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黃昭堂 「台灣總督府」 黃英哲譯。;許成章先生編撰之「台灣漢語辭典」--—感許氏編纂漢語辭典的功業BY 黃武雄

  • 黃昭堂,1981,台灣總督府。東京:教育社。
  • 黃昭堂,1989,台灣總督府,黃英哲譯。台北:自由時代。台北:前衛。


關於台獨運動在日本之活動的梗概,黃昭堂曾經這樣表示: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威嚴與華麗並存的宏偉建築,始建於1912年,於1918年竣工。這個台灣最高的統治機關,日治時期是殖民地威權的象徵,而在1945年10月,當日本帝國末代總督安藤利吉被押解離台後,新統治者君臨台灣,且依然坐鎮於此,繼續前朝宣威睥睨台灣人的任務。
  本書是台灣總督府的編年史記,是黃昭堂教授於1981年發行日文版初版,截至1988年10月再版8次,漢文版亦發行7次,平均每年都再刷的學術性經典之作,也是第一本最系統化、最簡明扼要,研究台灣近代史的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專著。黃昭堂教授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賦予本書政治史的性格,而譯者黃英哲教授則畫龍點睛地打造了本書的靈魂。
  黃昭堂教授從日本近代史出發,敘述日本統治台灣的51年間,它是如何運作「台灣總督府」這部機器以施展其對日台差別待遇的統治伎倆。此外,書中對台灣總督、民政長官的任免經緯,當時台灣人的抵抗運動,及釣魚台列嶼的主權爭議始末等,亦有一番分明疏理。
  本書理性解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台灣,以歷任台灣總督及其統治架構為中心,從正反二面全面地檢討日本統治台灣的是非功過,以及在不同階段台灣人的應對之道。日治時期究竟是台灣人的一場噩夢或美夢?我們需要重新再反思。
本書特色
  1.日、台史上永垂不朽的權威著作。1981年日文版甫出版,即被日本學界列為「日本史叢書」經典流傳。
  2.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系統化且簡明扼要的研究台灣近代史的通俗專著。
  3.新收錄近百張日治時期的台灣老照片,加深讀者閱讀的樂趣與帶入感。
作者簡介 
黃昭堂(號:有仁)Ng Yuzin Chiautong, 1932-2011
  1932年9月21日,黃昭堂出生於台南州北門郡七股庄下山仔寮。初中、高中就讀於台南一中,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1958年6月14日與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的女友謝蓮治結婚,同年底夫妻倆前往日本留學。1960年2月28日與王育德等人成立「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雜誌,鼓吹台灣獨立運動,自此終身投入,從未間斷,至死不渝。
  他在1969年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台灣民主國之研究》於1970年榮獲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是外國留學生的第一人。1976年與彭明敏教授合著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為當時台獨運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由於從事台獨,他被禁止返鄉長達34年,一直到1992年才獲准回台。從1995年起,他擔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達16年多。無論在組織內或整個台獨陣營,他都是一個「桶箍」,以無私的行動凝聚向心力,展現團結精神。他曾說:「我這一生除了台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
  他著有《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合著)、《台灣總督府》、《台灣淪陷論文集》、《台灣爆發力的秘密》、《走向滅亡的中國》、《黃昭堂獨立文集》、《台灣那想那利斯文》等書。
譯者簡介
黃英哲
  台灣嘉義人,1985年赴日留學。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專攻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
  主要著作專著有《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創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麥田出版,2007初版,2011再版)。合編著有《台灣的大東亞戰爭:文學.傳媒.文化》(日文,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記憶台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研文出版,2008)、《台灣女性史入門》(日文,人文書院,2008),《帝國主義與文學》(日文,研文出版,2010),《華麗島的冒險》(中文,麥田出版,2010)等。主編有《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共四卷,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許壽裳台灣時代文集》(台大出版中心,2010),合編有《許壽裳日記》(修訂版,台大出版中心,2010)、《台灣省編譯館檔案》(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許壽裳遺稿》(共四卷,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另有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研究中、英、日文論文二十餘篇發表。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日文版序
漢譯本序
譯者新版序
譯者序
序章 日本和台灣
第一章 日本占有台灣第一節 緊急下的交接手續
第二節 台灣攻防戰
第三節 占有的確立
第二章 初期武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暗中摸索
第二節 兒玉總督和後藤新平
第三節 鎮壓和建設
第三章 文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大正民主期總督面面觀
第二節 台灣人的政治運動
第三節 滿洲事變後的總督
第四節 文官總督統治的實況
第四章 後期武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戰爭下的台灣總督府
第二節 大戰下的台灣人
第三節 躍進的實況

第五章 台灣總督府的權力第一節 台灣總督的地位
第二節 台灣總督的軍事權
第三節 台灣總督的行政權
第四節 台灣總督的立法權
第五節 台灣總督的司法權
第六節 「台灣的土皇帝」
第六章 台灣總督府的末日第一節 始終一貫的差別待遇
第二節 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附錄
一、日本帝國內閣總理一覽表
二、日本帝國內閣名稱
三、紀年對照表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表目
1.日本帝國領土的擴張狀況
2.初期武官總督表
3.台灣財政一覽表
4.文官總督表
5.台灣教育的擴充
6.後期武官總督表
7.中日戰爭期間台灣工業生產額
8.各行業生產值比較表
9.日、台人儲蓄金對照表
10.日本文官官等表
11.在台日人人口流動表
12.在台日人的職業分布
13.在日求學台灣人學生數
14.台灣關係軍人、軍屬數
 

日文版序
  最近在美國有一項輿論調查,不知道菲律賓曾經為美國殖民地的美國公民,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
  在日本,是否有過類似的調查,雖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今天的日本,不知道日本曾經統治過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人,應當也不少。日本的歷史教育,觸及到台灣的很少,在日本,一年裡將近有三萬種的新書發行,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竟然很少關於台灣的新書。而且,最近刊行的一本學術書,儘管在主題上冠以「日本的殖民地」,卻始終圍繞在朝鮮統治和侵略中國的敘述上,有關台灣部分反而付之闕如。本書即是在喚回世人注意的焦點,重新注意被遺忘了的台灣的嘗試之作。
  由於書名是「台灣總督府」,所以對於握有絕大權力的台灣總督,與在其下掌管民政的民政長官之背景和任免經緯的敘述是有必要。因此,本書也許會稍微帶有政治史的性質。當然,關於台灣人的抵抗運動之敘述,在本書中更是不可欠缺。
  日本帝國的台灣殖民地統治,不致於為了貪得雞蛋,而把這隻會生蛋的雞輕易地宰掉。事實上,日本帝國為了獲得更多的雞蛋,於是拚命地養肥這隻雞──致力建設台灣。因此,在本書中對於日本帝國如何致力於建設台灣也將加以全面檢討。如此一來,筆者唯恐這本小書會因盛裝太多的東西,而顯得內容有點雜亂。
  從來,關於「殖民地統治史」,常常會因為舊殖民地統治者、舊殖民地被統治者、第三者的不同立場,而導致對殖民地統治看法的不同。同時,也會因殖民地統治的直接體驗者和其子孫兩代之間,思想、經驗、性格的不同,而導致彼此之間對殖民地統治看法的差異。
  筆者到十三歲為止,在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下,度過了被統治的歲月。在年齡上來說,可以說是介於體驗者和其子孫之間,不能說是對於本書中所敘述的事情有著豐富的體驗。所以,在本書如果被疑為是體驗之敘述的話,那說不定是筆者長期以來的見聞所累積的體驗,在無形中已溶入潛意識裡。
  本書由於筆者的調查不足,誤謬之處也許還很多。台灣總督府時代的人,還有不少人活著,此外,為數不算多的台灣研究專家和最近著手台灣研究的新銳們,或許會對本書加以過目,筆者非常仰望諸位的賜正。
黃昭堂
1981年於昭和大學政治學研究室
漢譯本序
  有關研究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在日本有幾本非常傑出的著作。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是注重台灣人抗日運動以及台灣人政治運動的學術研究論著。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是針對日本帝國在台灣的經濟建設與經濟剝削的學術研究論著。
  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史》(東京中央經濟研究所,1987年),顧名思義,不必解釋,不過也包含相當多的經濟分析,是一本浩瀚的學術論著。
  這三本書,在日本構成了一個金字塔。
  雖然已經有這些優秀著作,但是讀者限於學術界。教育社這個出版社,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十幾年後的日本年輕人,對台灣了解很少,甚至不知道日本跟台灣有過一段相當深的因緣。要我把這段時期的情形,用簡淺的方式整理出來,而那個時候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遂按照出版社的意思,用小冊子的體裁出版了這本書。這次,承蒙自由時代出版社的好意,要在台灣出版漢譯本,我實在應該考慮到島內同胞的需要而重新改寫。但是因為雜務纏身,只好等另外的一個機會來做這項工作。其實,專家雖然不多,總算有幾位,就請這些專家來從事這個重要的工作,可能比較妥當。在這之前,只好增添一些說明,濫竽充數了。
  這本書,生疏的名字太多了,恐怕讀起來,好像是「電話簿」那樣的枯燥無味,但是如果讀者諸賢之中,有人要做深入的研究時,一定會感覺到方便的。
  又為了讀者的方便,我加上了日本的地圖、那個時代的日本帝國政府的內閣總理(首相)一覽表、內閣各省(各部)的名稱。
  我寫日文版的時候,本來希望插入「索引」,要查的時候才不會費時。但是頁數已經超過出版社的原先計劃,不得不割愛,這次由於譯者的努力而替我做了,可以說是有幸。
  讀者諸賢也許會感覺到,本書對那些總督、總務長官之類,個人的背景寫得太多,治史應該注重描述民眾才對。我也知道這點,同時認為應該如此。不過事過境遷,那些在台灣人頭頂上耀武揚威的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反而變得毫無所知,似乎不妥;再者,我有意把這本書賦予「政治史」(不是政治運動史)的性格,只好懇請見諒了。
  最後感謝譯者黃英哲先生與自由時代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透過著作的形式與久違了整整三十年的父老兄弟姊妹見面。
  我的牽手謝蓮治女士,在這三十年來幫我整理稿子,從來沒有看過我像洋人那樣,在序文後面寫一句道謝辭,有時難免感覺「歹勢」。現在,在此補辦,只限這次,下不為例。
黃昭堂
1988年12月22日識於「旗的台」研究室
離開故鄉30週年之日
『台灣總督府』譯者新版序
  『台灣總督府』中譯本初版於1989年印行,由故鄭南榕先生創辦的自由時代出版社出版,自由時代出版社結束營業後,1994年改由前衛出版社出版。本書中譯本自出版後,因為長期被大學部分台灣近代史開課老師指定為教科書或參考書,得以屢次再版成為長銷書,我為原作者黃昭堂教授感到高興,此回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先生再度將此書重新排版,列為該出版社「台灣經典寶庫」系列之一,賦予此書新的生命,我想甫於去年11月逝世的黃昭堂教授在天上也會感到欣慰,斯人形骸雖逝,但其精神不死。
  我非常慶幸在八0年代中期留學日本時,還來得及相遇戰後第一世代留學日本,致力於台灣研究的先行者,如王育德教授、黃昭堂教授、許世楷教授、劉進慶教授、戴國煇教授、劉明修教授、涂照彥教授等老師輩,其中王育德教授、黃昭堂教授、許世楷教授同時也是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先行者。如今除了許世楷教授還健在外,其餘諸學者皆豋仙籍,成為不歸人。
  我是因為張良澤教授的介紹得以認識黃昭堂教授,八0年代留學日本立志台灣史研究的留學生慢慢增多,但是在那風聲鶴唳的時代,敢去見他的留學生恐怕不多,他看到我有幾分蠻勇,對我非常親切,研究上不吝指導,甚至在升學路上也不吝予以協助。他常告我愛台灣不是要每個人都去從事政治運動,好好研究台灣也是愛台灣的一種表現,他的話我始終沒有忘記。黃教授生性幽默,他曾說在東京大學念書時,為了台獨運動經常翹課,有一回日本教授問他為何常缺課,他回答說:老師您是研究歷史的,而我是去創造歷史給老師研究,因此沒有時間上課。讓日本教授啼笑皆非,無言以對。我還記得他說過好的學術論文是要使閱讀者易懂,如果一篇論文你讀了三遍還讀不懂,你大可以把他丟了。我又記得有一回在他面前批評一位學者的論文寫得不好,他冷冷地回答說:那麼你就寫一篇比他更好的論文來。
  我結婚很晚,當時黃昭堂教授已自昭和大學退休,返台定居,繼續台獨運動。結婚時我請他來證婚,他欣然同意。婚禮結束返回日本前夕,我和內人一起前往致謝並辭行,我特地包了一個紅包作為謝禮,他堅持不收,並告我有了家庭後一定要省吃儉用,不管是台灣人社會或是日本人社會基本上是很無情現實的,絕對不能當弱者,不要期待誰會幫助弱者。黃教授這席話也許是有感而發吧,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響著。
  黃教授一生清儉,從在昭和大學任教寓居日本,直到解嚴,黑名單廢除,自昭和大學退休與夫人一起返台定居,從未置屋,一輩子都是租屋過日,將薪水、退休金全部用在台獨運動上,過去政治人物受人詬病之處甚多,但是黃教授以學者從事政治運動,自律甚嚴,待人極為寬厚,處處能為對方著想,鮮少批評人物而堅持自己的理想。他的逝世代表了堅持信念的理想型台獨運動時代的消逝,至盼此回隨著『台灣總督府』中譯版的重新出版,大家再度反思台灣的何去何從。
黃英哲
2012年9月28日
譯者序  
  談到戰後的台灣研究時,絕對不能避開昭和大學黃昭堂教授的研究成果不談,黃教授有關台灣研究的著作,三百餘篇的論文、政論、評論除外,還有幾本學術性的專書出版,即《台灣民主國的研究》、《台灣的法的地位》,以及《台灣總督府》等。
  《台灣民主國的研究》原本是黃教授的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黃教授在論文中指出,台灣民主國的倡議者多為清廷官吏以及台灣土著士紳,其運動並未建立在台灣一般大眾基礎之上,基本上是屬於前近代式的士紳集團反抗外來統治者的行動,尚未建立基於主權在民的國民國家之抵抗運動。可是,這個時期的武力抗日運動,對日後台灣人的獨立建國運動影響深遠。
  他的論文於1968年提出後,立刻受到日本學術界的肯定與重視,東京大學出版會隨即於1970年將該論文出版,這是東京大學出版會首度出版由外國人留學生撰寫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東京大學首次出版有關台灣研究的博士論文。東京大學也因這本書的出版,肯定黃教授的學術地位,從1975年開始聘任他為兼任講師,講授國際政治史、東亞政治,直到1987年為止,長達12年之久。
  黃教授第二本台灣研究專書(合著)是《台灣的法的地位》(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年),這本著作原本是他接受日本□□□政經學會的委託,所作的一項專題研究。在書上,黃教授指出台灣並不屬於中國的領土,基本上,台灣是台灣人的領土,至少台灣的歸屬至今未定。所以,要決定台灣的將來,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此外,這本書的獨創之處是,他用國際法來解釋台灣史,在方法論上也是前人沒有嘗試過的。
  這次譯者所翻譯的這本《台灣總督府》,算是比較通俗的著作。在書中,黃教授從日本近代史出發,敘述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歷史,並說明日本殖民當局,如何運作「台灣總督府」這部殖民地統治的機器,來施展其統治伎倆。此書於1981年,由教育社出版,且被列入「日本史叢書」。在日本,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因為一本書一旦被列入叢書後,就會反覆再版,永遠存在。截至1988年10月,《台灣總督府》一共發行了8版,一本學術性的著作,能平均每年都再版,可見其受重視的一斑。
  此次《台灣總督府》的漢譯本,是根據1988年10月出版的最新修訂版本,在張良澤老師、張炎憲兄、胡慧玲姊的鼓勵及自由時代出版社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希望本書的翻譯,就「信」度來說沒什麼問題。在「達」、「雅」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諸位前輩專家不吝指正。
黃英哲
1988年12月12日謹識於東京大森


*****

近日台大某內部會議禁用台語發言,甚至有教授指稱:說台語就像強迫聽者吸二手菸。
黨國遺毒猶徘徊在台大校園,令人感到悲哀又無奈。
想起二十多年前寫的這篇舊日文章,也懷念許成章先生。
今早匆匆修刪,貼在臉書。近日若有點空閒,再好好深談。
YH 2019-8-17
—————
台灣語族的壓抑與再生
—感許氏編纂漢語辭典的功業
/黃武雄 1992年秋
1、
参加許成章先生新近完成之鉅著「台灣漢語辭典」出版發表會[註一]感觸頗深。許氏對漢語各方言間之迴溯牽挽,用功甚精,每有獨到之見解,叫人讚歎。台灣語(本文暫指閩南語,只為順應通用語辭,希望客語族原住民勿介意)[註二]由他口中說出,如潺潺流水。古今文物、世上風土,經他娓娓細說,都躍然活現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中。
據許氏的研究,今人講「臚鰻」(流氓之意)實爲「老瞞」,原指曹操(少名阿瞞)。傳聞曹阿瞞少時無賴,為漁色而放火燒屋,趁人忙亂之際,反入内室強暴婦女故有此稱。
[黃按:這種傳聞純為當時門閥世族詆毀曹操之謠言,曹操出身寒微,文武兼備,一代梟雄遭此誣蔑,實因世族與寒族之爭。見陳寅恪研究]
又講空心菜、常誤爲「蕹菜」實爲「荇菜」,「詩周南關睢:参差荇釆,左右流之:集傳;荇,接余也,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上青下白,葉紫赤,圓徑寸餘,浮在水面。」。按所指者,即今之「水荇菜」。
再者,許氏講米湯,寫「泔」,實爲「飲」。講「落屎馬」,實爲「老歲馬」。講「貓毛」實爲「寮門」,「飛蛇」實爲「背疽」等。
一字一音之辨,皆與語言演化的脈絡,道德風俗的流變,族群遷徙的路徑,緊密相扣。
2、
語言在今日的人文學界,已不單純被視爲人與人溝通的工具。語言本身便蘊涵文明的種種面貌,甚至人的思維、人的存在,亦以語言的運用為根基。
從前以爲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使用工具。這種觀點在人類學界已不被重視。事例之一爲:黑猩猩也可以用樹枝去掏白蟻窩。學界已不像過去,把人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差別界定為能否使用器具。
換句話說,語言是人類這一物種獨有的特徵。它不像一般人所認爲的只是意思溝通的工具。
台灣族群的語言,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幾十年來在國民黨強制的語言同化政策下被極力壓抑。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樣的國語政策,固然是爲了政權安定,但台灣民間之所以慢慢會接受而沒有反抗,甚至連子女出生之後,父母祖父母寧願用自己拙劣不堪的所謂「國語」與子女交談,錯亂了子女的母語,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一般人也把語言矮化成純爲溝通的工具,認爲能彼此了解便可以將就,不必再堅持。這使得台灣這一族群及其後代患了嚴重的「失語症」。
可是伴隨著失語症而來的,便是文化認同與語族自信的危機。整個族群從自身的歷史社會與土地中被抽離出去,而異化於自身都無法認知的虚幻世界。就像一個初生下來便看不清母親的容顏,看不到家與鄰里的小孩,無法認識廣大的世界一樣。
3、
台灣四十多年的失語,已使得台灣語言的復甦變得非常困難。除了政治、社會、文化及心理的因素之外,台灣語本身存在分屬先後天兩個層次的問題,更是困難所在。
(一)有後天的使用斷層:
現代語言都兼含生活語言與概念語言兩部份。台灣語在生活語言方面,經累積幾千年的發展,已無比豐碩。
單以手的活動來說,如摸、搓、抽、拍等,便有上百個通用字。有音無字或找不到對應漢字的亦計算在内,不妨數一數,看看你知多少?這是茶餘飯後的好遊戲。唯需借助用具者,如寫、磨等字,不能計算在內。
可是台灣社會四十多年不正常使用台灣語的結果是,台灣語在概念語言方面的發展停滯。這現象在日據時代後期;台灣引入現代化知識的同時,已經開始發生。知識份子本身談論現代知識的同時,常夾雜日語詞彙。
及至國民政府來台,在學校嚴禁學童使用台灣語之後,病情更爲嚴重。
換句話說,由於外來統治的強制同化,台灣語沒有機會隨時代變遷,尤其沒有隨農業社會轉型成工商社會而自然發展。例如很多現代器具用品,像眞空吸塵器,修正液等用詞沒有台語名辭。
這使得台灣語本身産生斷層,也使得現今有自覺的年輕知識份子,要回復正常使用台灣語之時,也要擔負起發展概念語言的任務。
許成章老先生的辭典在此關鍵時刻出現,正配合爲台灣語發展概念語言的需要。半個多世紀已經流逝,我們無法再重回過往,去讓台灣的概念語言自然發展。
作爲生活語言來說,華語(指目前一般所謂「國語」)固然是貧乏不堪,但數十年來知識份子使用華語的結果,使華語在概念語言的層次上卻遠爲發達。這是事實。
許多概念詞彙如「趨勢」、「混淆」、「提振」、「共識」、「折衷」等,自華語直譯成台灣語,不只不應加以排斥,而且要積極提倡(但發音必須準確,如「趨勢一應讀成cu sé)。
先讓台灣族群搭上這一列現代化語言的火車,等到衆人暢用無礙之後,再重新出發,通由集體創造,去開展出一套真正屬於台灣閩南語族社會的概念語言。
當然在大量接受華語直譯的同時,應注意保存台灣語原已十分豐富的生活語言。例如「你若不要的話」、「留下你的姓名」、「不見得」等這類語詞,不宜直譯。因爲它們在台灣語中已早有貼切表達的方式。如:「你若不要」、「留你的大名」、「無一定」。有時聽一些人連這類生活語言中的詞彙都生硬的直譯,會感到悲哀。
4、
(二)先天無對應文字:
台灣語發展至今,許多語音所對應的漢字已經流失,不易找回,有些甚至先天上便有音無字或原由外來文字轉化。(如sapbun:肥皂,來自西班牙文)。這些因難使得台灣語不易寫成文字。
沒有文字的語言,一方面其衍化易趨歧亂,另一方面無以寫成小說詩詞,不易發展到細緻精密。
許氏指出北京語的小說有紅樓夢,山東語有水滸傳,上海話有孽海花,唯獨台灣語無相應的文學作品,這是台灣語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使得台灣語族的文化久久停滯不前。
擬訂台灣語文字,應爲燃眉之急。爲今台灣語音中已知有漢字的,仍應保留漢字以爲其文字,早已遺失的不宜隨手借字,而須究台灣語專家畢生之力去尋找原來的漢字,至於找不到的或真正有音無字的(其中含外來語),則暫以標準化之羅馬字母,以爲對應,使台灣語文之形式呈漢字及羅馬拼音字母間雜之樣態,如和文與韓文者然。
語文畢竟是衆人共同使用共同創造的產物,目前數家台語學者大量造字與借字的做法,皆難以達到普遍通用的目的。許氏辭典對於台灣語文字的建全發展,無疑有里程碑的作用。
5、
許氏鑚研漢語六十年,用功台灣語三十餘年。身形固已老邁,出口仍侃侃而談,清晰流暢。少時理首浸淫漢語學術,待舉頭時一甲子忽忽已過。獨步山巔,來途已杳,唯空谷猶有回聲。

[註一]許成章先生編撰之「台灣漢語辭典」爲近年漢系台灣語研究罕見最深入最有系统的工作,由自立報系出版發行,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三日舉行出版發表會。半世紀來统治者強力推行所調「國語政策」,使台灣各族群語言急速萎縮,間接造成台灣歷史、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的斷層,台灣因此變成失去歷史記憶,失去自身語言的島嶼。許氏的研究是台灣語復甦而重新上路的里程碑。本文於同年十月七日刊登於自立晚報。
[註二]其他各族群如客家及原住民的語言,亦應視其本身特點,放手發展,以求再生。例如原住民須迅速結合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及社會學家,共同將其各族語言以拼音為基礎加以文字化,由政府補助原住民自主辦社區報紙及開文字班。另外政府亦應以國家資源設原住民文化學院,向漢人,尤其向將赴原住民地區當教師者傳授原住民之語言及文化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