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 Paul Fonoroff





原文地址:《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作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上海圖書館是收藏民國期刊報刊雜誌的重鎮,其中,尤以民國時期電影雜誌收藏的系統、豐富而享譽海內外。為紀念上海圖書館建館60週年,上海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隆重推出《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本書收民國時期20年代至40年代的主流電影期刊73種,精裝大16開(部分大8開),全167冊,約60000頁。為盡顯原書風貌,全書彩色印刷,是迄今為止匯集資料最全、印製最精美的民國時期的電影期刊,是研究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不可或缺的一手文獻,同時也是研究我國近現代藝術史、文化史重要的參考資料。



民國電影期刊73 種目錄


影戲雜誌

1921


電影雜誌

1922


電影雜誌

1924-05


影戲春秋

1925-03-01


明星特刊

1925-05-01


紫羅蘭·電影號

1926-05-26


銀星

1926-09-01


中國電影雜誌

1927-01-01


電影月報

1928-04-01


影戲雜誌

1929-07-01


影戲生活

1930-12-26


《歌女紅牡丹》特刊

1931-04-10


電聲日報

1932-05-01


電影藝術

1932-07-08


聯華畫報

1933-01-01


現代電影

1933-03-01


明星月報

1933-05-01


矛盾月刊·映畫《春蠶》之批判特輯

1933-11-01


金城·天一影片公司特刊

1934-04-01


青青電影

1934-04-15


時代電影

1934-06-05


影迷週報

1934-09-26


良友·電影專刊

1934-12-15


文藝電影

1935-01-01


《紅羊豪俠傳》特刊

1935-02-02


電通

1935-05-16


電影生活

1935-06-05


藝聲:電影與音樂

1935-[06]


電影·演劇

1935-07-01


婦人畫報·電影特大號

1935-08-25


影壇

1935-09-15


西北電影

1935-12-15


新華畫報

1936-06-05


電影·戲劇

1936-10-10


影與戲

1936-12-10


舞台銀幕

1937-03-10


明星特寫

1937-05-01


藝文線·“新地”特輯

1937-07


國光影訊

1937-10-22


電星

1938-01-01


抗戰電影

1938-03-31


亞洲影訊

1938-08-03


金城月刊

1938-[11]


文獻·日本侵略中國電影的陰謀特輯

1939-01-10


電影新聞

1939-03-03


電影世界

1939-05-01


中國藝壇畫報

1939-06-10


今日中國·戰時電影特刊

1939-[07]


中國影訊

1940-03-22


大眾影訊

1940-07-13


金星特刊

1940-09-05


中蘇文化雜誌·蘇聯戲劇電影專號

1940-10-10


電影與戲劇

1941-01-01


中國電影

1941-01-01


銀鑾殿

1941-04-25


影壇春秋

1941-08-01


國聯影訊

1941-09-26


電影與播音

1942-03-15


新影壇

1942-11-14


華影周刊

1943-06-23


上海影壇

1943-10-10


電影

1946-01-01


米高梅影汛

1946-08-05


崑崙影訊

1947-08-01


電影雜誌

1947-10-01


電影論壇

1947-11-01


電影話劇

1948-02-01


電影小說

1948-04-21


劇影春秋

1948-08-11


影劇叢刊

1948-09-30


影劇天地

1948-10-16


水銀燈

1948-12-25


影劇新地

1949-08-16




部分提要:

01 影戲雜誌



月刊。16開本。1921年4月1日創刊於上海。後因編輯成員忙於參與影片《閻瑞生》的拍攝,接著又因承印刊物的印刷所發生火災,稿件大部被焚而致使出版一再延宕,至1922年1月25日始出第二期,同年5月25日出至第三期後停刊,共出3期。顧肯夫、陸潔、張光宇編輯,中國影戲研究社出版發行,第二期改用上海影戲雜誌社之名,後因經濟原因難以維持,遂由明星影片公司出資買下版權,故第三期改由“明星”發行。《影戲雜誌》是中國第一本鉛印的電影專業刊物,由顧肯夫撰寫的《發刊詞》,既是辦刊宗旨的說明,也是最早具體闡述電影藝術特點的文章之一。由於當時中國電影尚處啟蒙階段,因此該刊基本上還是以刊載外國的電影內容為主,而使電影從業員感到最不方便的還是電影術語的不統一。主管翻譯的陸潔經過再三考慮,在《影戲雜誌》上把“Director”統一譯成“導演”一詞,其他如把“Story”譯成“電影本事”,把“Star”譯成“電影明星”等等,也得到廣泛應用。在統一規範電影術語方面,陸潔及其《影戲雜誌》具有開創之功。



02 電影



月刊。16開本。1922年1月28日創刊於北京。已知出版1期。編輯所設在西總部胡同9號,華明印書局出版發行。撰稿人有淑田、玉真子、吳鐵生等。該刊是北京出版的最早的電影期刊之一,主要介紹影壇動態,內容包括電影技術原理、國外影人簡介、影片說明、影界新聞、新片快訊等。刊登《退化與進化之影片》、《電影之功德》、《印度創制影片之好消息》、《電影短片與長片之比較》、《活動電影的原理》等文章。其中大多譯自國外的電影報刊,也有出自國內專業人氏之筆。另刊有法國電影《夜郎》的說明十二集。



03 電影雜誌



月刊。32開本。1924年5月創刊於上海。1925年出至第十三期後停刊,共出13期。任矜萍創辦,最初由顧肯夫、朱瘦菊、程步高三人主編,第十期起由李懷麟接任,三期後又改由蔡曉白主編。晨社出版發行。刊物的封面設計和美術編排則由張光宇負責。該刊主要刊登國內外電影動態、演員小傳、相片、影片本事、劇照、影評、電影理論及技術類文章等。其發表之戈公振的《影戲和新聞事業》,鳳昔醉的《中國影戲底服裝問題》,馬二先生的《中國影戲劇本的必要特點》,鮑汝堅的《梅郎東京攝製記》,鄭正秋的《我之編劇經驗談》,王漢倫的《我入影劇界的始末》等文,都是頗具研究和史料價值的重要文章。該刊還從第十一期起舉行“中國國產影片評選打分”的活動,將各電影公司攝製的30部有代表性的影片公佈在刊物上,請讀者評選打分,可算是中國最早的電影評選活動。





04 明星特刊



不定期刊。大32開本。1925年5月1日創刊於上海。1928年1月20日出至第二十九期後停刊,共出29期。周劍雲、宋痴萍編輯,明星影片公司出版發行。撰稿人有鳳昔醉、洪深、沈誥、鄭正秋、周劍雲、歐陽予倩等。該刊每期出一個專號,介紹一部或多部該公司出品的影片。其內容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為電影理論研究和評論類文章,主要出自電影編導和專業人氏之手;其二為該專號所推影片的介紹,包括演職員列表和相片、編導闡述、演員小史、影片本事、字幕說明、劇照、攝製經過等;最後部分則刊登對上期特刊介紹的影片的評論,大多輯錄自當時的大、小報刊。這種辦刊模式,幾乎成了當時眾多電影公司出版特刊的樣板。除致力於關注本國影壇的發展動態外,該刊還對亞歐國家的電影事業給予了一定的報導。如鮑振青《日本電影事業之發達》,用最直觀的數據介紹了當時日本影業的概況,羅樹森的《俄國最近電影事業之調查》總論歐洲各國電影特色,並具體介紹了同時期俄國影院及製片公司的發展狀況,這是中國電影雜誌上最早出現的介紹俄國電影事業的文章之一。1928年,“明星”、“大中華百合”等六家最大的電影公司聯合成立了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為適應這一局面,同年1月,《明星特刊》在出滿第29期之後宣告停刊,4月,以“六合”名義出版的《電影月報》創刊,至此,中國電影史上的“特刊”時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05 影戲春秋



周刊。16開本。1925年3月1日創刊於上海。同年5月16日出至第十二期後停刊,共出12期。編輯程步高、周世勳、何味辛、湯筆花。影戲春秋社編輯,平民書局發行。特約撰述者鄭正秋、陳壽蔭、徐琥、卜萬蒼、鳳昔醉、楊小仲。繪圖者有丁悚、黃文農、胡亞光、魯少飛、張荻寒、張雲鵬。該刊以影評和影訊報導為主,旨在“對於中國電影界下深切的批評,施見血的針砭”,以改變中國影壇“聽不見一句合乎藝術的批評”的現狀;內容側重於電影界的宏觀透視和影片的具體點評,觀點鮮明,文風犀利,在當時可謂特立獨行。曾刊登《對中國影戲界說幾句直話》、《中國電影界春秋》、《導演與攝影之互助》、《中國電影界極大的危機》、《中國電影界危機何在》、《電影批評界的不可思議》等文章,發起過“怎樣才能使中國電影事業發達”的徵文,另外還出版了《鄭鷓鴣先生追悼特刊》。編輯之一何味辛,又名何公超,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人中實際從事電影活動的第一人。他在該刊上連載的電影劇本《兩樣東西》,雖然沒有完成,卻為中國無產階級電影留下了最初的珍貴記錄。





06 紫羅蘭·電影號



半月刊。方20開本。1925年12月創刊於上海。1930年6月15日出至第四卷第二十四號,共出96期。周瘦鵑編輯,大東書局發行。撰稿人有周瘦鵑、朱瘦菊、鄭逸梅、範煙橋、王小逸等。1926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十二號為“電影號”。發表有洪深《影片之道德問題》、楊小仲《〈母之心〉出映以後》、徐碧波《國產影片之悲觀與補救》、程步高《國產影片調查錄》、王雪影《奉垣影業譚》、盧楚寶《銀幕漫談》等文章。影評有《銀燈過眼錄》,該文對在上海上映的中外影片如《棄婦》、《秋扇怨》、《空谷蘭》、《醉鄉遺恨》、《歌場魅影》、《月宮寶盒》 、《淘金記》等逐一點評。任矜蘋《上海十二女明星》簡介了當時影界最重要的女星王漢倫、韓雲珍、黎明暉、楊耐梅、張織雲、宣景琳等十二人。



07 銀星



月刊。16開本,後改8開本,其後又改回16開本。1926年9月1日創刊於上海,盧夢殊編輯,1928年1月出至第十六期後因虧本而休刊;同年8月復刊,改名為《新銀星》,卷期另起,陳炳洪主編,新銀星社編輯,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發行;1930年4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十期後與同為良友公司發行的《體育世界》雜誌合併,改名為《新銀星與體育》,陳炳洪繼續擔任主編,新銀星社與體育世界社聯合編輯出版;1931年3月15日出至第四卷第二十九期後又改回原名《新銀星》,同時脫離良友公司,自辦發行,同年10月10日出至第四卷第三十三期後停刊,共出49期48本。撰稿人有張偉燾、盧稚雲、吳玉瑛、盧夢殊、阮毅成、胡恒浦、李懷麟、黃嘉謨、周劍峰、羅樹森、高建華等。該刊主要刊登中外電影理論、知識、技術、評論,影壇動態和影人近況,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影響。就其內容來看,該刊各階段的風格和側重也各有不同。《銀星》對國內外影壇的涉歷比較平均,且國內部分比較注重向專業人氏特約撰述稿。改為《新銀星》後該刊將主要精力投向國外影壇,國內篇幅縮水至不足八分之一。在《新銀星與體育》階段,電影、體育篇幅各半,電影部分則基本延續《新銀星》的風格,以介紹國外電影為主。該刊還出版有一冊號外,即《電影與文藝》。





08 中國電影雜誌



半月刊,後改月刊。小8開本。1927年1月1日創刊於上海。1929年2月1日出至第十五期後停刊,共出15期。倫德、週觀、周有琳編輯,自第五期起改由鄭漱芳編輯。中國電影雜誌社出版發行。撰稿人有鄭漱芳、陳趾青、周劍峰、陳大悲、黃嘉謨、晨光、愛華等。該刊為畫報性質的電影出版物,裝幀精美,圖片豐富,資料充實,內容側重於對國外影壇的報導,兼顧國內電影動態。《中國電影雜誌》開本闊大,為少見的8開本,且以重磅紙印刷,封面彩印,其裝幀製版在當時均屬一流。全刊劃分為中文和英文兩大部分,並主要介紹歐美影壇情況。由於中、西文字互相參照、各佔一半篇幅的做法效果並不理想,因此《中國電影雜誌》從第五期起宣布改組,新任主編是曾任職於廣州明珠影畫院的年青女性鄭漱芳,這在當時的雜誌界中幾乎絕無僅有。鄭漱芳一上任就大刀闊斧,力求改革。她首先將刊物的西文部分砍去,而當時集結在鄭漱芳周圍的有一大批青年,如黃嘉謨、高建華、聶光地、梁得所、黃天始、晨光、文憲等,他們熱愛電影,精通外語,看過大量中、外原著和影片,對電影有很多獨特看法,因此很快成為《中國電影雜誌》改組後的主要撰稿人。



09 電影月報



月刊。16開本。1928年4月1日創刊於上海。1929年9月15日出至第十一、十二期合刊後停刊。共出12期11本。沈誥、沈延哲編輯。理事編輯周劍雲、徐碧波。六合影片營業公司出版發行。六合影片公司是1926年由明星、上海、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六家公司仿照美國電影製片公司聯合發行體制建立起來的影片公司,期望合各家之力與當時迅速擴張的天壹影片公司一較長短,並在被美國影片佔領的上海電影界求得生存與發展。《電影月報》乃六合影片公司的宣傳刊物,由於集各家之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因此形成了自己旗幟鮮明的特點,不僅信息量大,且專業性強,插圖也頗為豐富,成為20年代後期影響最大的電影雜誌。該刊每期設“影戲小說”欄目,詳細介紹六家電影公司新近上映影片的劇情,包括《王氏四俠》、《白雲塔》、《火燒紅蓮寺》、《木蘭從軍》等。除了此類介紹性的訊息,《電影月報》上還經常登載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文章,如周劍雲的《中國影片之前途》、沈小蝶的《電影的過去與將來》、歐陽予倩的《導演法》、洪深的《表演術》等。該刊第八期為有聲電影專號,邀請各電影從業人員對有聲電影這一新生事物的歷史、前景、優勢和劣勢等方面展開討論。

*****
Celebrate #AsianArtWeek with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Rescued from dusty bookstores and decaying movie theatres, China’s extraordinary movie magazines of the 1920s-40s are unique documents of the country’s pre-Communist culture.
Learn more about the magazines in our article:
https://thamesandhudson.com/…/the-boom-of-the-chinese-movi…/


Uncover the Forgotten 'Hollywood of the East'Posted on 04 Oct 2018

Since the birth of the Chinese movie industry in 1920, over 300 movie periodicals were created; although little trace now remains of that once-flourishing print genre,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collates and contextualizes more than 500 full-colour cover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Unlike Hollywood’s male-oriented action movies, China’s wuxia genre was noteworthy for its sword-wielding heroines, who dominated Chinese screens in the late 1920s and early 1930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lady knights” was Fan Xuepeng, seen on the cover of this special edition magazine from You Lin studio in Shanghai. Xuepeng shot to fame in the five-part Heroic Sons and Daughters, released between 1927 and 1931.


Before Mao Zedong dismantled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industry, the country was home to a flourishing commercial film scene. With its central hub in Shanghai, the “Hollywood of the East”, the early 1920s saw the advent of bona fide studios, feature length films, a homegrown constellation of movie stars, and an attendant publicity machine. The thriving movie culture also spawned its own journalistic genre — the Chinese movie magazine, a remarkable 300 of which emerged in the 1920s, 1930s and 1940s. The publications were a colourful kaleidoscope of newspapers, periodicals, pamphlets, and photograph albums — beautiful artifacts that contained some of the most striking poster designs, artworks, and photography of the time.

These magazines document not only cinematic developments — the transition from silent film to the “talkies” — but also China’s dramatic political metamorphoses in the decades leading up to the cre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magazin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Japanese invasions, 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battl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that culminated in Mao Zedong’s rise to power.



Among the wealth of cinematic publications was a subgenre dedicated exclusively to movie sound and music. Their emphasis on songs rather than stars resulted in some of the most graphically innovative magazine covers of the period. This 1934 edition showcases the theme song for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This unique perspective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s largely been forgotten: little trace has survived of these magazines. Their publication stopped after Mao entered office, with the last fanzine shut down in 1951. The new regime snuffed out the independent movie publishing industry as much as it dismantled the last privately operated studios and instituted a complete ban on Hollywood movies. Under the campaign to “rectify arts and literature”, cinema was now construed not as a star-driven commercial art but rather as a solely propagandistic medium to support the ruling party. Many archive issues of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were thrown away by erstwhile collectors and subscribers who were nervous to hold onto relics from the much-stigmatized Republican past.

In the 1980s, one man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these precious publications. Peter Fonoroff was a young American who moved to China afte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U.S.-Chinese diplomatic ties in the early 1980s. He studied Chinese film at Peking University, played a small role in a Chinese film, and then moved to Hong Kong where he became a film critic, a television host, as well as a dialect coach for Jackie Chan.



“Hollywoodization” takes hold as the Yi Hwa studio releases its first attempt at a true American genre, the crime thriller. Xinhun daxue’an (Newlywed Murder Case) was the motion picture debut for Cheng Mang-ha, declared by the press to be Shanghai’s answer to Ginger Rogers.


In the process, Fonoroff developed a fascination for Chinese cinematic paraphernalia, trawling through bookstores, flea markets, and decaying movie theatres to rescue these historic magazines. The result, nearly four decades later, is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 featuring some 500 covers and posters from around 300 movie publications.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stars to Hong Kong’s colonial movie culture, from sword-wielding warrior women to China’s variant on the Pin-Up “Cheesecake”, the publications provide a unique window onto a period of intens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s much as stunning examples of Chinese design, illustration, and typography.

Find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in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 and more Chinese history in Magnum China.



The Sino-Soviet Friendship Association, founded in October 1949, introduced a “Soviet Film Week” and an associated bilingual Russian-Chinese journal. This cover featurs a still from The Fall of Berlin, with Stalin played by Mikheil Gelovani.


Words by Eliza Apperly @eliza_apperly.

All images © Paul Kendel Fonoroff Collection for Chinese Film Studies, C. 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elated Topics

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TH CENTURY ARTCHINAMAGAZINES


HIGHLIGHTS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  Paul Fonoroff  £35.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