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
Feb 26, 2016 - 日本森林思想裡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的概念,蘊含著拯救瀕臨危機的現代文明之道。 日本當代哲學大師梅原猛考察日本宗教及文化基層的森林文明, ...
沒有任何一棵樹無關緊要
2018-12-20 00:00:0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是一本迷戀自然之書。或者說,本書相信自然的力量,擔憂這個時代人類侵害了自然,迫使人類之外的各種動物植物陷入生存危機。然而作者也相信,只要相信自然,自然本身便具有治癒這個世界的力量。
我可以理解那樣的夢想,那是德國人對自然的迷戀。作者渥雷本說出了幾乎是每個德國人心中的走入自然之夢,也因此他的每一本著作都盤踞德國暢銷書排行榜。
渥雷本原是德國林務管理的公務員,致力推動生態林業多年後,2007年開始出版生態有關書籍,2017年成立渥雷本森林學院(Wohllebens Waldakademie),推動森林生態旅遊及教育訓練等,現在提及森林,幾乎不能不聯想起他的名字。
讀其書,我總是想起自身的經歷。那是2005年,我在德國波鴻大學讀書,波鴻有悠久工業傳統,並非一個以自然著稱的城市,但已經比亞洲大部分大城市保存的自然還多。當時我的宿舍,門一推開便走入廣闊的森林,門口也偶有小動物來訪。在那裡讀書時,我常遇見附近森林小學(Waldschule)的師生,以及森林裡漫步的人們,與我一同穿越森林。
住了一陣子後,指導教授問我感想,我說,現在越來越能夠體會,為什麼康德、海德格、阿多諾等那麼多德國哲學家們把自然放在那麼崇高的地位。讀這本書,也使我進入了一座森林,彷彿聽見當時我踩在林中落葉沙沙作響的腳步聲──尤其是渥雷本也寫道,他宿舍後方,便是森林。
對德國人來說,文明不可能捨棄自然
在2018年10月號的《哲學雜誌》(philosophie magazin)專刊中,作家朵恩(Thea Dorn)說,對於自然的熱愛絕對是定義德國人特質的重要指標。在英美世界裡存在著自然(nature)與文化(culture)的對立概念,可是在德國人的思考裡,自然與文化(或者文明)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相生的概念。不管如何現代化,文化(Kultur)最原初的意義仍存在其拉丁文原型中:cultura,也就是養殖培育,是農業勞動。在英美或法國看待文明的方式裡,文明存在於「自然」被科技或者社會契約超克(überwinden)之時,然而對德國人來說,文明不可能捨棄自然,人類始終要在自然中勞動。
甚至,朵恩指出這種對自然的迷戀,在日耳曼人被基督教化前,已經存在他們古老的日爾曼「異教」信仰中:每一棵樹中都棲居著一個神。即使在500年前,馬丁路德已經擔憂德國森林有消失的危機(那根本未工業化的500年前!)。而德國人到今日,看到一棵樹被砍伐,心中仍會有極強烈的不安。朵恩認為,那正是因為深藏在文化血液裡的「自然之神的日爾曼異教思想」糾纏著,否則根本無法解釋為什麼德國人對自然的憂慮程度,遠非任何其他西方社會可比擬。
這個視角,讓我們可以想像,為什麼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與哲學那麼嚮往自然的力量,也讓讀者可以理解,渥雷本在本書中的憂心忡忡,除了是林業生態的知識層次的觀察外,也是日爾曼民族的文化與自我認同特質。而這也解釋了其作品在德國書市暢銷的原因。
森林的存續,也攸關人類的存續
本書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正是探問自然與人類文明的關係究竟為何。渥雷本觀察到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介入生態系統,破壞了自然的秘密網路,也危及森林的健康發展。他主張,人類應知道這樣的自然網路如何精妙運作,而只要我們減少人為干預,便有機會讓這個生態系統再自我修復。作為一個林務員,他的立場並不意外,可是,人們是否聽得進去呢?
人們勢必得聽,因為森林的存續,不只攸關自然,依本書的思路,也攸關人類的存續。一個例子說明這種重要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於2017年在波昂召開締約方大會時,德國漢巴赫森林(Hambacher Forst)的佔領者在現場舉布條遊行,因為能源公司為了採煤,打算砍伐這片1萬2千年的原始林,引來憂心的環保人士多年來佔領森林,以肉身對抗伐樹機器。
目前,這場能源發展與自然保育的爭鬥仍在進行中,敏斯特高等行政法院於2018年10月5日宣判暫停能源公司伐林許可,因為無法證明一旦停止砍伐、無法採煤,該區的能源供給便會不足。判決隔天,約有5萬人來到了漢巴赫森林遊行,展現了他們留下這片森林的意志。
越來越多的鄰近居民甚至遠道而來者加入護林的陣營,也去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場抗議,希望喚起國際社會重視,因為他們也相信,這個精細的自然網路可以改善氣候變遷問題,此外,也因為那幾千年的對於森林虔誠信仰的文化基因呼喚著這個民族。
護林者高舉的海報上寫著「沒有任何一棵樹無關緊要」(Kein Baum ist egal)。是的,在氣候變遷的生死存亡之戰裡,在這個自然的奇妙網路裡,每一棵樹都重要。
(本文為《自然的奇妙網路》推薦序。)
----
----
悼念日本當代哲學大師梅原猛(1925/3/20 - 2019/1/12)
`※
梅原的生涯就是個「多面的發光體」,除了身為哲學家,也寫傳統藝能的革新派劇本、也是個評論家、史學者。
在40歲之前未曾有個人著作的梅原,日後也從信仰、文學、歷史等多種角度出發,構築獨特的「梅原日本學」,也著手寫作歌舞伎、能、狂言等傳統藝能的新創劇本,甚至開始編寫小說。
這位置身於學術界卻不務正業,出身哲學卻將觸角伸遍多領域的超鏘學者,想當然爾也受到來自各專門領域的攻擊。但是他對日本歷史的獨特見解,尤其是對「怨靈」的重視也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
※
梅原猛繁中譯作:《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森の思想が人類を救う,徐雪蓉譯,2016/2/26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