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一生詩的完成 楊牧 (印刻文學生活誌 4月號/2020 第200期)



印刻文學生活誌 4月號/2020 第200期

  • 雜誌名稱:印刻文學生活誌  新出刊請通知我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 出版日期:2020/04/01

封面故事

文青葉珊,十六歲起,
彳亍而跌蕩十六載,
三十二歲,洄瀾旋卷,
拊山掬海,豹變文師楊牧。

緣於「來自雙溪」
高中顏姓同窗好友,
提議命贈的筆名葉珊,
及至回歸父族,謙沖而集成大家楊牧。

壽綿八十,遐齡縱跨日治、民國,乃臻新千禧。
今月專輯「一生詩的完成」,
邀聚諸多作者紀聞,
齊以悲而不傷、歌而不泣的念念相應,
或親炙,或私淑,敘舊憶往,彙編琳瑯五輯。

輯一「亦詩亦友」,公誼私交篤實和藹的抒寫。
輯二「亦詩亦哲」,後秀後進
記述闊達於深度、廣度、高度的學養。
輯三「亦詩亦情」,後生後輩摹繪「文學先行者」的丰采。
輯四「亦詩亦志」,青壯學人鑽研浩瀚鉅作,
各自嶄鑿別出心裁的一方天地。
輯五「他們心中都有一首楊牧的詩」,
二十三位少年墨客,詠語他們珍覽至今的一首楊牧的詩。

本期封面專輯,稱顯「一生詩的完成」,
膺服十八信箋合纂《一首詩的完成》之中,
談詩論藝,夐明涵蘊的惠我諄諄,
敬虔典範先生其獨步無雙的文學志業。


編者的話

憂世與憂生

副總編輯 簡白

四年前的十一月下旬,隻身停留福岡,約莫二十二日黃昏,手機傳來陳映真先生過世的報導。
那是第二次踏訪福岡,主要目的,亟想解開老派演歌〈博多夜船〉的謎團。
二戰前夕,一九三六年八月發聲的〈博多夜船〉,流轉八十餘年。歌手音丸原唱的嗓韻高亢,大村能章作曲的旋律婉轉,高橋掬太郎作詞的字句洗練。初始的主伴奏樂器亦俐落樸實,就僅只三把三味線、一支七孔尺八而已。現今歌迷(其實少之又少矣)熟稔的美空雲雀的戰後版本,編曲配樂豐盈許多。
日本流行歌謠界慣稱作詞為「作詩」,演歌尤其傾向精緻含蓄。至於改詞翻唱〈博多夜船〉的國語混血歌〈月夜琴挑〉、閩南語悲嘆調〈博多夜船〉及〈夜港邊〉等等,語言周折、敘事繁複,跟日文原版相較,大異其趣,簡直極似「作文」。當然,也都非常悅耳。
日語原版〈博多夜船〉三段歌詞。女子趕赴幽會,早先抵達見面地點海濱「松原」(白砂地松樹林,即黑松林、青松林),眺望搭載祕密男友的座船,即將駛進博多港埠。女子藉景抒情,喻顯內心忐忑矛盾的翻騰狀態。左顧畏怕緋聞曝光,右盼渴求愛欲滿足。
聆聽〈博多夜船〉不下百回,其中的幽會地點「松原」,最讓人縈繞虯結。好奇它到底芳址何處?幾番聽音辨位,勤找資料,卻始終難消疑惑。
綜觀福岡市範圍的博多灣沿岸,從前以白砂青松著稱的松原,共有六個地方,東區聯結志賀島的海之中道納多松原、筥崎宮面海御笠川與多多良川之間的箱崎松原(中韓文士多稱「十里松原」)與地藏松原、早良區百道松原(又叫紅葉松原)、西區下山門生之松原與今津長濱松原。剔除納多、長濱,因距離博多港太遙遠,少可能成為〈博多夜船〉的幽會祕密基地。
二十二日當夜,獨坐中洲川端河邊凹底石椅,啜飲啤酒。〈博多夜船〉曲調,〈綠島夜曲〉旋律,輪番在耳畔響起,隨之哼起歌來。
陳映真先生,甘願乘載去回綠島的夜船,啟發自理想的召喚。忖度己身呢,千里迢迢,遠揚博多,執意尋訪一艘或許根本不存在的虛幻夜船,無喜無悲,純屬個人的私密趣味。
彼時,乍聞文壇巨人陳映真撒手,直覺天坼地崩,頓感「一個(理想的)時代」橫遭封存了,而美麗驚絕如琥珀。
四年後的日前,另一文學大家楊牧隱逝,儘管消息衝擊胸臆,但意知卻相當平和,因為剎那領會,緣起「奇萊」的傳奇,恆續源遠流長、根深枝茂,教人放心且安心。
兩座崇高的典型,一者憂世──階級的命運,尤重國族的命運;一者憂生──個體的生命,乃至人類的生命。台灣文學同好何其喜幸,兩座典型兼容有之。
今月本刊的封面專輯,共分「亦詩亦友」、「亦詩亦哲」、「亦詩亦情」、「亦詩亦志」、「他們心中都有一首楊牧的詩」五輯。又必須先行說明,專輯稱顯「一生詩的完成」,膺服楊牧先生十八信箋合纂《一首詩的完成》之中,談詩論藝,夐明涵蘊的惠我諄諄,敬虔典範先生其獨步無雙的文學志業。(詳見一七頁編按)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憂世與憂生 簡白
016封面專輯
一生詩的完成
楊牧
〔亦詩亦友〕
019欠花蓮作家的兩封信 西 西
021不用感歎號的大家 何福仁
024一切都留在北國 陳芳明
028雖然一切莫非地上的塵,空中的風 賴芳伶
030讓風朗誦 奚 密
035譯者三友(漢德對照) 史迪曼、洪素珊、汪珏
〔亦詩亦哲〕
039在飛魚奔火的夜晚 廖咸浩
042曾經傲慢過敦厚過 羅智成
046無法磨滅的文學前世 楊小濱
049詩與反抗:從珍藏一方名牌講起 須文蔚
052你們是我的祕密 鍾怡雯
054別了,學長 陳克華
〔亦詩亦情〕
057詩為人而作 蔡明諺
060楊牧老師很美 曾淑美
在Facebook 讀到兩張照片,最美的楊牧夫婦
在《現代中國詩選II》讀到曾淑美的〈上邪〉877~879,很好
066愛美與反抗 郝譽翔
069曲終人不散 吳冠宏*
072掛劍,而後歇 羅毓嘉
〔亦詩亦志〕
077在風煙中升起的星象 趙衛民
084葉珊如何蛻變成楊牧?──詩人早期版本掃瞄 應鳳凰
090從「葉珊」到「楊牧」 向 陽
093楊牧最終回──《奇萊前書》與《奇萊後書》的文學意義 張瑞芬
101楊牧的文學遺產 楊宗翰
104為對岸粉絲解領楊牧 陳黎
〔他們心中都有一首楊牧的詩〕
109三號風球 廖亮羽
110水之湄 崎雲
111水神幾何 張心柔
112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許宸碩
113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夏夏
114紀念愛因斯坦 楊智傑
115春月即事 李蘋芬
116南陔 曾琮琇
117卻坐 曹馭博
118客心變奏 洪崇德
119急流 吳俞萱
120致天使 劉曉頤
121致天使 廖育正
122挽歌詩 陳牧宏
123連續性無伴奏隨想曲 葉覓覓
124瓶中稿 蔡文騫
125給時間 陸穎魚
126獅和蝌蚪和蟬的辯證 曾祥芸
127遂渡河 利文祺
128臺灣欒樹 陳少
129劍蘭的午後 林餘佐
130論孤獨 陳昱文
131蘆葦地帶 謝三進
一瞬之光
136人籟之極,萬籟之門──對談《渴飲光流》 蔡翔任vs.吳懷晨
唐諾專欄:年紀‧閱讀‧書寫
144五百個讀者,以及這問題:剩多少個讀者你仍願意寫?
陳芳明專欄:晚秋書
152再回傷心地
洪滋敏專欄:你從哪裡來?
158慾望私奔

****
▎曲終人不散  ◎吳冠宏
(收入印刻文學2020年四月楊牧紀念專輯)
得知楊牧老師離世的訊息,我有如頓時失了魂般,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是難以言喻的,從我來東華任教結識至今,由於有同鄉之緣,對於這位前輩遂懷有特別的情愫與親切感,加上他的作品、論述及由此散發出來的學養與神采,早已無形中成為自己精神的資糧,如同只要他還站在那裡,一切都會欣欣向榮般,因此面對他的離去,這般失落的心情不好收拾,只能讓時間來慢慢修補。
回想1997年初來東華任教,正值楊牧老師擔任人社院院長之際,當時常有國內外傑出又重要的大師、學者與作家來訪,我有幸能逢此人文薈萃的盛況,親體卓見的震撼與詩魂的悸動,正是大學所謂文學重鎮應有的榮景。四年後遭逢系上教師青黃不接,楊牧老師希望我承擔起系主任的工作,當時還年輕的我真是如履薄冰,只能秉持一顆感恩的心全力以赴,來回饋創系前輩們有夢而無私的初心。
由於我的專業為傳統學術思想,不僅早從楊牧老師的文學作品中讀出其哲學關懷的高度,亦清楚他的創院藍圖一直存有成立哲學系的願景(後因教育部不支持而作罷),故中研院成立結合文學、經學與哲學之文哲所,並邀請學貫中西古今的楊牧老師擔任首任所長,我認為這是深具突破俗見(創作何以能領導學術)的啟航,若沿波討源,如今作為全國人文學術重鎮的文哲所,如何避免因為制度的僵化而走向精緻的偏狹,不正是承此新局所應有的恢宏氣象與反思。當時經由楊牧老師的連結,東華中文系遂與文哲所常有合作而來往密切;其後他卸任文哲所所長,我們又以客座講座教授邀他重返東華兼課,為這一塊他鍾愛且始終掛念的美麗校園,注入人文精神,並延續文學創作的火花。
從1996年楊牧老師返鄉任教開始,「花蓮文學」便因為他的連結與現身,逐漸打亮了在地文學的招牌,在此脈絡下,文化局陸續與東華大學、慈濟大學之相關系所進行多屆的花蓮文學研討會的合作,經此努力,花蓮已成為臺灣地方文學的重要地標;然於繁花盛景之時,楊牧老師卻告訴我總不能老是在談論花蓮一些相同的老作家,承此提醒文化局才改絃易轍,轉從「五種觀看花蓮的方式」之新方案,企圖掘發更多文學的新面孔,以發展出更多不同面向的花蓮書寫。可見這位在文學創作上體現川流不息的實踐者,不陶醉於既有的成果,仍矢志於文字的淬練與風格的突破,並深盼主事者能透過鼓勵的機制,教育的力量,以提攜後進,讓後起的文學小樹苗,能經此點滴灌溉與滋養,在未來長成勢可參天的大樹。
2008年五月東華大學校務會議通過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案的第二天,向來話不多的楊牧老師竟從臺北來電與我長談了半小時,他非常擔心合校案對人社院(尤其是文學相關系所)的衝擊,因為這是他一手參與規畫、以夢想打造的學院,當時談到憂心時,甚至揚言手稿將不留給東華以表達他對合併案的不滿。所幸合校後,在曾珍珍教授的統籌下,我們辦理春天讀楊牧詩的活動,由人社院與藝術學院攜手合作,展現合校後人文藝術領域更為多元豐沛的陣容與能量,才讓老師釋下最初的疑慮,而重拾對合校後新東華的信心。
由衷感謝同鄉又同為楊牧老師粉絲的童子賢先生,在他的慷慨贊助下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由是陸續有春天讀詩、楊牧講座、楊牧文學創作獎與文學研究獎、青年駐校作家、楊牧學術研討會…等諸多接踵而來的美事登場,使東華的人文再現風華,而成就另一番榮景。其後又在圖書館精心打造詩書盎然的「楊牧書坊」,展示著老師珍貴的手稿與藏書,成為不少創作逐夢者心馳神往的勝地,他們每在此與文學締結更深的因緣;繼而有「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成立,這位漢詩的創作典範,如何結合傳統漢學與西方文化,從而交會出沛然莫之能禦的創作偉業與學術能量,尤期待後繼者可以經此探訪而挖掘到作品中的奧祕與寶藏,這些因「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而風起雲湧的璀璨,都讓老師與東華的因緣更深且長。
楊牧老師總說我是最幸福的,畢業後就能回到故鄉花蓮東華任教,不像他一直東奔西跑,長期流浪遠方,最後才能歸返家園。其實我很佩服他終其一生走在創作信仰的路上,而迂迴他者與周旋多國的經歷,更使他的詩歌、散文、論著,得以擁有開闊的視野,進而激盪出深刻的情感張力與文化厚度。記得他的《疑神》出現兩次耐人尋味的島語書寫:其一是他在西雅圖的時候,面對外海樣子及大小都很像臺灣島的Vancouver Island,倍感親切,故每思念臺灣時便多次踏上此島以一解相思,原來不僅在〈瓶中稿〉中才有此岸與彼岸的心波相應;其二是他在香港講學時,清水灣有一座很像「島」字的島嶼,透過文學的想像,他說這個島字會隨著漲潮與退潮,有時像漢隸或魏碑,有時像楷書、行書或草書。這兩個栩栩如生的雙島象徵符碼,不正標示著楊牧老師「以台灣島為主體,以漢字為根源」的隱喻與實現、想像與真實嗎?難怪黃麗明會說:「楊牧老師和葉慈一樣,清楚意識到自己處在臺灣國族主義和中華文化資產的中間地帶」,這一位一生以漢字作為他創作的場域,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難以踰越的里程碑,更是文學足以超越政治卻不離故鄉的當代啟示錄。
楊牧老師得以全心實現創作的理想,享受閱讀的滋味,始終過著哲學家皇帝般從容與自得的生活,幕後最大的功臣是了不起的盈盈師母,這天造地設的姻緣,當是老天爺對於這位詩人在世最真切的眷顧吧!這幾年老師身體微恙,都有賴盈盈師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記得盈盈師母曾來信告知:
老師說:我的智慧永遠在進步,因為有妳不斷的挑戰我。(又是經典名句。)
看到盈盈師母傳達老師又開始有力氣逗嘴的話語,彷如朗現一幅充滿智趣與深情的生活圖像,在這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裡,又何嘗不是盈盈師母以全副心力打點人間事,才能讓這位偉大又幸福的詩人,不時接上天線,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智慧!
這麼多年來,總是因為盈盈師母的體貼與楊牧老師的號召力,守候在旁的我們,才得以幸運地共享文人間談詩、論學的樂趣與風雅,縱使因為老師年紀大了,不能再如往常般盡興地暢懷飲酒,但晚年的他,談吐間仍不減腆靦、溫柔、浪漫,卻總是予人自在不羈的感覺,尤其在沉思冥想之際,每流露一種穿梭神祕的容顏,最是令我著迷。
在我展讀他的《疑神》(老師知命時的作品)時,不禁想探問:「五十歲時的楊牧老師與八十歲時的楊牧老師,有何異同?」後逐漸了解,這留在我心頭的疑惑未必需要老師晚年親口的答覆,他以全幅生命化身而成的詩文創作,才是我們可以一直叩問的對象吧!盈盈師母說老師安詳地離開我們了,想必其靈魂當已走入安和寧靜之所,然於睡與醒之際,他依然會帶著我們繼續抒情、言志、敘事:
這一次預言成真,歌從霧中傳來
陌生而險峻,我看到或人模仿的手勢
戲劇地平舉為阻止情節向前
如寒泉解凍剎那有最後一點爐灰
及時照明,見證挫折和毀滅
將傳承的儀式與典範利刃切割
我聽到失憶的詠歎穿梭
於醒與睡之間,抒情,言志,敘事
完整的結構,和動作,和適度的
悲傷,在反身離去之前
(楊牧《長短歌行.琴操變奏九首其九》
他力圖重回文本創作之詩觀所召喚的美與真,所融舊開新的鏗然力道,所堅持之人文的創造精神,那一道令我們著迷卻引領我們重新探訪的靈光,依然閃爍在未來的路上,因此曲終人不散,相信一切他所帶來的美好都不只是記憶,就讓我們帶著他不羈的感受力與思考力將之延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