幫助石敬瑭對抗後唐(923-935),樹立後晉政權,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地(今河北和山西北部),進貢歲幣作為酬謝,並且自稱「兒皇帝」。時在936年,契丹遂正式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其後因石敬瑭之子重貴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於947年進軍滅後晉,但是旋即退兵,於途中病死。但是在他返回東北之前,建國號為遼,並且將汴京的文武百官數千人、吏卒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府庫之物,以及工匠都帶往北方。契丹人擁有中原王朝皇室的璽印寶物,因此強調他們繼承了中原的正統。
十世紀中,大遼帝國的版圖遼闊,東北包括今俄國的海濱省和東北,東鄰高麗,西至蒙古,延伸至阿爾泰山,西南和西夏接壤,南越長城與宋對立。《遼史》關於唐末五代中原各國和節鎮與遼交涉的記載是:後梁、後唐和達旦來使稱「來聘。」晉、吳越、渤海、高麗、回鶻、阻卜、党項、及幽、鎮、定、魏、潞等州,南唐、女直(即女真)、吐谷渾、烏孫、靺鞨、黑車子室韋、波斯、大食和日本都稱「來貢。」

東亞的多元國際系統
傳統中國對周邊民族的關係有兩個主要的模式:一元的封貢國際系統和多元的國際系統。在一元的封貢國際系統下,中國王朝在東亞唯我獨尊,建立的朝貢制度,週邊政權向中原王朝進貢。中原王朝維持其宗主的地位,與附庸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是不對等的。當另一個強權崛起,中原王朝無力要求週邊政權朝貢時,就形成對等多元關係的模式。西元第十至十三世紀,也就是從五代到宋遼金時期的國際關係,屬於多元的國際系統。在這一系統中,每個國家或政權都尋求自身的強盛和盟邦的協助,以外交達成國際間勢力的均衡。
東亞的多元國際系統,從第十世紀初,唐帝國滅亡後的五代(907-960)開其端。五代中的後梁、後唐(923-935)和後周,與遼維持對等的關係。五代末期,郭威建後周(951-960),遣姚漢英、華昭胤使遼,則因「書辭抗禮,留漢英等。」也就是遼不願和後周對等。後來周世宗北伐,從晚上喝酒白天睡覺的「睡王」遼穆宗奪得瀛、莫二州和三關(益津、瓦橋、淤口)之地,因此遼和後周間是敵對的情況。北漢劉崇則遣使對遼稱姪,求封冊。遼冊封他為大漢神武皇帝。成為遼的附庸。遼時常予以軍事援助,直至宋太宗滅北漢。
五代時期,南方的九國先後和遼往來的包括吳、吳越、南唐、閩、荊南和楚。吳(902-937)企圖結契丹進取中原的後晉,但契丹卻支持後晉。代吳的南唐(937-976)為擴張勢力,仍然希望得到契丹的援助。南唐屢次向契丹提供後晉和後周的情報,契丹人自然樂得從南唐得到後晉和後周的訊息。當後周南征南唐時,南唐向契丹請求援助,契丹卻拒絕出兵。吳越(907-978)屢次向契丹進貢,吳越與遼的友好關係持續二十年,目的是先後與吳和南唐抗衡。遼和閩及荊南也有交往的紀錄。閩(904-978)對遼的外交主要目的是在國際政治方面得到遼的支援,抵抗後晉。荊南則是當耶律德光滅晉後,入貢以保全其政權。契丹與中原政權也通過商業貿易得到經濟上的利益。至於947年對楚的冊封,就是為了取得當地的產品丹砂。

遼宋關係
宋代(960-1279)統一中原,和東北亞的大帝國遼朝對立。宋太祖於974年和遼建立外交關係。但是太宗於976年滅北漢後,轉而攻擊遼,遭到挫敗。986年,太宗再次發動對遼戰爭,也以失敗收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即承天后)和聖宗 (在位:982-1031) 發動大軍南侵,宋君臣震驚。真宗在寇準力主親征下,與宋大軍到澶州(今河南濮陽)與遼軍對峙。經由外交談判,於次年初(1005)與契丹訂立和平條約,就是所謂〈澶淵誓書〉,其內容為:
兩國建立和好關係。宋向遼提供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作為軍事上的補助(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
劃定疆界。雙方人民不可互相侵犯。
互相不可容納對方叛逃的人民。
互相不侵擾百姓的農田。
互相不增加邊防設備。
以宣誓確保條約的信守。
澶淵之盟維持了遼宋間百年的和平。宋真宗和遼聖宗都自稱皇帝,兩朝是兄弟之邦。兩朝使節來往頻繁,互相賀年和慶生,來往頻繁。契丹人稱宋朝為南朝,宋人是南人;而宋人稱遼朝為北朝,契丹人為北人。同時,雙方決定在邊境設立榷場,進行貿易。雖然兩朝百姓和軍兵有時發生一些小衝突,但都在透過外交的談判,理性的解決問題。
澶淵盟約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重要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東亞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敵對的帝國。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的神話破滅。兩國之間確保疆界的劃分,利用榷場進行貿易。根據當時人的估計,宋朝每年致送遼朝的歲幣,經由貿易,可以賺回大半。

遼與西夏、高麗的關係
遼採取和親政策,遼興宗(名宗真,聖宗長子。在位:1031-1055)以公主下嫁西夏主元昊,和西夏是舅甥之國。1039年,元昊稱帝,號稱西朝。1041年,大敗宋軍。一時儼然與宋遼形成三國鼎立的形勢。遼興宗顯然利用西夏戰勝宋朝的機會,於1042年派遣使臣對宋提出土地的要求。如果遼夏合作對付宋,就會對宋造成極大的威脅,破壞國際均勢。宋朝在這種兩面受敵的不利形勢下,與遼締定第二個條約(慶曆誓書),增加對遼的歲幣到銀20萬兩,絹30萬匹。同時西夏也對宋稱臣,代價是得到宋朝每年的歲賜。但元昊與遼興宗交惡,1044年冬,興宗西征,大敗而歸。1048年,元昊卒。興宗於次年再度大舉伐夏,結果仍是戰敗。不過,1050年西夏還是遣使請依舊對遼稱臣,遼復與夏通好。
遼朝和高麗是宗主國和附庸國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通過多年的戰爭(1011-1019) 和敵對得來的。高麗比較傾向於獲取宋朝的支持來對抗遼,所以有時候向宋進貢。宋廷也希望高麗能夠在遼的背後形成牽制的力量。不過,宋人與高麗結盟對付遼的願望,因宋和高麗雙方都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沒有成為事實。遼人當然也了解宋和高麗的企圖,因此會在適當的時機對宋和高麗施加壓力。
遼、宋、西夏、和高麗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遼以公主下嫁西夏王,這樣就形成了東亞的勢力均衡。簡單的說,遼和後來取代遼的金朝,先後取得了遼宋金夏中的主動地位。
契丹族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都達到很高的水準,宋人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對遼政治和外交方面,不再認為契丹人是野蠻的夷狄。雖然宋朝對西夏和其他小邦仍保有了朝貢制度,至少對外不再聲稱其皇帝仍保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遼則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以遼為中心的朝貢制度。

契丹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
契丹族的部落聯盟的酋長原來由八個部落推選,經過南征北討後的耶律阿保機,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不肯尊從推選制,而成為永久統治的開國君主。但君位繼承一時未能建立制度,以致問題叢生。太宗耶律德光繼位,排擠長兄倍,以致倍逃往中國。繼德光的耶律突欲,是東丹王倍的長子(世宗),後來被爭位的耶律察割殺害。德光的長子璟(穆宗)酗酒殘暴,被近侍所殺。耶律突欲次子賢(景宗)很有作為,並且有皇后承天后蕭燕燕的輔佐,但早死。直到長子隆緒(聖宗,在位:982-1031)時才確立嫡長繼承的制度。契丹建國後的統治,是由王族的耶律氏和相互通婚的后族蕭氏壟斷國家大事。
契丹人模仿中原王朝的專制君王體制,企圖建立中國式的王朝,但是在政治和軍事制度上仍保有契丹原有的特色。契丹人的統治是一種雙重制度,以固有的部族制度(北面官)治理契丹族人,而以沿襲中原的州縣制度控制渤海和燕雲漢地。國家政治和軍事大權握在契丹人(北面官)手裡,管理游牧民的軍政和民政。最高行政機關是北樞密院和北宰相府。南面官的南樞密院、南宰相府主要職責是統治帝國南方的農業地區和農民。原則是契丹人不治漢人,漢人不治契丹人。但南面官中的重要職位仍多契丹人。全國設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西南大明城),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契丹統治者也採取中原的制度,如設御史和翰林(林牙),並且利用科舉制度晉用人才。不過,取士的數目很小,從最初的每次錄取一、二位進士到後來最多的20至40人。至於典禮儀式,則於模仿唐朝以外,保留契丹固有的制度,因此遼的禮制有契丹儀和漢儀,契丹儀如登皇位舉行的柴冊儀和祭天的和祭山儀。
經濟方面,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耶律阿保機和德光當政時,因戰爭俘擄大量的漢人,移至國內開墾荒地,和從事農耕;或建築漢城,生產日用品,或成為奴隸。由於取得燕雲地區後,漢人的人口遠超過契丹和其他族群,必須重用漢人為官吏,同時鼓勵農民墾荒。農業的收入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北方則是群牧放牧之地,畜牧業興盛,游牧民仍保持著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契丹人鑄造錢幣,但是普遍使用宋朝的銅錢。五代時期,契丹和中原王朝以及周邊的部族展開貿易,對外的貿易相當興盛。宋、西夏和高麗都是通商的對象。與宋議和後,榷場貿易更是大宗。通過遼宋的榷場貿易,契丹人得到他們需要的農業社會生產的糧食、絲綢、茶、瓷器、日用品、書籍、和奢侈品如香藥、犀象。宋則需要羊、毛皮、橐駝等,以及經由走私貿易得到馬匹。
遼代從阿保機時佛教寺院開始得到貴族的維護和扶持,有長足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有很重要的影響,就是佛寺的普遍設立,占有廣大的田土,擁有甚多為他們耕作的人戶。其經濟勢力非常雄厚。
契丹人依靠武力建國,尤其依仗騎兵,以騎軍制勝。群牧養殖無數馬匹,又要求周邊部落如女真大量進貢馬匹。《遼史》描寫契丹兵強馬壯: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彉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以是制勝,所向無前。

契丹人人皆兵,習於戰鬥。一聲令下,立即可以招集兵馬,組成戰鬥單位。

社會和文化
契丹社會的上層,是耶律和蕭兩個大家族。為了治理漢人佔多數的國家,契丹統治者不得不對漢人知識分子作有限度的開放。採取考試制度就是用來籠絡漢人,皇帝也賜國姓耶律給有功勞的漢官。漢人官員家族的社會地位逐漸升高,出現了所謂「韓、劉、馬、趙」等大家族。朝廷本來不許契丹人和漢人通婚,在興宗時下令解禁。農民和牧民屬於平民,具有獨立的身份。從戰爭掠奪來的農民中,包括奴隸。奴隸大多為皇室的服務,也有不少在朝廷和部落控制下從事勞動生產。
契丹人和其他北方游牧狩獵的民族一樣,原來信仰沙曼(shamanism),由沙曼(shaman,即巫)主持祭典,治病,以及和神靈交通。建國後仍保持若干與固有信仰有關的風俗習慣。契丹典禮如柴冊儀,是皇帝接受契丹尊號的典禮;祭山儀是祭拜契丹的發源地木葉山。其他還有皇帝每十二年舉行再生的典禮;除夕拜火,焚燒祭祀死者的酒食等。契丹人信仰的佛教屬於北方的傳統。佛教至道宗時達到發展的頂點,得到國家的保護,刊行佛經。民間則組千人邑之類的佛會,建佛塔,辦佛事。佛寺和寶塔的建造很有特色,在東亞建築史上達到高峰。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也就是著名的應縣木塔,在一尊佛像裡面發現160件文物,包括《契丹藏》。說明契丹印刷術在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已經有極高的水準。
契丹人有特別的髮式,即剃去頂髮。也保留固有的服裝,契丹官上朝著契丹服,漢官著漢服。更重要的是皇帝和貴族仍然保有契丹族素來的遊牧文化,每年四季到不同的地點居留,享受遊獵的樂趣,而國家大政也主要在這些地方決定,不一定在五京中。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四季「捺鉢」(亦即魯朵,營盤)。春季鉤魚(混同江結冰後,在冰上打洞鉤魚),捕鵝雁;夏季避暑;秋季射鹿;冬季則在平川過冬。
另一方面,遼朝國內漢族眾多,又與宋交往,受到唐宋漢族文化的影響。阿保機建國時,就決定以儒家為國教,建孔廟。同時,他們也接受漢人的節慶,如中元、立春、重五、夏至、重九、冬至等。至於敬拜祖先,立宗廟,建陵寢則大都受漢人的影響。雖然契丹人創作自己的文字,但是很多契丹貴族,甚至皇后和妃嬪會用漢文作文吟詩。
過去學者認為契丹族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很深,被漢文化同化。但是新資料顯示文化的交流不是單方面的吸收,而是雙向的影響。從出土墓誌的研究,發現漢人大族的韓氏,在韓知古為官後,從第二代起就開始契丹化,其孫韓德讓因有功勞得到皇帝的賜姓耶律,名隆運,後來的子孫的名字有的改為契丹字,甚至姓氏也改為耶律,如韓德威之子威寧.雱金,又名耶律遂正。而且韓氏子孫都和契丹人蕭氏通婚。這些新資料告訴我們,有些契丹人接受漢文化,也有漢人成了契丹人。總之,契丹族的文化,形成一種混合體。

契丹考古的成就
關於遼代的文字記載,主要是中國正史之一的《遼史》。由於元朝末年才編纂宋遼金三史,距離遼朝的滅亡時間已久,所以《遼史》的內容有很多不明白和錯誤的地方。過去對於契丹和遼朝的瞭解是不夠的。近數十年來中國關於遼代的考古發現,補充了過去文字記載的不足,對遼代的文化和歷史研究貢獻很大。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很多遼代城市的遺址,也從遼墓中知道無數契丹人和漢人在當時生活上的用品和奢侈品(如面具和全身的網絡,皆不見於過去的文字記錄),以及墓葬中描繪他們生活的壁畫。這些成品顯示當時人們在藝術和技術上的優秀成就。
考古工作為我們增加了大量的文字記錄,包括漢文的墓誌和契丹文字的碑刻,以及契丹藝術的圖像和隨葬品。經過學者不斷的努力,已經可以解讀契丹文。隨著豐富的新資料的出現,是大量新研究的發表。今天我們對於契丹族建立的遼朝,遠比過去知道的為多。

遼朝的重要性
學者對於遼朝重要性的討論,有以下的評價:
遼朝是一個多民族的政權,其建立造成北方第一次統一。並創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安定對國內契丹、漢、渤海、和奚等民族的統治。
契丹人在東北建置城寨,招攬漢人,成為定居的農業人口。契丹、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開發東北的農業和工商業,並溝通東西交通。
遼金元時期是中原的儒家大同文化,經歷考驗的時期。結果是中原文化匯合了不同的文化,內容更豐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