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國小壹百年紀念專輯】(1995);【士林的人與事】 (施百鍊 著)、曹永洋編
---這兩本都是曹永洋學長的書,寄放我處, 思考如何做些影片,節目完畢之後當歸還。
【士林國小壹百年紀念專輯】(1995),自費出版,356頁全彩,工本費每冊420元;曹永洋 (另外校園新速三十碑,文字負責人) 為編輯代表,有偏"花絮",頁345-46。
讀起來有意思。
-----
【士林的人與事】 (施百鍊 著)、曹永洋編
---這兩本都是曹永洋學長的書,寄放我處, 思考如何做些影片,節目完畢之後當歸還。
【士林國小壹百年紀念專輯】(1995),自費出版,356頁全彩,工本費每冊420元;曹永洋 (另外校園新速三十碑,文字負責人) 為編輯代表,有偏"花絮",頁345-46。
讀起來有意思。
-----
【士林的人與事】 (施百鍊 著)、曹永洋編
施百鍊 著
士林的人與事
曹永洋編,自印,2006/2009
【人物歷史宗教】
目次
再版前言 曹永洋
扉頁題字
回首人生路 曹永洋
我初次當老師
小學高年級的生活
士林國小服務最久的潘銀貴校長
士林國小的"校友會"與"士林會"
士林國小光復初期"雜牌老師"的貢獻
士林國小兩位最傑出的教導主任李活路和李雲梯
陳湘耀老師父子與"昆蟲貝殼館"
丁雲霖功在士林
懷念鄉前輩曹賜固醫師
我的人生伴侶施玉鳳女士
附錄
一. 老來獨語 陳寶玉
二. "士林活字典"施百鍊老師
三. 賴祥雲來信
四. 致曹永洋書
五. 施百鍊檔案
****
2016.4.15
擁有120年歷史的士林國小,是全台灣第一所現代化國民小學,校內八芝蘭公講堂及公會堂蘊含豐厚歷史價值,至今卻沒有文資身分,居民擔憂日後遇開發案,2座老建築恐面臨拆除。文資團體與士林國小校友聯合向北市文化局提報,盼2座建物能有文資身分。
中央廣播報導,士林國小是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興建的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當時是由日本人伊澤修二以總督府學務長身分創校於芝山岩,名為「芝山岩學堂」。1898年,「芝山岩學堂」改校名為「八芝蘭公學校」,1907年再遷移至今日校地,1947年改稱為士林國民學校。
今日校內仍然擁有1916年完工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也就是現今學校的圖書館,以及學校稱之為中山堂、1930年代見證士林地區發展的公會堂,學校甚至還保留一塊「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其改名、遷校過程都反映士林在不同階段的地區發展史。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批評,北市文化局、教育局長年怠惰,文化局的列冊追蹤等於不繼續審議,列冊一點保護效用都沒有,何況國有財產屬於全民,提報文化資產更是憲法賦予老百姓的權利,不應限於所有權人;教育局長湯志民還曾發表〈建築之美─台灣第一所小學〉專文褒揚校史,小學裡的中山堂歷史尚且比台北中山堂(建於1936年)還早6年,倘若保留不下來,怎麼跟後代子孫交代?
他補充,台北市僅有兩間小學列入文化資產,萬華區老松國小、大同區大龍國小,然均建於1896年比士林國小還晚1年,呼籲文化局勿再以「列冊追蹤」推託卸責,即送即審文資大會,審議其是否具備文資價值並接受公評。
中時報導,岩山里長王芝安表示,北市府推動「士林再生計畫」,要打造第二條中正路,因應福德路拓寬,士林國小校園必須退縮。但公會堂就位在福德路旁,都發局至今沒有明確指出校園會退縮多少,也沒有和校方溝通,當地居民憂心公會堂不具文資身分,恐難逃被拆除命運。
士林國小校長修金莒說,校方與文資團體的目標一致,校內除了2座老建築具古蹟價值,校史室還典藏日治時期以來的重要文史資料,校方也盼有文資身分,能更妥善保護校內文物資產。目前校方會依循文資法程序,蒐集相關完整資料,向文化局正式提報。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與BATTAO自主行動聯盟的新聞稿指出,應即送即審,莫再以「列冊追蹤」推託了事:
市府施政團隊缺乏文化涵養,而文化局又自我邊緣,經常讓許多重要建築、景觀在會勘後僅「列冊追蹤」,而未審議,即使是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如此,才會任由大故宮計畫改變其周遭景觀。但故宮與士林國小都是公共財,依據我國憲法,國家本應該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更何況國有財產沒有妨礙私有利益,應可以積極比照「白恐墓園」的審議方式,直接進入文資大會討論,而非用「列冊」了事。
並且,監察院早已對地方文化局以「列冊」逃避文資會審議、肇致錯失保存時機遭拆毀提出糾正案!翻開台北市政府的列冊檔案,過去就有青雲閣等「列冊」超過十年、卻遭拆除的爭議,其他列冊被拆者還有北投空軍大樓(公館路209巷)、高玉樹宅(青島西路5號)、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中山南路11號)、中央氣象局(公園路64號)、舊馬偕醫院急診室(中山北路2段92號)、舊善導寺(忠孝東路一段23號)……等;其他尚有多處國有建築物列冊超過十年未審議,早已磬竹難書,因此在此呼籲文資委員堅持文化資產價值,端正文化局不作為的積習,既然人民提報,就請力促大會審議,莫再用「列冊」卸責!
聯合報導,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與文資委員李乾朗等人會勘,田瑋表示,兩棟建物目前仍由校方使用中,但外觀無論磁磚或梁柱都已重整修,僅入口大門處的雨遮還留有當年的建物風格。
對於文資團體要求即送即審,田瑋說,文資法規定,提報者若非管理人或所有人,列冊追蹤已是最大限度,目前校方也同意提出資料進大會審議。
淺井忠 日本西畫先驅
2016.4.15
Coffee Break
高中老師老曹來電說了幾件事,他說收到了殷惠敏的新書《誰怕吳國楨?》,又說,最近因重感冒,婉謝所有的餐約,不過,他會幫我校 金恆杰老師的文稿,那一落六十萬字的文稿,有散文,小說,詩,評論,和譯著。
同學會的事我起得莽撞,我想他本就無意於公開場合和許多人同時聊天,只是未在第一時間拒絕,也許,我早該藉去年在金石堂城中店的那場發表會上,來辦同學會的,一場有老曹出席的同學會。看來時機過了,不過這是老曹向來的風格,淡淡地,遠遠地看著你,有一次和一位學妹吃飯閒聊,她那一屆有很多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和學習者,我說為什麼我們這一班像體育班呢?其實,如果你看過老曹當年的背影,看他上下腳踏車的俐落身法〈從教室的窗子,看出去的風景〉,你也不會覺得他是國文老師,他粗壯的手臂,倒真像體育老師。
幾天前,一個高我很多屆的大學長寫信來,他說,老師正在推動把台灣最早的八芝蘭公學校(1907年再遷移至今日校址,1947年改稱為士林國民學校),今日校內仍然有1916年完工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也就是現今學校的圖書館,以及學校的中山堂、1930年代見證士林地區發展的公會堂,列入文資保護……。希望順利。一個士林子弟,一個文化人,他一輩子關心的就是這些事。至於,聚不聚會,是不那麼重要的。有一次請老曹寫文學回憶錄,他說,我只能口述,除非你寫……。我不敢再提,除非我把那些書全部再唸過。
當年沒繼續升學就讀研究所有一些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怕入錯行,投錯師門,那我就會像《笑傲江湖》裡的令狐沖一樣,整天在思過崖上思過,練自己的工夫,不過,這社會上,「君子劍」實在不少,思過或不思過的,都是同樣一批人。所幸,我沒後悔自己的選擇。
******
「士林再生計畫」威脅百年古蹟!全台最老國小搶救文資名分
Yang
擁有120年歷史的士林國小,是全台灣第一所現代化國民小學,校內八芝蘭公講堂及公會堂蘊含豐厚歷史價值,至今卻沒有文資身分,居民擔憂日後遇開發案,2座老建築恐面臨拆除。文資團體與士林國小校友聯合向北市文化局提報,盼2座建物能有文資身分。
中央廣播報導,士林國小是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興建的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當時是由日本人伊澤修二以總督府學務長身分創校於芝山岩,名為「芝山岩學堂」。1898年,「芝山岩學堂」改校名為「八芝蘭公學校」,1907年再遷移至今日校地,1947年改稱為士林國民學校。
今日校內仍然擁有1916年完工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也就是現今學校的圖書館,以及學校稱之為中山堂、1930年代見證士林地區發展的公會堂,學校甚至還保留一塊「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其改名、遷校過程都反映士林在不同階段的地區發展史。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批評,北市文化局、教育局長年怠惰,文化局的列冊追蹤等於不繼續審議,列冊一點保護效用都沒有,何況國有財產屬於全民,提報文化資產更是憲法賦予老百姓的權利,不應限於所有權人;教育局長湯志民還曾發表〈建築之美─台灣第一所小學〉專文褒揚校史,小學裡的中山堂歷史尚且比台北中山堂(建於1936年)還早6年,倘若保留不下來,怎麼跟後代子孫交代?
他補充,台北市僅有兩間小學列入文化資產,萬華區老松國小、大同區大龍國小,然均建於1896年比士林國小還晚1年,呼籲文化局勿再以「列冊追蹤」推託卸責,即送即審文資大會,審議其是否具備文資價值並接受公評。
中時報導,岩山里長王芝安表示,北市府推動「士林再生計畫」,要打造第二條中正路,因應福德路拓寬,士林國小校園必須退縮。但公會堂就位在福德路旁,都發局至今沒有明確指出校園會退縮多少,也沒有和校方溝通,當地居民憂心公會堂不具文資身分,恐難逃被拆除命運。
士林國小校長修金莒說,校方與文資團體的目標一致,校內除了2座老建築具古蹟價值,校史室還典藏日治時期以來的重要文史資料,校方也盼有文資身分,能更妥善保護校內文物資產。目前校方會依循文資法程序,蒐集相關完整資料,向文化局正式提報。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與BATTAO自主行動聯盟的新聞稿指出,應即送即審,莫再以「列冊追蹤」推託了事:
市府施政團隊缺乏文化涵養,而文化局又自我邊緣,經常讓許多重要建築、景觀在會勘後僅「列冊追蹤」,而未審議,即使是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如此,才會任由大故宮計畫改變其周遭景觀。但故宮與士林國小都是公共財,依據我國憲法,國家本應該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更何況國有財產沒有妨礙私有利益,應可以積極比照「白恐墓園」的審議方式,直接進入文資大會討論,而非用「列冊」了事。
並且,監察院早已對地方文化局以「列冊」逃避文資會審議、肇致錯失保存時機遭拆毀提出糾正案!翻開台北市政府的列冊檔案,過去就有青雲閣等「列冊」超過十年、卻遭拆除的爭議,其他列冊被拆者還有北投空軍大樓(公館路209巷)、高玉樹宅(青島西路5號)、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中山南路11號)、中央氣象局(公園路64號)、舊馬偕醫院急診室(中山北路2段92號)、舊善導寺(忠孝東路一段23號)……等;其他尚有多處國有建築物列冊超過十年未審議,早已磬竹難書,因此在此呼籲文資委員堅持文化資產價值,端正文化局不作為的積習,既然人民提報,就請力促大會審議,莫再用「列冊」卸責!
聯合報導,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與文資委員李乾朗等人會勘,田瑋表示,兩棟建物目前仍由校方使用中,但外觀無論磁磚或梁柱都已重整修,僅入口大門處的雨遮還留有當年的建物風格。
對於文資團體要求即送即審,田瑋說,文資法規定,提報者若非管理人或所有人,列冊追蹤已是最大限度,目前校方也同意提出資料進大會審議。
~~~~~
http://old.ltn.com.tw/2002/new/dec/10/today-c4.htm
東京大成殿百年名畫 士林國小鎮校之寶
〔記者黃淑鈴、馬岳琳╱台北報導〕全台第一所學校台北市立士林國小,保存有日本西畫先驅淺井忠的百年畫作「湯島聖堂大成殿」,是一八九六年的油畫作品,四年前到日本借展時,還投保八千萬元保險,為保護珍貴藝術,昨晚已送到台北市立美術館代為典藏保管。
這幅以東京孔廟大成殿為主題的作品,由士林國小保存一百多年,一直掛在校長室裡,十餘年前消息曝光,當晚即有小偷潛入,因而改藏於隱密場所。有了前車之鑑,雖然畫作已經送走,但昨天校方還是緊急聯繫保全及警局加強巡邏,以免學校再遭池魚之殃。
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後日本取得台灣,時任大學校長的伊澤修二奉命來台推展新教育,擔任台灣總督府學務部長(教育部長),並創辦士林國小前身的芝山岩學堂,學生與友人苦思要送他什麼東西作為紀念,就請當時最有名的畫家淺井忠,以大成殿為主題創作,祝他興學成功。
這幅畫原掛在芝山岩惠濟宮,後來學校移到現址,改名八芝蘭公學校,畫作就留存在校長室,與歷任校長相伴。民國七十年左右,幾個日本藝術單位曾想把畫作要回去,並以幫學校蓋一棟活動中心或數十間教室為代價,但有鑑於這是學校的「無價之寶」,沒有人敢答應。
一九九八年適逢淺井忠逝世九十週年,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與千葉縣立美術館一同舉辦「淺井忠展」,曾將湯島聖堂大成殿作品送到日本借展,當時日方還慎重其事,請學校人員簽章證明這是真品,並為畫作投保八千萬元保險,可見其藝術價值。
士林國小校長邱錦興說,這幅畫的所有權確實歸屬於學校,還有捐贈書為證,由於畫作放置的地方雖然隱密,但專業保存條件不夠,最近學校打算邀集歷任校長、校友會開會,討論是要將它交給相關單位收藏展示,或是完璧歸趙送還日本,由日本政府補助校舍更新經費。
不過,昨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龍應台表示,該幅油畫是市有財產,由北美館典藏沒有任何問題。昨晚畫作已連夜移到北美館庫房保管,並完成保投手續,投保金額為三千萬元,由北美館負擔,至於採取捐贈還是寄藏,將由教育局與文化局協商。
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畫作如送給北美館,可千秋萬世由眾人欣賞,並受到專業保護,但北美館會尊重學校意願,除該幅油畫外,台北市立太平國小也典藏有前輩雕刻家黃土水的大理石雕刻「女孩胸像」,都是藝術水準相當高的作品。
淺井忠 日本西畫先驅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特稿〕台北市立士林國小所保存的日本西洋畫先驅者淺井忠的一幅「湯島聖堂大成殿」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淺井忠的油畫被公認為日本西洋畫的濫觴。
淺井忠是日本安政三年(一八五六年)出生於江戶木挽町(現在的東京都中央區銀座二丁目)的佐倉藩(千葉縣佐倉市)邸內,排行老大,一八六三年父親去世時,淺井忠以八歲的幼年繼承家督,到十六處之前,淺井忠全在千葉佐倉度過,佐倉時代的淺井忠在佐倉藩的學校接受四書五經的儒家教育,十三歲時在畫家黑沼槐山之下開始著手花鳥畫,獲頒「槐庭」稱號,此為淺井忠顯露才能的開端。
研究淺井忠,除了應了解他的少年時代之外,更必須知道他的「修學時代」(東京時代)、「嘗試錯誤時代」、歐洲時代」與「京都時代」。
明治六年(一八七三年)十七歲的淺井忠前往東京,向父親的友人思想家西村茂樹學習英語,儘管在周圍的反對之下淺井仍決心往西洋畫發展,當年進入日本第一所公立美術學校「工部美術學校」畫科。
在義大利教師Antonio Fontanesi之下正式接受正規的油畫教育,成名以後的淺井被公認為是最能忠實反應Antonio Fontanesi畫風的畫家。
明治十一年(一九七八年)Antonio Fontanesi因與學校意見不合而回國,淺井不滿後任教師而退學,與一起退學的十一名同志在明治十一年的十一月十一日成立「十一會」,在當時日本排斥西洋畫的社會中專心研究西洋畫。
在反西洋畫運動氣氛相當高昂的環境下,明治十五年與十七年的兩次繪畫共進會(展覽會)中,西洋畫被排除在外,這個刺激反而讓淺井等有志於西洋畫的美術家團結起來,也讓淺井在一八八九年決心成立「明治美術會」,此為日本最早的西洋畫團體,他的「春畝」,「收獲」等主要作品也在此一時期相繼出籠。
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爆發,從軍的淺井的作品也以戰場體材為主,手法則傾向於速描與水彩,戰爭回國後,淺井與由法國回國的另一位畫界代表黑田清輝一起在新設立的東京美術學校執教。
一九○○年以日本文部省官派的巴黎萬國博覽會鑑查官的身份前往法國,兩年多的留法期間為淺井的顛峰期,他的大部分著名水彩畫也就是在法國時代產生的。
一九○二年回國後的淺井獲聘為京都工藝學校教授,在京都定住,翌年,聖護院洋畫研究所開辦,淺井忠在此專心指導後進,成為京都西洋畫界的中心人物,在對日本西洋畫的貢獻上無人能出其右,五年後的一九○七年,日本西洋畫的一塊瑰寶以五十一歲的壯年在京都與世長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