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靜 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1996;印刻,2005
張愛玲冥誕
(1920.9.30--1995.9.8)
*
“姊姊和我都無子女。她安詳辭世後,我更覺得應該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寫出來。在姊姊的生命中,這些事可能只是幽暗的一角,而曾經在這個幽暗角落出現的人,大多已先我們而去。如今姊姊走了,我也風燭殘年,來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奮勵寫出來,這個角落就可能為歲月所深埋,成了永遠無解之謎。---”
----張子靜,1995年12月於上海
(1920.9.30--1995.9.8)
*
“姊姊和我都無子女。她安詳辭世後,我更覺得應該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寫出來。在姊姊的生命中,這些事可能只是幽暗的一角,而曾經在這個幽暗角落出現的人,大多已先我們而去。如今姊姊走了,我也風燭殘年,來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奮勵寫出來,這個角落就可能為歲月所深埋,成了永遠無解之謎。---”
----張子靜,1995年12月於上海
+++++
司馬新 《張愛玲與賴雅》EILEEN CHANG and Ferdinand Reyher) ,極好!
賴雅(Ferdinand Reyher)1956年跟張愛玲結婚時,「健康已大不如前,但仍寫作不輟;
Ferdinand Reyher papers & ArchivesUM
https://digital.lib.umd.edu/archivesum/actions.DisplayEADDoc.do?source=MdU...
Ferdinand Reyher (1891-1967) was a novelist, newspaper correspondent, screenwriter, and playwright active in and among many influential artistic, cultural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我以前誤以為都是USIS,《張愛玲與賴雅》提到USIA。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Information_Agency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which existed from 1953 to 1999, was a United States agency devoted to "public diplomacy" (propaganda).Record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RG 306) | National
IV.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A operations overseas were hand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USIS began operation as the overseas arm of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continued after the war until August 1953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when it became the overseas arm of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When USIA was abolished in 1999, USIS once again fell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Information about USIS records is found under the section covering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Post records (RG 84). See this report for a list of extant USIS records accessioned and processed as of January 2017.
張愛玲與賴雅
作者: 司馬新
出版社:大地
出版日期:1996/05/15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57946071X
- 叢書系列:萬卷文庫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二刷
- 出版地:台灣
司馬新,上海人,哈佛大學文學博士,目前在加州任股票分析師。曾與張愛玲通訊十餘年,討論她的創作與生活。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曾親訪賴雅的女兒,並參閱賴雅的日記,及張愛玲寫給賴雅的書信等。此書首次批露了張愛玲的美國姻緣,資料極其珍貴。
《張愛玲與賴雅》之又一章(一)-司馬新
這三篇文章原載於香港明報月刊1999年的三月至五月號:
編者按:一九九六年五月,《張愛玲與賴雅》一書出版,夏志清教授稱讚該書「是兼顧張愛玲早期、後期生活和創作的全傳,也是世上第一部張、賴合傳。關於張愛玲的下半生,司馬新發掘資料之多,實在沒有第二人可同他相比。」該書出版後,司馬新先生仍持續不斷挖掘、撰寫有關張的資料,本刊將分三期刊出司馬先生的新作,以饗張迷。
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
「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書再版的時候換了炎櫻畫的封面,像在綢緞上盤了深色雲頭,又像黑壓壓湧起了一個潮頭,輕輕落下許多嘈切嘁嚓的浪花,細看卻是小的玉連環。有的三三兩兩勾搭住了,解不開;有的單獨像月亮,自歸自圓了;有的兩個在一起,只淡淡地挨?一點,卻已經事過境遷──用來代表書中人物相互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上面所引的,是張愛玲一九四四年所寫《〈傳奇〉再版的話》,一篇叫人擊節讚賞的好文章。我看一流小說,總喜愛看自序,因為第一流作家最善於「隱身」,自己可以投入各種不同角色,將真我隱藏。自序則有作者真我的顯露,雖則是局部的、選擇性的。
張愛玲寫這篇自序時,年方二十四歲,豈能料到她一生中最後三十年,是「單獨像月亮,自歸自圓了」,簡直是她為自己後半生作預測;今天看來,令人感慨繫之。
訪尋張愛玲好友炎櫻
文章中提到畫封面的炎櫻,是她的多年好友。《流言》中,張愛玲有數篇散文談到炎櫻,包括她們香港大學的生活,四十年代初在上海的社交與聚會。〈雙聲〉完全是她倆的對話紀錄。炎櫻最後出現的一次,是張愛玲六十年代後期發表的〈憶胡適〉,追憶她本人一九五五年初到美國的情景,兩人同去拜訪胡適。在此之後,張愛玲談自己的散文漸少,炎櫻則完全失蹤了。炎櫻本人又去了何方?
寫拙書《張愛玲與賴雅》英文版時,?重在文評、生平兩章而已。八十年代中期已找到了關於賴雅的大批新資料,能找到炎櫻的當然更佳,但並不太重要。何況手上有關她的資料有限:一、她英文名Fatima;二、母親是中國人;三、父親是錫蘭人(依張愛玲)或印度人(依胡蘭成)。
憑這三項材料,在美國二億多人中去找個人,勢如海底撈針──如果她仍在世,還住在美國的話。即使由聯邦調查局去辦理,也得花一兩個星期,我是知難而退,不打算為此作努力了。
可是,一九九二年在上海訪問張愛玲姑夫,李開第老先生時,他無意中提供了兩條線索。第一條是她人在紐約,第二條是有錯,但我猜出錯在何處。因此回加州後,有一天向紐約打了五六個電話後,就找到了她家中電話號碼。當天就打通,炎櫻女士居然自己來接電話。我就說明打擾她的原由,希望日後能往紐約拜訪她。她回說不想見生客,但一月後她來舊金山參加婚禮,送機的人臨時變卦,給了我一個機會送她去舊金山機場。
張愛玲替她取名炎櫻,因她年輕時豐腴而膚黑,張迷讀者看過《對照記》中她的照片,也會有此印象。但她不喜炎櫻之名字,於是改成「莫黛」,又改?黛(詳見張文〈雙聲〉),我指她為Mrs. Milstein,Milstein是她亡夫姓,她也不喜,叫我稱她Fatima。我見她時,她已失去豐腴之感,予人伶俐精幹的感覺。膚色則仍近黑,所以她中國人的一半血統,乍看起來,不易看出。
張愛玲偷看「兒童不宜」禁書
一九三九年,她與張愛玲結伴自上海負笈香港大學。船停在上海港口時,客廳中對座有一婦人,說她很易暈船。年青的炎櫻,聽後即以肩膀搖晃起來,她身旁的張愛玲問她何事,她悄聲說:「別管,跟我搖。」於是兩女孩就聯袂左右搖擺起來。搖了不久,對面婦人就站起來,說她暈船,須回房休息了。其實那船停在港口,還沒啟程呢!她回憶起五十年前的惡作劇,仍是樂不可支,坐在車?,也高興得手舞足蹈的,叫我忍俊不禁;還好途中只有這個笑話,否則在高速公路上,有人仰「車」翻的危險。
數年後一個晚上,看到一部片Shall We Dance,由三十年代最走紅的歌舞明星,弗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與琴?羅吉絲(Ginger Rogers)主演,片中男主角在船上,故意東倒西歪,引得其經理人暈船。電影攝於一九三七年,約一九三八年在上海公映,炎櫻女士有沒有看到此片,是否在船上照樣炮製,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見了一次面,她對我有些信任,以後便再打電話去,談談她與張愛玲的往事,她也似乎挺高興的。有一次她提起,張愛玲童年時父親房中有不少「兒童不宜」的禁書,後來母親發現全部拿走,但為時已晚,愛玲與弟弟已看完了。大概這正是張愛玲寫小說時對男女情欲這般熟悉之原因。張本人在大學時期並沒有男朋友,也很少結交朋友。她喜歡坐在眾人旁邊,或者作觀察,或者畫速寫,很少參與談話。大學時代她已立志當作家,為此作各式文學練習。周末她們兩人有時在校園散步,或去城中逛街。
炎櫻女士與我通常用英文交談,偶爾她也會加上一二個中文詞,形容張總用中文說其人「斯文」,是個「小姐」,屬於仕女型,是她母親以淑女教導的成果。但她一笑即大笑,這一點她忘了母親的訓導。雖然她們兩人性格相異,相處卻融和,從無爭吵。除了有一次,炎櫻在港大時一清早,潑冷水在張愛玲頭上,故意將她吵醒。這次張愛玲發脾氣了,高叫道:“Damn you! Damn you!”
張愛玲生命中的兩個男人
我問她對胡蘭成的印象。她說胡人也文靜,穿?長袍,似舊式中國文人。關於她為張胡婚姻作證人一事,她已無印象。對於這段婚姻不甚了解,但記得有一次張愛玲對她說,胡曾坦白外面愛上另一人,不過未發生關係。張愛玲苦笑道:「難道他要我送他一枚獎章不成?」我對炎櫻女士說,胡蘭成在四十年代是一漢奸,她聽了吃了一驚──張愛玲不曾向她說及此事。
「賴雅對張愛玲呢?」我問。她說她從未見到一個人如此癡愛另一人。(“I have never seen anyone so crazy about someone else as he was.”)連討厭張愛玲的霏詩女士(賴雅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有一次也對我說,他對她是癡愛。(“He was crazy about her.”)──可能也是她與張不和原因之一──兩個不相識的人,在不同場合與時間,都用「癡愛」(crazy about)來形容賴雅,雖然英文中形容愛有十餘種表達方式;賴雅當年之情深,我們就可以想像了。
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我打電話給她,說不幸有個壞消息要報告,她馬上猜到了,當下在電話那端飲泣起來。
但她並非是長期沮喪的人,張愛玲的文字中,或我親見的炎櫻女士,是積極圖強的人。所以幾個月後,與她通電話,她說新近又結婚了,並稱自己「好厲害」──這三字是用中文說的。一個人到了七十六、七歲,還有機會做新娘子,自是「好厲害」無疑。向她道喜之後,問她新郎是誰,她說是中國人,姓李,是陝西人,還會寫舊體詩,我也替她高興。
炎櫻證實張愛玲曾經懷孕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九七年初去電話,由李先生接,說炎櫻進了醫院,要兩周後方回來。二周後通了一次較長的電話。問候之外,談到了張愛玲懷孕一節。張在世時,我們都替她護其私隱權,也以為對方不會知其事。現在她已去世,炎櫻女士就問我知否此事,並告訴我此事之前前後後。
她說一九五六年間有一天,張愛玲去找她,說明她之困難,並說:「你知道我討厭小孩。」(“You know I hate children.”)炎櫻女士說她本人也初到美國,當年人工流產是非法的,她也無能為力,後來去找她美國的女上司。女上司道:「你們兩個大妞兒,連這些事也照顧不了?」事後她還是交給炎櫻女士一醫生的電話,但說明不能道出她的姓名。炎櫻將資料交給張愛玲之後,就不再提問此事。
拙書(按:指《張愛玲與賴雅》)第六章中因缺乏可靠資料,對此事「有三種解釋」:其一:「張始終編造了懷孕故事,以迫使賴雅下決心結婚。」並說此解釋「並不有力」,因為與張愛玲一貫做人作風格格不入。有鑑於炎櫻女士的新資料,這個解釋已不可能。第二種解釋,「她不幸流產」,現在看來機會也甚微。
張愛玲招魂似的招走炎櫻
我印象中,炎櫻女士一向是生氣勃勃的。但當我下次打電話去,則是李先生來接的,說她重病又進了醫院。下次再打,他告知太太已於十月份(一九九七年)謝世了。
張愛玲去世之後,九六年底她的好友宋淇先生在香港過世,九七年初她姑夫李開第老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九十六歲。現在炎櫻女士也走了,彷彿張愛玲招魂似的,將她最親近的親友一一招去。我歎喟人生無常之外,仍衷心感謝他們,讓我得存他們一部份珍貴的回憶。
由於這一串的凋零,令人不得不想到人生之大限。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見到天堂存在的可信證據,所以對此還是有些存疑的。不過我像很多人,希望天堂是有的,並非我冀望天堂中的永生或美妙,而是因為如果在天堂裡,有我們所愛的和愛我們的逝者存在,將來在彼方會與他們重聚,那麼,死亡就並不如此可怕了。
編者按:一九九六年五月,《張愛玲與賴雅》一書出版,夏志清教授稱讚該書「是兼顧張愛玲早期、後期生活和創作的全傳,也是世上第一部張、賴合傳。關於張愛玲的下半生,司馬新發掘資料之多,實在沒有第二人可同他相比。」該書出版後,司馬新先生仍持續不斷挖掘、撰寫有關張的資料,本刊將分三期刊出司馬先生的新作,以饗張迷。
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
「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書再版的時候換了炎櫻畫的封面,像在綢緞上盤了深色雲頭,又像黑壓壓湧起了一個潮頭,輕輕落下許多嘈切嘁嚓的浪花,細看卻是小的玉連環。有的三三兩兩勾搭住了,解不開;有的單獨像月亮,自歸自圓了;有的兩個在一起,只淡淡地挨?一點,卻已經事過境遷──用來代表書中人物相互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上面所引的,是張愛玲一九四四年所寫《〈傳奇〉再版的話》,一篇叫人擊節讚賞的好文章。我看一流小說,總喜愛看自序,因為第一流作家最善於「隱身」,自己可以投入各種不同角色,將真我隱藏。自序則有作者真我的顯露,雖則是局部的、選擇性的。
張愛玲寫這篇自序時,年方二十四歲,豈能料到她一生中最後三十年,是「單獨像月亮,自歸自圓了」,簡直是她為自己後半生作預測;今天看來,令人感慨繫之。
訪尋張愛玲好友炎櫻
文章中提到畫封面的炎櫻,是她的多年好友。《流言》中,張愛玲有數篇散文談到炎櫻,包括她們香港大學的生活,四十年代初在上海的社交與聚會。〈雙聲〉完全是她倆的對話紀錄。炎櫻最後出現的一次,是張愛玲六十年代後期發表的〈憶胡適〉,追憶她本人一九五五年初到美國的情景,兩人同去拜訪胡適。在此之後,張愛玲談自己的散文漸少,炎櫻則完全失蹤了。炎櫻本人又去了何方?
寫拙書《張愛玲與賴雅》英文版時,?重在文評、生平兩章而已。八十年代中期已找到了關於賴雅的大批新資料,能找到炎櫻的當然更佳,但並不太重要。何況手上有關她的資料有限:一、她英文名Fatima;二、母親是中國人;三、父親是錫蘭人(依張愛玲)或印度人(依胡蘭成)。
憑這三項材料,在美國二億多人中去找個人,勢如海底撈針──如果她仍在世,還住在美國的話。即使由聯邦調查局去辦理,也得花一兩個星期,我是知難而退,不打算為此作努力了。
可是,一九九二年在上海訪問張愛玲姑夫,李開第老先生時,他無意中提供了兩條線索。第一條是她人在紐約,第二條是有錯,但我猜出錯在何處。因此回加州後,有一天向紐約打了五六個電話後,就找到了她家中電話號碼。當天就打通,炎櫻女士居然自己來接電話。我就說明打擾她的原由,希望日後能往紐約拜訪她。她回說不想見生客,但一月後她來舊金山參加婚禮,送機的人臨時變卦,給了我一個機會送她去舊金山機場。
張愛玲替她取名炎櫻,因她年輕時豐腴而膚黑,張迷讀者看過《對照記》中她的照片,也會有此印象。但她不喜炎櫻之名字,於是改成「莫黛」,又改?黛(詳見張文〈雙聲〉),我指她為Mrs. Milstein,Milstein是她亡夫姓,她也不喜,叫我稱她Fatima。我見她時,她已失去豐腴之感,予人伶俐精幹的感覺。膚色則仍近黑,所以她中國人的一半血統,乍看起來,不易看出。
張愛玲偷看「兒童不宜」禁書
一九三九年,她與張愛玲結伴自上海負笈香港大學。船停在上海港口時,客廳中對座有一婦人,說她很易暈船。年青的炎櫻,聽後即以肩膀搖晃起來,她身旁的張愛玲問她何事,她悄聲說:「別管,跟我搖。」於是兩女孩就聯袂左右搖擺起來。搖了不久,對面婦人就站起來,說她暈船,須回房休息了。其實那船停在港口,還沒啟程呢!她回憶起五十年前的惡作劇,仍是樂不可支,坐在車?,也高興得手舞足蹈的,叫我忍俊不禁;還好途中只有這個笑話,否則在高速公路上,有人仰「車」翻的危險。
數年後一個晚上,看到一部片Shall We Dance,由三十年代最走紅的歌舞明星,弗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與琴?羅吉絲(Ginger Rogers)主演,片中男主角在船上,故意東倒西歪,引得其經理人暈船。電影攝於一九三七年,約一九三八年在上海公映,炎櫻女士有沒有看到此片,是否在船上照樣炮製,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見了一次面,她對我有些信任,以後便再打電話去,談談她與張愛玲的往事,她也似乎挺高興的。有一次她提起,張愛玲童年時父親房中有不少「兒童不宜」的禁書,後來母親發現全部拿走,但為時已晚,愛玲與弟弟已看完了。大概這正是張愛玲寫小說時對男女情欲這般熟悉之原因。張本人在大學時期並沒有男朋友,也很少結交朋友。她喜歡坐在眾人旁邊,或者作觀察,或者畫速寫,很少參與談話。大學時代她已立志當作家,為此作各式文學練習。周末她們兩人有時在校園散步,或去城中逛街。
炎櫻女士與我通常用英文交談,偶爾她也會加上一二個中文詞,形容張總用中文說其人「斯文」,是個「小姐」,屬於仕女型,是她母親以淑女教導的成果。但她一笑即大笑,這一點她忘了母親的訓導。雖然她們兩人性格相異,相處卻融和,從無爭吵。除了有一次,炎櫻在港大時一清早,潑冷水在張愛玲頭上,故意將她吵醒。這次張愛玲發脾氣了,高叫道:“Damn you! Damn you!”
張愛玲生命中的兩個男人
我問她對胡蘭成的印象。她說胡人也文靜,穿?長袍,似舊式中國文人。關於她為張胡婚姻作證人一事,她已無印象。對於這段婚姻不甚了解,但記得有一次張愛玲對她說,胡曾坦白外面愛上另一人,不過未發生關係。張愛玲苦笑道:「難道他要我送他一枚獎章不成?」我對炎櫻女士說,胡蘭成在四十年代是一漢奸,她聽了吃了一驚──張愛玲不曾向她說及此事。
「賴雅對張愛玲呢?」我問。她說她從未見到一個人如此癡愛另一人。(“I have never seen anyone so crazy about someone else as he was.”)連討厭張愛玲的霏詩女士(賴雅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有一次也對我說,他對她是癡愛。(“He was crazy about her.”)──可能也是她與張不和原因之一──兩個不相識的人,在不同場合與時間,都用「癡愛」(crazy about)來形容賴雅,雖然英文中形容愛有十餘種表達方式;賴雅當年之情深,我們就可以想像了。
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我打電話給她,說不幸有個壞消息要報告,她馬上猜到了,當下在電話那端飲泣起來。
但她並非是長期沮喪的人,張愛玲的文字中,或我親見的炎櫻女士,是積極圖強的人。所以幾個月後,與她通電話,她說新近又結婚了,並稱自己「好厲害」──這三字是用中文說的。一個人到了七十六、七歲,還有機會做新娘子,自是「好厲害」無疑。向她道喜之後,問她新郎是誰,她說是中國人,姓李,是陝西人,還會寫舊體詩,我也替她高興。
炎櫻證實張愛玲曾經懷孕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九七年初去電話,由李先生接,說炎櫻進了醫院,要兩周後方回來。二周後通了一次較長的電話。問候之外,談到了張愛玲懷孕一節。張在世時,我們都替她護其私隱權,也以為對方不會知其事。現在她已去世,炎櫻女士就問我知否此事,並告訴我此事之前前後後。
她說一九五六年間有一天,張愛玲去找她,說明她之困難,並說:「你知道我討厭小孩。」(“You know I hate children.”)炎櫻女士說她本人也初到美國,當年人工流產是非法的,她也無能為力,後來去找她美國的女上司。女上司道:「你們兩個大妞兒,連這些事也照顧不了?」事後她還是交給炎櫻女士一醫生的電話,但說明不能道出她的姓名。炎櫻將資料交給張愛玲之後,就不再提問此事。
拙書(按:指《張愛玲與賴雅》)第六章中因缺乏可靠資料,對此事「有三種解釋」:其一:「張始終編造了懷孕故事,以迫使賴雅下決心結婚。」並說此解釋「並不有力」,因為與張愛玲一貫做人作風格格不入。有鑑於炎櫻女士的新資料,這個解釋已不可能。第二種解釋,「她不幸流產」,現在看來機會也甚微。
張愛玲招魂似的招走炎櫻
我印象中,炎櫻女士一向是生氣勃勃的。但當我下次打電話去,則是李先生來接的,說她重病又進了醫院。下次再打,他告知太太已於十月份(一九九七年)謝世了。
張愛玲去世之後,九六年底她的好友宋淇先生在香港過世,九七年初她姑夫李開第老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九十六歲。現在炎櫻女士也走了,彷彿張愛玲招魂似的,將她最親近的親友一一招去。我歎喟人生無常之外,仍衷心感謝他們,讓我得存他們一部份珍貴的回憶。
由於這一串的凋零,令人不得不想到人生之大限。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見到天堂存在的可信證據,所以對此還是有些存疑的。不過我像很多人,希望天堂是有的,並非我冀望天堂中的永生或美妙,而是因為如果在天堂裡,有我們所愛的和愛我們的逝者存在,將來在彼方會與他們重聚,那麼,死亡就並不如此可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