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Collected Maxims and Other Reflections’《箴言集》ラ・ロシュフコー 箴言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法蘭索瓦·德·拉羅希福可
法蘭索瓦·德·拉羅希福可公爵馬西亞克親王(法語: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Prince de Marcillac,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日),法國箴言作家。

生平[編輯]

生於巴黎一個貴族家庭,早年熱衷政治,但政途蹇連;1630年代他成為隆格維爾夫人的裙下臣,又與王后奧地利的安妮過從甚密,並加入推翻首相利希留的陰謀計畫,卻不斷失敗。1643年安妮攝政後,他是「顯要集團」的成員,卻終在投石黨運動中焦頭爛額,於戰鬥時中槍而長期失明、失寵,被迫退居鄉間,進入以塞維涅夫人拉斐特夫人為代表的沙龍圈子(尤與後者過從密切),並潛心著作,直至逝世。
1662年,有人未經他的准許、校改而出版了《回憶錄》(Memoires),書中的敏感內容惹怒了不少人。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簡稱Maximes),以犀利的筆調無情地諷刺了人類的愚蠢;其內容質疑人類一切高貴行為背後的動機,開卷第一條即說:「男因勇氣而神勇,女因節操而守節,此未必然也。」(... et ce n'est pas toujours par valeur que les hommes sont vaillants et que les femmes sont chastes.)拉羅什富科一句有關愛情的箴言常被後世引用:「真愛猶如鬼魅:眾口相傳,然嘗目擊者,鮮矣。」(Il est du véritable amour comme de l'apparition des esprits: tout le monde en parle, mais peu de gens en ont vu.)(《箴言集》第76條) 即使不少人以道德的名義譴責作者深刻的利己主義思想,但所有人都承認這部兩部作品巨大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編輯]

  • (法)巴亞爾 等著、黃豔紅 等譯,《法國史圖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外部連結[編輯]


邵濟源譯《箴言集》譯序
《箴言集》原文



著作[編集]

考察あるいは教訓的格言・箴言[編集]

彼の主著『考察あるいは教訓的格言・箴言』は、単に『箴言集』や『格言集』とも呼ばれる。1659年頃から執筆を始めたと推測されており、その後いくつか写本も作成された。印刷物として刊行されたのは1664年のことであるが、これは先行して無許可の海賊版が出されたことに対抗したためである。その後、箴言は増補される一方で一部が削除され、生前に第5版(1678年)までが刊行された(死後1693年には第6版が出された)。

日本語訳された著作[編集]



---

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人性箴言(二版)

Maximes et Reflexions diverses

內容簡介

  「閱讀拉羅什福柯,就像吸吮酸橙汁液;其滋味最為苦澀,卻又讓人樂在其中。」——艾倫.狄波頓

  504則犀利箴言,戳刺你在生活、愛情、職場、社會中見識到的人性表象。

  三百五十年前,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用這本「簡短的巨作」,為自己贏得不朽的文壇地位。他對人性的觀察如此嘲諷辛辣,拳拳到肉,針針見血,精準得讓人啞然失笑,擊掌叫好。
  
  《人性箴言》於一六六五年首度在巴黎出版。「法國思想之父」伏爾泰百年後稱讚本書強烈影響了法國的民族個性,造就後世法國人思想上的幽微內省與形容精確。拉羅什福柯認為,人的思緒就像滑溜的鰻魚,不管條理如何分明,邏輯如何清晰,都會從人的思考中溜竄逸逃,除非以簡潔優雅的字句將之紀錄下來。於是,他便選擇以格言體(aphorisms),寫下他對人性的分析與觀察。
  
  拉羅什福柯厭惡濫情,《人性箴言》裡每句格言都是對我們自我正面認知的挑戰。其間蘊含的智慧讓人驚訝,句句都是他在思索人性之後冷凝出的結晶,語言簡潔機智、觀點透徹清明。
  
  「有些人若不是聽別人談到愛情,自己根本不會去愛。」——一九九三年,年方二十三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剛剛失戀時,在從倫敦前往愛丁堡的火車上讀到書中這句話,得到刺激靈感,寫出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我談的那場戀愛》。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也引用了《人性箴言》的書中段落;這部作品的風格在三百多年來更是影響了齊克果、尼采、維根斯坦等諸多後世哲學家及作家。
  
  三百五十年前的格言警句,如今讀來依然讓人竊笑、驚訝、震撼。因為拉羅什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人類在表面底下不願承認、難以言說的永恆真實人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福柯(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1613-1680)


  法國思想家,也是家世顯赫的巴黎貴族。早年熱衷政治,但得罪當權者遭流放外省,之後又捲入政治鬥爭。拉羅什福柯晚年將關注重心轉向文藝沙龍,著有《回憶錄》(Memoirs)及《人性箴言》兩書,後者更被後世譽為法國文學及思想經典之作,影響後世眾多哲學家及作家甚深。

譯者簡介

黃意雯


  年輕時認為語言與世界接軌之橋梁,熱衷學習外語。目前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並重拾中文之美,致力推廣中文辭彙與成語使用。
 

目錄

Ⅰ編者序——面讓人性現形的鏡子
Ⅱ人性箴言 全504則
 

編者序

一面讓人性現形的鏡子


  十七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出身在巴黎一個家世顯赫的家族,一生僅留下兩部作品傳世。古老貴族家庭出身的拉羅什福柯早年曾經歷多次沙場征戰,而且熱中政治活動,參與過政治密謀鬥爭,但因為得罪當權者而遭流放外省。晚年的拉羅什福柯則將關注重心從政治徹底轉向沙龍,成為當時重要的沙龍女主人賽維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 和拉法葉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 的沙龍座上嘉賓。同時,也開始省思此生見識過的人性善與惡,並在五十二歲時完成這部《人性箴言》。

  雖然法國社會在十八世紀才開始出現激烈的思想理論和革命行動,但拉羅什福柯身處的十七世紀正站在封建制度逐漸崩解、中世紀對思想的禁錮冰封開始融解的歷史時間點上,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文化此時也開始萌芽興盛;當時幾位諸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 (Rene Descartes,1596-1650),和著有《沉思錄》的巴斯卡 (Blaise Pascal,1623-1662)等知識分子的思想,後續也長遠地影響至今。

  《人性箴言》最早在一六六五年首度出版,原名為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意指「道德箴言或反思」,但內容並非指導世人應該如何應對進退的規範和戒律,而是拉羅什福柯對人類內在的心性動機和外在行為表現的描述及解析。他在全書首則箴言中表示,「所謂的德性,通常只是某些行為與各式利益的組合」,這正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精神,也就是世上許多看似良善的行為,背後往往建立在私利的基礎上,與「人性本善」的觀點大相逕庭。

  拉羅什福柯認為,世人的所有良行善舉背後,都暗藏不為旁人所知的動機, 因此書中談到的謙虛、勇敢、貞節、誠實、節制、勸告、同情、感激等人性美德,往往會引出虛偽、怯懦、放蕩、欺詐、驕傲、背叛、自以為是等劣根性;而且世人也「難以從一項正直且誠實的行為,判斷其動機究竟是出於誠實或是機巧」。
  
  一般人總認為,當我們因為某事而沮喪或傷心時,正向的振奮激勵有助調適情緒;但在拉羅什福柯的認知中,人的快樂是比較出來的,痛苦當然也是。因此,能讓痛苦傷心者不那麼痛苦的最佳方式,也許會是看到更糟糕的狀況發生在他人身上;相形之下,自己的問題似乎也就沒那麼嚴重了。拉羅什福柯認為,人類本性大多自私。「你我皆有能力去承擔他人的不幸」,當厄運降臨在朋友身上,我們也許表面哀戚,但心中卻可能暗自竊喜遭逢厄運的不是自己;我們自許心胸寬大,為人公正,但真正考驗人性的時刻,往往不是你我能否對遭逢困境的朋友給予同情,而是在我們看到朋友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之際,是否毫無嫉妒之心。

  拉羅什福柯認為,人的思緒意識就像滑溜的鰻魚,不論一個人條理多麼分明,邏輯如何清晰,意識都會從人的思考間隙中溜出逃竄;要抓住這樣的意識,就得用優美的字句將之釘牢。這也正是他選用言簡意賅、可單句獨立完整表達思想的格言體(aphorism),寫下他對人性觀察的原因。

  拉羅什福柯厭惡凡事正向思考的濫情,《人性箴言》等於是他對人類自我正向認知的挑戰,其間蘊含的冷靜睿智令人驚訝;語言簡潔機智、觀點透徹清明。這樣的觀點和寫作方式也激發了後世無數偉大的哲學家,深受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等人喜愛,也讓後人知道,最強烈的悲觀主義未必非得以沉悶沮喪的方式表現。

  面對最浮躁、沉重、虛偽、假道學的世界,應該要以最輕盈、冷冽、犀利的態度批判。《人性箴言》雖然是三百五十年前拉羅什福柯對當時社會偽飾假象所磨出的一面照妖鏡,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讀來依然會讓人竊笑、羞愧、驚訝、震撼。因為拉羅什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世人在表象底下難以承認的永恆真實人性。
----
“We are accustomed to judge others by our own standard; and if we absolve them of our faults indulgently enough, we condemn them severely for lacking our merit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Collected Maxims and Other Reflections’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was born #OTD in 1613. He was renowned for his literary maxims and epigrams. In 1635 he was involved in an intrigue against Cardinal Richelieu and took part in the Frondes revolt (1648–53). His best-known work is 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 (1665).
GLOBAL.OUP.COM
Deceptively brief and insidiously easy to read, La Rochefoucauld's shrewd, unflattering analyses of human behavior have influenc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