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Dead Soul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果戈里《死靈魂》


人都死了怎麼被買賣?
俄國農奴制度中,男性農奴算是地主的財富,以農奴人數來課地主的稅,但在7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間,總會有一些農奴死掉卻還沒來得及註銷。「死靈魂交易」就從這裡開始!
有一個投機客嗅到商機,用極低的價格買下在官方認定裡還是「活著」的死農奴,然後再高價抵押給救濟局,藉此謀取暴利...
沒了靈魂的人,要如何救贖?在這虛偽的俗世,魔鬼的代理人游遍俄國的土…
TWREPORTER.ORG


"Take with you on your journey all the human emotions! Don't leave them on the road, for you will not pick them up afterwards!"
-Nikolai Gogol, d. #OTD 1852


In a famous passage from his novel Dead Souls, Gogol compared Russia with a troika (a traditional three-horse carriage) soaring forward: "Where art thou soaring away to, Russia? Give me the answer!"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died in Moscow, Russia on this day in 1852 (aged 42).
"The gentleman lolling back in the chaise was neither dashingly handsome nor yet unbearably ugly, neither too stout nor yet too thin; it could not be claimed he was old but he was no stripling, either. His arrival in the town created no stir and was not marked by any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from DEAD SOULS (1842) by Nikolai Gogol

February 7th sees the opening of the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 on the Black Sea. The message of the games is simple: "Russia is back". Sochi was planned as a celebration of the country's resurgence. But the conspicuous dazzle of the games masks a country, and a president, in deepening trouble http://econ.st/1ffEugz


Chichikov and his box (Left) as imagined by Petr Sokolov, illustrator for Gogol, N. V. Mertvye Dushi. Poema. Chast' pervaia. (Dead Souls. Epic Poem. Part One.), Moscow-Leningrad: OGIZ Gos. Izd. Khudozhestvennoi literatury, 1947.

Exhibition: Chagall Illustrations for Gogol's Dead Souls at Tel Aviv Museum of Art


Marc Chagall, Illustrations for Gogol's Dead Souls. Photos: Courtesy of Tel Aviv Museum of Art



更多的圖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Tag/Nikolai-Gogol-%22Dead-souls%22


Such were the flattering opinions earned by the newcomer to the town; and these opinions he retained until the time as an odd peculiarity or undertaking of his or, as they said in the province. a 'passage,' of which the reader will soon learned more, threw the whole town into consternation.


比較
Such was the very flattering opinions which was formed of him in the town; and this opinion persisted until such time when a certain speciality of his, a certain scheme of his (the reader will learn presently what it was), plunged the majority of the townsfolk into a sea of perplexity.

DEAD SOULS By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Translated by D. J. Hogarth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081/1081-h/1081-h.htm
比教英譯本與一本漢譯 也相當有意思



我8號問櫻花園出版社的邱光社長 台灣的譯本
他說孟祥森在遠景有重譯本
我告訴他魯迅的是從德文本重譯的


Dead Soul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Nikolai Gogol (Author), George Gibian (Editor), George Reavey (Translator)

死魂靈[1]俄語Мёртвые души),為俄國文學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小說的第一部出版於1842年,果戈理還沒有完成預定計劃中的第三部,便於1852年去世。這本書的主題得自於普希金。雖然這部小說最後以中斷的句子做為結束,它仍被視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四大著名吝嗇鬼小說之一。

寫作背景

在1861年農奴解放改革之前,俄國的地主可以擁有奴隸種作田地。這些農奴被視為地主的財產,可以買賣、抵押。農奴的計算往往以靈魂做 為單位,例如「六個靈魂」代表六個農奴。死靈魂這個書名就是來自於一些實際已經死亡、卻在財產登記單位上仍然存在的奴隸。果戈理在這部小說中諷刺批判俄國 當時的社會制度,並且企圖在第三部中提出解決之道。雖然這部小說終究未能完成,但第一二部中嘲諷上流社會以及荒謬制度的章節仍受到相當的重視。

Product Description

Few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so variously interpreted as Nikolai Gogol’s enduring comic masterpiece, Dead Souls.
Th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reprints the text of the acclaimed George Reavey translation, which has been fully annotated for undergraduate readers.

"Backgrounds" contains not only Gogol’s correspondence relevant to the novel but also the four formal letters that set forth his views on the work.

The editor has also included a useful chronology of Gogol’s life and an invaluable table of ranks in czarist Russia.

A wide range of criticism includes Robert Maguire’s general overview of Gogol’s criticism; two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appraisals; Donald Fanger’s brilliant essay; and a broad spectrum of twentieth-century Russian critical opinion.

It features, as well, essays by Vladimir Nabokov and Edmund Wilson.

The Russian ess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specially for th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directs readers to resources for further study.


Language Notes

Text: English, Russian (translation)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608 pages
  •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annotated edition edition (January 17, 1986)
  • Language: English
---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



果戈理開手作《死魂靈》第一部的時候,是一八三五年的下半年,離現在足有一百年了。幸而,還是不幸呢,其中的許多人物,到現在還很有生氣,使我們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讀者,也覺得彷彿寫著自己的周圍,不得不嘆服他偉大的寫實的本領。不過那時的風尚,卻究竟有了變遷,例如男子的衣服,和現在雖然小異大同,而閨秀們的高髻圓裙,則已經少見;那時的時髦的車子,並非流線形的摩託卡〔2〕,卻是三匹馬拉的篷車,照著跳舞夜會的所謂眩眼的光輝,也不是電燈,只不過許多插在多臂燭台上的蠟燭:凡這些,倘使沒有圖畫,是很難想像清楚的。關於《死魂靈》的有名的圖畫,據里斯珂夫說,一共有三種,而最正確和完備的是阿庚的百圖〔3〕。這圖畫先有七十二幅,未詳何年出版,但總在一八四七年之前,去現在也快要九十年;後來即成為難得之品,新近蘇聯出版的《文學辭典》裡,曾採它為插畫,可見已經是有了定評的文獻了。雖在它的本國,恐怕也只能在圖書館中相遇,更何況在我們中國。今年秋末,孟十還〔4〕君忽然在上海的舊書店裡看到了這畫集,便像孩子望見了糖果似的,立刻奔走呼號,總算弄到手裡了,是一八九三年印的第四版,不但百圖完備,還增加了收藏家藹甫列摩夫所藏的三幅,並那時的廣告畫和第一版封紙上的小圖各一幅,共計一百零五圖這大約是十月革命之際,俄國人帶了逃出國外來的;他該是一個愛好文藝的人,抱守了十六年,終於只好拿它來換衣食之資;在中國,也許未必有第二本。藏了起來,對己對人,說不定都是一種罪業,所以現在就設法來翻印這一本書,除紹介外國的藝術之外,第一,是在獻給中國的研究文學,或愛好文學者,可以和小說相輔,所謂“左圖右史”,更明白十九世紀上半的俄國中流社會的情形,第二,則想獻給插畫家,藉此看看別國的寫實的典型,知道和中國向來的“出相”或“繡像”〔5〕有怎樣的不同,或者能有可以取法之處;同時也以慰售出這本畫集的人,將他的原本化為千萬,廣佈於世,實足償其損失而有餘,一面也庶幾不枉孟十還君的一番奔走呼號之苦。對於木刻家,卻恐怕並無大益,因為這雖說是木刻,但畫者一人,刻者又別一人,和現在的自畫自刻,刻即是畫的創作木刻,是已經大有差別的了  世間也真有意外的運氣。當中文譯本的《死魂靈》開始發表時,曹靖華〔6〕君就寄給我一卷圖畫,也還是十月革命後不多久,在彼得堡得到的。這正是里斯珂夫所說的梭可羅夫〔7〕畫的十二幅。紙張雖然頗為破碎,但圖像並無大損,怕它由我而亡,現在就附印在阿庚的百圖之後,於是俄國藝術家所作的最寫實,而且可以互相補助的兩種《死魂靈》的插畫,就全收在我們的這一本集子裡了。移譯序文和每圖的題句的,也是孟十還君的勞作;題句大概依照譯本,但有數處不同,現在也不改從一律;最末一圖的題句,不見於第一部中,疑是第二部記乞乞科夫免罪以後的事,這是那時俄國文藝家的習尚:總喜歡帶點教訓的。至於校印裝製,則是吳朗西〔8〕君和另外幾位朋友們所經營。這都應該在這裡聲明謝意。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魯迅。  CC〔1〕本篇最初印入《死魂靈百圖》。此書由魯迅出資,於一九三六年七月以三閒書屋名義出版。〔2〕摩託卡英語Motor-car的音譯,即汽車。 〔3〕里斯珂夫(aPUcRHLG)在《關於〈死魂靈〉的插畫》一文(原載一八九三年俄國《涅瓦》周刊第八期)中說:“作《死魂靈》插畫的有三個俄國藝術家:阿庚、皤克萊夫斯基和梭可羅夫。”阿庚(1817—1875),俄國畫家。這些插畫的雕版者是培爾那爾特斯基,阿庚的同時代人。〔4〕孟十還原名孟斯根,遼寧人,翻譯家。譯有果戈理的《密爾格拉得》、涅克拉索夫的《嚴寒·通​​紅的鼻子》等。 〔5〕“出相”或“繡像”都是指過去印入通俗小說的書中人物的白描畫像。〔6〕曹靖華河南盧氏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曾在蘇聯留學和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歸國後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東北大學等校任教。譯有長篇小說《鐵流》等。〔7〕梭可羅夫(ffPGLGQG,1821—1899)俄國畫家。〔8〕吳朗西四川重慶人,翻譯家。當時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經理。



*
鲁迅自 这故居为且介亭

(“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 ...

*****

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出土”2006-10-16正當魯迅逝世七十週年之際,這部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在湮沒半個多世紀以後重現於世,實在是適逢其時。魯迅生平史料經過那麼多年海內外魯迅學界的不懈努力,早已幾乎蒐集殆盡了,現在哪怕是一紙半字的發掘都彌足珍貴。 魯迅翻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靈》,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譯壇的一件大事,《死魂靈》也是魯迅翻譯的惟一的一部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巨制”,這一切早已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冊,文學史家在論述中國現代文學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時,魯迅翻譯《死魂靈》及其影響是必須提出並詳加探討的。  翻譯《死魂靈》時,魯迅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年了。他是應鄭振鐸編輯的《世界文庫》這一重大文化工程之邀開始翻譯《死魂靈》的。俄羅斯文學那種壓抑中的奔放,悲愴中的舒展,那種雄渾的氣韻,沉鬱的色澤,魯迅一直心嚮往之。他早年與乃弟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時,選譯的三篇作品就均出自俄羅斯作家之手。他與果戈理當然也神交已久,在1908年發表的《摩羅詩力說》中對這位諷刺大師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格已有相當的把握,強調果戈理是“以描寫社會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他踏上文學征途之後,又一直把果戈理的作品引為自己“所仰仗的”思想和創作技巧的重要資源之一,魯迅的劃時代的名作《狂人日記》與果戈理的《狂人日記》之間恐怕不僅是篇名的巧合那麼簡單了。  1934年9月,魯迅創刊《譯文》月刊。他在創刊號上用“許遐”筆名譯介了果戈理的短篇《鼻子》,並在《譯者附記》中指出:果戈理“幾乎可以說是俄國寫實派的開山祖師”,“他的巨著《死掉的農奴》(魯迅後來又譯為《死靈魂》,最後定譯為《死魂靈》--筆者註),除中國外,較為文明的國度多有翻譯本,日本還有三種,現在又正在出他的全集”。這大概是魯迅翻譯《死魂靈》最初的動因,既然“較為文明的國度”多已有了《死魂靈》的譯本,以中國文明之悠久,理應也該有《死魂靈》的中譯本;既然沒有人願意做,那就不妨見難而上,自己嘗試。魯迅精神在此又一次得到了清晰而光輝的體現。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是1935年2月開譯《死魂靈》的,斷斷續續,至9月才譯完第一部。魯迅翻譯《死魂靈》時所投入的巨大熱情和辛勞,在他給胡風、蕭軍、孟十還等人的信中多次提到。魯迅開玩笑地說“我實在怕果戈理”,因為“果戈理的諷刺是千錘百煉的”,很難譯。在翻譯中,魯迅是“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每譯兩章,好像生一場病”,因而魯迅不時發出感慨“《死魂靈》真難譯,……真好像做苦工,日子不好過”。難怪後來曹聚仁評價魯迅晚年譯《死魂靈》,“是一件艱苦的奇功”。  《死魂靈》第一部於1935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為黃源主編的“譯文叢書”之“果戈理選集五”。原來,按魯迅當時的設想,擬陸續出版六卷本的“果戈理選集”,即:一《狄康卡近鄉夜話》、二《密爾格拉得》、三《鼻子及其他》、四《巡按使及其他》、五《死魂靈》(第一部)、六《死魂靈》(第二部)。這是一項偉大的譯書計劃,堪與胡適主持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計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相媲美,但前者是依賴財力雄厚的庚款基金,魯迅則是憑藉一己的“傻勁”。可惜魯迅生前只出版了《死魂靈》(第一部)和孟十還翻譯的《密爾格拉得》,而未能竟其全功。  日前,一冊《死魂靈》初版布面精裝簽名題贈本惊現滬上,魯迅翻譯《死魂靈》時,文壇交遊鮮為人知的一面由此浮出地表。這部布面精裝的《死魂靈》書品完好,封面左上角印有果戈理的簽名式,環襯右上角鈐有“孟氏藏書”長方藍印,扉頁反面有魯迅的毛筆題字:
這是重譯的書,以呈十還先生,所謂“班門弄斧”者是也。   魯迅(印)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     魯迅簽名下鈐有北京女篆刻家劉淑度篆刻的“魯迅”陰文名印,這是魯迅晚年喜愛和常用的名印之一,後來的《且介亭雜文》封面設計還使用過。魯迅的細心從為防止名印印泥沾污書頁而加蓋於上的小​​襯紙也體現出來,這枚小襯紙也奇蹟般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另外,題籤的落款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但查《魯迅日記》,明明是11月16日“上午吳朗西來並贈《死魂靈》布面裝訂本五本”,那麼魯迅怎麼會提前一天把書送給“十還先生”呢,會不會是魯迅的筆誤?這是個謎。不過,題詞的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這部題簽本的受贈人“十還先生”即孟十還,當時是魯迅的合作者,與魯迅合作翻譯果戈理,現存魯迅與他的通信就有三十二封之多。他原名孟斯根,曾留學前蘇聯,為《論語》、《人間世》撰過稿,後為魯迅、黃源主編的《譯文》以及《太白》等刊物撰文時署新筆名“孟十還”。他在1936年主編《作家》月刊時也得到了魯迅的鼎力支持。孟十還精通俄文,他翻譯普希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等俄羅斯古典文學大家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魯迅不懂俄語,他為了翻譯《死魂靈》比較了日、英、德各語種譯本後,最終選定柏林普羅皮勒出版社1920年出版、奧托.布克(Otto Buek)編譯的《果戈理全集》中的《死魂靈》德譯本作為自己翻譯的底本,再參照日、英譯本,擇善而從。所以魯迅在這則題詞中說“這是重譯的書”,以區別於從俄文“直譯”,而且魯迅認為對能從俄文“直譯”的孟十還來說,他譯的《死魂靈》只是“班門弄斧”,魯迅的虛懷若谷由此足見一斑了。



有趣的是,魯迅1936年2月17日致孟十還信中還特別提到他贈送的這部《死魂靈》,信不長,照錄如下:  十還先生:從三郎太太(指蕭紅--筆者註)口頭,知道您頗喜歡精印本《引玉集》,大有“愛不能釋”之概。嘗聞“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那麼,好書當然該贈書呆子。寓裡尚有一本,現在特以奉贈,作為“孟氏藏書”,待到五十世紀,定與拙譯《死魂靈》,都成為​​希世之寶也。 
 
儘管是幽默風趣,魯迅的自信還是溢於言表。魯迅告訴我們,這部《死魂靈》精裝本與他編印的蘇俄版畫集《引玉集》精印本,作為“孟氏藏書”(鈐在《死魂靈》環襯上的“孟氏藏書”藍印,是不是孟十還根據魯迅此信的提議而專門篆刻的呢?已無從查考)都將成為“希世之寶”。十分遺憾的是,孟十還後來去了台灣,這部魯迅親筆題贈本留在了大陸,不再是“孟氏藏書”了。 
 
正當魯迅逝世七十週年之際,這部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在湮沒半個多世紀以後重現於世,實在是適逢其時。魯迅生平史料經過那麼多年海內外魯迅學界的不懈努力,早已幾乎蒐集殆盡了,現在哪怕是一紙半字的發掘都彌足珍貴,從這個意義上說,《死魂靈》題簽本的發現是特別令人欣喜的。從題詞中我們得以再次領略魯迅的博大和謙虛。按照《魯迅全集》的編輯體例,這則有實質內容的題詞應該題為“題《死魂靈》贈孟十還”,筆者期待新版《魯迅全集》重印時能夠予以增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