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送周朝議守漢州》:“謂當收桑榆,華髮看劍履。”
內容簡介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鞋的地位是很高的,這點我們從大量的古典經籍對鞋飾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沈德潛《古詩源》載︰“行必履正,無懷僥幸。”說明鞋與人的道德觀念密切相關。本書嘗試以翔實的文字資料及豐富的圖片資料來全面展示鞋的發展變化,以歷史為主線,反映人類鞋文化的變化與發展,其中包含在政治、經濟、文化中間具有突出歷史特色的鞋及制鞋工具。
人大概是生物中惟一穿鞋的靈長。人一生中要穿多少雙鞋恐怕難以統計。腳在“喜新厭舊”中與一雙雙鞋達成短暫的“婚姻”。于是腳總是“妻妾成群”,而鞋對于腳卻是最忠貞不渝的,它以各種尺碼和款式在承受腳的萬般壓迫和折磨中實現它的意義和價值。它在為腳提供保護、舒適和美觀的生命歷程里,由新變舊,由好變壞,直至扔去。這種樂于犧牲奉獻的專一“愛情”較之腳的“水性楊花”,無疑十分偉大高尚。而有誰對腳提出過“道德審判”呢?腳穿鞋行路。留在地上的明明是鞋印,可是在語育文字中卻偏偏這般形容︰“人生的腳印”、“生命的足跡”雲雲。鞋的默默無聞,腳的沽名釣譽已成“千古奇冤”。
曾有人草鞋闖天下,曾有人布鞋享清貧。但這些離我們已經久遠或十分稀罕了,生活的安逸和富庶助長了腳的高貴。修腳、洗腳等等為腳保健美容的投資已成為時尚;腳對鞋的選擇更加挑剔,追求鞋的高檔不惜千金一擲;為消除腳的勞累,以車代步僅是一種低級需求了。車的豪華名貴愈加講究,而且腳已很少樂干光顧那些艱苦的地方,卻熱衷于往吃喝玩樂的場所涉足。並流連忘返。人的腳上總是有無數的鞋在作接力,直到人死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殉葬品,隨腳進火葬場或入墓穴。腳越來越嬌氣。越來越功能退化,越來越腐敗!因此,每當我們再次脫鞋或穿鞋時,應該對鞋肅然起敬。
目錄
“行必履正,無懷僥幸”(代前言)
第一章 最原始的鞋:足衣(中國鞋史溯源)
一、概述
二、大禹劈石作履
三、沉睡千年的樓蘭女靴
四、先秦時期的鞋履
五、甌越人何時開始穿鞋
六、魏晉時期的鞋履
七、唐代的錦履
八、五花八門的宋代鞋
九、明代的軍鞋
十、清代的鞋履
第二章 話說“三寸金蓮”
一、“三寸金鏈”的起源
二、有關“三寸金蓮”的禮儀習俗
三、“三寸金蓮”的樣式
第三章 《金瓶梅》中的鞋飾
一、女子鞋飾
二、男子鞋飾
三、鞋飾真實地反映了明代的社會現實
第四章 《紅樓夢》中的鞋飾
第五章 古代詩詞中對鞋履的描繪
第六章 鞋與民俗
第七章 鞋,時尚的風向標(西方鞋史溯源)
第八章 風格迥異的東西方鞋文化
第九章 鞋子大變臉
第十章 “和鞋生活”
This child’s shoe was made in Roman Britain in the 1st or 2nd century AD.
Many types of leather footwear were worn in the Roman world, from sturdy workmen's shoes and military sandals to finely made slippers for the wealthy.
****
Metropolis1927
YouTube
2013年2月8日 - METROPOLIS (1927) Directed by Fritz Lang; screenplay by Theo von Harbou; ... "I have recently seen the silliest film," Wells's review begins.
1927 Movie Poster for Metropol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