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Weimar-Jena 群英會 1795~1830》 薩弗蘭斯基《席勒傳:或德國理想主義的發明》《歌德與席勒--友誼的故事》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與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是

2018年為紀念Herbert A. Simon的系列演講『益友系列: 友情五講 (及主要文獻根據 ) 2018年6月15日 』五主題之一,預計5月9日在漢清講堂錄影。


我在準備此題時,發現應該有一專題《Weimar-Jena 群英會 1795~1830》(日期只是暫定;Jena因有大學,是Weimar的知識份子的充電、靜養中心;歌德將"處理"Jena大學哲學家費希特的文件,都銷毀......表示不得已的"苦衷",後人不必費心猜測.......):


我們可以找到一張4人畫像:Goethe, Schiller, von Humboldts in Jena, c. 1797


更確切地講,題目是"Schiller, Wilhelm and Alexander von Humboldt with Goethe in Jena".


von Humboldts 者,即是著名的洪堡兄弟 (他兩幾乎都是通才:老哥叫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是創建柏林大學的語言學家,他在1830年 (席勒沒後25年)整理語席勒的通信出版,並寫了長篇論文:On Schiller and the Course of His Spiritual Development by Wilhelm von Humboldt 1830. 接下來,也對歌德剛出版的《義大利之旅》評論,探討歌德的藝術觀。以上參考Stanford大學的哲學家網站:




讀傳記,可以了解在中國最著名的戲劇《陰謀與愛情》取材自他的"經驗"。

Schiller o la invencion del idealismo R. Safranski

席勒傳:或德國理想主義的發明

簡體書 , []弗蘭斯基   衛茂平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2-01

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于歌德的偉大作家。本書翔實記述了他的生平與創作,深入闡發了他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流暢,是席勒傳記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偉大的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的早期創作充滿熾烈激情和抗爭精神,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杰出代表。隨後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礪,將德國古典文學推向頂峰。席勒的作品歌頌人的自由和尊嚴,貫穿著昂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在世界文學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詩作《歡樂頌》被貝多芬寫進第九交響曲後,更是被全世界人民傳唱。席勒的作品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被譯介到中國,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本書是德國當代著名傳記作家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的力作,翔實記述了席勒的生平與創作,脈絡清晰,語言流暢,對席勒思想的闡發尤為深入,是席勒傳記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目錄


第一章
出生——有傳奇色彩的堂兄——父親的冒險——洛爾赫的田園風
光——棍子——對父親的尊敬和超越——母親的痛苦——路德維希
堡的洛可可風格——公爵的生命的加洛佩德舞——“你傻了嗎,弗里
茨?”
第二章
父母的虔誠——小小布道者——卡爾學校——公爵施教——男孩和
權力——沙爾芬施泰因︰理想的和真正的朋友——克洛普施托
克——席勒的第一首詩︰閱讀成果——忠實于青年時代的夢
第三章
1776年——地點和時間的改變——狂飆突進精神——赫爾德和後
果——卡爾學校的一次年度慶祝——巨大的鼓舞︰阿貝爾關于天才
的講演——閱讀莎士比亞
第四章
大眾哲學——人類學的轉向——經驗主義的勝利——在“精神的會
見廳”里道出生命︰莎夫茨伯利,盧梭,赫爾德——戰線之間的席
勒——席勒研究弗格森和加爾夫“頭顱尚未打開”
第五章
決定學醫——關于身體和靈魂之間的邊界往來——席勒的博士論
文——愛的宇宙的授權——“生靈之偉大鎖鏈”——從物質到精神的
神秘過渡——神經心理學的迷途——大腦如何自由?——注意力的
光柱——悲哀的情緒——格拉蒙特丑聞——施特賴歇爾看席勒
第六章
席勒對《強盜》時代的回顧——殉難者舒巴特——憤怒,經驗貧
乏——強盜世界和《強盜》︰哲學思想和極端性格的試驗規定——觀
念劇和情緒沖動藝術——即使美也必得死亡——戲劇天幕下的幸福
瞬間
第七章
在斯圖加特當軍醫——絕望的放肆——詩意的和真實的勞拉——施
瓦本的文學論戰——《強盜》上演——斯圖加特的困境——逃亡曼海

第八章
曼海姆——新的生活——激勵——失敗的《斐耶斯科》朗誦——熱情
和冷淡——劇本的產生——陰謀的假面游戲——開放性的結局——
自由的不可遇見性——逃離曼海姆——在法蘭克福的絕望——奧格
斯海姆——施特賴歇爾彈鋼琴——在去鮑爾巴赫的路上
第九章
同賴因瓦爾德的友誼——迷惑人的信——追求夏洛特‧封‧沃爾措
根——返回曼海姆——《陰謀與愛情》——愛情哲學在試金石上——
惡的社會機器
第十章
回到曼海姆——劇院里的陰謀——政治的懷疑——解聘——被解聘
的戲劇作者為舞台的審判權斗爭——“對于放大的不幸的偏愛”——
債務困境——來自萊比錫的信——偉大友誼的預感——夏洛特‧
封‧卡爾布
第十一章
去萊比錫——克爾納——胡貝爾——《萊茵塔利亞》——友誼的激
情——“大家擁抱吧”哲學的書信體小說——愛的哲學——唯物
主義的冷激——激情認識現實——重生
第十二章203
《唐‧卡洛斯》的產生——行動的拘謹和人類的激情——波薩侯爵的
生涯——偉大出場前的猶豫——轉向小說《招魂喚鬼者》——從左翼
的謀反到右翼的謀反——謀反者,秘密會社和具有超凡能力者——
波薩侯爵和啟蒙的辯證法
第十三章
來自漢堡的邀請——愛情的喜劇——告別朋友們——魏瑪︰著名的
蝸牛殼世界——魏瑪的神靈——維蘭德——赫爾德和其他人——初
讀康德——《尼德蘭獨立史》——為何歷史?
第十四章
一個藝術家的異議——想象力的冒險——自我激勵——古代的夢
幻——《希臘的群神》——重獲自信︰《藝術家》——魯道爾施塔特的
戀愛之夏——夏洛特和卡羅利妮姐妹——開始同歌德交往
第十五章
耶拿——城市及其精神——大學生的顯赫地位——偉大的登場︰就
職演講——樂觀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招魂喚鬼者》中的取消——作為
“是否”的目的論——密封的消息——《摩西的使命》——一神論的
發明——《賽伊斯的蒙面神像》後的虛無——祛魅後︰審美的宗教
第十六章
革命作為當下的神話——席勒的謹慎——“以後的理性是否還找得
到以前的自由?”——在人類大洋上的榛子殼里——人民的春天和愛
情的春天——訂親——結婚——充溢的思想——嫉妒的夏洛
特‧封‧卡爾布——《三十年戰爭史》——有多麼現實?——席勒︰
德國的普魯塔克——情緒高昂——崩潰——接近死亡——重生
第十七章
帶病生活——選擇藝術和康德——“思維方式的革命”——超越康
德——“卡利雅”書簡——“美是現象中的自由”——自由的審美節
日——革命的恐怖——美因茨共和國——福斯特——胡貝爾的糾
葛——詩人的倫理——“秀美與尊嚴”——糾正康德——美麗的靈
魂——歌德對“某些片段”的惱怒
第十八章
崇高和疾病——施瓦本之行——荷爾德林的首次拜訪——老希羅德
之死——丹內克爾的胸像——同科塔的計劃——返回耶拿——費希
特的革命——新的樂趣,成為我——我的命運——耶拿浪漫主
義——歌德和席勒互相接近
第十九章
歌德和席勒︰“幸運的事件”——柔順的和剛毅的美——《論人的審美
教育》——什麼在冒風險——歌德和席勒,素樸的和感傷的——半人
馬座
第二十章
《季節女神》出場——與施萊格爾的不快——浪漫主義的對抗——同
費希特的陣營爭斗——荷爾德林的愛和痛苦——主導媒介文學——
好斗的莫逆之交——《克塞尼恩》——著手工作
第二十一章
對華倫斯坦的害怕——推遲——參與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創
作——面對英杰為何除了愛沒有自由——對模糊的費揚——為什麼
只有哲學能將哲思變得無害——華倫斯坦和三重的權力意志——強
權者和見機行事者——友誼的儀式——歌德,洪堡——告別耶拿
第二十二章
返回魏瑪——劇院生活——關于美麗的靈魂的男人的幻想︰瑪利
亞‧斯圖亞特或者有罪的無辜——席勒的信仰——奧爾良的約翰娜
的魔力和偉大的催眠術家拿破侖——通俗的,浪漫主義的——從興
奮中墜落——墨西拿的新娘或者古代的命運——想到公眾
第二十三章
“退爾”題材——歌德怎樣把它讓給席勒——席勒的文化愛國主
義——“德意志的偉大”——對緩慢的稱贊——《威廉‧退爾》,自由
的節日演出——從受威脅的田園風光進入歷史又重新返回——保守
的革命——謀殺暴君——布魯圖斯或者神聖的屠龍人——大眾
化——科策布或者對席勒慶典預先道出的諷刺
第二十四章
席勒的貴族稱號——倘若自由揚起風帆——惹人矚目的斯太爾夫
人——柏林之旅——來自放棄的作品——周游世界——德米特里烏
斯——來自虛無的權力——大騙子母題——席勒的費利克斯‧克魯
爾——藝術的隱秘——終結
附錄
席勒年表
席勒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席勒1805年5月9日去世後,尸體被剖驗。人們發現,肺部“壞死,糊狀,結構完全破壞”,心髒“缺少肌肉組織”,膽囊和脾髒大得反常,腎髒“組織解體並且完全畸形。”魏瑪公爵的御醫胡施克博士,給剖驗報告添上這麼一句簡潔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得感到驚訝,這個可憐人怎能活得如此之久。”是精神,替自己構建了他的肉體,這難道不是席勒自己說的話?他顯然獲得了成功。他那富于創造性的熱情,超越肉體之終止期限,維持了他的生命。席勒的臨終陪伴者,海因里希‧福斯,有這樣的記錄︰“只有就他那無限高遠的精神,才能解釋,他怎能活得這麼長久。”

從這個剖驗報告中,可以讀出席勒理想主義的首個定義︰理想主義是,倘若有人依靠激情的力量,比肉體所允許的時間活得更長。這是個光彩奪目的意志的勝利。

在席勒身上,意志是自由的器官。針對是否存在一個自由的意志的問題,他明白無誤地回答︰這個意志為何不應該是自由的,因為每個瞬間都打開可把握之可能性的視野。人們面對的,是那雖然始終有限,但又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就此說來自由是開放的時間。

不過這並非僅與可能性之間的選擇有涉,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是自由那富有創造力的方面。人們可以根據觀念、意圖和構想的尺度,對事物、他人和自身施加影響。富有創造力的自由,產生某種缺少自由不會存有的東西,它始終也是一種“無中生有”(creatio ex nihilo)。它也是毀滅之力,並同樣能夠抵御令人難受的作用,比如肉體的疼痛發作。對于自然,也對自身的天性,席勒有一種士兵式的關系。肉體是你的刺客!所以席勒宣布,我們根本就無法把我們那能由自然決定的生理狀況,當作我們的自身,而得把它當作某種外在和陌生的東西。他那偉大的對跖人和朋友歌德對此無法接受。他稱此為席勒的“自由的福音”,並且表示,他本人“不想知道自然的權利受到削弱”。

可席勒覺得這不恰當。在他看來自然已足夠強大,它不需要任何援助;人們應該援助的是精神那受到威脅的權利,該保證自由的權利。自由的冒險是席勒的酷愛,所以他成18世紀晚期的一個薩特。席勒的理想主義由這個信念組成,即控制事物而不是讓自己受事物的控制,這是可能的。他像薩特一樣宣布,重要的是,從被造就的人身上,造就出什麼東西。

比較了解他的人,眾口一詞地說,席勒幾乎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忙忙碌碌,聚精會神,好奇和清醒得滿腹狐疑。“現實”,他的妻子夏洛特說,“給他造成一種害怕的印象”。同歌德不一樣,席勒不具備平靜安寧和泰然自若的對于世界的信任感。他未感到自己受任何仁慈的自然的提攜。一切都得由自己來干!所以他成了一名意志運動員,既在生命里,也在著作中。

泰初有難?他的情況還沒那麼糟糕。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大多時間不在家的父親。小市民的,非貧困的境況。孩童世界幾乎是田園牧歌般的。然後他在卡爾學校陷入一個經常是暴君般行事的公爵的權勢中。他熱愛真正的父親,但那個猶如父親,一直注視他進入臥室的君主,讓他感到如此害怕——以至于他最後奮起反抗。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生長過快,臉上生有丘疹,生性拘謹,舉止笨拙,形神不一;身穿校服的他,看上去像個稻草人。他的精神和肉體不合拍。他內心有東西躁動不安,到處踫撞。他覺得自己像是被拋入此在,他以構思作答,不斷地想出什麼項目,而只有這樣生命才能讓人承受。他常常感到受拘束,動作遲滯,不過隨後會突然得到解脫,開始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誰仔細傾听他說話,隨即就不再明白,他到底想說什麼。

席勒的熱情產生于對于生命的厭惡。這種厭惡必須不斷地被克服,還將在他自己的《強盜》中得到有力表達。在這部石破天驚般闖入德國戲劇領域的天才劇作中,席勒追尋著導致惡之起源的痕跡︰他發現了自然那無意義的和不公正的丑聞。這種自然偏愛一人,侮慢一人。有人陷入糟糕的偶然事件,就有足夠的理由,對生命產生不信任。一種惡意的憤懣就可能由此而產生。為了富有創造力的生命的緣故,席勒與之斗爭。所以,他對于自由的熱情,也意味著一種替自己規定的解毒療法。在同歌德的交往中,席勒將尤其需要它。同歌德的友誼和合作——德國文化史的一個幸運和高潮——之所以可能,因為席勒獲得了這個洞見,面對俊杰沒有自由而只有愛(致歌德,1796年7月2日)。

面對個體和人類之間的短路,席勒毫不膽怯,把愛宣布為世界權力。年輕時他已發展了一種愛的哲學,而它推進關于“生靈之偉大鎖鏈”的歷史悠久的宇宙論主題。席勒是一名自我暗示的大師,他能升華自身並且進入自身︰擁抱吧,千萬生民……但他也能讓自己重新冷卻,直至虛無主義的恐怖呆滯。他了解無意義的深淵,所以在他關于人類結為兄弟的幻覺中,始終可以感受到一種新教的“盡管如此”。有個席勒式的打賭︰我們得瞧瞧,究竟誰戰勝誰,是精神之于肉體,或者是肉體之于精神! 


歌德與席勒:兩位文學大師之間的友誼


內容簡介

《歌德與席勒》是一部關於文學和友誼的書,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在書中為讀者講述了歌德與席勒之間的友誼故事。

不論是在德國,還是在世界范圍內,都不乏關於這兩位偉大文學大師的著作,但專門關注這兩人友情的著述並不多見;而歌德與席勒在魏瑪期間結下的友情時德國文化史上不能忽視的內容,它對兩位偉人的創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書作者以歌德和席勒的大量日記、通信、文章和相關作品為基礎,按照時間順序,為讀者展現了這段動人友誼的始末。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能夠看到一段不同凡俗的友誼;還可以清楚了解到,歌德與席勒的相遇,為德國文化帶來了多麼璀璨的時刻。

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1945— )

德國當代著名思想史作家,傳記作家。曾在法蘭克福師從阿多諾學習哲學,並在柏林自由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自1987年開始自由撰稿,因所著E.T.A.霍夫曼、叔本華、海德格爾、尼采、席勒等德國重要思想家傳記,名噪文壇。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6種語言,並獲獎無數,包括2005年萊比錫書展非虛構圖書獎、2005年世界文學獎、2009年Corine國際圖書獎之終身成就獎等。其文字優美、掌控自由,能夠將大量史料和獨特觀點圓融地浸潤於通俗的講述之中。

薩弗蘭斯基才華橫溢,2002年在德國電視二台(ZDF)作為主持人之一擔綱主持的電視節目「哲學四重奏」,為他贏得了十分廣泛的公共知名度。

目錄

開篇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尾聲
參考文獻
引文出處
作者致謝
人名索引
譯名對照
譯后記




歌德与席勒的不朽情谊| 文化经纬| DW | 21.11.2009 - Deutsche Welle

www.dw.com/zh/歌德与席勒的不朽情谊/a-4877910

文化經緯

歌德與席勒的不朽情誼

世人多認為,水乳交融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可歌德和席勒卻向世人證明,競爭的關係和對立的觀點竟然也能是友誼的催化劑。事實上,兩位大文豪在1779年初次相識之後,也經歷了十五年的漫長歷程才有了相知。在展開事業上的合作後,很快就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由此发展出深厚的情誼。德國哲學家及席勒傳記作者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最近推出了一本題為《歌德與席勒--友誼的故事》的新書,講述的就是兩位文人間傳奇性的友誼。德國之聲特約記者采訪了作者薩弗蘭斯基。
default
魏瑪的歌德席勒像
"最令我歆羨神往的,是兩人在如此分歧和差異的基礎上,怎麼竟能发展出了共同點--要知道,歌德和席勒兩人在各個方面都是大相徑庭的。"
正因如此,薩弗蘭斯基才特別詳述了這段友誼的開端:最初,業已成名的歌德和比他年輕十歲的席勒之間,似乎有著無法踰越的鴻溝。一開始,席勒想方設法要引起歌德的注意,但歌德對他不屑一顧,逼得席勒說出了這樣一句粗魯的氣話:"我看他就像一個過分矜持的女人,你要把她的肚子搞大了,在世人面前羞辱她才能解氣!"。席勒口中的這個"一本正經的女人"指的不是別人,就是歌德。薩弗蘭斯基在他新書的一開頭就引用了這段話。
他指出:"剛開始時,席勒抱著極強的好勝心:執意要爭取與年長十歲,而且名氣更大的歌德平起平坐。為達目的,他做好了孤注一擲的准備。而歌德卻表現得極為矜持冷淡,高不可攀。這觸发了席勒心中的怒火,於是在給朋友克爾納的信中,寫出了上面的句子。那是一種愛恨交織的情緒发洩。"
Buchcover Rüdiger Safranski: Goethe & Schiller
薩弗蘭斯基《歌德與席勒--友誼的故事》一書封面
這種愛恨交加之情,不僅僅來自景仰和委屈,薩弗蘭斯基認為,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根源,"席勒堅信,歌德是上帝的寵兒,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如從天而降,而他自己卻凡事必須辛苦拚搏。"
席勒終生疾病纏身,歌德一向身體健朗。歌德本就生於富豪之家,在擔任魏瑪公爵樞密顧問這一官職後,更是名利雙收。與此同時,歌德還有充分的時間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相比之下,席勒卻要靠自己耶拿大學歷史學教授的微薄收入餬口。而就連這個職位,恰恰也是歌德替他謀得的。除此之外,歌德對他根本不理不睬,這讓席勒又嫉又恨。其實那時候,歌德已經把席勒看作競爭對手。薩弗蘭斯基表示:"首先,歌德從年輕的席勒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狂飆突進'創作時期的影子。歌德最先注意到的,是席勒的劇作《強盜》。但這部劇本他一點也不喜歡,並對這部作品引起的轟動效應不以為然。而當歌德從義大利游歷歸來後,所有人都在談論著席勒,不難想像,這也讓歌德非常不是滋味兒。"
薩弗蘭斯基用充滿細節描述和饒富趣味的筆法,為讀者展現了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文化巨擘漸行漸近的過程。席勒是位活躍於精神世界的分析家和哲學家;而歌德,就像席勒所說的,是一個擁有"慧眼"的人,他用心觀察著自然世界,並用它進行了各種實驗。促成兩人終於接近的原因,是席勒邀請歌德參與自己創辦的雜志《季節女神》的編寫工作。沒想到兩人的合作可說是一拍即合,並由此发展出了一份情感深厚的友誼。薩弗蘭斯基說:"兩位重量級人物之間能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誼,是非常難得和少見的。在德國的歷史上,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兩人也是至好的朋友及合作無間的工作夥伴。"
當歌德從事長篇小說系列《威廉‧邁斯特》的創作時,他毫無保留地向席勒出示了自己未經修改的手稿。席勒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分析能力。然而再強的理性,薩弗蘭斯基在這裡還是發現了隱藏於席勒下意識的一些情感因素。"仔細觀察席勒當時的反應,比如他在書信裡對《威廉‧邁斯特》的批評,就會發現,雖然席勒總體上認為這是一部絕妙的小說,但卻認為主角威廉‧邁斯特的形象太弱,不配擁有這樣的幸運。從這裡可以看出,席勒把自己先前對歌德的看法,轉嫁到了威廉‧邁斯特身上--而他又如此地熱愛歌德。"
可見大文豪畢竟也是凡人。薩弗蘭斯基向讀者形象地展現了"情感"是如何影響著藝術的交流。但是他並沒有過分強調兩位文人的私生活,而是為讀者打開了瞭解文豪創作的大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